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八门的古代职业
三教九流、五花八门
中国古代社会,有众多的职业、行当。历来就有三教九流、五花八门等说法。
三教,在《北史·周本纪》中是指儒、道、佛三教,还有一种说法是指包括儒、道、佛在内的多种教派,因为“三”“九”在古代中国文化中泛指“很多”。
九流,在汉人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者流,这些都是形成于春秋战国时的思想流派。在以后的历史演化中,原有的流派分化,又有许多新的流派形成。流,又有“品”、等级之意。关于等级的明确规定是从元代开始的,元代的社会结构中各阶层的地位是: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2)
这三教九流中都有许多江湖人物。可以说,跑江湖的是文武雅俗、医卜星相、摆摊卖唱、僧道医丐、隐士仙童,各色人物都有。
五花八门,原指五行阵和八门阵,是古代战场的两种阵势,后来成为形容变幻莫测、花样繁多的一个成语。但是,江湖上的五花八门,除了花样繁多之外,又有具体含义。据近人连阔如《江湖丛谈》记载,明清以来江湖上比较通用的“五花”如下。
金菊花:指卖茶的女人(金菊花也是一种茶)。
木棉花:治病的郎中。
水仙花:酒楼的歌女,即卖唱的。
火棘花:玩杂耍的(属于八门中李门)。
土生花:挑夫,是脚行的一种。
像江湖上的许多提法一样,五花也只是约定俗成,并无准确的来源,许多提法无法给以明确解释。特别是流行在江湖上的一些行话、隐语、黑话,更是如此。
八门的提法有多种。
在众多的提法中,比较全面的是清代汪康年在《汪穰卿笔记》中的概括,他将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五花八门中的江湖行当概括为八种。
走江湖者有八种,系九经、十八皮、四李、三瓜、七风、八火、五除、六妖。
也就是说,八门是经、皮、李、瓜、风、火、除、妖八种。而且,每一门类之中又有许多种类。
九经,就是说经有九种。十八皮,就是说皮有十八种。以下类推。
下面我们来对各门分别做介绍。
一、经门(巾门)
经,本义是经典,是指作为思想行动标准的书,引申为“文字”,所以动笔谋食的江湖人士皆被称为“经门”。
经门也有另外一个称呼,即“巾门”,这是因为经门人士的装束大都是头戴儒巾、葛巾等,表示自己原是儒门或道门中人。还有一个原因,是这类以动笔、算命、看相、卖字等谋食江湖的人士,都需一布幔招牌,或以手举着招摇过市,招揽生意,或坐地摆摊将布幔招牌挂旁边。布幔在古代又称“巾”,小说《三国演义》第九回就有“手执长竿,上缚布一丈”的相关情节。所以经门又称“巾门”。
需要强调的是,在民间和江湖上,巾门主要是指算命、看相、测字类的人物,他们谋食江湖的方法是利用宗教迷信及神秘的方术,所以这类巾门人士在明、清以前又被称为方士。像汪康年所说的算命、看相、六壬(一种运用阴阳五行来占卜吉凶的占卜方法)、文王卦(一种用铜钱占卜、按六十四卦解释吉凶的占卜方法)、起课测字等,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方术。
除此之外,还有占星、堪舆(看风水)等术数和降神、扶乩、符咒、祭祀、禳除等法术,每种术数、法术都曾被江湖术士当作谋生、行骗的手段。所以巾门中的人士,有相士、测字先生、卦师(算命先生)、风水先生、法师、扶乩士、占星士,等等。
进言之,每一种类又有许多不同的活动方式,仅从巾门中最主要的算命、相面、测字来说,明清以来,江湖秘籍就有清初“天地会”的《海底》、青帮的《通草》等;宋、明、清流行的江湖要籍,如《六院汇选的江湖术语》《新刻江湖切要》《江湖问答》等,都记载了巾门在江湖上的切口和活动轨迹,可见其在江湖影响之盛。
二、皮门
皮门是指跑江湖行医卖药的,是江湖行当的又一大类。在古代中国,他们多以摇铃来表明身份,招揽生意,所以他们又被称为“铃医”。清朝满族人曾信奉萨满教,萨满教巫医治病则以单面皮鼓为表明身份的工具,所以被称为“皮门”。“皮门”二字也隐含着对江湖医生的轻蔑,认为他们只懂得一些皮毛,是江湖骗子。
