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比斯文明
埃及王朝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第一底比斯帝国时期。这一帝国的第十二王朝时期,即约公元前2000—前1788年,正是其国力鼎盛的年代。在那段历史中,历任国王秉性风格各不相同,却几乎都以阿美涅姆赫特和西努斯列特为名。艺术发展方面,这个时代与前一时代都十分繁荣,堪称百花齐放。提起埃及艺术的精品,便不能绕过西努斯列特一世的造像。这尊石灰岩材质的人物塑像,是由考古学家们在里什特发掘出来的,现在被开罗博物馆收藏。在人像的头部,能看出极其精妙的雕刻技术。不管是它庄严而优美的神情,还是那宛然含笑的面容,都体现出一股浓郁的快乐气氛,令人有置身于和谐境界的感觉。这种艺术风格在无意中,竟与希腊天才们的最崇高意象颇为类似。第一底比斯帝国的第十二和十三王朝的全部艺术品,都有着令人神往的无穷魅力。在孟斐斯时代,对人物雕像的刻画更加有力,侧重于对人物的写实表现。而到了拉美西斯王在位的时候,雕像又走向了另一种迥然相异的风格,整体变得更加突出华贵典雅,其细节刻画更加精致瑰丽。而底比斯帝国的文明,恰好位于孟斐斯时代和拉美西斯王时代中间,仿佛一个承上启下的缓冲地带。最明显的表现在于,底比斯文明中的塑像,能够将写实雄健与华丽典雅两种风格混合起来。如此高明的手法足以令我们认为,这时期的作品是埃及古典主义艺术作品中的翘楚,能够最突出地代表此种艺术风格的审美观与美学价值。在绘画方面,第一底比斯帝国的人民,也用其独特的智慧留下了一些精美的壁画佳作。克努姆赫特普二世陵墓位于贝尼—哈珊地区,在它的各处墙壁上有着不同场景、不同主题的画像。比如,在祭堂墙壁上有一幅美妙的猫画像。那只猫正冷静地卧在芦苇丛中,等候着可能出现的猎物。马伯乐氏曾就此画像发出过感叹。他由衷地说道:“面前这幅壁画表现出猫应该有的每一项特色,看那伸长的脖颈,仿佛在有节奏地颤动的背脊,来回摇摆的尾巴,还有在扑跃之前微微向后缩回的身体。别忘了那双紧紧盯住猎物的眼睛,足以令猎物魂飞魄散。”又比如,在飨堂墙壁上,有一幅令人惊叹的花鸟画。其审美价值极高,堪称精美绝伦,与中国同类艺术作品不分伯仲。再比如,在陵墓墙壁上还有一幅人在驯养羚羊的画。这幅作品刻画了一个淳朴厚道的农民,为高贵端庄的克努姆赫特普王服务,在土地上耐地心驯养羚羊。最后,我们还能列举一些教科书中常见的描述战争场面的壁画,如战舞和搏击拳斗主题的画作。此处所提到的这些图像中,有着很强烈的特色和艺术风格。在人物刻画方面,它们沿用了埃及人一贯的表现手法。具体而言,它们所刻画人物的眼睛视线都从正面角度发出,而它的脚部线条则大多是已经程式化的侧面型。整体而言,这些图像的线条都是自由流畅的,给观摩者一种动态的感觉。这种感觉无法不令人赞叹与向往,因为它几乎已经拥有了电影的特色。而人们所承认的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艺术,只有日本艺术。古往今来,似乎并没有可与其比肩者。
在第一底比斯帝国的第十二王朝时,各文明间的联系十分密切。这种联系不仅体现在政治上,还体现在艺术上。我们可以注意到,不仅是那时的埃及和叙利亚,还有中米诺时代二期的克里特岛,它们相互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政治方面的联系而言,我们可以从不同研究者的发现中得出结论,比如蒙太特氏在毕布罗斯地区的发现,和杜—布依孙氏在荷姆斯地区的夸特那—米什列菲遗址的发现。而说到各地区间艺术方面的联系,则不得不提起一种古瓶。在底比斯的坟墓中,人们发现了米诺时代的卡美瑞斯型的古瓶,证明了在那个时代不同地区之间的艺术联系。
