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情报告(201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文化事业

2014年,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不断加强和推进文化事业发展,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艺术、文物和非物质文化保护、体育等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加强和推进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和网络传播媒体建设。到2014年末,全省共有大型新闻出版集团8家,包括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山西出版传媒集团两大龙头集团,山西新华书店集团以及非时政类报刊改革中组建成立的5大报纸传媒集团;图书出版社8家(其中副牌社1家),音像(电子)出版社3家,报纸出版单位77家,期刊出版单位200家;获得互联网出版资质单位新增8家,总计达20家。全年全省报纸出版77种、20.54亿份,各类期刊出版200种、3215.8万册,各类图书出版5306种、11909万册。年末全省共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112个(省级1个、市级11个、县级96个、教育电视台4个),共开办223套广播电视节目(广播108套、电视115套)。其中,省级广播播出7套节目,省级电视国内播出7套节目。全省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8.04%,同比增长1.28%;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8.95%,同比增长0.5%;有线广播电视用户514.85万户。山西卫视全国覆盖人口超过7.9亿。全年共拍摄完成电影11部、电视剧10部、电视动画片4部。

加强和推进文物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是继续推进山西南部早期建筑保护工程。该工程包括长治、晋城、运城、临汾4市的105处国保单位的元代及元代以前古建筑,于2008年启动以来,国家先后投入了5.83亿元。至2014年末,105处项目中有73处完工,正在施工32处。2014年11月5日,首届(2013年度)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评选揭晓,高平二郎庙维修工程入选。二是继续推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程。2012年以来,平遥古城城墙抢险保护及双林寺古建筑维修、云冈石窟文物保护、五台山重点寺庙抢险维修等工程持续推进。至2014年末,这些保护工程已取得重大进展,其中平遥古城东、西、北三面城墙修复完成,双林寺大雄宝殿得到全面维修;云冈石窟五华洞窟檐建设工程和岩体加固工程、9窟和10窟壁画保护工程完工开放;五台山多座寺庙已修复完工。这些保护工程,不仅有效保护了世界文化遗产,也有力地促进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三是继续推进太原西山文化带保护工程。该工程于2013年开始被纳入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工程范围南起晋祠,北至窦大夫祠,涵盖沿线天龙山、龙山、太山、蒙山区域内的文物点。这些众多历史文物是太原20万年人类活动史、5000年文明史和2500多年建城史的重要鉴证。四是启动实施应县木塔加固工程和永乐宫大型维修保护工程。3月17日,永乐宫大型维修保护工程开工实施。12月4日,应县木塔抢险加固工程开工启动,标志着对木塔保护25年的世纪之争终有结果。五是启动开展国保省保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工作。2014年,国家正式启动了国保省保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工作,山西有国保省保单位的13个村落位列其中。其中,沁水县的窦庄村、湘峪村、西文兴村柳氏民居,介休市的张壁,阳城县的郭峪村、砥洎城村等启动实施保护维修工程。该项工程的实施,是沁河流域古村落整体保护利用的重大举措。六是专业性博物馆建设取得重大进展。10月1日,临汾曲沃县晋国博物馆建成正式开馆。该博物馆于2009年8月31日正式动工,总投资1.98亿元,是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曲村—天马遗址”兴建的山西省第一座专题性遗址类博物馆,也是我国唯一一座完整展示晋文化的平台。馆内工程主要包括晋国历史展厅、遗址发掘史展厅、遗址保护展厅、多功能厅等,三大展厅分别向世人呈现了晋国由兴至衰长达600余年的历史以及中国考古学人长达半个世纪的考古历程。11月,平顺太行三村生态博物馆(平顺太行三村豆口认知中心)建成开放。该博物馆是中国北方汉民族地区首家生态博物馆,陈展内容以第一主人公的视角,再现了豆口太行水乡的秀丽风光、历史悠久的特色古建、柿红米香的丰富物产、享誉三省交界的民俗红火。这两个专业博物馆的建成,填补了山西博物馆品类和形态的空白。七是历史文化名城(街区、镇、村)、传统村落保护进一步推进。2014年,全省有1个镇和9个村入选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名录,59个村落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汾阳市新入选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祁县古街区、孝义贾家庄街区等11个传统街区新入选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至2014年末,全省有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城12座,其中太原市、大同市、平遥县、新绛县、代县、祁县6座城市(县城)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浑源县、太谷县、孝义市、介休市、左云县、汾阳市6座县城(城市)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省级历史文化街区25个;有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01个,省级以上传统村落286个,其中8个镇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32个村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129个村落为国家级传统村落。山西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总数,排浙江、福建之后,位居全国第三;国家级传统村落总数,排云南、贵州、浙江之后,居全国第四。

