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未解之谜(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被历史遗忘的文明碎片

苏美尔人之谜

西亚地区是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地区之一,苏美尔人则是最先在西亚创造辉煌的远古文明的民族,这个与众不同的民族究竟来自何方?

苏美尔人是两河流域最早的居民,他们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期间就来到了这里,并且创造了辉煌的两河流域文明。

1835年,人们在伊朗克尔曼沙阿东的贝希斯屯发现了一处浮雕石刻,石刻上的文字吸引了英国军官罗林森的注意。此后,德国哥廷根大学希腊文教授格罗特芬德翻译了一篇铭文中的8个字,并运用这8个字读出了石刻上3个国王的名字。1848年到1879年,欧洲人雷雅德在库云吉克附近挖掘出亚述帝国首都尼尼微的遗址,庞大的宫殿、宽阔的马路、坚固的城墙让人惊叹。他们共挖掘出2万多片刻有楔形文字的泥版和5万多件文物,这些重大发现为进一步了解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打下基础。

“巴比伦”原意为“神之门”,1899年,考古学家科尔维德在卡色尔堡遗址的土丘上发现了巴比伦城遗址。经考证,这里曾经是巴比伦王国的首都,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大的城市。后来,另一位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个更加古老的文明遗址——苏美尔文明遗址,起源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这些考古发掘有力地证明了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发祥地之一。

根据考古资料推断,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字体系源于苏美尔。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创造了图画式文字。到了公元前3000年左右,这种文字发展为楔形文字。苏美尔人通常用平头的芦秆在未干的软泥版上刻写出字迹,线条形同楔形。最初,楔形文字被刻成直行,后来逐渐演变成由左而右、由上而下的刻写方式。

苏美尔人已经具备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他们在观察月亮运行规律的基础上编制了太阴历,将两次新月出现的时间间隔作为1个月,每个月包括29天或30天。全年被分成12个月——其中6个月为29天,另外6个月为30天,共354天,并设闰月加以调整。

开创了辉煌文明的苏美尔民族是一个外来民族,他们的长相、语言、生活习俗、宗教信仰,都与其相邻的民族截然不同。

苏美尔人喜欢在平原上堆起土丘,然后在土丘上面建起神庙。苏美尔的富人也常在山顶上建起堡垒或大厦,在苏美尔人消亡多年后,犹太人来到巴比伦,仍然在这里看到了许多矗立在绿色平原上的奇怪矮丘。这表明苏美尔人最初可能居住在山林中,后来,他们虽然为了追求肥沃的土地而离开了山林,却并没有抛弃他们的习俗,仍然在平原上堆筑起无数小山般的矮丘。

苏美尔人的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圆柱形的印章。它们大多由贵重的金属或玉石制成,印章外壁刻上了精美的图案和文字。这样的印章曾大量出现在印度河流域,这似乎表明苏美尔文明与印度河文明间存在着某些联系。那么,究竟是苏美尔文明来自南亚印度,还是印度河文明传自西亚呢?苏美尔人的语言又与汉语有些相似,含有不少汉语的语音,这是不是表明苏美尔人来自远东呢?

还有些人认为如此发达的文明只能来自外星球,这一点可以从苏美尔人的传说中找到证据。据说他们的祖先是降落到人间的众神子孙,一些古老的史诗中描述了他们在空中飞行的画面。

苏美尔人究竟从何而来,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也许,随着进一步的考古发掘,我们会对苏美尔人及苏美尔文明有更深的了解。

泰国班清文明之谜

泰国班清文明是一个辉煌的文明,但为什么史书上没有一点儿记载呢?他们的科技之谜又该如何解释呢?

班清位于有“万佛之国”称号的泰国,它只是泰国东北部呵叻高原上一个普通的小镇,是个所有史书中都没有提到过的小镇。一次偶然的机遇,这个鲜为人知的小镇得以名扬天下。

1966年,美国驻泰国大使的儿子斯蒂芬·扬来到班清进行社会调查。一天,他路过一个筑路工地时,在堆积石料的地方看到了许多被推土机挖出的破损陶器。他被上面的图案所吸引,就捡了一个美丽的陶罐带给泰国的婵荷公主玩赏。这个陶罐虽然已经破损,但仍然可以在浅黄色的底色上看到一些奇怪的深红色图案和精确的几何图案。这种色彩搭配不但抢眼还相当赏心悦目,再加上美丽的图案,使陶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另外,婵荷公主注意到这种图案不同于泰国已发现的任何一种,倒是有几分像古希腊的陶器图案。

这些陶器形状各异,最令人惊叹的是一些颈部只有一根筷子那么细的高花瓶,即使是用现代技术也很难做成,古人是怎样做到的?还有一些粗矮的大缸,上面竟也有许多精致得不可思议的图案,显得很不协调。那些图案象征着什么?

公主深知这些文物非比寻常,但在佛教盛行的泰国,大规模开挖墓葬很难得到王室批准,她决定借助国外的力量。她将陶器全部拍成照片并编印成册向国外发行。图片发表之后轰动了整个世界,因为,在亚洲的其他地方从未出土过这样的陶器。泰国怎么会有这么古老的陶器呢?

