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具有国际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界定
第一节 概念与内涵
严格地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学术概念,而是一个具有很强的应用和政策导向的分析性概念。完整、准确地理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个概念,需要从学术研究和应用分析两个层面进行溯源和梳理。在应用分析层面,目前与“科技创新中心”最接近的概念是“创新型城市”(Innovative City)。围绕创新型城市概念开展分析性研究的机构主要是一些国际组织、民间社会性组织和商业性机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机构和成果如下。
(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Th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UNDP)2001年公布的“全球46个技术创新中心城市”
总体上看,UNDP评选出的创新中心城市主要包括以下三类:一类是纽约、伦敦、巴黎等国际大都市,这些城市不仅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包括大学、科研机构、大型跨国公司总部云集,而且拥有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和创新网络;二是硅谷、班加罗尔、新竹等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成长起来的产业集群,这些集群(城市)在某些新兴产业领域具有突出的国际竞争力;三是德国的巴伐利亚和美国芝加哥等传统的工业城市,这些城市通过市场机制和管理创新,使其传统的工业优势与创新资源相结合,实现了制造业城市向创新城市的转型。整体上看,这些全球创新中心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包括:①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优势、特别是制造业基础优势;②与顶尖的研究型大学或科研机构毗邻;③集聚了该领域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和科技人才。
(二)澳大利亚咨询公司2thinknow发布的全球最具创新力城市是目前最有影响力的创新城市排名
其每年公布的全球最具创新力的20座城市是从445座城市中遴选出来的。该评选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判断城市的创新能力:①文化资产,即该城市所具有的宗教、艺术、科学、教育、文物古迹等文化资产的富足度;②人力资源基础设施,该城市所具有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以及企业的高端人才集聚度;③网络化的市场,各种创新要素在该地区流动和交易的情况。值得强调的是,2thinknow还将全球的创新城市分为5种不同的类型:①网络型创新城市(Nexus Cities),即在众多领域主导全球创新的城市;②轴心型创新城市(Hub Cities),即在部分产业领域影响全球创新的城市;③节点型创新城市(Node Cities),即在某些产业领域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城市;④影响型创新城市(Influencer Cities),即在某些产业领域具有区域影响力(包括负面影响)的城市;⑤新兴创新型城市(Upstart Cities),即具有创新潜力的城市(见表2-1)。
表2-1 全球最具创新力(innovative)的10个城市
(三)Sappin Global Strategies(SGS)公司2014年发布的全球最具发明力城市榜单
该榜单主要从5个方面评估城市的发明力:①教育基础,该城市是否具有知名的大学,具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士的数量;②投资环境,能够支持创新的风险资本、公司资本和各种金融资本;③创新影响力,该城市是否具有对其他地区和国家具有持续影响力的创新;④高质量就业,创新经济是否产生了高水平的就业;⑤专利,授权专利的数量。由于该榜单并没有将国际影响力作为主要的评价维度,因此中国的北京、杭州、深圳、上海等城市均进入前20行列,其中上海位列第15位。(见表2-2)
表2-2 全球具有发明力(inventive)城市排名
以上分析性的研究为从不同角度理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和外延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但是由于这类分析性的研究过分关注区域创新的“资源”和“绩效(或产出)”,而没有在理论层面揭示这些资源和绩效形成的原因和作用机制,因而对于理解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概念缺乏足够深入的、逻辑一致的解释,这就需要我们从学术层面探寻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这一概念的理论根源。在创新经济学的视野里,与“科技创新中心”相关的“空间”层面的概念是“区域创新体系”(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区域创新体系(RIS)指的是一个地区的生产结构中支持创新的制度性基础设施(institutional infrastructure)(Asheim & Gertler,2005)。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特别强调支持一个地区的创新活动和创新绩效背后的“制度性”的因素,这些制度性的因素促进了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和集体性的学习,从而最终形成了其他地区不可复制、不宜流动的创新“能力”,而这种创新能力恰恰是前面介绍的分析性研究及其各项指标很难显示性反映的区域创新能力的本质。或者说,从区域创新体系所揭示的理论内涵看,专利、大学、企业等实际上是区域创新的“主体和资源”,这些主体的创新活动背后的制度性因素才是该地区的“创新能力”。
按照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根据创新体系的知识来源广度和创新的互动形式,可以将区域创新体系分为相互关联的四种类型。(见表2-3)
