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二桃杀三士:晏子巧借饭局除三杰
公元前528年6月的一天,齐国临淄王宫大殿。鲁昭公与大夫叔孙蜡访问齐国。齐景公热情接待,安排相国晏婴主持饭局,齐国文武重臣作陪。
酒至半酣时,晏婴起身,对齐景公躬身施礼,道:“君上,园中金桃已熟,请摘几枚给贵客尝尝鲜吧!”齐景公道:“相国言之有理,可命侍从取之,以招待贵客。”
晏婴忙道:“君上,此桃珍贵异常,老臣当亲自去摘。”齐景公道:“有劳相国。”晏婴拱手告退。
齐景公对鲁昭公君臣道:“此乃万寿金桃,三十年一开花,三十年一结果。园中只有六个,寡人不敢独自享受,特取来与贤君臣共享。”
鲁昭公君臣连忙称谢。不一会儿,晏婴带着低头捧着盘子的园吏,快步走入大殿。盘子中放着六个桃子,个个硕大新鲜,香气扑鼻,令人垂涎三尺。
晏婴按照礼仪,分别为鲁昭公、齐景公献上了一个桃子。
晏婴道:“叔孙大夫贤名遍于四海,请食一桃。”
叔孙蜡连忙道:“晏相国内辅国政,外使诸侯,天下咸知,此桃应让相国吃。”齐景公笑道:“既然公孙大夫谦让相国,二位可各吃一个。”
二臣跪而领之,晏婴道:“盘子中尚有二桃,君上可传令诸臣,谁的功劳大谁吃。”
齐景公道:“此言甚善。阶下诸臣,自信功劳深重者,能食此桃者,出班自奏。”
阶下诸臣中,三位身材高大的壮汉,再也按捺不住,紧握着佩剑,争先恐后地跳了出来。
1
两个月前,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齐国相国晏婴走在宫外,迎面走来三位虎背熊腰、满脸横肉的壮汉。这三个人是齐国妇孺皆知的勇士——田开疆、公孙接、古冶子。他们曾立有大功,均有万夫不当之勇,搏虎擒熊之力,也是结拜兄弟,在齐国被称为“三杰”。
晏婴看到他们之后,立刻挂着笑脸,快速迈着小碎步上前打招呼。三大汉鼻孔朝天,大摇大摆从晏婴身旁走过,没有搭理他。正是:“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
无端受辱,晏婴面色瞬间涨得通红。不过,他终究是满腹韬略的名相,做了一个深呼吸便平复了心情。他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嗯,一定是因为自己太矮了,三位身材高大的猛士,走路昂着头没有看到自己,并非刻意无视。
此公乃一代奇人。小学课文中至今仍有《晏子使楚》的故事。它讲的是晏婴在担任齐国外交官期间,曾出使楚国。楚国君臣紧闭城门,在门侧挖了一个高不过六尺的洞。
为什么呢?因为史称晏婴“身不满六尺”。面对楚国君臣的侮辱,晏婴面不改色,对负责招待他的人道:“只有出使狗国,才钻狗洞。请问你们楚国是什么国?”
楚国无奈之下,只能邀请晏婴从城门进入。
大殿上,楚国国君看到身材矮小的晏婴,不屑道:“齐国无人了吗?”晏婴一本正经地道:“齐国仅都城临淄便有七千五百户人家。大家张开袖子,便能遮天蔽日;挥洒汗水,如同暴雨倾盆;街上行人往来,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我齐国无人呢?”
楚国国君被气乐了,笑道:“既然如此,怎么打发阁下前来?”
晏婴装作一脸为难,道:“那些优秀的人被派遣出使到德才兼备的君主所在的国家,无才无德之人派遣到无德无才之国。我晏婴最不贤,只好出使到贵国来了。”
楚国国君的鼻子差点气歪了,不过他为贬低齐国又出了一招。两名官吏带着一个被捆绑的人,走进大殿。楚国国君与臣子演起了双簧。
楚国国君道:“这是什么人?干什么的?”
臣子道:“齐国人,犯了盗窃罪。”
楚国国君道:“齐国人如此没有出息,难道都喜欢盗窃?”
楚国君臣哈哈大笑。
晏婴冷哼一声,眯着眼睛道:“臣尝闻生长在淮河以南的橘子是蜜橘,生长在淮河以北的便是苦枳。什么原因呢?环境不同而已!百姓生活在齐国安居乐业,遵纪守法,到了楚国便做贼偷窃,莫非楚国的环境容易使百姓变成小偷?”
楚国国君三次出招,均被晏婴轻松化解。他明白盛名之下无虚士,便开始正视身材矮小、相貌平凡的晏婴了。楚国国君为自己找了一个台阶,自嘲道:“圣人是不能与他开玩笑的,是寡人自取其辱了。”(“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这便是晏婴,遇事不乱,临大节而不辱,娴于辞令。《晏子使楚》贡献了“举袖成云”“挥汗如雨”“比肩继踵”“橘生淮南”“自取其辱”等成语。
晏婴的成就又岂止在外交与文化领域?此公内辅国政,使齐国富强;克勤克俭,为世人之楷模,他是史家公认堪比管仲的政治家、思想家。
晏婴去世四百多年后,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充满了对晏婴的仰慕之情:“晏子俭矣,夷吾则奢;齐桓以霸,景公以治。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意思是,晏婴勤俭,辅佐齐景公治世;管仲豪奢,辅佐齐桓公称霸。如果晏婴还活在世上,能给他当车夫,就是我的荣幸啊!