1968年,美国著名的艺术史学家伊丽莎白·莱昂斯把一些陶器碎片送到费城大学的考古研究中心。经碳14测定,班清的陶器是公元前4000年左右制造的,几乎和两河文明的年代一样。后又多次测试,结果都是一样。这令人难以相信,一般认为,泰国的可考历史最多只有1500年。

1974年,在联合国的资助下,泰国开始对班清小镇的古墓葬进行挖掘。开挖的第一天,人们的期望值并不高。很难想象这个人口不足5000人、世代以种稻为生的小镇会有多么悠久的历史。然而,当挖到5米深时,一种考古者熟知和梦寐以求的土层出现了:这是6层界线分明的墓葬,最深的一层是公元前4000年的,最浅的一层也可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这将大大提前泰国的可考历史年限。

挖掘工作渐入佳境,每天都有大量的文物被挖掘出来。到1986年,班清出土了各种文物共计18吨,其中包括大量的青铜器和金银装饰品,一些用象牙和骨头雕成的人像,还有用玻璃和次等宝石制成的光彩夺目的珠串。

经过对挖掘文物的测定,这些珍宝至少已经在班清埋藏了5000年之久,也就是说,早在公元前3000年,班清人就掌握了青铜的冶炼技术。研究表明,这是世界上历史最久远的发明。过去的历史学家一直认为,5000年前的东南亚人还生活在原始的石器时代,而青铜器最早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两河流域,冶金术是从西亚传播到世界各地的。班清的考古发掘对于这种结论将是极为有力的挑战。

班清文化不仅是东南亚,而且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青铜文化。最初的中东青铜是红铜与砷的混合物,后来,在接近公元前3000年时,锡取代了砷,青铜变成了铜与锡的合金。据此,有人认为,班清的青铜文化可能是世界文化的源头。人们甚至猜想,班清的地下文明也许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

有人猜测,班清已出土的宝藏只是冰山一角,因为这里有成千上万个古墓葬,数量之多远远超过埃及的帝王谷。这个文明的地域范围远远超过玛雅文明,甚至不亚于印度河文明。

那么,班清的地下到底还有多少古墓和珍宝呢?这是一个辉煌的文明,但为什么史书上没有一点儿记载呢?看来我们只能在后续的考古中寻找答案了。

摩亨佐·达罗突然消失之谜

摩亨佐·达罗是沙漠中的奇迹,它的发现把印度的历史向前推进了2000年。在摩亨佐·达罗的文化已到了相当发达的程度时,它是怎样衰落直至葬身黄沙之下的呢?

摩亨佐·达罗位于巴基斯坦信德省境内,拉尔卡纳县城南20千米处,距卡拉奇约500千米,是巴基斯坦著名的旅游胜地。摩亨佐·达罗的原意是“死亡之地”,它靠近印度河右岸,处在一望无际的信德沙漠中,气候干旱,环境荒凉,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人迹罕至,没有人知道黄沙之下竟然埋藏着一座几千年前的繁华都市。

1921年到1922年,考古学家班纳吉在印度河主流的沙丘上发现了一些“奇怪的史前遗物”——许多古物和两枚印章,印章上刻着一些奇怪的符号,有的像牛头,有的是鱼纹,还有的刻画着大象、羊等形象。这引起了考古学家的注意。几年以后,印度考古学者又在信德地区的一个佛塔下面发现了许多印章,上面同样刻画着许多象形符号,考古学家以这些印章为线索进行进一步发掘,一个大约建于4500年前的古城遗址渐渐出现在人们的眼前。这座“被埋没的城市”是一个青铜时代的古城遗址。这一发现堪称古印度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因为它直接把印度的历史向前推进了2000年。

摩亨佐·达罗城的突然消失标志着哈拉帕文化的灭绝,当年繁华的城市,现在仅剩下一片砖瓦残迹。这一过程迅速而干净,没有给后人留下任何可以确认的凭证,甚至连神话传说都没有留下。一些被发掘出的珍贵文物表明了摩亨佐·达罗的文化已到了相当发达的程度。但是,摩亨佐·达罗城是怎样衰落直至葬身黄沙之下的?摩亨佐·达罗人是在什么时候遗弃这座城市的?他们后来去了哪里?摩亨佐·达罗以其惊人的古代文明和神奇的未解之谜吸引着无数的学者和游客前去参观。

世界各国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人种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一直试图通过研究古城遗址、石制印章、陶器、青铜器皿等文物,来揭开古城的秘密。

经考证,摩亨佐·达罗在公元前15世纪突然消失是由于猛烈的爆炸和大火。1922年,印度考古学家巴纳尔季在印度河口的一个小岛上发现一片古代废墟,所有迹象都表明,这座城市是毁于一次突发的灾难。这里到处都是烧熔的黏土和矿物碎片,显示出爆炸和大火的痕迹。巨大的爆炸力将古城半径约1000米内的所有建筑物全部摧毁,还有一个明显的爆炸中心,这个中心的所有建筑都被夷为平地,由中心向外延伸,距离越远破坏程度越轻。

这一爆炸的场景与通古斯大爆炸相似,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有着这样的描述:“突然空中响起巨大的轰鸣,接着是一道闪电撕裂天空,南边天空一股火柱冲天而起,耀眼的火光胜过太阳,天空被割成两半——房屋街道及一切生物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大火烧毁了……”

另外,印度流传着远古时曾发生过一次奇特的大爆炸的传说,传说中有大量“耀眼的光芒”“无烟的大火”“紫白色的极光”“银色的云”“奇异的夕阳”“黑夜中的白昼”等描述性词语。

那么,大爆炸是由什么引起的呢?有人说是自然灾害,有人说是外星人的飞船大爆炸,然而这些说法都过于荒诞且没有旁证。

后来,考古学者曾经在摩亨佐·达罗下城南部的一座房屋内发现了十几具尸体遗骸,遗骸上留有刀痕,而且横躺侧卧,杂乱无序,有的尸体上还带着手镯、戒指、串环等,他们身体扭曲,四肢挣扎,一副痛苦的样子,应该是遭到了意外的杀害。于是许多人认为摩亨佐·达罗的毁灭是由于外敌入侵,并开始寻找新证据,然而十几具尸骨遗骸并不能说明出现了大规模的外族入侵,对摩亨佐·达罗消失原因的探索仍是“前路漫漫”。

被火山吞噬的米诺斯文明

一次火山大爆发消灭了一个古老的文明社会,克里特王国被人们遗忘了,只留下了一些无从考证的传说……

“米诺斯”这个名字源于古希腊神话中的克里特国王米诺斯,位于克里特岛的克里特王国曾经创造了灿烂的米诺斯文明,为后来希腊大陆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公元前2000年前后,克里特岛发展到青铜器全盛时期,建立了统治全岛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1700年前后,克里特岛突然变得一片混乱,这可能是因为一场地震,也可能是因为有外敌入侵。

此后,岛上人口增加,宫殿规模也变得更加庞大。然而,公元前1500年左右,曾经辉煌的米诺斯文明,却突然在鼎盛时期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是为什么呢?