皮门中又有许多讲究,有隐医、流医、僧医、巫医、丹医等。
隐医,是指“遁迹幽岩”“隐于医卜”的医生。其中多有名医,也有江湖骗子。
流医,是指“萍踪浪迹”、流走江湖的医生,他们中的许多人“亦能粗谈经方,大率套语,其处剂攻补混施,识见胆力,藐无一可”(《轩歧救正论·流医》)。
僧医,是指以僧人身份行医的人。其中许多人并无真才实学,只是“诳言神授,惊炫俗眼”(《轩歧救正论·僧医》),借僧人的身份游走江湖,假托神佛行骗。
巫医,以符咒等巫术给人治病的人。
丹医,以丹药给人治病的人。
卖药的江湖人物类型极多,有设点行医卖药的、有临时摆摊儿卖药的、有朝山烧香卖药的、有挑担儿卖药的,也有推着摆满中药的小车儿,在小车上撑一把印着卖药标记的大伞卖药的,还有双手合十打坐卖药的。
从卖药的种类来分,有卖打虫药的、卖眼药的、卖春药的、卖壮阳药的、卖神药的、卖符水的,还有专卖各种秘方的……由于卖假药的人数众多,所以人们经常把江湖骗子和卖假药的联系起来,“跑江湖,卖野药”也成了一句俗语。大家熟悉的场景是旧时街上卖野药的,他们练把式,舞刀弄枪,一旦观众聚多了便开始卖药,以“祖传秘方”“今日所带药品不多”等极力鼓噪煽动,以便造成争相抢购的局面。
其实,以行医卖药行走江湖的行当起源很早,其中也不乏才俊人士。据史书载,早在商代,中国就有了医生,但当时医巫不分。巫,既代表鬼神发言,又医治疾病。
据《周礼·天官》记载,周时也有医疗组织和医疗考核制度,还出现了收容病残的场所,最早的医院据说是由春秋时齐国大将军管仲所建。但说到江湖,医生的始祖应是秦越人,也就是扁鹊,因为他既是中国史书上第一个有传记的医学家,也是一个集方士、医生等身份于一身的人。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他是战国之时渤海郡鄚(今河北任丘北)人,身怀绝技,内、外、妇、儿科兼长。他扎根民间,又活跃于宫廷,是民间游医中的佼佼者。
可以说,民间医生也有很多杰出人才,就像电视剧中的神医喜来乐那样的人物。但是这世间的事儿有真必有假,也有许多不学无术的人,他们假为行医,妄称灵药,肩挎青囊而无医人之药,手摇串铃却无医德医术,招摇撞骗,形迹恶劣,败坏了医者的清誉。
民间素有“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之说,是说一个医生,如果家族没有三代人行医的经验,老百姓就不敢服他的药。因为医病是关系到生死的大事,庸医也会杀人。一位名医临终时诫子之言说的便是这个道理:“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翻译成白话,就是说当医生需要极其深厚的功力才行,既要天资聪颖,又要后天足够努力。如果做不到这两点,别轻易当医生。
三、李门(彩门)
跑江湖唱戏的、变戏法的、弄幻术的、耍杂耍的,都称为李门,又称彩门。称为“李”,是因为唱戏的、表演戏法的都认为自己是梨园弟子,他们崇拜的行业神是在梨园召集艺人表演的唐玄宗李隆基,属于李隆基的后世弟子,故自称“李门”。其实,这类行当早在李隆基之前许久就存在了。可见,江湖门类的许多称呼并没有什么严格规定。称其为“彩门”,是从行业特点来称呼的,这种江湖行当大都需要化装,用油彩之类涂脸,并着彩衣,故得此称呼。
这种行当也有许多讲究,有搭高台唱戏的,有变戏法的,有耍杂技的,也有耍木偶的、耍猴的、吃铁蛋吞钢剑的,等等。
彩门中的各类行当在中国也有悠久的历史,在中国汉唐几个朝代还曾经兴盛一时。据《战国策》《史记》等史籍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人工商业的兴起,商业的繁荣,大都市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击筑、吹竽、斗鸡、走犬、滑稽表演等活动兴盛异常。《战国策·齐策》在介绍齐国的临淄,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淄博的情况时写道:“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这类活动如此兴盛,自然就有许多人以此作为谋生的手段。