2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三个莽夫的无视,根本不值一提。可是凡事就怕“认真”二字,晏婴开始认真思考三杰的行为:
田开疆、公孙接、古冶子三个人居功自傲,嚣张跋扈,罔顾法纪,对自己这位名闻诸侯、大权在握的齐国相国都如此无礼,那对臣民什么态度,就可想而知了。更有甚者,恐怕对国君也不如何尊重。猛将骄横之心,若被有心之人利用,行弑君篡位之事,会造成多大危害?
(晏子与孔子是同时期的人,他们所处的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势力渐趋没落,诸侯国征战不断,国内卿大夫势力膨胀,仅《春秋》和《左传》中记载的弑君事件便有几十起。)
这便是一代名相的格局,从个人受辱的小事件,联想到国家的命运前途。
于是,第二天,晏婴便觐见齐景公,道:“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此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
意思是,臣听闻圣明的君主,培养的勇猛之士,应该达到四个标准:第一,明白君臣之间的礼仪;第二,服从上下级的规矩;第三,对内可以禁止暴乱;第四,对外能威慑敌人。所以,真正的勇士对上有利于君主的功业,对下能得到臣民的钦佩,理所应当得到高官厚禄。现在您培养的勇士,不懂得尊重君主,也不遵守对领导同事的礼仪,对内不能禁止暴乱,对外不能威慑诸侯。不如将他们早点除掉,以绝后患!
齐景公作为一国之君,听闻相国要除去自己麾下的勇士,他的回答非常值得玩味:“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意思是对这三个人,无论是抓捕还是刺杀,都非常不容易。
晏婴并未指名道姓说除掉谁,可是齐景公却说“三子者”,这说明他心里清楚田开疆、公孙接、古冶子三个人便是晏婴要解决的人。
齐景公并没有让晏婴进一步论证,对这三位勇士“为什么要杀”“能不能不杀”,而是直接在操作层面上表示,杀他们比较困难,询问“应该怎么杀”。
由此可见,齐景公对田开疆、公孙接、古冶子三个人已经厌恶,甚至有点忌惮,欲除之而后快,却不敢轻易下手,生怕造成不良的影响。
为什么呢?因为当时齐国田氏公卿的实力已经强大到可以威胁齐国国君姜氏的地位了。身为君主的齐景公,为了江山稳定,必须采取措施限制田氏的发展。
晏婴做过预言:“齐国政权最终将归田氏。田氏虽无大的功德,但能借公事施私恩,有恩德于民,得民拥戴。”晏婴去世后一百多年,田氏果然篡夺了齐国政权。
据说,景公看到豪华的宫殿叹气道:“宫室如此漂亮!我死后会归于谁呢?”晏婴道:“恐怕是田氏了。您的后代如果稍微怠惰,而田氏势力仍然没有衰落,那么齐国便会为田氏所有。”
齐景公忧心忡忡道:“那应该怎么办呢?”晏婴答道:“只有利用一个礼字。符合礼,士大夫家族对百姓的施恩不能超过君主,民众便不会迁移;士不失职,官吏不怠慢,大夫不占取公家的利益。”
此处的“礼”,并不单指礼仪、规矩,更是宏观层面的道德观念社会秩序。
由此可知,晏婴意图杀掉田开疆等三人,并非挟私报复,而是为了齐国安定,贯彻落实最高领导的意图,制定并执行国家安全战略。对不遵守“礼”的田开疆等悍将,必须“不若去之”。
面对忌惮三杰的齐景公,晏婴成竹在胸,淡淡道:“此皆力攻勍敌之人也,无长幼之礼。”意思是,这三个家伙都是卖力气的人,不知长幼之礼,不用你操心,我来搞定他们。
齐景公道:“长幼之礼也能杀猛将?”
3
机会终于降临了。公元前528年6月的一天,发生了本故事开头的一幕。
此时,齐国摆出最高接待规格招待外国元首,阶下皆是文武重臣,田开疆、公孙接、古冶子三个人迫不及待地跳出来,可见平时是何等嚣张跋扈。晏婴称他们“不知长幼之礼”,真是实话!
晏婴看着跳出来的三条大汉,捋着胡须,笑眯眯道:“你们有三个人,桃子只剩下两个了,你们按照功劳大小来分桃吧?”(“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
历史的魅力之一,便是微小处藏大气象。
为什么剩下两个桃子,而不是一个桃子呢?剩下一个桃子,三个人分桃,是最优先者得之。剩下两个桃子,三个人分,必有一个人得不到桃子。得不到桃子的人便是功劳最小的!
春秋时代的文化主流是“士为知己者死”“君子重然诺,轻生死”“君子不吃嗟来之食”“君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
士人视尊严远胜生命。田开疆、公孙接、古冶子怎么会认为自己是功劳最小的呢?