考古学家们认为,是火山喷发淹没了米诺斯文明。公元前1470年前后,距克里特岛70千米的锡拉火山岛大爆发,并引发了一次骇人听闻的大海啸。这次海啸给地中海地区带来了巨大灾难,希腊沿海及其岛屿的居民点均遭摧毁,米诺斯文明消失了,克里特王国不复存在。少数幸存者渡海来到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北部的迈锡尼,将米诺斯的文字、艺术、先进的技术带到这里,逐渐发展起灿烂的迈锡尼文明。在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多利安人南下,迈锡尼文明被毁。于是,克诺索斯王国成了一个遥远的记忆,而米诺斯文明也逐渐被人们所淡忘。那么,米诺斯文明是怎样的文明?它究竟藏于何处呢?

为了揭开这个千古之谜,英国一位考古学家带了一支考察队到克里特岛。经过考证,他们断定该岛首府伊腊克林以南7千米的克诺索斯地下掩埋着一座古城。1900年,他们开始进行发掘,清出无数浮土。8年后,一座宏伟的宫殿出现在人们面前。

米诺斯王宫坐落于凯夫拉山麓,整个王宫依山而建,占地面积约为2200平方米。入口位于王宫西南部,进了宫门是一条用石板铺成的甬道,甬道尽头便是中心庭院。它的周围分布着各种房间,其数量最少也在1500间以上。庭院的东侧似乎是国王居住的地方,有正殿、王后寝室、卫生间、浴室、库房等;西侧有一系列狭长的仓库;东南角有阶梯直通山下。

克里特王宫层层相连、宫室环抱,有数不清的门户和阶梯,加上无数错杂的小走廊,不禁令人眼花缭乱。王宫的建筑结构颇具特色,房屋宽敞,室内室外房间之间往往只用几根柱子划分。每组围着采光天井的房间中都有一个主要的长方形房间,我们称之为“麦加伦”,即“正厅”。希腊神庙和著名的雅典卫城也沿用了这种“麦加伦”结构。

各个宫室和廊道上的壁画代表了米诺斯文明的最高水平。几千年前留下的彩绘至今未褪,色彩相当鲜艳。作画用的颜料都是从植物、矿物和骨螺中提炼出来的,在泥壁将干未干时挥毫成画,色彩渗入墙壁,就能经久保存。

能在一个8000多平方千米的岛屿上创作出如此巨大而完美的建筑,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大到整体布局,小到细节的设计,无不体现出克里特人的智慧。

米诺斯衰落后,以迈锡尼为代表的一批大陆城市强盛起来,历史舞台转到了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迈锡尼。许多克里特文明的成就被继承下来。从此,爱琴海文明翻开了新的一页。

就这样,一场意外消灭了一个古老的文明社会,克里特王国被人们遗忘了。克里特文明的兴亡至今仍是考古学中令人费解的难题之一。

米诺斯迷宫的传说

米诺斯迷宫的建造起源于一个传说,人们也只把它当作一个传说,可是考古学家发现了迷宫的遗址,这是真的吗?

相传位于爱琴海地区的克里特岛,早在公元前16世纪左右就出现了一个强大的王国,国王米诺斯在流传颇广的希腊神话中,被说成是天神宙斯和腓尼基公主欧罗巴的儿子。

相传米诺斯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君主,为了与兄弟竞争王位,米诺斯向海神波塞冬请求支持。波塞冬从海中升起一头白色的公牛表示自己答应了米诺斯的请求。同时,海神也命令米诺斯将得到的公牛献祭给他,来证明米诺斯对海神的崇敬。但是米诺斯的贪欲使他违抗了神祇,因而触怒了波塞冬。波塞冬决定要狠狠地惩罚他,在他的妻子生下几个正常的儿女后,波塞冬让她产下了一个牛头人身的怪物,人称“米诺牛”,即“米诺斯之牛”。米诺斯令代达罗斯为怪物米诺牛建造了一座迷宫。这座巨大的迷宫是米诺牛的住所,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曲折道路与该住所相通,迷宫内也布满了机关,如果有人误入这座宫殿,不是会饿死在暗道,就是会成为米诺牛的盘中之物。

后来,雅典人杀死了米诺斯的一个儿子,米诺斯恳求父亲宙斯为他复仇,宙斯给雅典带来了瘟疫,为了阻止瘟疫的流行,雅典人必须每年给米诺牛供奉7对童男童女。雅典王子忒修斯为了拯救雅典的童男童女,决定闯入迷宫,杀死米诺牛。米诺斯的女儿阿里阿德涅深深地爱上了忒修斯,她听从代达罗斯的建议,送给忒修斯一个线团和一柄魔剑,让他将线头系在入口处,放线球进入迷宫。忒修斯在迷宫深处找到了米诺牛,经过一场殊死搏斗,终于杀死了米诺牛,救出童男童女,逃出了迷宫。

起初,人们无法证实这些传说,只把它当作一个动人的故事,但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修昔的底斯等人的著作里都曾提及米诺斯的名字。后来,德国考古学家施里曼探索荷马时代的遗址,发现了特洛伊城。于是,人们开始寻找传说中的米诺斯王宫,真正解开这个谜团的是著名的英国学者阿尔图·伊文思。

从1900年开始,伊文思就在克里特岛进行发掘。不久,他在岛的北端发现了米诺斯王宫的遗址和大量古代文物,古老的传说得到了证实。

米诺斯王宫坐落在克里特岛北面的诺萨斯,整个王宫依山而建,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高低错落有致。中央是一长方形的庭院,周围环以国王宝殿、王后寝宫以及含有宗教意义的双斧宫,山坡上建有楼房、储藏室、仓库等,共有1500多间宫室。各建筑间利用长廊、门厅、复道、阶梯等互相连接,迂回曲折,显得扑朔迷离,仿佛传说中的迷宫。

