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致良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陈可石理论探索与实践

王才强

陈可石

在西藏林芝的莽莽林海有这样一个美丽小镇——鲁朗国际旅游小镇。既藏式又具现代美感的建筑坐落在湖光山色之间,在巍峨的雪山和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圣洁宁静。《中国国家地理》评选鲁朗国际旅游小镇为“中国最美户外小镇”。

“一半是天堂,一半是人间。”鲁朗国际旅游小镇再现了西藏传统和现代藏式建筑之美。作为鲁朗国际旅游小镇工程总设计师,陈可石和设计团队历时6年,克服高原反应,与西藏当地专家和工匠交流,进驻项目现场精心设计,完成了小镇项目250个不同建筑的设计方案。如今鲁朗国际旅游小镇已成为西藏第一个享誉国际的现代旅游小镇。2019年1月,因陈可石在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的卓越贡献,与贝聿铭等10位华人建筑师一同获“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十大建筑文化人物”荣誉。

潜心研究中西方古典建筑艺术

陈可石,1961年9月出生于中国西南的云南省昆明市,母亲是一位中学教师,父亲是原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最后一届毕业生,“可石”二字源自父亲的两位关系至亲的老师——李可染和傅抱石。最初的愿望是希望他成为画家。早年的经历由于时局动荡有很长时间跟随父母颠沛流离,在接近越南边境的云南省红河州彝族自治州的山村及昆明近郊学习和务农直到考上大学。陈可石1982年毕业于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建筑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获硕士学位,1994年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社科学院获博士学位。

2019年1月,陈可石荣获“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十大建筑文化人物”

大学经历首先得益于西安这座中国古代最伟大的都城所留下的建筑与艺术传统。教授中国建筑史的林宣先生(著名建筑师和诗人林徽因的表弟)对他影响致深。多年后林先生把梁思成(著名建筑师,清华大学建筑系创建人)和林徽因签名送给他的结婚礼物,一套《清式营造则例》(梁思成教授1934年出版的著作)转送给了当时还在英国留学的陈可石。这本书对陈可石之后的专业道路影响深远。大学三年级的时候他获得了中国首届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这个竞赛设计方案后来由他深化设计建成为云南石林景区的一座酒店并获得国家设计奖。

1985年他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成为王炜钰教授的硕士研究生,第二年以他为主创设计人完成的“北京大观园酒店”获得国际建筑方案设计竞赛一等奖。这个酒店多年后在北京建成。王炜钰教授是林徽因的表妹,她的父亲曾出任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王炜钰教授对他的影响在于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和为人处世的哲理。

中国传统建筑学与西方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是与非”,在1986年前后由于资深建筑师戴念慈先生当时在孔子故里曲阜设计的一个传统风格酒店“阙里宾舍”引发了全国性的争论。陈可石1986年底在《新建筑》期刊上发表了《关于阙里宾舍的思考》的论文,主张当代中国建筑师应该放弃对古代建筑形态的复制,而是要在传统建筑学的基础上走向现代化,努力迈向属于当今中国现代建筑的创新之路。这篇文章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全国引发了广泛的争议。这件事情促使他深入思考传统建筑学,并决定用一年多的时间沿着半个世纪前“中国营造学社”调研的路线走访中国大部分著名古典建筑。这次行走大半个中国长达15个月的“田野调查”,在获得大量直观感受和一手资料的同时,他开始思考中国传统建筑学与现代主义的融合,“首先要搞清楚中国传统建筑学”是他当时的想法。受《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一书的启发,他写出了一篇别出心裁的毕业论文《个性与组合——关于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对话》,论文提出中国古典建筑五种屋顶形制与传统京剧中的“生、旦、净、末、丑”五个典型化人物高度概括的艺术表达方式有同等的意义;传统宇宙观下中国古典建筑的表达方式在于“个性与组合”。他提出中国古典建筑高度个性化的五种屋顶形制通过大尺度外部空间进行组合而创造出独特的建筑和空间艺术。这篇充满想象力的论文得到了当时英国传统宇宙观学会的导师、爱丁堡大学校长Barrie WiIIson教授的称赞,并促使陈可石于1988年9月成为他指导下的艺术史方向博士研究生。

1985-1988年,陈可石就读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1994年7月,陈可石与博士生导师Barrie WiIIson教授在毕业典礼上合影

爱丁堡大学的学习经历让他对古希腊、古罗马、意大利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及工业革命之后的西方建筑学及其思想史做了深入的阅读和思考。由于学业优秀,其间他获得爱丁堡大学学者奖学金、亨利·莱斯特建筑师奖和大不列颠·中国基金奖。这些奖励促使他能够在6年时间走访了上百个欧洲城市,重点研究西方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师的杰作。他详细研究了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Mircea EIiade关于传统宇宙观与艺术表现方面的哲学著作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完成了博士论文。博士论文写作期间,Barrie WiIIson教授对古希腊艺术和法国人文主义思想家蒙田、卢梭和孟德斯鸠等的推崇深刻地影响了陈可石。

传统建筑的现代诠释

陈可石1994年7月博士毕业,与当时的很多中国留学生一样选择毕业后到中国香港工作,他先后任职于中国香港和英国设计顾问公司,负责东南亚和中国大陆的工程设计业务。这使他学习到大型工程设计和管理的知识。在此期间目睹中国和南亚国家快速城镇化导致很多老城区和古镇受到破坏,以及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地域性建筑和人文传统的丢失,促使他开始关注古城古镇设计与可持续发展。

1997年香港回归,促使他决定在香港创建自己的设计事务所“中营都市”,这个名称源于民国初期由梁思成和林徽因等学者创立研究中国传统建筑学的“中国营造学社”。希望继续前辈的事业致力于探索中国传统建筑学与其现代化之路。

