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十 仍然存留的蒙汉习俗差异
在府村这样一个汉族已占总人口的80%、通用语言为汉语、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村子,经过半个世纪的蒙汉共处,现在还有哪些习俗上的差异仍然存在于蒙汉居民之间呢?我们在访问中向许多人提出了这个问题。也许是平时村民们很少听到别人提出这类问题,也许是存留的蒙汉习俗差异确实有限,人们总要思考半天才试着来回答。回答中所举的事例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条。
①语言使用上,五六十岁以上的蒙古族老人有时讲蒙古语,汉族无人讲蒙古语。②在三间房(中间是门厅和灶台,两边有炕为卧室)的住房格局中,汉族认为东屋更“尊贵”,要由长辈居住,蒙古族则认为西屋更“尊贵”,与汉族观念相反。③在婚嫁中,蒙古族妇女一般不嫁汉族,汉族妇女则不反对嫁蒙古族。④当蒙古族姑娘嫁到外村时,父母要在该村为自己的女儿找个“分头老”,即认“干爹妈”,委托“干爹妈”平时照应自己的女儿。汉族则没有这个习俗。但在婚礼仪式方面,蒙古族已与汉族相同。⑤本地蒙古族过去有一种特殊的丧葬方式,采用一种木箱式的坐棺,尸体盘腿坐在棺内。20世纪60年代以后这种丧葬方式消失了,现在蒙古族也采用汉族式样的长棺。
村中居民普遍认为蒙古族亲戚之间关系好、走动多,有事互相帮助。相比之下汉族之间较冷漠,还有亲兄弟因借钱不肯给而不往来的例子。人们把这个当作蒙汉民族的习俗差异讲给我们听,使人联想到目前流行的关于汉族“族群性”的许多论述。总体而言,府村的蒙古族与汉族在风俗习惯上已基本一样,住房形式、人们的服装和发型、室内陈设、起居饮食习惯、婚礼与丧葬习俗、种田方式等相互间已没有差别。换言之,本地的蒙古族已基本上被汉族文化“同化”了,这是一个长达半个多世纪、逐渐发生、没有勉强成分的、以汉族文化为导向的文化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