米诺斯宫中出土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物,但最令考古学家感到迷惑不解的还是这座宫殿为什么会屡毁屡建。究其原因,说法各异。

1966年,美国有一批海洋地理学家在爱琴海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发现该区域海底沉积着一层很厚的火山熔岩。经研究认为,在公元前1480年左右,克里特岛以北不远的地方曾发生过一次罕见的火山爆发,可能是那次火山爆发引起的强烈地震和海啸,毁灭了克诺索斯等城市。

另一些研究者认为王宫在毁坏前曾遭到浩劫,公元前1400年左右,克诺索斯的最后一个王宫被毁,此后再没有重建过。

也有些学者认为,这可能是希腊半岛上的迈锡尼人入侵的结果。

当然,这些说法都属于推测,真相还有待考古的进一步挖掘。

埃勃拉文化之谜

埃勃拉人建立了一座像特洛伊一样的古代名城,他们创造的塞姆语至今无人知晓,那么他们的王国又为何突然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呢?

1955年,一个叙利亚农民在阿勒颇以南的特尔马蒂克村附近的沙漠里偶然挖出了一个石狮和一个石盆,它们均用灰色的玄武岩雕成,盆上刻有行军的武士和宴会的情景。

1962年,意大利考古学家保罗·马蒂尔带领一支考古队到叙利亚考察,他们在7年前发现石狮和石盆的地方进行发掘。这里有一个面积为56公顷、高出地面15米的大土包,在叙利亚平原上出现这种干燥多灰的大土包是十分罕见的,因此马蒂尔推测,这个大土包下埋藏着某个人类遗址。

经过长时间的挖掘,1968年,马蒂尔发现了一块用玄武石雕成的无头人像,该人像服饰高贵、仪态大方,年代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雕像的两肩之间,用阿卡德楔形文字刻了26个字,意为:“埃勃拉国王伊贝特·利姆把这尊像献给阿斯特尔神殿”。看到埃勃拉这个名字,马蒂尔意识到这可能是一座像特洛伊一样的古代名城。

随着挖掘工作的不断深入,1973年,马蒂尔考古队果然在这里发现了一个王宫遗址,王宫周围环绕着又高又厚的城墙。随后,遗址里出土的碑牌证实了这里确是埃勃拉城,即消亡了的埃勃拉古王国的首都。

1975年9月的最后一天,考古队在一个房间里发现了约1.5万块泥版文书,然后又在另外两个房间里发现了约1.6万块泥版文书。这样大量的泥版文书的发现是史无前例的,一个早已消亡的并沉睡在地下几千年的文明古国的神秘面纱被缓缓揭开。

埃勃拉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是苏美尔楔形文字演化为阿卡德楔形文字的过渡形式,专家们花费了很多精力,终于将其主要内容解读出来。从埃勃拉大量的泥版文书中可以看出,在公元前3000年的一段时间里,埃勃拉曾是中东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公元前2300年前后达到鼎盛。当时它是一个拥有26万人口的大国,文化发达,商业繁荣,国势强盛。埃勃拉王国为了控制幼发拉底河流域,与当时另一大强国阿卡德进行过战争,结果被阿卡德国王萨尔贡一世击败,埃勃拉城一度被攻占。数十年后,萨尔贡之孙那拉姆·辛再度攻下埃勃拉城,并将包括王宫在内的整个城市付之一炬。此后埃勃拉王国又几经兴衰,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便在历史上完全消失了。

初步考查表明,大多数泥版记载的是经济账目,还有些泥版记载的是有关外交关系、王族内部事务、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一块泥版上记载了某个国王有38个儿子,另一块泥版上刻着“强奸处女者判处死刑”。还有一块泥版上列举了260座古代城市的名称,可惜大多数地名现已无法查明。

总之,埃勃拉遗址和泥版文书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早被人们遗忘的文明古国的面貌,为我们更多地了解中东早期城市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还可以进一步增进我们对整个古代世界的了解。值得一提的是,埃勃拉泥版中提到的不少人名、地名、事件都与《圣经》中所写的相同或相似。

但是,由于泥版上的大多数文字是用一种至今无人知晓的古老的塞姆语写的,所以关于埃勃拉王国的很多情况尚属历史之谜。埃勃拉人究竟是如何建立起这座繁荣的古代城市的?埃勃拉王国为什么突然在历史上销声匿迹?埃勃拉人后来的去向如何?他们的后裔是谁?泥版上提到的200多个城市,有哪些至今仍然存在?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答案,正因为如此,埃勃拉文明的历史地位目前还难以估计。它是否是人们所说的“第三个人类灿烂文明的摇篮”,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考古史的传奇:迈锡尼文明

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亚哥里斯平原干旱贫瘠,人们很难把它与荷马史诗所描述的“多金的迈锡尼”联系在一起。“多金的迈锡尼”真的存在吗?

迈锡尼文明是希腊青铜时代晚期的文明,因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城而得名。公元前2000年左右,希腊人开始在巴尔干半岛南端定居。公元前16世纪上半叶,那里逐渐出现了一些奴隶制国家,形成了迈锡尼文明。迈锡尼文明在公元前17世纪中期至公元前12世纪盛极一时。

在《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荷马多次提到迈锡尼国的国王阿伽门农,而且每次提到迈锡尼时,都要用“多金的”来形容它。在荷马的笔下,迈锡尼似乎是一座满地黄金的城市。迈锡尼国曾向外扩张,其君王阿伽门农曾率领希腊联军渡海远征特洛伊,入侵小亚细亚西南沿海一带,特洛伊战争正是迈锡尼人与特洛伊人争夺海上霸权的一场交锋。迈锡尼虽然取得了特洛伊战争的胜利,但不久便被南下的强悍民族多利亚人征服,从此迈锡尼文明急剧衰亡,希腊倒退到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社会时期。迈锡尼文明也逐渐被人们淡忘。