初期的项目从云南大理古城的一所中学开始,在他的坚持下校园设计保留了原有的大理传统木构四合院。接下来的洱海西岸新城规划保留了大片的稻田,以组团式的方式实现英国埃比尼泽·霍华德“田园城市”的理想。在大理古城的设计研究中,他发现中国古代从中原到云南都有“官式建筑”统一的风格,而各地的民居则带有很强的地域性,这对之后他主持的众多古镇复兴和旅游小镇设计有很大的启发。2001年他和全家人取得中国香港永久居民身份,成为中国香港居民。

在规划设计实践中他看到了各地传统建筑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冲突,而古镇古建筑往往成为最后的牺牲品。这个时候他转向研究欧洲战后城市设计和古镇保护的经验。2004年北京大学在深圳成立新校区,他应邀授课并且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成立“北京大学中国城市设计研究中心”,同时也将中营都市设计事务所从香港迁到深圳的蛇口,开始在深圳这个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特区从事教学和建筑设计工作。中国城镇化过程中有一个很大的难题是如何保持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这促使他和研究生着力思考传统建筑学如何迈向现代化的议题,2005年他举办了首届“北京大学城市设计论坛”,提出“传统建筑的现代诠释”设计理论,并出版《城市设计:晴朗的天空》一书。

《城市设计:晴朗的天空》

2004年7月,北京大学中国城市设计研究中心挂牌,许智宏校长、林建华副校长、史守旭院长等领导参加仪式

城市人文主义

2005年世界客家省亲大会在成都近郊的洛带古镇举办,陈可石提出的设计方案通过增加公共广场空间和恢复传统建筑风貌,采用当地产的红砂石铺地,将山泉水引入街道空间,借鉴欧洲旅游小镇的成功经验,将一个客家传统农耕小镇通过创意设计转型成为现代旅游小镇。方案首先提出了古镇保护与发展并举的策略,在发展的前提下,寻求古镇传统建筑学的保护与利用。在详细规划设计中,通过对古镇的形态、景观、公共空间系统、广场系统和绿地系统的设计,全面梳理和提升古镇的环境品质,同时对古镇的老街进行完整的设计。以“精装修”的理念,从广场、铺地、水景到建筑立面进行整体设计,实现古镇文物价值和艺术魅力的全面提升。洛带古镇成长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首批重点小城镇,成为中国著名的文旅小镇。根据这项工程实践,2006年他出版《城市设计与古镇复兴》一书。

洛带古镇入口广场建筑设计方案图

改造工程完工后的洛带古镇

2006年出版的《城市设计与古镇复兴》一书

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

2007年北京大学校长办公会决定特聘陈可石为北京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他开始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创办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学科并主讲“城市设计学”“城市设计工作坊”和全校通选课程“美学与艺术史高级讲座”,开始指导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同时担任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和北京大学中国城市设计研究中心主任。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根据学校的要求他第一时间带领研究生和设计师进驻灾区考察研究重建工作。随及由他主持完成的汶川水磨镇设计方案首先提出了以“文化重构”实现小镇灾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当时余震还在持续,灾区重建工作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下开始,他带领北京大学的研究生和中营都市设计团队住在抗震棚里开始长达18个月的现场设计工作。

2005年起,陈可石在北京大学开课“城市设计学”“城市设计工作坊”和全校通选课程“美学与艺术史高级讲座”

汶川水磨镇的设计通过产业调整,以“文化重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灾后重建不单是安置灾民、重建家园,更重要的是为灾区民众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存空间。借鉴英国的经验,陈可石在汶川水磨镇设计中提出采用“总设计师负责制”,以城市设计为先导,多种设计手段并行,将川西民居、羌族和藏族建筑结合,以山地小镇丰富的空间形态,亭台楼阁和湖面形成独具特色的景观和“风水”格局,再现了中国传统诗意小镇之美。陈可石十分重视建筑设计的地域性,在此认识的基础上他首先恢复了禅寿老街,严格采用传统材料和传统工艺,在震后的废墟上重建了800米长的传统商业街和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戏台、大夫第和字库等建筑。随后又完成了水磨中学、游客接待中心、医院、镇政府和居民安置区的建筑设计,其中水磨中学获得灾后重建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

汶川灾后重建获奖设计方案“汶川水磨镇”设计图

2010年,工程完成后的水磨镇

陈可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介绍水磨镇灾后重建的成功经验

最后,水磨镇成为汶川灾后重建诞生的5A级景区和全国著名旅游小镇,受到中国政府的高度肯定并获得国家最高设计奖,同时还被联合国评为“灾后重建全球最佳范例”。作为水磨镇灾后重建总设计师,陈可石受邀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向多个国家的代表介绍灾后重建的成功经验。

水磨镇灾后重建设计方案的成功也在于设计师为原住民设计了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而“文化重构”正是基于人文主义价值观。根据水磨镇的设计实践,他开始提出“城市人文主义”的设计理论,“以人文主义的价值观从‘文化重构’的角度来规划设计小镇,从城市人文主义的角度理解传统建筑学承传的意义,让传统建筑学能够传承并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诠释。”根据水磨镇的实践,2010年他出版《汶川绿色新城——汶川水磨镇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一书。

传统建筑的现代诠释和城市人文主义设计理论成为陈可石教学和设计实践的重要基础。2010年一条高速公路施工计划要穿过贵州黔东南下司古镇,一座千年古镇即将消失,看到汶川灾后重建过程中水磨镇的成功,黔东南州政府决定委托陈可石提出一个将下司古镇改造成为旅游小镇的设计方案。在设计方案中他提出全面提升下司古镇人文地理和自然景观价值,突出了苗侗传统建筑元素,增加了旅游功能要求。通过4年的设计与建设,下司古镇最后成为中国著名的旅游小镇,同时高速公路也改线绕开了古镇。以人文主义价值观为基础的传统建筑的现代诠释保障了下司古镇复兴工程的成功。下司古镇的成功实践使陈可石看到地方传统建筑语言特征在设计中的重要性,这段时间他着重指导研究生对欧洲古镇设计成功经验和地域性建筑语言进行深入研究,先后完成20余篇相关内容的学术论文。