(1)地区嵌入型的区域创新体系(territorially embedded RIS)也被称为“草根型的区域创新体系”(grassroots RIS)(Cooke,1998)。这种区域创新体系的特点是,区域中的企业由于具有地理、文化和社会的接近和相似性,因而形成了本地化的企业互动和学习(且主要表现为默会知识的共享,如技术诀窍的共享),公共服务主要表现为市场性的服务,几乎不存在企业与知识性的组织之间的互动。这种区域创新体系的代表是意大利的大量由于历史传统而形成的服装产业集群。
(2)区域网络型的区域创新体系(regionally networked RIS)。这种区域创新体系的特点是,本地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之间通过积极的互动形成和传播默会知识,同时企业通过积极的正式研发的投入对默会知识形成补充。企业与本地的大学、研发机构和技术转移机构密切合作,以避免区域性的技术锁定。这种区域创新体系的典型是德国的汽车、机械等产业集群。
(3)国家化的区域创新体系(regionalized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这种区域创新体系的特点是,区域创新体系已经融入国家创新体系中,区域中的企业和各类创新主体与区域外的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和学习相对于区域内的互动和学习更加重要,且这些互动和学习更多地体现为创新主体间的以领先国内为目标的正式合作项目。目前我国多数的高技术园区具有区域化的国家创新体系的特点。
(4)国际化的区域创新体系(regionalized 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这种区域创新体系是区域化的国家创新体系的更高层次的体现,其特点是,区域创新体系已经深度融入全球创新体系中,区域中的企业和各类创新主体与国际的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和学习相对于区域内、国家内部的互动和学习变得更加重要,且这些互动和学习更多地体现为创新主体间的以突破创新为目标的正式合作项目。美国的硅谷和波士顿是较为典型的区域化的国际创新体系。
表2-3 区域创新体系的四种类型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目前国内几乎所有有关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研究和论述都将美国硅谷作为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模板”。我们认为,硅谷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对于上海的创新发展确实具有多方面的启发。但是目前学术界有关硅谷的研究更多是在“创新型产业集群”(innovative cluster)的概念下开展研究的。我们认为,指导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更加恰当的理论概念是“区域创新体系”,而不是“创新型产业集群”。这是因为,两个概念虽然都强调区域层面的制度结构和创新主体间的互动学习是区域创新能力的根本,但作为“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演化而来的“区域创新体系”,相较于创新型产业集群,更加强调体系自身创新功能的相对自给性和创新主体的相对完整性。作为多元的产业体系远较硅谷单一的ICT产业结构更为复杂、人口和空间规模远较硅谷更为庞大(2013年硅谷所在的加州圣荷西市人口仅为大约100万)的上海,使用“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显然是更加有力的分析工具。
总体上看,有关国际创新型城市方面的分析性成果更加强调一个地区所具有的创新资源(创新投入)和创新效果(创新产出),而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研究更加强调创新行为(创新过程)和支持这些创新活动的制度性因素(创新能力)。综合考虑世界主要创新型城市的成功经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相关分析性概念和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内涵,可以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界定为“能够充分激发创新活力的创新环境,能够集聚和接入全球高端科技资源,能够有效生产、利用、整合科学技术资源的创新主体,能够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能够对全球科学技术进步产生显著影响的国际化的区域创新体系”。
根据这样的定义,全球科创中心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五个能够”(如图2-1):一是能够充分激发创新活力的创新环境(环境);二是能够集聚和接入全球高端科技资源(资源);三是拥有能够有效生产、利用、整合科学技术资源的创新主体(主体);四是能够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网络);五是能够对全球科学技术进步产生重要影响(绩效)。全球科创中心的本质是国际化的区域创新体系。
图2-1 “五个能够”示意图
专栏 上海市科委对“全球科创中心”内涵的解读
上海市科委主任寿子琪认为:“随着全球创新网络的加速形成,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正成为世界主要城市的战略选择和标志性功能,但目标各有侧重、路径不尽相同,我认为没有统一的模式,上海无法简单翻版或移植。比如,硅谷是公认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之一,但纽约也无法翻版硅谷,何况上海。当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具有一些基本特征和内涵。综合分析国际、国内有关研究后,我们认为,主要包括‘五个力’:创新资源的集聚力、创新成果的影响力、新兴产业的引领力、创新环境的吸引力和区域创新的辐射力。”
根据我们的分析框架,上海市科委的“五力”内涵主要是从创新环境、创新资源和创新绩效(影响力、引领力和辐射力)三个层面对全球科创中心进行界定。本研究的内涵分析在“五力”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创新主体和创新活动的内容。创新主体是在特定的创新环境下,整合利用创新资源,通过战略性的创新活动实现创新绩效的载体,是创新体系的核心,而创新活动则是培育和形成创新资源、达到创新目标绩效的动态过程,是一个区域创新能力的本质体现。从这个角度看,完整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理解必须纳入创新主体和创新活动两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