特别是在汉代,随着社会进一步繁荣,都市的大规模发展,跑江湖现象更为普遍,跑江湖的艺人也日益增多,他们以表演乐舞、百戏、各类杂技等谋生。汉武帝还从全国征集江湖艺人和宫廷艺人,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乐舞百戏大会演,表演的节目有角力、举重、飞剑、跳丸、幻术、吞刀、吐火等。
自古以来,彩门中技艺高超的人比比皆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欢乐,但也有人以此行骗。比如,有一类骗术叫“腥棚”,“腥”就是假的意思,是说在动物表演中以移花接木、鱼目混珠、以驴唇去对马嘴的方法,人为地制造一些奇异的动物形象来骗人观赏。
由于彩门的骗术多为其他门的江湖骗子所利用,所以我们将结合其他门类的骗子来谈,不再做单独介绍。
四、瓜门(挂门、卦门)
瓜门也称挂门、卦门。瓜,是“挂”的一音之转。住家保镖、镖行保镖、武术教师,还有在江湖上卖拳弄棍的,都属挂门中人,这些人的共同特征就是习武。
自明清以来,练武术的都被称为“挂子”,一是因为“挂”本来是武术中的一种(如“劈挂掌”),借以代表武术界;二是由于江湖上以卖艺谋生的,不惟演武,也要卖卦。
康熙十四年(1675),太原人陈四,因家庭破产,不能过活,就率领兄弟子侄等人从山西逃荒出来卖艺度日,几年后发展成为几百人的大马戏班,陕西提督潘育龙上疏奏报皇帝说:“……陈四等率领妻子游走于外,凭其走马卖解、踏索弄卦为生,俗名‘卦子’,寡廉耻之民也。”这段话说明了卦门是怎样谋生的,也可以看出卦门谋生是很艰难的,官府认为他们“以武犯禁”,以致经常遭到弹压。
五、风门
汪康年在《汪穰卿笔记》中说:“风者,多含用刀之事。局赌亦在内。”就是说,经常携带刀剑等凶器游走江湖、挟制良善、勒索客商、以武力诓骗而触犯法律的人,就属于风门。再说得清楚一点儿,风门就是所谓的匪盗。风客是清朝时对匪盗的称呼。
一是因为在清代江湖隐语中,刀又称为“风子”。抢劫、偷窃又被匪盗们称为“抢风”。“生意”不成,失手被擒则叫“失风”。替窃贼放哨则称“望风”。在清代武侠小说《续小五义》中,还有“风紧扯呼”的说法,是“人家防备很紧,赶快逃走”的意思。
二是在清代,一些江洋大盗俗称“风客”,包括一些武装走私的江湖人物。《清世宗实录》记载,雍正年间,有一类“风客”,他们“惯与粮船串通”,做走私食盐等勾当。到了道光年间,他们常常“聚徒百十人,其众足以拒官兵”,“或结会拜盟,或强抢行劫,各分党类,互相争夺械斗,甚至将人肢解”。(《清宣宗实录》卷九二)像这种走私贩私的江湖人物,就是匪盗。走私贩盐、贩毒的江湖人物,皆属风门。
风门中还有一类,就是局赌。所谓“局赌”,就是设赌局行骗。设赌局的江湖人物,都是“专职”的流氓赌徒,也就是我们说的赌棍,他们平时就没有正当职业,“所在成群,昼夜相赌”。一旦资产荡尽,谋生无策,就流为“窃攘”之辈。何况他们平时就“呼朋引类,用不着纠合就数百人立等可至”。(清朝吴士玉《奏请杜绝盗源以安民生折》)赌棍一遇反抗,又露刃相威胁,也属于“用刀”之风门人物。
以风门行当谋食的江湖活动也起源很早,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有史料记载的盗跖和庄硚就是两个比较早的风门人物。他们“以威若力而取其财”,即以暴力或暴力威胁而取他人财物(《唐律·卷十九》)。这类人物,后世称为“刀背客”(《清仁宗实录》卷三三七)、 “棒客”(清朝徐珂:“棒客,盗也”)、“刀匪”(清朝河南一带的土匪)、“拽刀手”(清朝河南、安徽、湖北三省交界处的土匪)、“砍刀会”(清末的一个土匪组织)、“千刀会”(清末活动于赣南的土匪)。他们每人携刀一把,沿途抢掠,这些都是用刀之士。
此外,也有经常携刀的流氓无赖、市井泼皮属风门之中的,他们有的懂些武技,有的甚至是亡命之徒。
六、火门
