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改编类电视舞蹈作品
改编类电视舞蹈作品,是指对已经创作完成并表演优秀的舞蹈作品,在基本保持其完整性和主题、风格特征的情况下,电视的呈现需要对原作品进行部分的改编与变化,或以电视的呈现方式方法对原作品的表演环境及表现方法进行改变和部分的改编。改编本身依然是一种创作,这些为电视的改编往往只能呈现于电视而不能呈现在舞台。出现这种情况,有的是舞蹈作品的编导需要和电视合作改编自己的作品,有的是电视导演希望用已有的舞蹈作品进行以电视呈现为目的的改编和制作。
■舞蹈作品《红风筝》
该电视舞蹈是因舞蹈编导,希望和电视合作对舞蹈作品《红风筝》进行改编和录制。
《红风筝》是一个以男女双人舞为主,并伴有女子群舞的作品。表现了“惠安女”(女主角)对亲人——两小无猜、牵手成长但远在海防线的海军战士的思念。我们观看了节目的小录像,并和舞蹈编导进行了交流与沟通,决定主要对作品的前奏部分、舞台大幕未开起时和结尾处音乐的延伸部分,以及作品中间节奏放缓画面平静的段落,也就是惠安女处于沉思中的一段过程,进行新的设计和外景拍摄,对作品中的舞蹈部分给予了完整的保留。
原舞蹈作品的前奏音乐似海边的清晨,淡淡的弦乐中有几声海鸥的鸣叫,然后圆号与弦乐的进入宛若是对海边清晨的景象描述,电视设计的呈现是:音乐伴着海鸥的鸣叫,惠安女坐在海边的礁石上,右手举着一只红风筝让它随风飘着。第二个画面是她站立在大海边,面对大海双手高举着那只红风筝迎风飘荡,然后慢慢放开左手让红风筝的飘带随风打开,一种期望、一种等待展现于画面中。此时画面叠出惠安女的近景特写,她在期待中看见了“他”:和他一起在海边散步,和他一起在小船头聊天,和他一起拿贝壳在船帮上划动,两手相碰,他扔掉贝壳紧紧抓住女孩的手……镜头又回到了现实,回到坐在海边岩石上举手张望的惠安女。这段思念与回忆,电视采用了单一的棕色,以区别时空的变化。当画面再次叠出大海边放风筝的惠安女,这时的风筝已然飞得很高。紧接着的中景看到她昂头仰望着手中的风筝,一会儿放线、一会儿拽线,期望它飞得更高、更远。此时电视画面出现天空中风筝翱翔的特写,随着音乐的律动,风筝变形,幻化成身着红衣、肩披红纱的惠安女,作品开始进入舞蹈的叙述。在进入舞台拍摄时,又添加了一段过渡性舞蹈,表现幻化出的红衣惠安女在云中的飞翔与寻望。这段几乎是即兴创作的舞蹈,不仅完成了合理的过渡,而且对变换后的惠安女给予了形象和色彩上的夸张与美化,以及人物心愿的充分表达和主题的张扬。
第二段的改编是在第一段独舞与蝴蝶群舞结束时,群舞成一横排,中间低两边高,惠安女在中间恰好形成立面大弧形的画面,托着整个形成大海的舞台与背景。大海中出现了海军战士的身影,众蝴蝶回身望着惠安女,只见她慢慢立起身,镜头叠出她的近景特写。她看见了,看见了海边那条木船,画面将她带回到“那个时候、那个地方,边跑边追的嬉戏”,二人在追逐中画面叠出她的一只手抚摸着木船,又叠出她按着他练习俯卧撑,又叠出坐在船帮上的两双粘满泥沙的脚丫无忧无虑地晃着。接着画面又叠出无垠的大海,叠出惠安女思念的近景,这时海军战士出现在海边正向她招手跑来,她迎着他张开双臂向他跑去,跑动中扔掉了手中的鞋子,二人即将相遇时,一道闪光画面回到舞台。台中间海军战士正大跳腾起,紧接二人在主题旋律的高潮中以托举和大舞姿变换位置的双人舞表达他们无限的思念和诉不尽的情与爱。在抒情的大双人舞和群舞后,二人在不知不觉中又分开了,“众蝴蝶”从舞台中心斜线慢慢穿过,二人互相寻找、张望……画面慢慢叠回大海边,镜头从那双久久站在海礁上浸泡在海水中的光脚丫,慢慢摇上直至人物远眺的近景,画面再次叠回并摇过那只放在礁石上的风筝,和惠安女远眺亲人的近景,最后画面又叠回到大海边放风筝的惠安女,她高举着风筝,迎风飘荡,这时天空中出现了漫天的红风筝,飞舞着、飞舞着,带着思念与期盼,越飞越高、越飞越远。电视对作品的改编和制作,获得了舞蹈编导和专家的肯定。
■舞蹈作品《英雄》