在历史上,埃及曾受到一些名为希克索(牧人王朝)的亚洲部落的侵略。约公元前1660年,在惨烈的战争后,部分埃及领土被敌方征服和占领。双方的斗争持续了一个世纪,侵略者最终被赶出埃及。此时,底比斯帝国的第十八王朝又开始复兴,呈现繁荣景象。事实上,十八王朝存在的公元前1580—前1321年这段时间,是埃及历史上最光辉的一个朝代。在这个王朝,出现了两位伟大的法老,即吐特谟丝三世和阿门诺菲斯三世。前者死于公元前1425年,后者则死于公元前1353或1351年。这两位统治者不仅带领埃及征服了叙利亚,还在外交方面颇有建树。那时,埃及与巴比伦、亚述、米坦尼和后米诺时代的克里特岛等王国都建立了友好关系。其中,米坦尼位于美索不达米亚西部。法老阿门诺菲斯四世(约公元前1380—前1362年)是埃及继任的统治者,试图推行宗教改革。然而这次改革并未达成预想中的效果,反而引起了国内的混乱。之后,阿门诺菲斯四世的继任者图坦卡蒙(约死于公元前1350年)试图寻找改变的方法。虽然他施行了保守谨慎的反面政策,却已无力回天。只有更加符合宗教正统的王室,才能稳固局面。于是,第十八王朝不得不让位于第十九王朝(约公元前1321—前1200年)。同一时间内,叙利亚北部也燃起战火,被喜特人(赫族)征服。赫族来自小亚细亚,部分属于亚洲人,部分属于印度—欧罗巴人。之后的章节会对此给出详细描述。面对来势汹汹的喜特人,统治着叙利亚的埃及政权开始反击。在长时间的战争之后,双方达成协议。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约公元前1303—前1213年)与喜特人联姻,结成同盟并瓜分了叙利亚。在这之后,继任法老在位时,埃及仍没有避免战火与争端。在公元前1229年和前1192年,埃及两次受到了爱琴人和阿开雅人的攻击。追根溯源,这两个民族都是来自爱琴海的航海民族。
经过一番拼搏,埃及人民在与航海民族的战争中获得了胜利。但整体而言,这场胜利伴随着惨痛的代价。经过这些灾难,埃及元气大伤。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保守策略,退回了尼罗河谷内。公元前7世纪,亚述人进犯埃及,分别在公元前670年和公元前663年发起了短期攻击。在那之后,埃及勉强保持独立,实际已经不堪一击。在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埃及曾将许多城市作为其首都。公元前651年后,埃及定都于赛伊斯。公元前525年,波斯势力灭亡了埃及。
法老帝国有很长的历史,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综合各方面因素来看,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时堪称是这一帝国最后一个伟大的时代。同时,这个时代也因为它无与伦比的建筑物而出名。在埃及各个城市中,都能找到拉美西斯建造或重修过的古迹。在卡尔纳克和卢克索地区,他建造了宏伟的神庙;在古尔纳地区,他建造了褒扬其盛名的拉美赛姆殿堂。这些神庙雄伟壮丽,都是能工巧匠按照精妙的设计图样造出的。就其具体布局而言,正面最前方的是狮身人面像或公羊像,呈夹道对列的形式分布。如果继续往后,人们可以被满布浮雕的方尖塔带领直至前庭。在其入口处的两翼方向,有着极其巨大的门阙。从入口进入,能够看到柱殿。顾名思义,柱殿即是用粗壮的柱子支撑着的一个平面屋顶结构。就柱子高度而言,有的可以达到65英尺。在卡尔纳克的柱殿中,这样的柱子有134根之多。在殿堂之中,四面的墙壁上都有不同的内容。然而不管是绘画还是雕刻,这些装饰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歌颂法老的丰功伟业。每到祭祝大典时,殿内会举行行列祈祷,这是埃及人必经的宗教仪式之一。经由此处可以到达内殿神堂,在堂中设有神龛。但内殿神堂并非对所有人开放,只有法老和高级祭司才被许可入内。
“这些底比斯的神庙,常被人形容是无与伦比的、宏伟瑰丽的。看那一排排巨大比例的圆柱外观,整体给人一种沉重的压迫感。而那一尊尊巍峨庄严的神像,似乎又附着一股雄奇且森然的气氛。满堂的花岗岩雕塑独具匠心,营造出永恒的清冷寂静之境界。凡此种种,都让现代游客们心情激动。他们来游览此处,竟有种超脱于人世间的感觉。”以上这些描述体现了在法老时代,宗教场所常被营造出庄严森然的气氛。这些场所对于光线的层次设计,堪称是巧妙无比。比如,列柱之间会有神秘幻影翱翔,这种恐怖的感觉,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外庭的设计则较为明朗,敞向东方的天空。