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千里运河 二十一座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渠成水转成大势,海河为界亦为媒

天津,古称“退海之地”。根据李世瑜先生的考证,天津在五千年前是一片汪洋,后来大水慢慢退去,就形成了今天天津的大陆地貌。真可谓“沧海桑田”,在大自然面前,任何神奇的事情都只是平常事罢了。

大水汪洋时期的天津在今天只留存在传说和考古者的发掘中,而今天实实在在的天津则从一条水系开始,海河。我们在考察一个城市的时候,习惯于将一个城市的成长过程比喻成一棵植物的生长,包含着播种、萌芽、成长以及衰老的过程。天津,这座城市的种子就是海河水系。

海河,西汉时称泒水,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北方边疆不靖,公元206年北方枭雄曹操决定起兵北伐靖边。为方便运输军粮,曹操采取谋士计策开辟了平虏渠与泉州渠,吸纳众流,注入泒水,从而使海河水成为流经天津平原的各个河流的总入海处。

今天看来,在天津城市的发展史上,平虏、泉州两渠的修凿固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它的重要性怎么估计都是不过分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还是打一个比喻吧。整个天津平原譬如一个平底盘子,原先是四平八稳的,现在因为这样两条沟渠的修凿,使得整个天津平原的水系都流向海河水系,造成了整个天津平原向海河水系倾斜的力道,海河水系成了力量的焦点,纵观天津近千年城市发展史,天津的秘密就在这种力量的倾斜中。

到唐代,由于唐代统治为加强对河北北部边防军的军粮供给,就沿着昔日曹操开辟的泉州渠重新开凿一渠,亦名平虏(与曹操开辟的平虏渠有别),以连海运,这样,在天津的发展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河运与海运的交会,使得天津在当时有了“三海会口”的名称。据今天学者考证,唐代的“三海会口”地点就在平虏渠与泒水入海之尾交界的地方。

由唐入宋,中华封建帝国在度过了自己如日中天的辉煌之后,开始一步步走上下坡路。有宋一代,文质彬彬,但与盛唐相比明显就气弱了许多。因此,进入宋代之后,中国西北部的少数民族就开始蠢蠢欲动,觊觎中原。宋王朝与辽人经过了一系列的激战之后,终于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两国对峙局面,而两国对峙的界限其中一段即是以此海河为界,因此海河在当时又被称为“界河”,“界河”以北是辽之属地,“界河”以南为宋之领土,隔河相望。

而且,宋代统治者为加强边防,还采纳朝臣的建议修建了一条西起太行山脚下,东至泥沽海口(今天津大沽口)的防线,利用海河流域“深不可舟行,浅不可徒涉,虽有劲兵不能渡”(宋仁宗赵祯朝编纂《武经总要》)的天然优势有效阻挡了辽军的虎视之势。沿着海河南北两岸,宋、辽两国各自修建了具有军事防御意义的一些据点,这些据点都是以“寨”或“铺”为名,比如宋军所修建的乾符、巷姑、三女等寨,辽军修建的武清寨等,这些用来驻军的“寨”即是天津这个地域上最早出现的人口聚落。更重要的是,宋、辽以海河为界,但同时也是以海河为中介,互通有无,进行着一些简单的贸易。海河以北的辽地盛产盐、金、银、羊、马等,而海河以南的宋国产缯、帛、漆器、茶叶、香料等,因此两岸的贸易不可阻挡地开始了。此时的商贸虽然在浓厚的军事氛围中进行,时间也并不是很长,但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使得海河进一步积累了“人气”,为一个大都市的崛起打下了基础。

天津海河风景(自赵大川编著《京杭大运河图说》)

北宋缘边堡寨位置图(自韩嘉谷著《天津古史寻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