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智能汽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5 全球零部件产业处于转型调整期

1.5.1 全球零部件产业集中度趋强

当前全球汽车零部件产业由德国、美国、法国及日本等传统汽车工业强国主导,2017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美元的大型汽车零部件集团有22家(见表1-5)。国内零部件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实力仍显薄弱。随着国内汽车消费市场的迅速崛起,国际领先的零部件巨头也纷纷涌入中国市场并积极实施本土化战略。

表1-5 2017年全球OEM市场年销售额超100亿美元的22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

1.5.2 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市场规模持续增大

近年来,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正在进入上升通道,尤其是2010年以来,下游整车市场的旺盛消费需求驱动国内零部件行业实现较快发展。截至2016年,我国汽车零件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37202亿元,同比增长15.83%。2017年约为4万亿元。近十年间,随着汽车工业整体的快速发展,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在规模、技术及管理水平等方面都获得了长足进步,行业规模增长了十余倍,行业总产值从2007年的7567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37202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9.36%,远高于汽车工业产值增速。如图1-25所示。目前,我国汽车整零规模比例为1:1,相比于国际平均水平1:1.7的规模比例,我国汽车零部件仍有约3万亿元的上升空间。

图1-25 2007—2016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产值及增速变化

1.5.3 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竞争加剧

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化竞争不断加剧,行业集中度呈现两极分化现象。

2017年,20家零部件上市公司营业收入总额达到1192.97亿元,其中,17家上市公司实现同比正增长,3家上市公司出现营收下滑的情况;在净利润方面,除华谊集团、科力远外,18家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达到126.01亿元,其中,11家上市公司净利润为正,7家为负。

零部件企业的分布区域集中度较高,且往往与整车制造产业形成周边配套体系,围绕已经形成的六大汽车产业集群布局。六大产业集群是以长春为代表的“东北产业集群”,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产业集群”,以武汉为代表的“中部产业集群”,以北京、天津为代表的“京津冀产业集群”,以广东为代表的“珠三角产业集群”,以重庆为代表的“西南产业集群”。

从为整车企业配套的零部件企业看,国内外零部件企业加强了在中国国内市场的布局,零部件产业的市场竞争加剧,并且外商独资倾向加剧。《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研究》数据显示,在我国整车企业的一级配套供应商数量分布中,外商独资企业占50%,中外合资企业占20%,本土品牌企业占30%;在采购金额分布上,外商独资企业占55%,中外合资企业占25%,本土品牌企业占20%。资料表明,在高附加值产品领域,如电子电器、主动安全系统、自动变速器和发动机传感器等,仍基本上被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占据。外资零部件企业已经形成了寡头垄断,行业集中度极高。本土自主零部件企业多集中于市场化充分竞争的产品领域,如车身附件、加工类零部件等中低端市场同质化产品,并且行业集中度低,产能过剩现象严重。

1.5.4 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问题呈多元化

1.在研发方面,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本土化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

调研表明,国内零部件企业整体研发投入较发达国家低。国内零部件企业研发投入占企业利润的2%,欧美零部件企业研发投入占利润的3%~5%。低研发投入导致零部件企业核心竞争力弱、盈利能力弱,从而导致更低的研发投入,陷入恶性循环。

2.在人力资源方面,本土自主品牌企业人才培养力度不够、人才吸引力不足、人才流失较为严重

从人才来源上看,2006—2016年,国内汽车行业应届学生平均流向是:自主整车企业占30%,外资整车企业占40%,科研机构占10%,零部件企业占15%,其他占5%。零部件行业人才平均流向为:本土内资企业占10%,外资企业占27%,合资企业占63%。数据表明,国内零部件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明显弱于合资及外资企业。

3.在布局上,企业规模、产品结构等产业中低端结构性过剩现象较为严重

我国零部件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小型企业占87%,中型企业占10%,大型企业仅占3%。在企业性质方面,内资企业居多,占73%,外资企业占15%,合资企业占12%。在地区分布方面,浙江、江苏地区零部件企业数量均超过万家,集聚效应明显。在新能源汽车部件方面,随着政策推动、企业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专用部件发展迅速。总体来看,我国零部件行业仍存在着散、乱、差、小的特点和短板。

4.在产品竞争力上,基础、关键、核心产品技术受制于外,自主能力欠缺

我国零部件企业在精确控制和精密制造方面能力欠缺,严重威胁着我国汽车产业的技术经济安全性。由于核心技术竞争力弱,我国自主零部件企业面临被淘汰的风险,自主整车企业地位也呈弱势,竞争力不足。在电子控制系统、高速轴承、优良密封件等部件方面,以及上游产业的零部件车规级基础元器件、配套性基础原材料仍存在严重的依赖进口现象。在高端产品方面(如智能网联汽车用关键零部件),我国零部件企业存在着技术开发和技术储备不足的问题,在从单一硬件或软件产品向一体化解决方案的转变上明显缺少竞争力。

5.从市场竞争力上看,产业结构、产品技术迭代更新较为粗放

从市场竞争上看,我国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协同欠缺,还处于初期的购买交易阶段,没有形成中长期的战略协同关系。零部件企业之间存在着恶性竞争现象,企业为追逐市场红利,损失长远利益。在产业结构上,低附加值产品占主流,高附加值产品仍基本依赖进口件或成熟的系列化、平台化产品供给生产制造。我国自主零部件企业仍为三低水平(低技术能力、低盈利能力、低抗风险能力),处于明显弱势地位。在技术迭代更新上,自主企业滞后于外资企业。尤其在系统化开发、集成化生产、模块化供货方面,自主零部件企业的同步开发和超前研发能力仍然滞后,产品更新依赖外资投入、逆向仿制、按图加工的现象仍较严重。

6.价值链实际利润大幅流失现象严重

相当一部分国内零部件企业还处于生产制造阶段,在研发设计、技术创新、上下游高精尖等领域的企业占比很少。由此导致我国零部件企业利润较外资、合资企业明显偏低,高利润的关键核心零部件细分产品领域仍由外资垄断,这是我国零部件企业现存的明显短板。从产值和利润比数值上看,我国自主零部件企业为16.94,远远大于外资企业的7.46。在价值链的全部利润点上,零部件关键部件技术的缺失导致我国自主零部件企业在制造环节获得的实际利润水平远低于合资或外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