2010年出版《汶川绿色新城——汶川水磨镇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

完工之后的下司古镇

隆里古镇设计方案

下司古镇的成功让相邻的隆里古镇看到了希望。600多年前一支中原的汉族军队被派到贵州黔东南。军人和家属在黔东南苗族地区建设了一座“汉文化的孤岛”——隆里古镇。2012年黔东南州政府委托陈可石完成了隆里古镇整体改造和周边“美丽乡村”的设计方案,这个设计完整地再现了明朝初年中原建筑风格,使隆里古镇成为贵州旅游的新亮点。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陈可石主持完成了近20个古镇复兴设计,其中包括佛山古镇、孙中山故居翠亨村和汕头古城。

城市人文主义的设计理论开始受到大家的认同。2018年受安徽文旅集团委托,陈可石完成了已故前北京大学校长、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之一的胡适先生故乡安徽绩溪上庄胡适博物馆和游客接待中心的设计方案。上庄是典型的安徽风格的乡村,当地的建筑以白墙、砖雕、木构的四合院为主要特征。设计方案吸取了安徽传统建筑的基本元素和胡适所代表的“新思想”,博物馆依地段坡度的变化,由10个单体建筑组合成为一个大概念的四合院,每个单体建筑都有自己独立的使用功能,而建筑形态内部又互相连接组合成一个活泼灵动的现代建筑空间。中庭采用现代建筑简捷手法由一个钢木构架的屋顶覆盖,其中一边向外开放方便游客进入,而另一边的屋檐与建筑之间留有一个带状的天井暗合了安徽传统民居天井的做法。屋背的曲线设计灵感来自周边山峦起伏的韵律,立面门窗的自由设置又源自徽派建筑传统的做法。

上庄胡适博物馆和游客接待中心建筑设计方案

同年安徽文旅集团又委托陈可石完成了“黄山中国书画小镇”规划设计。黄山中国书画小镇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设计方案以书画交易为契机,整合区域书画产业,传承徽州建筑独特的文化,打造成为一个以书画交易为主业的旅游小镇。皖南民居的外形为一四方体,外面白墙高耸,里面的房子沿四周布置,都是两层以上的楼房,屋面向院内倾斜,形成“四水归堂”的形式。墙的上端,有层层跌落的马头墙,白墙与黑瓦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以当代的建筑材料,还原徽派建筑青瓦粉墙马头墙质朴典雅的色彩,用一种含蓄的丰富色彩,体现现代徽派建筑风格。

黄山中国书画小镇设计方案

建筑设计的三原则:地域性、原创性与艺术性

2008年珠海市政府面向全球征集大剧院建筑设计方案,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瑞士等国的33名全球著名设计大师和机构参加竞标。最终,陈可石和设计团队提出的“日月贝——珠海歌剧院建筑设计方案”获一等奖,并被确定为实施方案。中标通知书上形容这个方案表现了“地域性、原创性和艺术性”的结合。评委会认为方案“以超出想象的设计,完美表达出这座滨海城市的文化特征和浪漫情怀”。

陈可石手绘珠海歌剧院构思草图

设计灵感来自名画《维纳斯的诞生》

珠海歌剧院建筑设计竞赛获奖方案图

珠海歌剧院的用地是珠海香洲湾野狸岛一块填海用地。“当时,我站在西边情侣路上看这块升起于海面的土地,我就在想,‘什么样的形象从海平面升起最能够吸引人呢?’我首先想到了太阳从海平面上升起。”陈可石的第一张构思草图就是“日出东海”。但是后来发现不行,因为大剧院还有一个音乐厅,所以是两个建筑单体,不可能有两个太阳同时从海面升起,然后想到了“海上生明月”。他的第二张构思草图就是“日出东海”加上“海上生明月”。但是,太阳和月亮不会在同一个时间从海面上升起。当时陈可石正在学校讲授通选课程“美学和艺术史高级讲座”,他讲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大师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美神维纳斯站在贝壳上从海面上升起,于是就联想到了产于珠江口的一种贝壳叫做“日月贝”。陈可石说,也可能是天意,“日月贝”完美地诠释了设计构思的全过程。

珠海歌剧院建筑方案设计伊始,很难相信“日月贝”与大剧院功能、空间和形态能够吻合,在经历了无数个模型的推衍研究,最后“贝”的空间与大剧院和音乐厅的建筑空间才创造出来,这可能是从奇想到建筑设计最艰难的一步,虽然设计过程中遇到诸多难题,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日月贝”这个“形象”。因为他从黑格尔《美学》中得到启发——“形象的才是最容易为大众所接受的。”

“日月贝”珠海歌剧院现在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地标。2017年珠海歌剧院设计方案入围世界建筑节奖。

珠海歌剧院建筑设计获奖方案

建成之后的珠海歌剧院

2017年元旦,陈可石应珠海市政府邀请出席珠海歌剧院首演仪式

西藏传统建筑的现代诠释

基于汶川水磨镇和珠海歌剧院的成功实践,2011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委托陈可石主持设计广东援藏重点项目也是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重点工程——西藏林芝“鲁朗国际旅游小镇”,同时担任工程总设计师,负责工程从城市设计到所有单体建筑设计。鲁朗国际旅游小镇占地1.7平方千米,共有250多个单体建筑,包括3个五星级酒店、美术馆、现代摄影展览馆、藏戏表演艺术剧场、藏式养生古堡、游客接待中心、政务中心、医院、幼儿园、小学、商业街、农机站、消防站和多个精品酒店等。项目总投资超过50亿元人民币。

