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 顺流:我的电视时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幸运是要争取的

《幸运52》是央视的一个“完全外包”的栏目,隶属于央视二套经济频道。但是经济频道只派出了三个编导:詹未、郭艳、孙吉,另外从央视四套借了一位主持人,李咏。还有一位外聘的策划,关正文。其他的一切都由制片公司负责,也就是王玮经营的北京其欣然广告艺术有限责任公司。

我是1999年1月到其欣然广告公司报到的,岗位是导演助理,负责准备题库、选手选拔、游戏设计、收集竞猜商品等等,直接领导是郭艳(现任《非常6+1》制片人,是我最喜欢的既有才能又善良的美女领导)。

那个时候,《幸运52》栏目刚开播两个月,连自己的办公室都没有,是向《经济半小时》栏目组借了一个角落办公,就在央视西门对面的办公大楼里的106房间。

然而,前两个月的收视率一般。原因是,播出时间是在央视二套每周日中午11∶15,时段一般,同时几乎没有任何宣传。另外,作为周播新节目,需要一段观众养成的时间。

更糟糕的是,其欣然公司的前期投入巨大,随着播出的进行,投入不断增加,产出几乎为零。一方面是因为广告极少,更可怕的是另一方面,精心推出的“卡片竞猜中奖”方案完全失败,损失巨大。

这里解释一下,《幸运52》是央视购买版权的综艺节目,是从英国一家公司购买的,可惜水土不服,核心部分不理想,制片公司正打算放弃。

具体来说,就是那个“卡片”出了问题。

在英国,这个节目的原版已经走红了数十年。而节目的核心并不是答题或者猜商品的价格,更不是主持人,而是“卡片竞猜”。英国是个有博彩传统的国家,这个节目就是套装了博彩环节,也就是说,每四周会发行一张卡片,上面有52个商标,分成四栏,对应四周的节目。当节目播出时,观众会看“哪个商标”被送出(答对一题送一个商标),自己手中的卡片上是否有这个商标。如果本周你手上的卡片,正好有本期送出的12个商标(实际送出的要超出12个,数目不定)。那么恭喜你,你中奖了,会得到一件大约为5000元的奖品。计算下来,每周会出现52位获奖者。

瞧,我解释得都很费劲,观众能有多少看明白的?如果换成麻将的饼、条、万,我估计效果能好很多,至少中国观众能迅速地明白规则。


制片公司每天都盼着能有观众打电话来兑奖,可惜直到卡片停发,也没有一个人来。

发行卡片是免费的,当时的渠道是在超市随着商品进行赠送,比如随着红牛赠送。然而很多顾客看都不看卡片一眼,随手就扔掉,这当然也和宣传不力有关系,只是,得花多少钱才能向全国观众说明白这件事呢?

糟糕的是,印卡片却耗资巨大,这么说吧,国内印不了这种卡片,需要从英国印完运到国内,成本是一元钱一张,而每期节目都得有数万张。

因为这是“彩票型”卡片,每张卡片的商标排列组合方式都不一样。

我去节目组一个多月后,1999年3月中旬,老板王玮找我谈话:“我不准备做《幸运52》了,因为我这些年攒的家底,全都赔进去了,没钱投入了。可能会有别的组来接,你是节目人员,你可以跟节目组走。”

我明白他的意思,连忙表忠心:“我愿意跟着公司、跟着您走!”

至少送他一些温暖吧,另外我对王玮也很有好感。

过了几天,王玮给我们中层干部开会,问大家:“我决定再拼一下,我就不信我的判断错了,我始终认为《幸运52》是个能火的节目。可是卡片怎么办呢?是不是继续发行呢?”

