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立美术论集(上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绝顶高峰向晚攀
——关山月的艺术道路

提起现代广东著名的中国画家来,在几十年中始终将自己的艺术创作与祖国的命运、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愿望联系起来,并以崭新的艺术风貌取得优异成绩者,当推关山月。

关山月原名关泽霈,1912年农历九月十六日生于广东省阳江县埠场果园村。这个当时只有18户人家的小村,榕树浓荫蔽日,溪水潺潺清吟,各种花果常年繁茂,画家在这恬静优美的环境中度过童年。少时家道清贫,其父为小学教员。画家在父亲的教育下,从小就养成了爱憎分明、勤劳节俭、奋发向上的品格。小学毕业后,1931年考入广州市立师范本科,在校积极参加抗日活动,画过抵制日货的宣传画。1933年于该校毕业,到广州九三小学任教,与丹青结下不解之缘。1935年拜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为师,入“春睡画院”随师学画,并由高剑父改名为“关山月”。

抗战期间,关山月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站在时代的前列奔突呼号,以铿锵悲壮的画笔,揭露日寇侵华的暴行,激励国民奋勇抗战的热情,表现了一位正直的艺术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赤子之心。1938年10月21日,广州沦陷,他步行千里逃难至澳门寻师,寄居普济禅院。在这里创作了许多旨在表现于日军铁蹄下,中国人民颠沛流离的悲惨生活以及奋起抗战的作品,参加过在莫斯科举办的中国画展览。次年于澳门和香港举办“抗战画展”,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1940年,关山月为了抗日救国,决心奔赴前线写生,于是经香港偷渡日军封锁线,来到粤北重镇韶关。但当时当地的抗日气氛非常淡薄,使他大失所望。因而他从这时起,先后去曲江、贵阳、成都、重庆,举办抗战画展。同时一边走,一边画,饱览了西南秀丽壮美的大自然风光,更加深入体察到了人民的苦难,创作了《漓江百里图》《峨眉烟雪》《岷江之秋》等作品。接着,他进入康、青、甘、陕诸省,经河西走廊,来到祖国佛教艺术的伟大宝库——敦煌千佛洞。在妻子李秋璜持灯协助下,临摹了七十多幅壁画。这段时间里,完成了《冰河饮马》《蒙民迁徙图》《黄河冰桥》《塞外驼铃》《祁连放牧》等。此次西南、西北之行,正如关山月在诗中所云:“尺图每日胸中出,万里都经脚下行”“行脚有心师造化,手头无处不江山。”1945年与赵望云、张振铎在成都、重庆举办“西北写生画展”时,美国新闻处要出重金购买他的敦煌临画。他虽生活贫困,但不愿出售。

抗战胜利后,1946年关山月由四川回到广州。翌年任广州艺专中国画科主任、教授,与高剑父、陈树人、赵少昂、黎葛民、杨善深在广东省民众艺术馆举办六人联合画展。过去10年中,他浪迹多方,深入生活,“会情遇境狂图写,流水行云浪踏歌”“真山好水心头动、乐地欢天苦里寻”。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古训,有着很深的体会。暑假后去南洋写生半年,完成了一批南洋纪游画稿。

1948年,关山月在香港、上海举办西南、西北及南洋之行画展,并于上海出版《西南、西北纪游画集》《南洋纪游画集》。这几年中,他作为画家和教授,对当时社会的腐败、人民的苦难痛心疾首,因而他大义凛然地参加了“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的运动,参加过抗议游行,到中山大学慰问过受迫害的学生和教授。1949年5月,去香港参加“人间画会”,被选派为中华全国文代会代表。

1959年关山月与傅抱石共同为人民大会堂创作的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以拔地掀天之势岿然矗立于我国当代美术史上,它标志着关山月的山水画创作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也是他继表现抗日救亡题材,描绘西南、西北、南洋风土人情的作品之后,所跨入的第三个创作阶段。50年代的《新开发的公路》,60年代的《林海》《春到雁门》,70年代的《绿色长城》《报春图》《江峡图》《龙羊峡》,80年代的《风怒松声卷翠涛》《长河颂》《江南塞北天边雁》《俏不争春》《万壑争流》,进入90年代以来的《源流颂》《在山泉水清》《云龙卧海图》《绿源赞》(图1),都是这个阶段不同时期的代表作。

alt

图1

在新中国成立后四十余年中,除“文革”外,关先生先后担任过中南美专副校长、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广东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协广东分会主席等重要职务。在我国海峡两岸以及美、日、新加坡等国,共出版有10多种大型画集,到亚、欧、美、澳四大洲众多国家举办过画展,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及国内外许多艺术博物馆收藏。

关山月系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的高足。岭南画派是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活跃于我国南方画坛、对传统绘画具有革新精神的重要流派。高剑父与高奇峰、陈树人被世人称为岭南画派“三杰”。他们的创作概括为一点,则是“折衷中外,融合古今”,致力于创作能够“代表时代”的新国画。这一主张,构成了岭南画派的思想基础。

