中国文学里最早的剩女
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5]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6]。
约日本江户时代嘉永元年(1848)·细井徇《诗经名物图解·梅》
梅,别名青梅、黄梅等,为落叶乔木,原产于中国南方,其栽培历史悠久,无论作观赏或果树均有许多品种。梅性耐寒,初春开花,有白、红等颜色,分五瓣,是人们喜爱的观赏植物。果梅果实为球形,味酸,花、叶、根和种仁均可入药
梅子是酸果,我却喜欢,尤喜用梅子泡的青梅酒,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我见古人亦喜食酸,《尚书·说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做羹要用盐、梅调和,所以古人说“梅”之为言“媒”也,媒和众味。“梅”“媒”谐音,此说颇见理趣。
吾乡湘漾里无人种梅,西面二十里的超山却以梅花出名,梅花幽香不令人厌。王安石说“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文人夸饰之辞当不得真,但是“遥”字若改成了“近”,香气是闻到了,却不成诗。文学是现世的补充,亦少它不得。我小时候去超山,喜其不高不低,与人的脚力相适,一路的景致亦好,徘徊于暗香浮动之间,似在红尘浮世之外,什么也不必想,只自想起《诗经》来。世间的好风景,原来应该像《诗经》一样。
《诗经》中有五首诗写到了“梅”,除了《摽有梅》,还有:
鸤鸠在桑,其子在梅。
——《曹风·鸤鸠》
山有嘉卉,侯栗侯梅。
——《小雅·四月》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
——《秦风·终南》
南宋·马和之《陈风图卷·墓门》(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藏)
墓门有梅,有鸮萃止。
——《陈风·墓门》
这五首诗中的“梅”虽然字面一样,但所指却不同,《摽有梅》《鸤鸠》《四月》中的“梅”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梅,《终南》《墓门》中的“梅”,则是楠木。
《说文解字》中,“梅”的本义就是楠木,亦作“楳”,所以毛公说《终南》“有条有梅”的“梅”是楠木。我们现在常说的梅,本字是“某(音méi)”,吾乡老底子有一位老先生,叫“仲小某”,用的就是“梅”的本字。倘若追本溯源,则“黄梅”就要写作“黄某”,“梅花”就当写作“某花”了。当然,《诗经》时代“梅”“某”已混用,实在不必事事好古。《尔雅》有“梅,楠也”一条,郭璞注解说“似杏,实酢”,这就错把“梅”(楠木)当作了“某”(梅花),大学者尚且如此,何况一般人了。
清罗聘篆刻“画梅乞米”(左图),清李方膺篆刻“梅花手段”(右图)此两方篆刻印文中之“梅”字,用的即是本字“某”
某,籀文作“槑(音méi)”,省作“呆”,通作“梅”。明朝人刘定之号“呆斋”,俞曲园《九九销夏录》考证说,“呆”即“某”的古文,但他看不起明朝人的学问,尽管考定了“呆”即“某”字,仍说“明人未足知此”,“刘呆斋”之号“恐只是世俗用‘痴呆’之俗义”。
《摽有梅》写的是一位大龄剩女正心急如焚地期待那个人出现,诗以梅起兴,这个“梅”就是《说文解字》里的“某”,亦即现在说的梅。《摽有梅》是一首讲“男女及时”的诗,为什么非要以梅起兴,而不用桃李杨柳?它的背后有着一个非常复杂的原始信仰传统,知乎此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意。
说《摽有梅》,从“禖”说起。禖即“郊禖”,亦叫“高禖”,郊禖是古代帝王求子的祭祀活动,渊源非常古老。《诗经·大雅·生民》:“克禋克祀,以弗无子。”毛公解释:
