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代
中生代的开始与结束,都伴随着一场大灭绝。
我们如今所认识的地球与中生代时期的地球非常不同。在中生代恐龙存活的亿万年间,地球的地理形态不断在发生变化,直到转变成我们今天所了解的样子。在下面几页中,我们将看到这一逐渐演变的过程。
中生代开始于一场地球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之后。在二叠纪时期结束时,将近95%〜97%的海洋生物,以及大约75%的陆地生物消失了。现在普遍认为这是在泛大陆东北部地区(现俄罗斯东部)出现的一场巨大的火山运动造成的,其规模之巨大,导致了这次物种灭绝大灾难的发生。在这段时期,不断有陨石冲撞地球,扩大了灾难的影响。
第二场在地球历史上颇具破坏性的大灭绝发生于白垩纪和古新世交接时,中生代由此结束,新生代拉开序幕。当时几乎75%的陆地生物消失,其中包括所有不能飞翔的恐龙和当时大部分的鸟类。只有某些今鸟类幸存下来,它们也成了现代鸟类的祖先。推测有三个现象是完全或部分引起这次灾难的原因:一是大型陨石坠落;二是巨型火山喷发;三是海平面的下降。这些现象的发生又伴随着一些其他后果,比如,有毒物质释放,气候变化,大型海啸,遮蔽日光,紫外线穿透,氧气缺乏,生态系统崩溃等。
中生代持续了1.8617亿年,相当于地球的显生宙时期(还包括古生代和新生代)34%的时间。不过,这仅仅占了地球存在时间的4%,毕竟地球有约46亿年的历史。
大陆的分离
为了理解恐龙的生物地理(物种的地理分布),有必要了解它们在每个时期的迁移、古气候、生物群和动物群。每个恐龙类群从一个起源点开始演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散布到世界各地。这一分布被高山、海洋、气候和其他自然屏障因素所阻隔。
按年代划分的首次发现纪录
第一个被命名的三叠纪蜥脚亚目恐龙——古槽齿龙。
第一个被命名的侏罗纪兽脚亚目恐龙——巴氏斑龙。
第一个被命名的白垩纪鸟臀目恐龙——安格理克斯禽龙。
中生代时期也被称为“第二纪元”、“爬行动物的时代”或“苏铁时代”。
三叠纪
三叠纪持续了5 087万年,这相当于整个中生代时期的27%。
鸟颈类主龙、恐龙和鸟类的出现
鸟颈类主龙从早三叠世到现在已存活了约2.51亿年的时间,而有恐龙出现的时间约为2.47亿年。最古老的鸟类(飞行兽脚亚目恐龙)的化石发掘了中侏罗世和晚侏罗世早期地层,因而它们有记载的出现时间为1.70亿〜1.57亿年前。
三叠纪时期
在三叠纪时期,一天有23小时,一年超过380天!后来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增加,引起地球的自转速度逐渐下降,并且每过一年,地月距离就增加约17 μm。
侏罗纪
侏罗纪持续了5 630万年的时间,这相当于整个中生代时期的30%。
恐龙统治地球
植食性恐龙在三叠纪末期已遍及整个大陆,到了侏罗纪时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恐龙几乎占据完全统治地位。由于不少主龙类类群,这一时期以肉食性恐龙为主导。
分散的大陆
这一时期之初,所有陆地仍聚集在泛大陆。随着中生代时期的到来,陆地分成了两部分:古亚洲大陆(现亚洲中部、东部和东南亚地区)和新泛大陆(北美洲、欧洲、亚洲西部、印度斯坦、南美洲、非洲、南极洲和大洋洲)。在侏罗纪末期,北美洲和欧洲与泛大陆的其他地区分离开,形成了冈瓦纳古陆的南部区域。
白垩纪
白垩纪持续了大约7 900万年的时间,这相当于中生代持续时间的43%,超过了整个新生代时期。
恐龙的剧烈改变
尽管白垩纪与恐龙的灭绝有关,但在该时期也出现了各种改变其生活的新事物。比如:开花植物占据优势,以及海洋面积增加;一些兽脚亚目恐龙演化出了不对称的羽毛,由此它们征服了天空;同时其他群体演化出各类型的植食性类群。
白垩纪的难题
这一时期,陆地在不同的时间分离或结合。北部地区叫作劳亚古陆,南部则称为冈瓦纳古陆。劳亚古陆的中部(现欧洲)临时变成了一道连接北美洲、古亚洲和冈瓦纳古陆的神奇桥梁。另外,其他一些地区最终变成了孤立状态。白垩纪末期,马达加斯加和印度斯坦变成了大型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