1985年,关山月为纪念老师高剑父诞辰106周年,曾在《中国画革新的先驱》一文中写道:“陆游有‘后视今犹今视昔’诗句,我觉得这句诗很值得沉思。我们曾批判过过去保守,今后会不会又批判起我们现在保守来呢?……我们的作品在民族风格上、时代精神上、岭南画派特点上,以至个人的面貌上,又怎样来体现和体现得怎么样呢?时代发展了,岭南画派是否也应发展呢?思想变了,笔墨是否也要变呢?……总之,时代不断在发展,思想也不断在变化,岭南画派处在当今的时代,理所当然也不断在前进、不断在发展。”关山月自进春睡画院随高剑父学画起,至今已近六十年。他一直不忘恩师的谆谆教诲。在创作中始终以岭南画派革新批判的精神,发展着岭南画派。

关山月对于岭南画派的主要贡献在于:

一、投身民众洪流,反映时代精神。1905年孙中山先生创立同盟会,岭南画派“三杰”中的高剑父、陈树人都献身革命,成为早期盟员。高剑父担任过同盟会广东支会会长,亲身参加过黄花岗武装起义以及光复广州的战役。在他的政治革命精神孕育下所形成的艺术革命思想,曾对关山月的人生观、艺术观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关山月于1987年《从艺述怀五首》中写道:“烽烟七七遍中华,国土垂危及万家。戎马沙场难上阵,仇情借笔作镆铘。”他正是以这样的爱国志士的悲愤心情,于1939年举办了第一次抗日画展的。

从50年代后期起,他以宽阔的胸襟,创作出了许多充分表现人民的理想和愿望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如前所述,1959年他与傅抱石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意境沉雄,气势磅礴。在画面上巧妙地集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四季景色于一画,并在广袤的苍穹,升起一轮红日,使得神州大地“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在全画突出了一个“娇”字。此外,他在1981年所画的《长河颂》,1990年完成的《源流颂》,均以“黄河落天走东海”之势,表现了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吞吐大荒的恢宏气概。《江南塞北天边雁》作于1982年,此画以一行飞雁将南粤的春色与塞北的寒山有机地组织在同一幅画面,咫尺天涯,意味无穷。这些作品,不是低回的吟咏,而是时代的强音。

二、热情拥抱生活,题材更加广泛。“岭南三杰”重视写生。关山月从学画之日起,一直对此视若生命。1948年他在《纪游画集》自序中写道:“不受大地的刺激我便没有画。天气变黑的刺激更富于诱惑,异域的人物风土的刺激使画稿不致离开人间。这些刺激,就是我的‘画因’。”所以他在出版这本画集的前几年,“敢于西经沙漠而叩敦煌之门,南至海疆而览海灵之秘。”在完成了西南、西北写生之后,又有了南洋之行。几十年中,他的写生,并非被动地描绘客观物象,而是在描绘客观物象的同时,弃滓存精,蹈虚揖影,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作到“人间何须有此境,笔底随心化大千”。因而他每每意在笔先,显示出灼灼的风采。

关山月与岭南派先辈画家相比,由于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本人的志趣不同,其作品所表现的生活角度、内容,显得更加丰富多彩。仅以山水创作为例,为了“味道不同众,风神迥别人”,北到黑龙江,南涉海南、西沙,西行新疆,东至沿海各省,除西藏、台湾外,行程数万里,几乎跑遍祖国大地。因而他能够在作品中捕捉时代脉搏,表现出高尚的艺术品位和精神境界。关山月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守旧遏天地造化,寻新起古今波澜。”正因为立足于这个“新”字,他的好些作品才生机勃勃,真力弥漫,对大自然唱出一首首雄浑豪迈的赞歌。无论是《行云流水醉秋山》(1988年作),还是《九十年代第一春》(1990年作),全都以不同的艺术手法,表现了祖国大好山河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三、强调骨法用笔,画面强烈单纯。“岭南三杰”与其后的几位画家,不论描绘什么题材,在表现技法上多有相近之处——特别是没骨和晕色。纵观关山月早期作品的风格,可以看到其师的影响。但到了50年代之后,他对岭南画派的继承,主要表现在对艺术进行革新批判的精神上。主张“不随时好后”“断无守故常”“着笔先须寻到我,运思更莫类同人,闲斜草法千行恣,醉写江山满纸新”。

这一阶段关山月的绘画,布置简约单纯,笔墨痛快淋漓,以大的结构线取势,强调画面明度、色相整体调子的对立统一。登过黄山的人都知道,当攀援于万仞之上之所以有着步入仙境般的感觉,就是因为黄山的云霞雾霭瞬息万变。关山月的《黄山云》(1987年作),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茫茫云海间幻现的峰峦松石虚实相生,寄托着画家无限的深情。此画着眼于近直线状的山峰与呈曲线状的云海在形状上的对比,暗红色的山石与石青色的松树于颜色上的对比;此外,成对角线状的耸立于云海间的山峰,与松树山峦所形成的结构线逆向交插,增强了画面的张力。整幅作品豪放明快,富有时代的气息。

关山月在《七十感怀四首》中曾经写道:“风尘未了缘何事,绝顶高峰向晚攀。”至今他已年逾八十岁,但仍沉浸丹青,勤于变法,力求“笔端尺素尽其美,千里情怀与日新”。这种精神,令人起敬。

(原载《中国艺术》总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