加强和推进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一是启动编纂出版《山西文华》丛书。该丛书编纂出版事项于2014年12月2日经省政府第65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启动实施。丛书编纂以“尊重历史真实、突出山西特色、荟萃文化精华”为主旨,规划整理出版山西古籍文献1500种图书,分为“著述编”“史料编”“图录编”三编,分3期9年完成。丛书编纂是一项抢救、整理、传承、保护山西古籍文献的重大文化建设工程,被誉为山西的《四库全书》。二是推进山西“双百”出版工程。该项工程于2013年11月启动,规划从2014年到2018年的5年之内完成两大系列大型丛书《三晋百部长篇小说》和《三晋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丛书》的编辑出版,其中“百部长篇”收入经典和原创各50部。三是评选揭晓了2010—2012年度“赵树理文学奖”,共26部(篇)优秀作品、2名文学新人、3名优秀编辑获此殊荣。“赵树理文学奖”是山西省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每3年评选一次。四是举办了第十六届山西省美术作品展、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雕塑作品展。两个展览分别于7月2日至8日、9月25日至10月25日在太原美术馆举行。五是举办了“第六届戏剧奥林匹克”山西分会场、第九届中国话剧金狮奖暨第六届戏剧奥林匹克奖颁奖典礼。“戏剧奥林匹克”是唯一获准冠以“奥林匹克”殊荣的国际文化项目,是国际学术地位最高的戏剧交流活动和世界各国高水平戏剧演出、学术研讨的盛会。“第六届戏剧奥林匹克”于11月1日至12月25日在北京主会场与全国各地分会场举行,山西分会场演出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节目。12月27日,在太原举办了第九届中国话剧金狮奖暨第六届戏剧奥林匹克奖颁奖典礼。这是金狮奖创立以来继2012年武汉之后第二次在京外举行。在这次颁奖典礼上,山西省话剧院共获得金狮奖5项大奖,话剧《立春》获得新剧目奖,话剧《美丽女孩》获戏剧奥林匹克分会场展演代表剧目奖。六是多项新创作的作品赢得好评。其中,音舞诗《晋善晋美中国梦》,由《黄河根脉》《红色情怀》《蓝天放飞》《绿叶畅想》四个篇章组成,通过音乐、舞蹈、戏曲、视频等艺术形式,形象化、艺术化地诠释和解读了中国梦、山西梦。大型航拍纪录片《飞越山西,晋善晋美》,由三集系列片《飞越山西山河》(自然地理篇)、《飞越山西岁月》(人文历史篇)、《飞越山西家园》(转型发展篇)组成,展示美丽山西、人文山西、转型山西的崭新风貌。