制造假钱行骗的江湖中人,在明清时被称为“火门”。我国古代的货币一直以金属货币为主,冶炼伪造金、银、铜等假币,皆需“以火为之”,故名。火门中也有许多讲究,有专门炼“伪金”的:造假金元宝、假金首饰和假黄金器皿等;有专门炼“伪银”的:造假银钱、假银器等;有专门伪造各类铜铸钱、铁铸钱的;也有专门伪造各种纸币(如宋代的“交子”,元代的“宝钞”等)的;还有伪造汇票和各类有价证券(如宋代卖盐的代价券“盐钞”)的……毫不夸张地说,有多少种钱币,就有多少种伪造的钱币。
正因为铸造假币如此猖獗,所以历代惩治这类犯罪的刑法也都极为严厉。秦律中就有盗铸钱则处死刑的律条,汉初也继承秦律,规定对盗铸者处以斩刑。汉文帝时废除此律,使造假钱之风大盛,尤其是江淮一带,成帮结伙盗铸钱币,所以汉景帝不得不起用比较严厉的官吏汲黯来制止这种行为。
《史记·汲郑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汲黯是汉景帝时很有政绩的官吏,当时江淮一带许多人私铸铜钱,景帝起用他为淮阳太守,来制止这种严重扰乱国家经济秩序的行为,并恢复了对造假钱者处死刑的律条。汉武帝时将铸币权收归朝廷,发行通行全国的五铢钱,规定律条“凡盗铸金钱罪皆死”。据《史记·平淮书》记载,“自造白金五铢钱后五岁,赦吏民之坐盗铸金钱死者数十万人”。
南北朝时,地方和民间普遍存在造假钱的现象,使得货币制度十分混乱。其后,隋、唐、宋、元、明、清统治者都把铸币权牢牢控制在朝廷手中,私铸钱币者都要被处以死刑。但一直到清末,这种“立私炉”造伪金、伪银、伪铜等现象依然非常多。
火门中人既然伪造了钱币,就必须设法将大量的假钱脱手。他们采取的办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购物,借购买货物时将假钱脱手;二是以多换少,明确告诉对方是假钱,按比例换取真钱。《隋书》记载,隋文帝时,钱由朝廷统一铸造,“不中样者不入于市”,就是说不符合规格的不予流通,有一人在市上以“恶钱”换好钱,违背了禁止“恶钱”,也就是不中样的钱流通的法律,差点儿被文帝处以死刑。
清末,在天津郊区有许多无赖,立私炉用带沙子的次黄铜铸钱,所铸之钱入水不沉,名曰“水上漂”。他们将这些假钱私运入城,每三四吊换正式制钱一吊,还有的与兑买贼相互勾结,以假换真,危害社会,他们的行为同匪贼也无二样。
七、除门
除者,除去之意,也就是被人雇用杀人的江湖刺客、黑道杀手。他们的职业就是杀人,所谓“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他们皆是心狠手辣之徒。从起源看,刺客也是江湖上比较古老的一个行当。司马迁《史记》中就有《刺客列传》,记述了聂政、专诸、豫让、荆轲、高渐离等战国、秦汉之时的著名刺客。但需要说明的是,战国之时的刺客,除了“以武犯禁”外,还有扶危、守信、仗义等侠风美德。他们行刺,多是为了报恩,而不是为了金钱。慷慨悲歌的荆轲、“漆身吞炭”的豫让等都是具有侠风的刺客。荆轲是战国时卫国人,由于没得到卫君的重用,从此仗剑走天涯,开始了游侠生涯,成为一位江湖人物。后来他受到燕太子丹的礼遇,并受燕太子丹的重托,去秦国刺杀秦王嬴政,功败垂成,留下了一个悲壮故事。豫让是战国时晋人,是晋国四大家之一——智伯的门客,很受智伯信赖。赵襄子灭掉智伯后,用他的头作为饮器。豫让逃脱,发誓要为智伯报仇。《战国策·赵策》中记载,豫让为了不让人认出自己,用漆涂身,又吞炭把自己的声音弄哑,用多种方法行刺赵襄子,却都未能成功,最后伏剑自杀。
自秦汉以后,游侠之风日盛,其性质却发生了变化;特别是魏晋南北朝之后,游侠古风日渐衰微,他们行侠仗义的成分越来越少。如鲁迅所说,“侠”字渐消之后,取而代之的是强盗之辈。他们杀人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求财。清末有一个江湖组织叫“暗杀团”,它的宗旨最能说明这一点。据《上海黑幕》记载,这个组织秘密章程的第一条就是“本团为包办杀人的秘密团体”。就是说,这个组织是以杀人为职业,成员都是职业刺客。无论什么人,只要与之签订契约,缴纳费用,都可以雇用他们杀人,就像现在国外的雇佣兵一样。