陈可石提出鲁朗国际旅游小镇的建筑风格首先应该是“西藏的”,然后是“现代的、生态的和时尚的”。鲁朗国际旅游小镇250余栋建筑设计构思表达了陈可石对西藏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深刻理解,也开启了之后长达10年他对西藏建筑深入的研究和设计实践。本着科学严谨的学术精神,设计过程中他和研究生及设计团队遍访了整个藏区,多次调研布达拉宫以及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香格里拉、甘孜、阿坝、甘南、西宁以及不丹、尼泊尔等藏式传统建筑和城镇,拍摄了近十万张资料照片。工程设计和施工期间,他为这个工程来往工地乘飞机117班次,和设计团队一起克服高原反应,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住在当地藏民家中,与当地专家和工匠交流藏式建筑施工工艺。鲁朗国际旅游小镇从设计到完工历时6年,其间17次调改优化设计方案,现场更改设计文件多达478份,最后的成果受到中央政府、西藏自治区和广东省政府的高度赞扬。鲁朗国际旅游小镇于2016年10月完工。

鲁朗国际旅游小镇设计

鲁朗国际旅游小镇分为南、北、中、西和鲁朗镇五个功能区,在整体空间设计上沿袭了西藏传统建筑学“精神空间”的设计意象,建筑设计上突出地域性、原创性和艺术性。方案采用“景观优先,形态完整”的策略,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在原有河流、湿地的基础上形成湖面;以湖面作为媒介,串联组团内的各个分区,形成了“山、水、城”相互渗透的景观格局。从城市人文主义设计理念出发,尊重当地藏传文化,遵循工布藏区小镇的生长逻辑,采用藏式村落散落布局的模式,延续传统藏族群落传统肌理和传统建筑语言,突出藏式建筑的地域性特征。并以工布藏区传统建筑学为基础,结合林芝、拉萨、日喀则以及不丹的传统藏式建筑风格,提取出“光、色、空间、图腾”作为鲁朗国际旅游小镇建筑设计的艺术元素。

陈可石在鲁朗国际旅游小镇施工工地

完工后的鲁朗政务中心

完工后的鲁朗恒大国际酒店和滨水酒吧街

鲁朗政务中心是鲁朗国际旅游小镇的核心建筑,是鲁朗镇区重要的“精神空间”,包含了镇政府行政办公、一站式服务大厅、法庭、派出所、文化广播、卫生院等。建筑立面设计时采用了传统藏式形制较高的重檐攒尖屋顶,并精心安排建筑体量形态,墙体采用收分斜墙、外廊处理方式。鲁朗政务中心办公楼组团布局体现自由生长、合院式的布局风格,墙体为西藏传统的斜墙,体现出藏式传统建筑结构坚固稳定;整个建筑高低错落,层次丰富,同时突出主体建筑。

鲁朗恒大国际酒店的设计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合理布局。主楼平面布局灵活自由,立面高低错落。墙体为西藏传统的斜墙,门窗采用当地传统的彩绘。酒店室内设计采用藏式加入了现代元素的修饰使整个酒店充满藏式风情却又不失时尚。全日制餐厅位于建筑沿湖景一侧,大面积的落地玻璃窗保证了视线的通透,游人可远眺雪山,近观湖景。客房部分建筑适应现有场地,强调地域特色。院落式客房分组沿湖布置,每个组团采用前厅后院的围合布局,并构建了多样化的形体组合,跟主楼形成统一风格。客房层级围绕院落中心布局,内部强调私密性,外部开敞引入景观。在建筑形式上更多地延续了鲁朗及周边地区传统的民居形式。

鲁朗珠江国际度假酒店大堂设计图

鲁朗珠江国际度假酒店

鲁朗保利酒店

鲁朗珠江国际度假酒店是鲁朗国际旅游小镇中体量最大的建筑,从小镇城市设计方案最开始就确定了一个三层的院落式酒店在南区,分前后两个内院,中央是高大的“经堂”,后院是内走廊式的客房,大堂设在东南角,有最佳的雪山景观。特别之处是大堂休息、泳池和健身中心设在大堂的一侧正对湖光山色,二楼面向湖面是全日餐厅。建筑平面吸取了布达拉宫内庭做法,经堂采用最高等级的重檐四坡顶,室内设计以简洁的色彩突出现代时尚的一面。建筑吸取传统藏式代表性石砌墙体、传统木构门窗和四坡屋顶等,以当地的木材、石材为主要建造和装饰材料,采用现代手法演绎提升区域时尚感,塑造既符合藏式民族特色,又不失现代风格的独特建筑形式。

鲁朗保利酒店主楼是在原传统藏式建筑基础上加以演变,强调私密空间和共享空间,建筑和自然景观完美融合。酒店主楼布置在地形较高、视野开阔、有湖景和雪山的壮丽景观视线上。立面主要采用石材和木材,石砌墙体收分处理,立面主要颜色为白色,门窗、屋顶采用传统木构件的制作方式。客房部分根据林芝地区村落分布形式与肌理被布置成组团形式,沿湖岸而设,兼顾景观与功能。

相比较周边的其他公共建筑群,鲁朗游客接待中心的设计风格在保持了当地地域性建筑特色的前提下,更体现出明显的时代性,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使之在众多建筑中又能脱颖而出。方形体块硬朗的线条呈现藏式建筑风格。建筑体块的退台处理形成的屋顶平台为游客创造休闲空间,局部大片玻璃的立面和飘逸的大屋面向游客展示着一种友好的精神。游客接待中心在建筑的设计风格上融合了传统藏式建筑风格与现代公共建筑风格,即在继承和保持了藏式传统建筑形式的优美多样、富于变化、色彩丰富等特点之外,还运用现代简约设计手法,赋予了其时代性和现代感。