19世纪末,德国考古学者H.谢里曼在迈锡尼遗址发掘出许多王族墓葬,并出土了丰富的金银饰物,他相信自己找到了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的世界。他将众多文物中的金箔面具命名为“阿伽门农面具”,迈锡尼文明及其历史地位开始得到肯定。

迈锡尼的遗址在一个高丘上,城堡的堡墙是一圈环山的巨石,大门上因有双狮石刻而被称为“狮子门”。考古结果显示,它建于公元前1300年左右。城堡大门两侧的城墙向外突出,形成一条过道,加强了城门的防御性。大门宽3.5米,高4米,门柱用整块石头制成;柱子上有一块横梁,重20吨,中间厚两边薄,形成一个弧形,巧妙地减轻了横梁的承重力。横梁上面装饰有三角形的石板,石板上雕着两只狮子,狮子的前爪搭在祭台上,形成双狮拱卫之状,威风凛凛地向下俯视着。门口的阶梯也是用整块岩石铺成的,上面还留有战争的轮辙。虽然迈锡尼城堡已成废墟,但历经3000年的风吹雨打,这个庄严肃穆的城门依然巍然屹立,威风不减当年。

1939年起,由希腊考古学家帕巴德米特里领导的希腊考古学会和由英国考古学家韦思领导的考古队共同对迈锡尼遗址进行发掘。发掘工作断断续续进行了几十年,奇迹不断出现,人们对迈锡尼文明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全面。

迈锡尼的圆顶墓相当宏伟,属于石构建筑。最大的圆顶墓是“阿特柔斯[1]王的宝库”,该墓高13.2米,用巨石叠砌而成,仅墓门的一块楣石就重达120吨。除受米诺斯文明的影响外,迈锡尼的陶器和工艺品也有自己的风格,它们大多强劲而粗放。竖穴墓中的随葬品,如面具、角杯、指环、刀剑等,都是杰出的工艺品。目前,圆顶墓已全部被盗而少有遗存,瓦孚墓中残存的两只金杯极为生动精美,以浮雕表现捕捉林中野牛的情景。迈锡尼的线形文字“B”的发现,给神秘的迈锡尼文明又增添了新的魅力。线形文字“B”如今已被成功解读,这使我们对迈锡尼社会的奴隶制度和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们可以从各地出土的泥版文书上了解到,该文明的社会经济情况与古代东方的奴隶制王国相似。泥版文书中还出现了宙斯、赫拉、雅典娜、阿波罗等古希腊众神的名字,这表明该文明与此后出现的希腊文明存在继承关系。

迈锡尼坟墓和王宫遗址的成功发掘,使一个湮没已久的文明重新出现在人们眼前,证实了荷马史诗中“多金的迈锡尼”的存在。迈锡尼考古使荷马优美的诗句又一次回响在迈锡尼的废墟中。“多金的迈锡尼”成了历史上继特洛伊之后的又一个传奇。

奥尔梅克文明之谜

奥尔梅克文明比玛雅文明还要古老,被称为中美洲的“文明之母”。那么,它究竟有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墨西哥民间有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远古时代的密林里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民族——拉文塔族,他们住在仙境般美丽的城市里,有着高度发达的文明……这就是位于墨西哥湾沿海地区的著名的奥尔梅克文明。

墨西哥的维拉克鲁斯州和塔巴斯科州是奥尔梅克文明的发祥地,这片地区西起帕帕洛阿潘河,东至托纳拉河,面积约为1.8万平方千米。这一带西部为洪泛区,东部为沼泽地,气候炎热多雨,并且橡胶树成片,“奥尔梅克”的意思就是“橡胶之乡”。

奥尔梅克文明出现在3300多年前,是墨西哥最早出现的较为发达的古文明之一,被称为中美洲的“文明之母”。奥尔梅克文明主要被分为三部分:圣洛伦佐文明、拉文塔文明和特雷斯·萨波特斯文明。这三种文明的发展、繁荣期相互衔接,由它们组成的奥尔梅克文明不仅影响了墨西哥本地,而且影响了整个中美洲地区。中美洲后来出现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等都与奥尔梅克文明有关。

奥尔梅克文明是中美洲文明的始祖,其出土的文物艺术价值极高,其中最著名的是奥尔梅克的雕像。这些雕像以精美的石刻工艺见长,其头部大都雕刻着厚厚的嘴唇和炯炯有神的眼睛。1938年发现的14座巨石头像是奥尔梅克文明中最著名的艺术品,这些头像由整块玄武岩雕成,构思完善,写实感极强。其中最大的是一个青年的头面雕像,重30吨,高3.05米,形象十分生动。他鼻子扁平,嘴唇丰满,眼睛半睁,呈扁桃状,眼皮显得十分沉重。他头戴一顶花纹装饰的头盔,遮住了两耳。考古学家认为该头像可能是当时奥尔梅克领袖的雕像,或者是一种向死者致敬的纪念碑。

雕像的雕刻工艺之高,连几千年后的现代人都叹为观止。它们不仅体积巨大,而且栩栩如生,最令人震惊的是,这些雕像所用的石头都来自很远的地方。在当时没有先进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奥尔梅克人把沉重的玄武岩石从40千米外的火山区拖到圣洛伦索,并将其打磨成了10米高的石像,这其中蕴含的力量与智慧令人惊叹。因此,科学家认为,这些石像是文明的标志。