其他的一些有黑社会性质的江湖帮会也有做杀人生意的。像清朝末年成立的红帮,就有“包做人”这一项。所谓“包做人”,就是“包办杀人”的意思,而且还有“不杀不要钱”的规矩。他们接的“生意”,都是私人交易,秘密进行。所以,许多人常为仇怨之事找红帮“做脱他”(就是杀掉他),清末民初,他们的“生意”已有应接不暇之势。
八、妖门
“妖者,皆女人为之。”(《汪穰卿笔记》卷四)就是说,行走江湖的不正经的女子,就属妖门了。为女子单列一门,一是因为有些江湖行当绝大多数是女人所为(娼妓、媒人、妓院老板等);二是因为女骗子比男骗子更隐蔽、更容易让人上当受骗。
妖门的骗术,最主要的就是以女色为诱饵,设“美人局”以行骗。她们大都从男欢女爱的风情方面,想出一些奇巧的题目来,设置一些“粉套儿”,套牢了许多好色之徒。
古人有云:“天下最易动人者,莫如色。然败人德行,损己福命者,亦莫如色。”偏有许多人见色迷心,而不知省悟。又有许多以此为业的江湖骗子,或以“妖”直接骗财;或以“妖”拐骗上钩者,待上钩者目眩神迷之时,钱财已被“妖”卷拐而去。
明代把设美人局诈骗称为“扎火囤”,意思是设一个圈套让人钻。当上钩者以为幸得艳遇之时,突派持刀者闯入,将其洗劫一空;或者充当介绍人,做女皮条客,从中牟取钱财。比如,《水浒传》里为西门庆和潘金莲拉皮条的王婆,就是这一门人物的典型。还有的女“妖”充当奸骗妇女恶棍的帮凶,她们以花言巧语将良家妇女诱至某处,或以强硬手段威胁,或以药物麻醉,坏其名节,无异于图财害命。
总之,妖门中人,皆以色为谋财手段。古人云:色字头上一把刀。利用色刀宰人者比比皆是。所谓“风月襟怀,图取欢来,戏场中尽有安排”(明朝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八卷)。一旦为色刀所伤,轻则伤财,重则殒命、亡家乃至亡国。古往今来,从宫廷里的美人计(如越王勾践进献西施给吴王夫差的计谋)、连环计(如《三国演义》中王允献貂蝉于吕布、董卓的计谋),到市井中的“扎火囤”“放白鸽”,都在警告人们自尊自重,免得追悔莫及。
九、丐门
前面已经述及,历史上对“五花八门”的内容有着不同的说法。有人把丐门也算作八门中的一大门类。
乞丐是江湖中三教九流中最末的一流,是最低贱的行当,多指那些以行乞为生的贫困者。
乞丐是江湖上一大门派,很多有名的人也做过乞丐。相传,帝王高辛氏有一个儿子专爱着破烂衣服,吃粗食,民间称其为“穷鬼”,并有“送穷鬼”的风俗。他是传说中最早的乞丐。
有史料记载的、最早而又最有名的乞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伍子胥。他是楚国人,后来因兄长父亲皆为楚平王所杀而逃出楚国。楚平王令人画像,并派出大军追捕伍子胥,为了逃避追杀,伍子胥曾向浣纱女乞食;逃到吴国后,伍子胥又隐去原形,披发佯狂,跣足涂面,吹箫乞食于吴市(今江苏苏州)。伍子胥后来官至相国。这种传奇经历最能激发“奇迹王朝”臣民的荣誉感,所以他被乞丐尊奉为祖师和行业神。
据《江湖丛谈》记载,明太祖朱元璋落魄江湖时,得了伤寒,病倒在一个土地庙内,姓梭、姓李的两位乞丐热了要来的剩饭,喂他吃下,才把他救活。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有一次染伤寒,又将梭、李二乞丐请到宫中做了鸡汤杂合菜,治好了他的病。朱元璋要给他们封官,两位乞丐不受,仍愿为乞丐。皇帝传旨赐太平鼓,上安十三个铃,每一铃吃一省,当时明朝有十三省,故能吃遍全国,所到之处,不论文武官员、商人、民众,见他们都要给钱。后梭、李之徒日增,乞丐多称自己是梭家门人或李家门人。
因篇幅所限,我们就不再对八门骗术一一介绍。
下面只介绍巾门、皮门、风门、火门、妖门和丐门的行骗情况。
(1) 佛教术语,各处各方的意思。
(2) 张晋藩:《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5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