鲁朗小学整体建筑设计体现出藏式传统建筑结构坚固稳定,采用了工布藏区的传统材料和做法。小学运动场院落用夯土墙,再用当地木材晾干平铺进行固定;在屋顶学生的活动平台设置亭子,建筑采用当地的木构架结构。建筑外观上也吸收了工布藏族传统工艺用当地泥土抹墙。内部空间组织形态上,在塑造藏族独特精神空间的同时,也注入了许多现代元素。鲁朗小学楼梯间用西藏传统建筑中的回字和L形顶部采光楼梯,加强了精神空间的艺术感染力。

完工后的鲁朗游客接待中心

鲁朗小学设计

陈可石和工人讨论施工方案

藏式养生古堡临近珠江投资酒店东侧,与鲁朗珠江国际度假酒店主楼和鲁朗恒大国际酒店主楼遥相呼应,其与岸上密集的建筑群分隔,形成极具神秘感的建筑物。藏式养生古堡整体设计成一个城堡的形式,采用围合式院落布局,坐落于湖泊中,设一条步行通道通过湖面与外界相连。建筑用当地石材砌筑而成,外观以白色为主,采用木构门窗,屋顶采用木构屋架。一层主要设置为接待和洗浴功能,其中接待作为整个建筑的主要空间,在设计上通过大面积玻璃窗将采光透过传统藏式楼梯上的中空部分,使藏药展厅的空间更具韵味。二层主要设置为套房、藏式茶饮等服务设施,中间设有中庭花园作为开放的公共空间。

鲁朗美术馆位于中区广场中心,坐北朝南正对广场中央,与鲁朗表演艺术中心及周边建筑自然形成围合。建筑形态简洁,同时体现“藏与新”的建筑美学。美术馆主体以围合的形式组成两层建筑,顺时针环绕中庭形成展览流线。首层主要为展厅与多功能厅,二层为展览空间的延续。需要休息时可由内部或者主体外部阶梯直接到达顶层设置的半围合咖啡展览厅与屋顶花园,在不同的光线下休闲的同时拥有俯瞰中区各种角度的视野。美术馆设计理念在各个层面考虑到体现现代美术展览特点的同时,严谨思考回归于“藏”元素的本身,光影与空间过渡在项目里巧妙虚实运用。中庭采光以及东南角与西北角的两层通高透光精神空间,到夜晚结合室内外星光与灯光的变化为中心广场沿途的夜景提供了戏剧性的效果。

完工后的鲁朗国际旅游小镇藏式养生古堡

鲁朗美术馆和鲁朗表演艺术中心

鲁朗表演艺术中心是鲁朗国际旅游小镇中区体量最大的单体建筑。作为坐落在中央广场建筑群中的重要建筑,其位置坐西朝东,与中央广场形成一个轴线关系。表演艺术中心布局灵活自由,高低错落,体现自由生长、围合院的布局风格,墙体为西藏传统的斜墙,建筑高低错落、层次丰富,建筑围合形成不同的庭院空间。表演艺术中心立面设计采用西藏传统建筑的元素,墙体采用白色作为主要色调,建筑门窗皆采用西藏当地的木质门窗,装饰极具民族特色的花纹,屋顶采用椽木构架,整个设计充分表现出独特的地域特征。表演艺术中心采用现代形式,简洁的体量采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作为外立面,同时考虑地域特色,提取传统元素运用于立面。

鲁朗镇商业街是鲁朗国际旅游小镇的商业片区,主要为鲁朗国际旅游小镇提供主要的特色商业、特色餐饮及部分精品酒店服务。鲁朗镇商业街全长近500米。商业街由17个院落组成,共有四个广场以及一条水渠流经主要街道。建筑采用当地工布藏族民居传统风格,如木片瓦、斜墙、彩绘门窗、石板地和当地的植物,还有经幢、廊桥、门楼。鲁朗镇商业街设计吸取西藏传统建筑学的设计理念,充分借鉴了西藏和工布地区民居建筑的元素,同时结合现代商业步行街的设计理念,营造出独具“鲁朗”特色的商业步行街。采用木构架承屋结构系统并以木片压顶,配上色彩丰富鲜艳的藏式线脚装饰,又使用大面玻璃门窗,使得建筑变得开敞。

鲁朗表演艺术中心设计图

鲁朗镇商业街入口广场和鲁朗桥设计

鲁朗镇商业街设计

鲁朗国际旅游小镇的成功建设获得国内外广泛关注,是一项影响西藏未来城镇化的设计实践,也是陈可石“传统建筑现代诠释”和“城市人文主义”设计理论的成功实践。2017年鲁朗国际旅游小镇入围世界建筑节奖,2018年10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授予鲁朗国际旅游小镇“中国最美户外小镇”称号。

鲁朗国际旅游小镇中区鸟瞰图

“光、色、空间和图腾”——西藏建筑四大艺术元素

根据鲁朗国际旅游小镇设计实践,陈可石总结西藏传统建筑学的四大艺术元素:“光、色、空间和图腾”,并指导研究生对西藏传统宇宙观和建筑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表现在鲁朗国际旅游小镇建筑设计之中,也表现在他之后设计的众多藏区现代建筑之中。鲁朗国际旅游小镇工程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西藏第一个现代化藏式风格旅游小镇。鲁朗国际旅游小镇的设计表现了当代建筑师如何以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对西藏传统建筑艺术元素进行现代表达,在探索西藏建筑的现代化方面迈出重要的一步。由于鲁朗国际旅游小镇设计的成功,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特别聘请他为西藏自治区政府顾问。此后他为西藏自治区和藏区各地完成了十多项大型工程设计,为西藏建筑学的传承与迈向现代化作出了独特的努力和贡献。陈可石以“西藏建筑艺术元素”为题分别在哈佛大学、伦敦大学学院、新加坡大学等做过学术演讲。