列柱殿则沐浴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中,充斥着神秘的气氛。而在神堂内部,人们只能看到朦胧的微光下,巨大的神像阴影在缓缓移动。这些地方是神明的场所,可以让人远离所有世俗纷扰。埃及这些神有着十分神秘的形象,拥有着羊头、狼头,或是鹰头。这些神明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与法老面对面地平等交流。他们仿佛在说,法老就是神在人世间的代表。如此一来,人们就能接收到这种信息——每个人都必须对法老顶礼膜拜。
但埃及文明的内涵,并不止于此。除了那些古老的神明、瑰丽的神殿和坟墓,它还有另一层动人的内涵。抛开浓烈的宗教色彩,埃及还有一个纤细秀丽且不失妩媚的形象,往往通过妇女雕像及其化妆用品和家具体现出来。那些妇女雕像穿戴着珠宝与盛装,充满了女性的温柔气息。神明、神殿和坟墓的震撼之处,在于其所表现出的永恒不灭之感。相形对比之下,妇女雕像则体现出了时代气息,以及埃及人民对服装设计的敏锐表现。简单来说,是妇女雕像上那种温柔的女性化气息吸引着人们。这种借用琐碎事物表现人性气息的手法,亦是一种较为罕见的才能。在遥远的希腊,有一座叫做塔纳格拉的城市,以精致的雕塑小陶像闻名于世。这些小陶像正是采用了同类手法。还有生活在18世纪的日本人,他们同样拥有这种才能。将视线转回埃及文明,我们能发现第二底比斯帝国的许多王者造像,已经发生了风格的变化。如阿门诺菲斯四世、图坦卡蒙和拉美西斯二世等法老的造像,体现出明显的雍容华贵的气息。而在此前,法老塑像更加注重的是威严庄重。这种改变之后的风格,还具有温文尔雅的特点。例如,第二底比斯帝国时期或赛伊斯时期的王后与贵妇们的头像,较为流畅自如地表现出这种特点,而且渐成风气。在这股风气的作用下,埃及女性的裸体塑像逐渐出现。此前,埃及雕塑大多遵循着清规戒律,虽然达到了整齐规矩的效果,却无形中阻碍了艺术发展。与那种身体向前方端正坐立,或者手臂紧紧贴合在身体两侧的规矩塑像相比,人们就能发觉裸体塑像的出现,堪称为艺术发展的一大成就。虽然,这一成就的达成在初期面对着许多不利条件。第二底比斯帝国时期和赛伊斯时期的裸体塑像,仍旧具有新鲜的活力,以其独特的气息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甚至于它们亚历山大派的雕刻风格,都不能使其在我们的记忆中黯然失色。此外,这些雕塑艺术家们还充分精细地掌握并体现了女性独有的装饰价值。这一点能够从塑像上一些用来梳妆打扮的小物件上看出,比如,盛发油或者香水用的匙等。古代历史中,能够自由模仿裸体来雕刻的艺术家少之又少。事实上,这一少数群体是由底比斯和赛伊斯的艺术家们和希腊人组成的。
□木雕人像
□女子跪像
□梳妆图
在后人研究文明遗迹时,不同艺术风格难免被用来互相比较。比如,相比较于上文的裸体女像来说,亚述艺术家较为保守规矩,常将人体隐藏在长袍下面。而埃及艺术家们则显得大胆与开放,他们即使在雕造法老的妻子或女儿时,也会没有丝毫犹豫地将其女性特质表现出来。例如,浑圆饱满的乳房、柔软的小腹线条,和透明衣着下玲珑有致的臀部曲线。后人在坟墓遗迹中还发现了一些绘画,它们常常描绘了歌女和舞女们所穿的衣服。与裸体塑像的女性衣服相比,坟墓绘画中的女性衣服更加轻薄透明。据说,绘画中的女性穿着如此透明,是特意显露人体的隐私处。这样刻画的目的在于,引导雕塑家或者画家们去观察和表现躯体的轮廓,更细腻地显示女性婀娜且优美的姿态。
虽然,埃及文明的遗迹所表现的女性衣着透明,但是在整体的埃及社会中,她们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种重要性表现在许多方面,甚至远远超出了其他东方各国的女性的地位。事实上,埃及的女性是真正的一家之主。希腊诗人谛阿克列多思在其作品《西拉库斯的女人》中,对女性的名声和行动自由有所预言和刻画。而就像希罗多德所证言的那样,埃及女性已经预先享有了这些权利。此外,埃及的故事讲述者能够带着人们接近法老统治下的市井生活。在他们的指引下,人们能够用轻快而激动的心情窥见埃及人生活的细节。他们所感知到的那种真实的生活,与在拉格底斯的亚历山大城可能看到的景象是相同的。