除了雕刻出巨型石像外,奥尔梅克人还用绿玉或黑玉雕出许多小型的人像、动物像等。奥尔梅克人喜欢用翡翠来制作各种珍贵的礼器、宗教用具和装饰品,这是奥尔梅克文明的一大特色。在奥尔梅克人看来,玉石是最贵重的物品,代表着一流的、无上的体面,是珍贵和生命的同义词。翡翠的颜色青翠欲滴,仿佛荡漾的碧波,奥尔梅克人用它雕刻出的小型石像晶莹圆润,玲珑可爱。这些玉石人大多裸体直立或戴着面具,有的小人像胸前还缀有一面用黑曜石凿成的镜类饰物,这类饰物即使在300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闪闪发光。在玉雕作品中,最常见的是头部带有美洲豹特征的神像,该神像是人身,学者们称之为“豹人”或“豹娃”。美洲豹是奥尔梅克人崇拜的主要天神的象征,因此这个神的形象往往兼具人和豹的特点。奥尔梅克人的这些作品既反映了他们独特的宗教信仰,又形成了一种方正凝重、深厚圆润的风格,成为奥尔梅克艺术的典范。

不仅如此,奥尔梅克人还发明了一种橡皮球游戏,后来这种游戏在整个地区广泛流传,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此种发明无疑展现了奥尔梅克人特有的智慧。

3000年前,在地球上的大多数角落仍然处于黑暗中时,奥尔梅克已经在城市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明,在黑暗中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他们曾经很强盛,但到公元前900年,不知为何,他们突然消失了。他们的遗迹中没有任何遭到外敌入侵的痕迹。科学家猜测,他们赖以生存的河流由于淤泥堵塞而改道,导致他们不得不放弃这里,远走他乡。

遭受灭顶之灾的庞贝古城

庞贝古城是一个遥远的传说,它在地下沉睡了千年后才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里。这么庞大的一座古城是如何消失的呢?

庞贝城位于亚平宁半岛的坎佩尼亚地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距罗马约240千米。它位于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附近,距维苏威火山东南脚10千米,是一座背山面海的避暑胜地。庞贝在公元前4世纪开始逐渐受到罗马势力的影响,公元前89年与赫库兰尼姆城一同并入罗马,所以也被称为罗马庞贝城。

79年,庞贝城毁于维苏威火山大爆发。庞贝在当时属于中小城镇,由于被火山灰掩埋,因此街道房屋保存得比较完整。对庞贝古城的考古发掘从1748年起持续至今,为我们了解古罗马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罗马古籍的记载中,庞贝城是一座“美丽的花园”。据记载,庞贝城是奥斯坎斯部落修建的,是一座人口稠密、商旅云集的小城。公元前89年,庞贝城被罗马人占领,成为罗马帝国的属地。到79年,这里已经成为富人的乐园,贵族富商纷纷在这里修建豪宅、别墅。约有2万居民生活在这座“花园”中,围绕市政广场有朱庇特神庙、阿波罗神庙、大会堂、浴场、剧场、体育馆、斗兽场,等等。经济的繁荣带动了科学文化的发展,庞贝文明远超同一时期还处于蛮荒时代的其他欧洲国家。然而,就在庞贝城达到繁荣巅峰时,它却神秘地消失了。曾经辉煌一时的庞贝文明遁迹于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唯有一个个难解的谜团……

在19世纪大规模的考古挖掘中,考古学家们挖掘出了大量人和动物的尸骨。当他们将石膏灌进已经干枯了的人的尸体空壳,制成石膏像时,他们吃惊地发现这些遇难者的面部表情十分痛苦。当年的庞贝遭遇了什么,能让整座城的居民都无处可逃而死于痛苦?考古学家对古城遗址、地质做了大量考察,推测古城的消失与离此不远的维苏威火山有关。

维苏威火山海拔1281米,据地质学家们考证,它是一座典型的活火山,数千年来一直时有喷发。维苏威火山又一次喷发后,人们在变硬的熔岩上修建了庞贝城。他们在火山两侧肥沃的土地上耕作,并不在意这座火山,丝毫没有想到这座“死火山”正在酝酿着一场毁灭性的大灾难。62年2月8日,一次强烈的地震袭击了这一地区,许多建筑物被毁,我们今天在庞贝城看到的许多被毁坏的建筑都是那次地震造成的。地震后,庞贝人重建城市,而且更加奢侈豪华。然而庞贝还没来得及从那次地震中复苏过来,79年8月24日,维苏威火山又爆发了。后来考古学家发现了10月的铭文,推测火山爆发的时间为10月24日左右。

强烈的火山爆发掩埋了整个庞贝城,最深处竟达19米,曾被誉为“美丽的花园”的庞贝城消失了。此后,维苏威火山又多次爆发。由于火山灰和熔岩的层层覆盖,地下的古城被埋得更深,后人从地面上再也见不到古城的一点踪迹。于是,庞贝古城渐渐成为古籍史册和民间传说中的神秘之处,没有人知道它的位置和模样。

一直到18世纪,这个沉睡千年的古城才初现人间,由于当时的挖掘行动具有一定的掠夺性和破坏性,因此无数珍贵的文物惨遭毁坏。1860年,由于官方介入,发掘工作才走上正轨。经过长达100多年大规模的系统挖掘,庞贝城这座沉睡了千年的古城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人们从这片遗址中惊喜地发现,富有表现欲的庞贝人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中期,创造了空前的文明神话。

昔日的庞贝城一派繁华,人们从残垣断壁之间依然能依稀看到当年古罗马的繁荣和奢华。庞贝古城的悲剧会重演吗?维苏威火山自庞贝城覆灭后从未平静过。专家预测,在最近200年间,维苏威火山会像2000年前那样大规模爆发。若是如此的话,庞贝城是否会再次遭受灭顶之灾?

奇异的玛雅文明

玛雅人的历法为什么这么准确?玛雅人的建筑为何这么神奇?难道这一切真的与外星人有关?