加强和推进非物质文化保护。一是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升级保护。2014年12月,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山西有21项入选,其中新入选项目5项,扩展项目16项。至此,山西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157项,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类别。山西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总数占全国1219个项目总数的12.8%,数量居全国前列。二是继续推进“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图集”课题的研究和编纂工程。该课题于2013年启动,2014年进一步推进,并通过初审。该图集内容由背景、概况、代表性项目、保护和利用四个图组构成。图集充分运用形象直观的地图语言,以区域地理学的观点和地图信息传输方式,通过地图、图表、照片和文字介绍等多位一体的表现形式,科学展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的自然、社会和文化背景,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及地域分布特征,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传播提供了丰富的基础地理信息。三是大力推进国家级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国家文化部批准设立的特定区域。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于2010年经国家文化部批准建设的全国第三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该实验区包括晋中市的11个县区和太原市的清徐县、阳曲县、小店区和晋源区及吕梁市的孝义市、汾阳市、交城县和文水县等19个县(市、区)。这个区域北接草原、南引中原,汾河、黄河文明脉络清晰,草原文化与黄土高原的农耕文化、商业文化相交融,历史文化遗存厚重而独特,是华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集中的重点地区。2012年,该实验区建设正式启动后,到2014年末,平遥县、孝义市、汾阳市、清徐县等8个县级综合传习中心已建成,在建2个,筹建4个。这些综合传习中心初步显现提供非遗保护和活动场所、宣传展示、公共服务等综合效应。

加强和推进体育事业发展。一是成功举办第十四届省运会。省运会每四年举办一次。第十四届省运会于2014年8日至18日在太原举办,共设16个竞技项目、15个群众项目。竞技项目包括:田径、游泳(含跳水)、射击、射箭、国际式摔跤(含女子摔跤)、柔道、举重、自行车、击剑、体操(含蹦床)、武术(含散打)、跆拳道、拳击、乒乓球、网球、篮球,4000余名运动员、1500余名裁判员及工作人员参与比赛。群众项目设有职工组、老年人组、大专院校组,有3000余名运动员、1000余名裁判员和工作人员参与比赛。经过比赛,竞技体育项目共决出金牌818枚,3人3次打破2项全省最高纪录,太原、大同、长治、阳泉、晋城、运城位列金牌榜前六位;群众项目赛事,长达3个月,产生集体一等奖65名、二等奖66名、三等奖72名,个人一等奖75名、二等奖78名、三等奖96名,体育道德风尚奖115个,优秀组织奖21个。二是成功举办第十届省残运会。省残运会四年举办一次。第十届省残运会于2014年8月25日至30日在太原举办,来自全省11市代表团的40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田径、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等11个大项的比赛。共产生金牌189枚、银牌88枚、铜牌59枚。太原、长治、晋中、运城、临汾、阳泉代表团分列第一至六名。长治代表团以44金、10银、43铜的成绩居奖牌榜榜首,太原、晋中、运城、忻州、朔州代表团分列第二至六名。三是组团参加第17届亚运会并取得好成绩。第17届亚运会于2014年9月19日至10月4日在韩国仁川举行,山西组团随国家队参赛,10名运动员参加了9个大项14个小项比赛,获5金、4银、3铜共12枚奖牌,金牌数、奖牌数创本省亚运参赛历史最好成绩。四是启动申办2019年全国青年运动会工作。经省政府提交申办报告,国家体育总局审核,被公布为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唯一承办候选单位。全国青年运动会于2013年由全国城市运动会更名而来,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于2015年10月在福州举行。

巩固扩大县乡基层文化先进创建活动成果。2014年,国家文化部在评选2009年以来在文化建设中做出突出成绩的文化先进县(市、区)的同时,对1991年以来文化部授予的“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地区”“全国文化工作模范地区”进行了复查。经过评选和复查,山西有原平市、长子县新入选全国文化先进市(县),泽州县、临猗县、平定县、运城市盐湖区、晋中市榆次区、孝义市、清徐县、阳城县、介休市、沁源县、太原市小店区、新绛县、襄垣县、汾阳市17个县(市、区)保留了“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区)”荣誉称号。通过层层推荐评审,2014年12月16日,文化部确定公布了442个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山西有12个县(县级市)和乡镇被文化部命名,分别是太原市尖草坪区西墕乡、长治市黎城县、长治市长治县、长治市长子县、朔州市怀仁县、忻州市定襄县、忻州市原平市、吕梁市汾阳市、吕梁市中阳县、晋中市左权县、临汾市汾西县、临汾市霍州市,艺术领域涵盖表演、造型、手工、民俗活动等艺术门类。“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实行动态管理,每三年申报命名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