在埃及人的世俗类故事里,通常会展示一些典型的女性形象。她们大多是温柔且多情的,胸乳紧束端正,体态轻盈苗条。在细节方面,她们有着如同黑夜一样美丽的头发,以及洁白光亮远胜过燧石碎片的牙齿。埃及人同样有灵怪类的故事,比如《克夫和魔法师》,可能写作于第一底比斯帝国时期。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000年前,它的主题与爱情有关。其大致内容如下:“有一天,国王陛下带了扈从到史官家中去做客,这位史官是国王的首席侍读。而史官的妻子按照礼仪接待贵宾,眼光落到了国王的一位近臣身上。她一看到那位近臣,就会心神不宁,完全忘记自己身在何处了……”莫列特氏还翻译了一些法老时代的恋歌,这些歌谣令人们联想到旧约中的“雅歌”和希腊教中的《祷词集》。
□埃及贵族梳妆用具
经过上文的陈述,关于埃及文明的简要梗概已经清楚。接下来,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对于东方文明而言,埃及有哪些贡献?提起埃及,人们对它的第一印象,是认为尼罗河谷地区有着十分显著的特殊性。而且,法老们在世界历史范围内,似乎是孤立存在的。有这些特质的存在,埃及文化并不具备传播到其他东方世界去的条件。而且与亚述和伊拉姆相比,埃及的文化遗产也未曾直接传播给其他民族。而亚述与伊拉姆,曾将其物质文明传播到波斯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并有可被追溯和研究的过程。
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第一印象是会产生变化的。只有当我们忽视埃及文明发展的中间环节,才会一直保留原来的印象。研究表明,从第二千年期到波斯时代,始终存在一个特殊的混合地带,会被不同文明共同影响。典型例证如位于埃及和亚述之间的传播区域,以腓尼基和叙利亚为代表。早在古代孟斐斯帝国时,埃及文明就开始发挥影响力了。在泰尔、西顿、毕布罗和其他腓尼基城市,居民们已接受了来自法老帝国的影响。除此之外,在这些城市生活着的赛姆族人民,也被巴比伦文明吸引了,与叙利亚居民们如出一辙。不难想象,我们所看到的腓尼基艺术有着独特的风格。从雕花石棺和金匠的工艺品等文物来看,腓尼基艺术家们杂糅了埃及和迦勒底—亚述的工艺技巧和经验。同样的,叙利亚艺术品也具有高度综合的形式和特点。诸多例证中,最有说服力的文物是象牙板上的精致浮雕,常以动物图像为主。1928年,图罗—但真氏和巴罗伊斯氏到幼发拉底河东岸考察,在阿列坡以北的阿尔斯兰—塔什地区发掘了这些象牙板。目前,这些文物被收藏在巴黎卢浮宫中。据研究,这些象牙板曾被装饰在大马士革国王哈泽尔的象牙床上。后来,根据杜骚氏发表在《法国博物馆通报》1929年7月号上的文章,我们可以知道这些象牙板因为战争而易主。时任亚述王的阿达德—尼拉里三世(公元前811—前783年)率军围攻大马士革,形势十分危急。哈泽尔的儿子本—黑达德(公元前812—前773年)忍痛割爱,将名贵的象牙板取下献给了亚述王。这类作品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地展示了埃及对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影响力,以及埃及文明与迦勒底—亚述文明相互碰撞所产生的火花。事实上,这种影响并非个例,它还出现在喜特人的艺术中和萨尔恭王的亚述艺术中。例如,人们在阿萨尔哈当地区发掘的狮身人面兽。此外比较重要的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波斯人借鉴了埃及文化,开始有了建造柱殿的思想。而且,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从未停止传播的脚步。它从底比斯传入波塞波利斯,成为当地的特色建筑——柱廊。孔雀王朝时代的印度人又借鉴了柱廊的特色,建造出华氏城今巴檀那的宫殿,成为文明史上的一颗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