中美洲尤卡坦半岛上的玛雅人无疑是地球上最神秘莫测、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种之一。玛雅人既没有金属工具,也没有运输工具,却能在新石器时代就创造出如此灿烂的文明。他们在这里留下了高耸的金字塔神庙、庄严的宫殿和天文观象台,留下了雕刻精美、含义深邃的记事石碑,还留下了许多做工精美的陶器与祭祀用品。他们有精确的数学体系和天文历法系统(太阳历),还有我们至今未能破译的象形文字系统。

“太阳历”是玛雅人的民用年历,也叫“哈布历”。它是一种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周作为一年的精准历法。这种历法一年为365天,是在长数历每年18个月、每月20天的基础上,再加上5天祭祀日构成的,即一年共有20×18+5=365天。

在玛雅文明中,时间是玛雅人宇宙观的核心。几乎所有的玛雅装饰、浮雕、塑像和建筑,都与历法中的某些具体日期直接相关。最为显著的是玛雅人修建的宏伟的金字塔和庙宇,每个部位的设计都暗藏玄机,每个细节都符合一定的天文历法要求。

譬如,于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墨西哥埃尔塔欣遗迹的壁龛金字塔,塔内有与1年天数相对应的365个壁龛;其7层塔基的阶梯又分为18个部分,这又正好对应太阳历中1年的月数。

与此相似的是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北部的库库尔坎金字塔,四周各由91级台阶环绕,加起来一共364阶,再加上塔顶的羽蛇神庙,共有365阶,刚好代表一个太阳年中的365天。

目前,世界通用的历法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相继两次通过春分点的周期(天文学上称为回归年)来确定的,所以称为阳历(公历)。经实测,这个周期为365.2425天,即一年。也正因如此,才会出现365天为平年,366天为闰年,并以“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来纠正误差。

专家学者发现,玛雅的“太阳历”以365.2420天计算,根据目前最先进的天文设备观测记录,最精确的结果应该是一年为365.2422天。由此看来,古代玛雅人所使用的“太阳历”比我们现在所使用的阳历更为精确,其误差不超过0.0002天,即17.28秒。也就是说,5000年的误差才仅仅1天,误差之小令人咋舌。要知道,一个天文学家若想得到如此精确的数值,至少得花上1万年以上的时间进行天体观测。

除此之外,我国习惯使用的农历是以月球绕着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作为一个月、12个月作为一年来确定,所以也称阴历。现代天文观测的精确结果是,阴历的一个月为29.530588天。玛雅人经过长期观察和周密计算,得到月亮绕地球运行的周期为29.528395天。两者数据如此接近,可相距年代又是如此遥远,科技文明水平又有天壤之别,令人感到惊奇疑惑:在当时没有任何精确测量工具的前提下,古代玛雅人怎么能进行如此高精度的天文学观测和计算呢?答案或许蕴含在玛雅的数学体系中。

事实证明,古玛雅人在当时已经创造了极为先进的数学体系。譬如,玛雅人极有见地地创造出20进制计数法,仅使用3个符号——一点、一横和一个代表“0”的贝壳形符号,可以表示任何数字。精确的历法与发达的数学密不可分。因此,在数学领域取得非凡成就的玛雅文明拥有精确的历法体系并不奇怪,可以说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

1952年,在墨西哥高原的帕伦克古城,人们在一处神殿的废墟里发掘出了刻有人物和花纹的石板。当时人们仅仅以为石板上雕刻的是玛雅古代神话。直到20世纪60年代,人们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后,那些参与过宇航研究的美国科学家们才恍然大悟:原来那块石板上雕刻的是一幅宇航员驾驶着宇宙飞行器的画面!虽然经过了图案化的变形,但宇宙飞船的进气口、排气管、操纵杆、脚踏板、方向舵、天线、软管及各种仪表仍清晰可见。当这幅图画的照片被送到美国航天中心时,那些宇航专家们惊叹不已,一致认为它就是古代的宇航器。

也许精密的历法和先进的天文知识,正是遨游太空的玛雅人所需要的。那么为什么他们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神秘的玛雅人之谜究竟何时才能被解开?

蒂卡尔古城突然消失之谜

迄今为止,玛雅文明还是一个尚未解开的谜。散布在中美洲的热带丛林之中的蒂卡尔城就是玛雅时期最大的城邦之一。

蒂卡尔是玛雅最重要的城邦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一座玛雅古城,城市的发展在200年到850年达到顶峰。10世纪末,蒂卡尔被彻底遗弃,在原始森林中默默地度过了几百年光阴。

1848年,一个叫莫德斯托·门德斯的人被蒂卡尔传说所吸引,来到这里做了一次探险性考察,可惜一无所获。直到19世纪,这座湮没在原始森林中长达数十世纪之久的文化遗址才被正式发现。

这座古圣城中的建筑群被一望无际的林海所包围,树林中掩映着众多胜景灵迹:巍峨雄壮的金字塔、金碧辉煌的神庙、神秘莫测的石碑、栩栩如生的雕刻、广漠宏伟的广场……无不让人赞叹不已。

锥形金字塔是蒂卡尔最主要的建筑成就。这里的玛雅金字塔和墨西哥、埃及的金字塔有很大不同,玛雅金字塔一般为斜截锥形,由高大的台基及其顶端的神殿构成,其外观十分匀称。蓝天之下,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金字塔刺破林莽的密网,在绚烂的热带阳光下遥遥相对、熠熠生辉。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蒂卡尔金字塔斜度达70度的惊人设计,其外形有如欧洲哥特式教堂般奇峭,因而被称为“丛林大教堂”。

蒂卡尔最繁华的时候,其城市面积超过65平方千米,居民多达5万人,有3000座以上的金字塔、祭坛、石碑等遗迹。其影响区域达500平方千米,控制着近200万人口。仅中心区域就有十几座大型金字塔、50多座小型神庙,它们分布在古老的中心广场四周,旁边还有装饰着浮雕彩画的王宫和进行贸易的市场。

玛雅人每隔20年立一块石碑,每块石碑都刻有象形文字的铭文,铭文开头均注有年代。但为什么被称为蒂卡尔玛雅文明的标志——中心广场上的石碑,上面刻凿的碑文记载到889年就中断了呢?为什么玛雅人突然丢弃了这座雄伟壮观、繁花似锦的城市呢?为什么它的消亡时间会和尤卡坦半岛上其他玛雅文明中心的消失时间如此一致呢?