如何将上千年延续不断的西藏建筑艺术伟大传统与当今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识相结合,一直以来是陈可石最关注的学术方向。鲁朗国际旅游小镇的成功使他看到未来城市设计的明确方向——建筑师需要以人文主义的价值观深入研究传统建筑,并且在设计实践当中探索传统建筑的现代诠释。西藏林芝书画院以现代材料表现工布藏族木构建筑的艺术特征,是陈可石“西藏传统建筑现代诠释”的又一次尝试。西藏林芝书画院位于西藏林芝市尼洋河的东岸,是进入林芝市的门户,主要功能包括书画展览、艺术论坛、研修和工作坊。这项设计在19次不同方案设计失败之后最终以钢结构悬挑表现了木屋顶的神韵,而取得现代藏式建筑语言表达上的突破。工程于2016年11月竣工。

西藏林芝书画院建筑设计方案

完工后的西藏林芝书画院

甘孜藏族自治州乡城县设计方案图

2014年,陈可石在哈佛大学作关于“西藏设计艺术元素”的学术演讲

2014年陈可石受聘为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政府顾问。甘孜藏族自治州乡城县委托他完成县城的城市设计。之前当地规划机构已完成了一个乡城县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这两项规划都将乡城县规划为一个现代化的新城,同时也意味着4个传统的藏族村落将被拆除。乡城有一种独特风格的藏族民居叫做“白藏居”,这种白色的夯土建筑在整个藏区独具特色。陈可石提出一个全面保护4个传统村落的新县城设计方案,与原先的总体规划不同,在长达两年的争取、说服之后,乡城县最终决定保留这4个藏族古村落。这也是“城市人文主义”价值观的成功实践。在中国城镇化大潮之下,很多古村落正在消失。“这也许是我们这一代设计师不能承受之重”,出于一种人文主义的情怀,陈可石过去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古城古镇的保护与复兴设计。

甘孜藏族自治州河坡民族手工艺小镇设计方案

甘孜藏族自治州河坡民族手工艺小镇设计方案

2017年陈可石主持设计了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河坡民族手工艺小镇,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拥有历史悠久、工艺精致的藏民族手工艺传统,是当地铁艺、金银铜器等金属手工艺文化遗产的传承地。设计方案从人文传统、自然地理出发,深入挖掘以河坡民居为代表的传统建筑特征。秉承城市人文主义的设计理念,河坡民族手工艺小镇呈现出当地传统藏族建筑现代风貌,配置以西藏常见的开花乔木梨树、桃树、火棘、高山杜鹃、格桑花、鼠尾草、驴蹄草等开花草本植物及灌木,形成了连续通达、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现代藏族风格的产业小镇。

2016年受格鲁派藏传佛教赤巴大活佛的委托,陈可石完成了青海西宁宗喀巴博物馆。基地坐落在西宁市西南,距离塔尔寺8千米,是藏传佛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出生地。方案设计期间赤巴大活佛多次与陈可石讨论设计方案,赤巴大活佛对藏式传统建筑学的深刻理解和对建筑设计的激情使陈可石深受感动。建筑设计延续了藏式传统建筑合院式布局的形式,使建筑整体形态完整,功能相对独立又相互契合,最大程度地继承和延续了藏式传统建筑形态,并注重藏式传统建筑元素现代化应用的方式,采用当地原生的建筑材料和传统工艺,通过现代技术的处理和简化提炼,使建筑形态与当地大地景观相互交融。

受川威集团委托,陈可石及其团队于2019年7月开始对康定市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在多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跑马山——康定情歌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整体规划目标,同时提出五大旅游产业板块:康定情歌城、唐蕃古城、樱花国际温泉谷、贡嘎山冰雪世界、一生一世露天温泉。上述五个项目参考欧洲、日本的成功经验,以国际坐标系策划和设计,将共同组成“康定情歌国家旅游度假区”,以此借助川藏铁路和川藏高速公路,使康定成为川藏线上最大的旅游集散地。

康定情歌城

布达拉宫周边地段城市设计与提升

拉萨南亚商品交易中心

2020年5月,受西藏国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委托,陈可石再次带队前往拉萨,对布达拉宫周边地段进行深度调研与研究,形成完整的研究与策划报告。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借鉴国际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街区的成功建设经验,报告建议首先对布达拉宫东西两侧地块进行提升,建设藏剧院、布达拉宫博物馆、美食艺术商业区和布达拉宫美术馆等配套设施和藏式风情商业休闲街,提升旅游综合服务配套功能。然后通过深入挖掘药王山历史文化,延续药王山与布达拉宫红山一脉相承的文化脉络与城市景观格局,恢复1938年药王山原有古迹。另外将林廓西路、林廓北路进行建筑立面风貌改造,结合藏式民族手工艺传统技艺与现代旅游,打造集研发设计、展示贸易、创意作坊与“非遗”手工艺体验、旅游休闲于一体的藏式传统手工艺体验街区。

陈可石提出的“西藏传统建筑现代诠释”在鲁朗国际旅游小镇和其他藏区的工程设计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他认为西藏文化在全世界文化当中十分珍贵、独特,在这个文化体系之下,上千年的西藏建筑传统得以保护下来。藏族民众在现世中建造理想的天国“曼陀罗”,所以西藏传统建筑首先是一种“精神空间”,是传统宇宙观让西藏建筑学顽强地坚持下来,也正是这种传统产生出独特的建筑艺术。比如对“光”的塑造,西藏建筑将顶光作为上天的引导,以光来塑造建筑空间从而使人在空间之中感受到一种圣洁的力量,这些都对陈可石的设计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传统建筑的现代诠释”也为今天的设计开辟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它让人文主义精神与对创造艺术美的渴望回归到建筑设计当中。