晏婴称他们三个人“皆力攻勍敌之人也,无长幼之礼”,由此可知他们三个人皆非公卿豪门,所以才不知礼仪。即使是田开疆,也只是田氏的分支庶子。
田开疆等三个人正是靠搏命立功才换来功勋地位的。他们的房子、车马、土地、女子、财物、奴仆等,全是靠实在的功劳换来的。否定自己的功劳,等于否定自己的全部。
晏婴的一句“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等于为田开疆等三个人出了一道选择题,要友情还是要功劳?什么是堂堂正正的阳谋,这便是。晏婴真不愧是一位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心理学大师。
三位勇士面面相觑,谁也不肯承认自己没有功劳。
公孙接长叹一声:“晏相国不愧是咱们大齐的智者。他叫我们按功劳大小分配桃子,我们若不敢接受桃子,便是无勇之辈;可接受桃子,却又人多桃少,这便只有按功劳大小来分吃桃子。国君狩猎时,我曾赤手空拳打死一头野猪与一头猛虎。我的功劳可以独自吃桃子吧。”(“晏子,智人也!夫使公之计吾功者,不受桃,是无勇也,士众而桃寡,何不计功而食桃矣。接一搏猏而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
说罢,他便拿起一个桃子。
田开疆眼见只剩下一个桃子,大声道:“我曾披坚执锐,两次击退敌军。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独吃一个桃子,无须与人共食一个。”(“吾仗兵而却三军者再,若开疆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
于是,他也拿起一个桃子。
古冶子眼见没有桃子了,气得双目通红,他声嘶力竭地说:“杀虎杀人又算得了什么?我当年护国君渡河,河水里突然冒出一头鳄鱼一口咬住国君的马车,拖入水中。我虽然不会游泳却潜入水中逆流百步,顺流追杀九里,才杀了这头鳄鱼。”(“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流。当是时也,冶少不能游,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鼋而杀之。”)
“当我浮出水面时,一手握着割下来的鳄鱼头,一手拉着国君的坐骑,当时大伙都吓呆了,以为河神显圣!”(“左操骖尾,右挈鼋头,鹤跃而出。津人皆曰:‘河伯也!’”)
“我是勇敢不如你们,还是功劳不如你们?可是桃子却没了!”(“若冶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
“铿锵”一声,古冶子抽出了宝剑,对着公孙接与田开疆喝道:“你们两个把桃子拿出来!”(“二子何不反桃!”)
当面对是选择友情还是功劳这道选择题时,三位博士均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功劳。
当古冶子抽出宝剑的时候,公孙接与田开疆也面对一道选择题,选择尊严还是生命?
公孙接与田开疆对视了一眼,对古冶子道:“我们论功劳不如你,勇猛更不如你,却抢先取桃子,这是贪婪。如果没有勇气自杀,那么便连勇气也失去了!”
二人拔剑,自刎而死。鲜血汩汩地流到地上,满堂皆惊。齐景公与晏婴沉默不语,做客的鲁昭公与叔孙蜡只是来吃顿饭而已,面对齐国内政也不好说什么。台阶下大臣们冷眼旁观。
当公孙接与田开疆自刎时,也为古冶子出了一道选择题,选择尊严还是生命?
古冶子面色苍白,身躯颤抖,羞愤的目光缓缓地扫了饭局上所有人,讷讷道:“他们都死了,我却活着,这是不仁;用言语羞辱别人,吹捧自己,这是不义;悔恨自己的言行,却又不敢去死,这是无勇。”
古冶子大喝一声,亦举剑自刎,用力过猛,险些将脖子割掉,鲜血喷洒而出,与两位结拜兄弟的血混在一起,染红了大殿的地面。在一片惊呼声中,鲁昭公站了起来,对齐景公道:“我曾闻三杰神勇无敌,没想到,今日全丧命了!”
闻听此言,齐景公面色不豫。晏婴道:“这些人只是匹夫之勇,何足挂齿。”
鲁昭公长叹一声,带着叔孙蜡告退了。齐景公安排以勇士之礼厚葬了田开疆等三个人。(“公殓之以服,葬之以士礼焉。”)
这个故事便是“二桃杀三士”,后演变成了一条成语,意指用计谋杀人。此计之所以能够成功,固然离不开春秋时期阳刚雄健的文化氛围,但也离不开人心与人性。
世上没有一个拥有荣誉感的人,会认为自己是小团队中最差的一个。不想当最差的人便会争夺,争夺便会有损伤。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谁能想到,在气氛热烈的饭局中,杯觥交错之际,会面对一道艰难的选择题——生命与尊严哪个更重要?
“二桃杀三士”的含义,是用有限的资源及美好事物,引诱厉害的人自相残杀。最终谁会得利呢?自然是抛出两个桃子的人。
大约七百年后,青年时期的诸葛亮遥想那场饭局,作诗一首,赞美三位愿用生命来践行尊严的勇士,讥讽利用饭局杀人的晏婴,诗为《梁甫吟》:“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