弗,去也,去无子,求有子,古者必立郊禖焉。玄鸟至之日,以太牢祠于郊禖,天子亲往,后妃率九嫔御。乃礼天子所御,带以弓韣,授以弓矢,于郊禖之前。
这就是郊禖的大致情况,后将郊禖神格化,便是“郊禖神”,专管人间生育之事,相当于后世道教里的张仙、佛教里的送子观音。
“禖”,是求子,求得了子就叫“腜”。《说文解字》云:“腜,妇孕始兆也。”“禖”是求天,落实到人便是“媒”。《周礼·地官》专门有“媒氏”之官,媒氏的职掌有“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一条。仲春就是农历二月,其时阳气升腾,人欲多发,因此“奔者不禁”,可以自由恋爱和婚配。禖、腜、媒三个字都从“某”得声,义亦相因。
回头再看《摽有梅》,这里的“梅”本字是“某”,谐音“媒”。第一章中女主人公说,现在给我做媒的人多的是,不急,总要选一个好一点的吧;但第二章中却说,年纪大起来了,给我做媒的已经很少了,你如果喜欢我就快点来,现在正是时候;到了第三章,“顷筐塈之”,也就是说没人给我做媒了,我现在是剩女了。成了剩女的时候,她就说“迨其谓之”,“谓”即会,这里的“会”就是《周礼·地官·媒氏》里面提到的“仲春之月,令会男女”的“会”,出门遇到个差不多的就嫁了吧。
“摽有梅”,“梅”谐音“媒”,兴中有比,此对后世文学影响甚大。比如,宋元话本《戒指儿记》里的丫鬟梅香就是为阮三郎、陈玉兰传情的媒介,明冯梦龙辑撰《山歌》卷一《私情》有“姐儿立在北纱窗,分付梅香去请郎”之句。再如,唐朝张鷟《游仙窟》里的“有杏无须梅”,就是“有幸无须媒”的谐音。另《明世说》载:“程篁墩举神童,李贤许字以女,指席间果试之。曰‘因荷而得藕’?即应声对曰‘有杏不须梅’。”“梅”之谐“媒”,皆自《诗经》中来。
这里再引《水浒传》里“王婆贪贿说风情,郓哥不忿闹茶肆”的一段文字,更见得《诗经》的门户越扩越大。
约莫未及两个时辰,又踅将来王婆店门口帘边坐地,朝着武大门前。半歇,王婆出来道:“大官人,吃个梅汤?”
西门庆道:“最好多加些酸。”
王婆做了一个梅汤,双手递与西门庆。西门庆慢慢地吃了,盏托放在桌子上。
西门庆道:“王干娘,你这梅汤做得好,有多少在屋里?”
王婆笑道:“老身做了一世媒,那讨一个在屋里?”
西门庆道:“我问你梅汤,你却说做媒,差了多少?”
王婆道:“老身只听的大官人问这媒做得好,老身只道说做媒。”
西门庆道:“干娘,你既是撮合山,也与我做头媒,说头好亲事,我自重重谢你。”
除了梅汤,接下来王婆还说到一个“和合汤”,这个名字也带着隐喻,据明代宋诩《竹屿山房杂部》记载,和合汤的原料即为乌梅和砂糖。
媒亦称为“理”,《离骚》“吾令謇修以为理”,就是叫謇修给我做媒人的意思,“理”就是媒人。“理”又通“李”,沟通男女之间关系的媒人叫“理”,而沟通两国之间关系的使者叫“李”,如《左传·僖公三十年·烛之武退秦师》“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李”即使者。“梅”之与“媒”,“理”之与“李”,道理相同。“李”“梅”的本义亦一样,都是酸果之义。妇女怀孕喜食酸,所以媒、禖、腜三字皆以酸果得名,“媒”亦可以“理”代之,“理”“李”相通,“梅”“李”皆酸果也。
读《诗经》从识字始,如此,《诗经》之妙方可左右逢源。会心一笑,思接千载。
[1] 摽(biào):一说坠落,一说掷、抛。
[2] 七:一说非实数,古人以七到十表示多,三以下表示少。或谓七成,即树上未落的梅子还有七成。
[3] 庶:众多;士:未婚男子。
[4] 迨(dài):及,趁。
[5] 塈(jì):一说取,一说给。
[6] 谓之:指男女青年不用任何媒介、仪式而自行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