作为一名建筑师和学者,陈可石领悟到身处在一个时光连续的人类历史文明长河之中传统建筑学使人获得人文精神的滋养,而现代时尚的设计又是将时光从历史带向未来,所以建筑设计既要传承人文历史,也要面向未来。他认为地域性的建筑学传递了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信息,这些信息由建筑师通过现代建筑设计诠释出当代人们对生活空间的理想和美感,这就是地域性、原创性和艺术性设计所带来的巨大价值。岁月更替和人世变化之中,建筑师的创造要让建筑体现时代的光芒,使建筑艺术在光阴的延伸中变成永恒,人文精神也在永恒的建筑艺术中得到传承。这也许正是“传统建筑现代诠释”和“城市人文主义”设计理论的核心理念。

2020年陈可石出版专著《西藏建筑现代诠释》

绿色新田园城市

身处在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当口,陈可石一直在思考如何在城镇规划设计中引入欧洲城市的成功经验和智慧。在英国留学的经历使他对埃比尼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如何与中国传统“风水”规划理论以及魏晋开始的中国“田园主义”哲学思想相结合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他提出“绿色新田园城市”设计理论并与研究生一起发表了50余篇相关论文。

“绿色新田园城市”是在霍华德《田园城市》组团理论基础上,结合过去100年田园城市在欧洲、日本、新加坡实践的成功经验,将绿色科技和生活方式,将最新的科技和材料结合起来而创立的新的城市设计理论。陈可石提出绿色新田园城市“组团”设计的新理念,包括多中心、小组团、10分钟步行网、社区商业中心、中央公园、地下空间与步行系统和公交中心的结合,更重要的是“产城融合”,在组团内实现就业,减少通勤和交通时间。

“绿色新田园城市”也是关于城市空间和环境品质的研究,是以人为中心,从城市的整体环境出发的城市形态设计,侧重于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的最优化。绿色新田园城市首先考虑到自然地理的因素:风、水、阳光、山形地貌,充分利用山水格局丰富景观的异质度,从而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同时强调与自然的和谐,“阴阳”“风水”无一不是在强调自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在由陈可石主持的昆明呈贡新城、西安未央区、成都天府新城中心区城市设计、四川德阳市、成都洛带古镇、四川甘孜乡城、甘孜县城、深圳大芬村国际艺术城区、孙中山先生故乡翠亨村城市设计、西藏林芝市整体城市设计、青岛未来之城等城市设计中,都充分实践了“绿色新田园城市”的理想。以成都天府新城为例,设计方案规划目标是在成都的南面规划一个“新的成都”,陈可石提出的方案是将一个中央公园作为新城的核心,以多中心、小组团、高密度、小街区作为新城的主框架,再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优势显现出来。方案经四川省政府讨论通过并于2016年开始实施。

成都天府新城设计图

生态美学

2014年深圳市政府举办了“深圳湾超级总部建筑设计方案”国际竞标,上百家全球著名设计机构参加了这项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建筑方案竞标。最后经过国际专家评选,由陈可石为主创的建筑设计方案在124个参赛方案中获得头奖。深圳湾超级总部建筑设计方案的构思源于古代山水画所代表的中国传统“云山深处”的人居理想,运用当今最前沿的新理念和新技术,创造出“未来建筑”形象,表达了生态美学,通过轴线上中央公园和空中花园等新城市空间策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深圳湾超级总部设计的意境出自北宋著名画家屈鼎的《夏山图》,将深圳湾超级总部11栋单体建筑在空中连接起来,以“空中花园”作为生态建筑的主体,围绕空中花园组织安排了一个完整的空中公共广场系统和步行系统,将中国传统山水画提出的人居理想用现代材料、结构和科技表达出来。一个大型的城市文化、办公和商务综合体不但体现了“田园城市”组团的理念,也体现出现代科创办公中心交往空间和高效率工作环境的功能要求,“生态美学”为深圳湾超级总部提供了未来建筑的空间意向和新的建筑形态。

陈可石手绘深圳湾超级总部构思草图

深圳湾超级总部国际竞赛设计方案

深圳湾超级总部国际竞赛设计方案

“生态美学”是陈可石在建筑设计中提出的新的设计理念,中国传统哲学包含“道法自然”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始于魏晋时期的“田园主义”思想对中国艺术史有重大的影响。“生态美学”将成为建筑设计一种新的审美观,包括尊重自然、将自然景观引入建筑、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建筑仿生、立体绿化、空中花园、屋顶采光、屋顶花园、建筑底层架空的公共空间等。生态美学将建筑设计带入一个跨越民族、显现时代特征的新境界,形成一种以自然为师、与自然共生、与自然融合的当代新建筑学。

春天广场的设计是陈可石生态美学设计理论的实践,2018年5月京基集团委托陈可石提出深圳最大的城市更新项目蔡屋围的建筑设计方案。设计方案以“春天”作为主题,春天万物复苏、充满生机,而建筑群的外部空间充满春天的意向,春天里桃花盛开、瀑布从山涧飞流而下,绿色的植物与建筑共生,高层建筑的底层架空留出大量的公共空间,方案设计将空中花园、绿化平台、室内绿化、城市花园引入建筑供市民享用,建筑设计以当地植物和花卉作为意向,整个建筑体现出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和田园主义的理想。