舞蹈作品《英雄》是曾参加过第四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的获奖作品(当时作品名称为《士兵兄弟》),人物形象从面部颈部及手臂的颜色、造型以及服饰的质感均形同一座铜像雕塑。作品的另一个重要手段是:整个作品将两位演员的表演限定在一个一米多高、两米见方、周围装饰呈花岗岩质地的高平台上,把两位演员的右小腿固定在平台面上。编导限定了演员的运动位置、限定了演员的表演空间,但是在限定中却极其充分地发挥了极限中的创造,可以说是极限中极致的发挥。作品开始,电视从两位演员的近景画面进入,一座铜像雕塑映入眼帘。随着以突出定音鼓音质的音乐,从电视小全景中看见演员以节奏点为每个动作的静止瞬间,似一座座雕像变换着、运动着。动作的停顿放大和延伸了每个战斗的瞬间,同时电视的近景画面准确抓住了舞蹈过程中慢动作里战友情的细腻表达。在动与静的变化中,使慢中强化的力量和一个个静止的雕塑感动作均得到凸显,通过电视,舞蹈编导的设计获得了观众的认知与“点赞”。作品的B段是舒展高昂的慢板,演员被固定右小腿的高台带动旋转,镜头再次回到小全景。演员以右小腿为支撑点,从大腿及人体的180度直体后仰,形成高难度失重状态的造型,经高平台360度自转后,演员以右腿为支撑收回左腿向前伸,同时上身前倾,形成相反的运动。随着音乐激昂的旋律在强度、韧度上的不断变化,人体时而收缩抱紧,时而以左腿和双手同时快速从身体右下方自下而上向左做出划大圆的运动,时而二人将左腿向正前方高抬,往后下腰直至头部几乎顶到地面,时而一人身体似防弹姿势向后平躺,另一人左腿抬起90度,从前向后180度平扫越过战友的身体,宛若影视中的特写和慢放,强调了雕塑感和战斗的激烈瞬间,强调了作品所表现的战友情谊。编导邢时苗在导演阐述中说,“在作品创作时特别强调要构成舞蹈不受地球引力作用的空中身体的自由表达的观念。……抓住失去平衡这个主要表现形式,表现出战士在战场上的拼搏、厮杀、跨越、腾挪和战友之间的不离不弃”*。
之后这个作品在人民大会堂演出和进行电视录制,因为大会堂舞台的宽和高要比一般剧场放大将近一倍,笔者向舞蹈编导提出希望对节目做一定的改动,主要是根据晚会主题将演员造型改为武警部队战士,将节目标题改变为《英雄》,并在节目最后增加演员、增加群舞。编导同意了笔者的想法,确定了改编方案。改编的最大困难是训练演员和制作道具。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对演员进行强化训练,需要他们完成双人舞的最后一个舞段中群舞的技术动作。经过编导、演员、舞美道具的共同努力,终于圆满完成了改编、排练、舞台合成的任务。
演出最终完成的电视舞蹈作品,又显现出新的意义。新修改的人物雕塑形象为武警战士,在作品进行到四分之三的阶段,音乐速度逐步加强加快,双人舞以快速做大幅度连续撩腿的动作,在表现战斗最紧急的时刻,背景灯光突起,无数组战士出现在后平台上,像一面铜墙铁壁,更似千军万马,与双人舞形成领舞和群舞的关系、突击队和大部队的关系。群舞出现后,双人舞与群舞做着此起彼伏、快速交错、动静互变的舞动,似奔跑、似迂回、似搏斗、似追击。突然,急促的定音鼓声中断,舞台瞬间一切静止。人们的目光集中在两位领舞身上,镜头给出领舞的中景,只见一个战士慢慢低头,一只手捂住胸口,此时铿锵有力的定音鼓声响起,节奏中电视连续给出十组众战士关切的特写画面。镜头回来,只见负伤的战士正在慢慢向后倒下,战友伸手去抓,电视给出两人握住双手的瞬间特写,但是刚刚抓住的手因负伤者后仰倒下而分开了。“不能放弃”的决心让他又一次去抓战友的手,镜头从两手入画,双手紧握的特写慢慢拉出二人的近景,从他们互相支持鼓励的目光,表达出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表达出深深的战友之情……让人们感觉到,《士兵兄弟》的情感,塑造了《英雄》的精神。画面回到全景,全景中负伤的战士和所有的战士共同进入战斗,在最后一个音符中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