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电视舞蹈”是一种新生的电视艺术形式,同时又是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电视与舞蹈的结合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依存于现代传播媒介——电视的发展。当各种艺术都在寻求通过电视媒介这一途径进行传播时,也为形成新的交叉性艺术提供了条件。有了电子技术,才有电视艺术;有了数字技术,才有电视艺术的新飞跃。同时,广大观众的需求,又是艺术与电视“联姻”的坚实基础,才有了创作者对多种艺术的“电视化”追求与探索,才有了“音乐电视”和“电视舞蹈”这些新艺术形式的诞生与发展。
作为国内较早进行“音乐电视”和“电视舞蹈”创作的探索者,笔者从音乐电视片《潮》[1]到《风》[2],从电视舞蹈艺术片《梦》[3]到《扇舞丹青》[4],在一部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一些关于电视舞蹈创作的问题逐渐明晰,这一电视与舞蹈结合的渐进过程,也是笔者对电视舞蹈创作的认识、观念逐渐拓深的过程。
当我历经这一部部电视舞蹈作品的酝酿、实践之后,当时间的流逝足以使我可以相对客观地回望这些创作过程之时,当所有作品中斑斓的色彩逐渐沉淀成理性的灰色,当我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上对“电视舞蹈”创编摄制的实践重新进行审视,我深切地感受到“电视舞蹈”的发展与成熟不能仅仅是“实践”层面的经验性积累,还需“理论”层面的梳理与思索,因此才有了《电视舞蹈作品创作论》的写作和完成。
本书从第一章“电视舞蹈及其大众传播”开始,共由九个篇章构成。第一章强调了“电视舞蹈”的研究方向和范畴,明确了电视舞蹈的大众文化属性。
第二章“电视舞蹈的主要类型和作品例举”,通过作品的列举与分析,详述了电视舞蹈的主要类型,如实况直播与实况录制类电视舞蹈节目,单独舞蹈作品与舞剧的专场录制,改编类、创作类电视舞蹈作品,以及电视舞蹈专题片、艺术片、情景舞蹈艺术片等丰富多样的“电视舞蹈”类别。
从第三章至第五章,即“电视舞蹈语言的画面基本规律”“电视舞蹈语言的运动特性”“电视舞蹈语言的节奏特性”,主要围绕电视与舞蹈结合过程中两种语言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探究两种语言结合的方式与观念,探究电视与舞蹈结合的矛盾所在与解决矛盾的方法。而探究电视语言与舞蹈语言二者要素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探索电视舞蹈艺术的本质规律。这三章关注的是电视舞蹈这一新型交叉艺术最为本体,也最具实践指导意义的部分。
第六章“电视舞蹈创作的新技术运用”,阐释了科学技术发展与影视艺术发展的关系,以及在电视舞蹈中运用新技术的思索和实践。电视是舞蹈的载体,舞蹈通过电视手段得以更快、更广、更完美地呈现,其中技术是重要支撑,而电影电视一路走来,每一次跨越式的进步都可寻找到那一时期最新技术成果的身影。也正是因为始终处于世界新技术的尖端,电影电视才能迅速成长成熟,成为当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艺术种类。
第七章“电视舞蹈表演与‘生活环境’的关系”,阐述电视舞蹈表演与“生活环境”的矛盾与融合,探索“生活环境”中电视舞蹈表演的创作问题。电视舞蹈与传统舞台舞蹈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电视能够突破传统舞台的局限,将舞蹈放置于任意空间,而舞蹈也得以重返生活环境,找寻新的舞动方式。然而,舞蹈从舞台到生活的跨越不仅仅是空间上的移动,更关涉舞蹈怎样在新空间与镜头下熔铸成一种新质。
第八章“电视舞蹈创作中对色彩、光影、音效的运用”,作为电视艺术之中的“电视舞蹈”也可以说综合运用了多种艺术于一身,在每一部电视舞蹈作品中都包含了多种艺术形式的成分,“它们”为电视舞蹈作品的完美展现增添了绚丽的光彩。本章节就色彩、光影、音效对电视舞蹈作品产生的影响、作用和意义进行了阐述。
第九章“电视舞蹈作品的审美特征”,审美,亦称“审美活动”,是人们所进行的一切创作和欣赏美的活动。电视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就是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客体(电视舞蹈艺术作品)的独特的、显著的、标识性的、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对电视舞蹈的审美认知始终包含着电视和舞蹈的共同作用,电视舞蹈之美是通过电视呈现出来的舞蹈的美。本章着重对电视舞蹈作品的形式美与内容美,以及意境的美和情感的美进行了阐述。书中列举了大量电视舞蹈作品创作实例,这些实例都是二十多年来凝聚了大量电视和舞蹈艺术工作者心血的优秀作品,很多范例堪称经典。
中国对电视舞蹈的理论研究时间虽然不长,但其中包含了许多研究者的探索与智慧,希望本书能对电视舞蹈理论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注释
[1].音乐电视片《潮——来自台湾的歌声》,1988年编辑。
[2].音乐电视片《风——飘荡在京华大地上的旋律》,1991年录制。
[3].电视舞蹈艺术片《梦——舞蹈家刘敏艺术撷英》,1992年录制。
[4].电视舞蹈作品《扇舞丹青》,2001年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