大家不吱声。

就在这次会议上,我提出了“央视与地方报纸合作”的方案,也就是日后很有名的“报版竞猜”方案。而这个方案,由于投入少、宣传好,所以完全替代了原来的卡片竞猜方案。

据说在我离开《幸运52》几年后,王玮开会时还说过:“以前公司有个节目策划,叫薛宝海,发明了一种报版竞猜,给公司创造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我只是报版竞猜这一方案的策划者之一,主要谋划人还是王玮。

至于后来能赚到不少钱,那也完全是王玮审时度势,会经营的结果。

所谓报版竞猜,是指央视与国内十大地方报纸互相置换广告资源,《幸运52》给合作报纸提供5秒的广告时间(那个时候,节目内的广告也不多,所以能够给大报提供机会),报纸每周留出一个八分之一通栏(在最后一版),由我来制作一些商标游戏竞猜的题目,印在通栏里。因为经过计算,《幸运52》的5秒广告的报价与各地方报纸的八分之一通栏的报价接近。而他们的广告普遍排不满。

当初我提出这个设想,本来的目的只是解决《幸运52》的宣传问题,那时候很多观众都不知道这个节目。但是看本地的晚报却是很多人的生活习惯。而十大晚报每周的发行量大约是500万份。

这十大报纸,比如《生活报》《辽沈晚报》《扬子晚报》《大河报》等,都是国内知名大报,其中与黑龙江《生活报》的合作还是我去签的约。除此之外,我还主动提出去杭州与当地的《钱江晚报》签约。三月份的杭州室内室外都太冷了,我被冻得够呛,饮食也不习惯。


十大报纸中,最后也是最难签约的是《北京晨报》。

这之前《北京晚报》爽快地拒绝了我们——“什么,《幸运52》?没听说过啊,我们《北京晚报》不需要跟任何地方合作,找别人吧。”

总得找一家北京的报纸啊,于是我开始与《北京晨报》广告部的领导谈判,对方是个女领导。她非得让我出具央视的正式信函,我哪有啊,我们只是一家制作公司而已。而此时距离第一次正式推出“十大报纸合作”只有一天时间,我只好软磨硬泡,言辞恳切地与对方商量,对方总算同意了。

从那以后,《幸运52》每周开始播出这些大报的广告,同时十大报纸也开始刊登《幸运52》的商标竞猜游戏。

至于赚到很多钱,那是《幸运52》的收视率达到全国第一之后的事情,大约是在节目播出一年左右。那时,电视节目内的广告已经排满了,而客户还在争先恐后地上。这个时候,老板王玮就想到了用报版竞猜的方式。也就是说,哪个客户想要在《幸运52》节目中上个15秒的广告,就必须同时购买各大报纸报版竞猜的套装广告。

这也是一个新的营销模式。

十大报纸的广告报价,这时候用上了,一算账,收入远高于电视广告。但是仍然有客户愿意投放广告。

几年间,仅报版竞猜这方面的广告收入,就很可观。要知道,《幸运52》是免费得到的这些广告位置。后来广告多了,就不怎么播放大报的广告了,他们也不计较,只要允许他们在自己的报纸上继续刊登《幸运52》的商标竞猜游戏就可以。

因为那时候《幸运52》红了,对于那些大报来说,能与这个节目合作就是一件好事。


除了报版竞猜,我在《幸运52》所参与的另一项重大改革就是设计了分类猜词的游戏,这是在郭艳的直接领导下做出的。

那个时候,第三关的游戏就是猜词,一个人面对大屏幕,通过关联词打手势来解释屏幕上出现的词,但是不能说出这个词和词中的任何字(能看到那个词),由另一个人猜这是什么词。这种游戏在很多节目中都有,那时《快乐大本营》也有。

有一天,郭艳对我说:“宝海,你去找个北师大的语言学教授,研究一下能否分类猜词,这样咱们就比别人先进了。只有超过别人,节目才会越做越好。”

经过专家指导之后,我拿出了从语言学的角度设计的“分类猜词”方案,然而郭艳看了之后说:“这不好玩,还是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做得有趣一些。”

这之后,我琢磨出了“歌星、影星、球星、建筑物、科学家、成语”等三个等级的猜词,成语属于难度最大的第一等级,建筑物、科学家属于第二等级,歌星、影星、球星属于第三等级。等级越高,分数越高,当然难度也越大。

我做了一次模拟演练,找来了两位年轻女性。她们选了“影星”。结果答对的次数非常多,明显比不分类的效果要好得多。我记得一个细节,出现“刘嘉玲”的时候,负责解释的女选手说“小鱼儿、小鱼儿的老婆”,另一位瞬间回答“刘嘉玲”。显然她们之间有默契的交流方式,梁朝伟饰演过小鱼儿。

这个分类猜词效果很好,娱乐性很强,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幸运52》一直在玩这个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