春天广场设计图

春天广场在3座塔楼之间以170米的瀑布和桃花及竖向绿植组成“满园春色”和“桃花源”的设计意向

春天广场是由1栋720米高和1栋640米高的超高层建筑,以及深圳大剧院和地下商城组成的一个大型城市综合体。“春天”寓意中国“改革开放”从深圳这里开始,720米高主体建筑的设计源于春天南方芭蕉叶蕊的出现,表达了一种新生命的开始。两栋高层建筑的玻璃幕墙上出现了花卉的图案,建筑底部架空,让园林绿化引入到建筑当中,特别是在两栋高层建筑之间设计了一个170米高的山涧瀑布竖向绿化。以“桃花源”为主题的多个平台组成春天花园建筑的意向,“春天广场”以生态美学为理论基础,将大自然与人工建筑相融合,引导人们热爱大自然,追求生态之美,让城市空间变得更温馨。春天广场的设计实践,使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回归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哲学。

建筑艺术是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一条历史长河

城市人文主义与西藏传统建筑现代诠释为藏区未来建筑设计提出了明确的方向。由于鲁朗国际旅游小镇、西藏林芝书画院等十余项藏区工程设计的成功实践,2019年1月甘肃省和甘南藏族自治州聘请陈可石出任“第四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第九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甘南(敦煌)国际文博会主场馆[以下称甘南(敦煌)国际文博会主场馆]建设项目的总设计师。陈可石带领研究生和设计团队先后多次到甘南藏族自治州实地调研。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藏式民居和宗教寺院有很强的西藏传统,特别是拉卜楞寺是藏区最大的寺院,拉卜楞寺的建筑艺术给陈可石很多启发。

甘南(敦煌)国际文博会主场馆的大展厅接近8000平方米,“设计时我首先想到的是甘南藏族牧民最重要的居所——牦牛帐篷。”陈可石解释。牦牛帐篷是甘南最重要的人文特征,以大展厅为核心,主场馆布置了7个独立的功能厅,由三个单体组成南部展区,再由四个单体组成北部会议功能区,包括大小报告厅、宴会厅和接待会客厅。由于主场馆位于当周草原景区的入口,陈可石特别考虑设计了一个观光塔。主场馆占地1464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7577平方米,采用钢结构,外墙采用藏式建筑中斜墙的处理,外用传统的白泥粉刷,工艺上也用传统手工的做法,在室内设计中将现代时尚作为主要的设计目标,同时也将当地藏族建筑艺术元素高度提炼。全部工程施工仅用了不足100天,工程于2019年6月30日竣工。

甘南(敦煌)国际文博会主场馆建筑设计图

甘南(敦煌)国际文博会主场馆大展厅设计

为了表达甘南地区人文传统,主场馆采用了大型壁画作为外装饰的主要手法。大型壁画是藏式建筑重要的艺术特征,也是佛教艺术重要的表现手法。陈可石构思了一组“九色甘南组画”为题的具有藏族文化特征的装饰壁画,共有13幅,面积约1600平方米。壁画主题是表达甘南的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和文化传统,在风格和色彩上与主场馆建筑现代的、藏族的、时尚的风格相一致。陈可石先以1/20的油画风格画出13幅壁画的样稿,1600平方米的壁画全部用手工上釉烧制而成,13幅彩瓷装饰壁画使建筑大为增色,开创了藏式现代建筑的新风格和新工艺。

九色甘南组画 陈可石绘

甘南(敦煌)国际文博会主场馆设计是陈可石近10余年在西藏建筑艺术现代表达的再次成功实践,也是他所坚持的城市人文主义设计理念的再创造。设计的立意是在西藏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基础上,以地域性、原创性和艺术性为原则,对西藏传统建筑现代诠释的又一次成功探索。

“城市人文主义”“传统建筑的现代诠释”“绿色新田园城市”和“生态美学”是陈可石基于实践提出的四个设计理论。他主张建筑师要有一种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他认为建筑设计包含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要素,而建筑史是一条河流的继续,这条河流应该继承传统。在人文精神和自然景观的基础上,结合新科技、新材料和新理念,这条河流还会继续流向未来。建筑应该是一条不断持续向前的河流,建筑师应该从传统中吸取养分和智慧,养育一种人文主义精神,引导大众的审美,以地域性、原创性和艺术性的建筑作品为城市带来光荣和美。

建筑的人文价值与艺术空间使人们美好的情感得到升华

“城市和建筑作为人类的活动场所首先应当是有生态和人文特征,人们应当生活在由古至今延续不断的建筑时空之中。”陈可石认为让建筑空间艺术引导人的情感升华是建筑师努力的最高目标。正如古希腊伟大的政治家伯利克里说的“城市培养了我们的道德和民主精神。”所以由他主持设计的无论是一个城区、一个古镇还是一个建筑,他都主张功能、结构、景观、形态、空间、材料和工艺要把“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尊重”作为起点,将田园城市理论与中国传统田园主义精神相结合,倡导现代时尚和生态美学。在他看来,建筑师工作的核心就是对人类美好生活的赞颂,所以必须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每一项设计的过程,将城市和建筑通过高尚的设计方案成为艺术创造的硕果,让每一个设计作品成为传世的艺术杰作。

2016年,陈可石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作关于“西藏设计艺术元素”的学术演讲

陈可石与他的研究生在北京大学毕业典礼上。自2007年开始陈可石教授已经培养了72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2019年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陈可石因其在中国建筑行业的卓越贡献,与贝聿铭等10位华人建筑师荣登由中华文化促进会、香港凤凰卫视主办的“致敬改革开放40年文化人物(建筑篇)”致敬名单。陈可石不懈地用自己的建筑理论与实践,传承和创新连续贯穿我们精神世界几千年并成为哲学基础的人居理想,感动了评委们。

为了推动城市设计学科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发展,2006年陈可石出资设立“北京大学中营奖学金”,迄今已有1000多名北京大学的博士生和硕士生获此奖学金的资助。他也是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广东省政府和深圳市等多个中国城市政府顾问,同时也是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荣誉理事。

王才强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