有人认为是气候的变化使玛雅人离开了蒂卡尔城;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城市的衰落是玛雅人从事刀耕火种将土地肥力消耗殆尽的结果;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城市的覆灭是因为外族的入侵,或者是遇到特大灾难,如强烈地震、瘟疫流行等,但是这些理由都无法使人信服。

蒂卡尔出土的大量金字塔、庙宇、殿堂、圣坛、石刻使大多数学者认为它曾是玛雅文化全盛时期的宗教中心,是古代玛雅人祭祀太阳神和其他神灵的场所。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它可能就是玛雅传说中的“百声汇合之地”,而玛雅文明在天文、数学、历法、建筑、艺术、文字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也证实了这一点。

玛雅文明直到今天仍然颇有影响力,而蒂卡尔城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系列的谜题。或许只有等到人们破解了玛雅文明的那一天,蒂卡尔城的谜底才会浮现。

查科文化为何突然消失

阿拉撒热人在查科创造了不可思议的史前文化,引起众多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赞叹和重视。然而,他们在没有留下任何记录的情况下突然消失了。

美国新墨西哥州西北部,一直到19世纪后半叶还是一个荒无人烟、寸草不生的地方。然而在峡谷里,有一座后来闻名遐迩的“悬崖宫”。整个宫殿宛如一座壮丽辉煌的城堡,一幢幢石筑的多层建筑星散在城堡里。宫殿矗立在峡谷中央,四周被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包围着,这些峭壁犹如屏障,把它与外界隔绝开来。

一直湮没于尘世的“悬崖宫”直到19世纪末才被人发现。从此,此地因拥有墨西哥北部古代印第安人的史前文化遗址而广受关注。

后来,考古学家在犹他州、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都发现了类似的建筑物,其中新墨西哥州西北部的查科峡谷最引人注目,也最典型。

11世纪中期到12世纪中期是查科文化的巅峰时期。

普韦布洛部落是一片建在地面上的半圆形建筑,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砂岩城墙共有4层,背朝峡谷峭壁。它有3层台地,中间有将近800个相互通连的房间,都围绕着一个宽大的中心广场排列成半圆形。每座屋子都有厚厚的石墙和窄小的门窗。

最使人困惑不解的是查科地区的“道路”。在这里,人们发现了数百条9米宽的硬面路,每条路都直通悬崖顶,长达320千米,而且每隔12千米到16千米就有一座村镇,我们至今仍能看到这些村镇的遗址。悬崖峭壁上还刻凿着一些至今不得其解的图画。种种迹象都说明,这里曾经是印第安文化的政治、经济、宗教中心,人口数量在5000人以上。

当时的人们在查科创造了不可思议的史前文化,引起众多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赞叹和重视,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疑问:为什么要在荒凉贫瘠的峡谷中建造起那么多“悬崖宫”?他们又是怎样在这么艰苦的地方建立起如此繁荣的城市并养活那么多人口的?除此之外,让人更加疑惑的是,查科文化从12世纪开始衰落,到了13世纪,查科峡谷的村落群里已经没人居住了。这是为什么呢?由于他们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录,所以,有关查科文化为何突然消失这一历史之谜,至今仍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是因为部落内部不和,为防御和抵抗外来入侵者,人们不得不抛弃这些城镇,在山谷峭壁上凿洞开始过洞穴生活。而造成不和的原因可能主要是为了抢夺土地和水源。有人认为是恶劣气候迫使他们离家出走,据有关人员考证,发生于12世纪和13世纪的一系列旱灾使得那里的居民越来越难以生存。大约到了1200年,当地人砍光了那里所有的树木,进一步加剧了干旱和土地资源的恶化,粮食和水源的短缺让他们彻底面临生存的危机,不得不远走他乡,离开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也有人认为,他们遭遇了外敌的入侵。

这些说法虽然具有一定的道理,但无疑都缺乏充分的证据,不能作为查科文化神秘消失的真正原因。

“编筐文化”突然消失之谜

阿纳萨齐人能够在崖壁上建造房屋,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然而,他们为什么会毫无迹象地消失呢?这其中究竟有什么原因?

阿纳萨齐人是美国西南部的原始居民。在哥伦布踏上美洲大陆之前,他们就已经在以“四角”著称的贫瘠之地(犹他、科罗拉多、亚利桑那和新墨西哥州交界的地方)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

阿纳萨齐人第一次出现在美国西南部大约是在公元前100年。那时,他们的农业技术以及工艺知识还很有限,但他们发展出了杰出的编织技术,并在此后的数百年间步入了一个以“编筐文化”著称的时期。400年左右,阿纳萨齐人开始居住在半地下的地穴式永久性住所里。他们的村庄扩大了,农业知识变得丰富了。他们在继续编筐的同时发展了制陶技术,阿纳萨齐族成为美国西南部地区第一个会制造陶器的民族。

700年后,阿纳萨齐人建造了大量直线形或新月形的房舍,石制建筑开始取代早先的泥、木结构。地窖用作地下礼堂,地上房则全部用作居室。后来,阿纳萨齐文化进入崖房时期,村落聚于悬崖表面凹陷处,上有天然岩棚,其他与泥石房屋及村落无异。同时期也有大型独立式建筑,其形如公寓,沿峡谷表面的崖壁构筑。这些社区结构最多拥有1000间房间。

1300年,阿纳萨齐文明的发展到达巅峰,可是这个文明从此开始衰落了。谁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的衰落。阿纳萨齐人留下的线索少之又少,就连考古学家也无法确定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人说是由于人口过剩;有人说是由于外敌入侵;也有人说是由于1276年至1297年的美国西南部大旱,当时阿纳萨齐人没有精心设计灌溉系统,完全靠天吃饭,大旱使他们遭害严重,不得不向北或向南迁徙。这些各执一词的假说缺乏强有力的证据,很难得到大家的认可。

无论阿纳萨齐文明消失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们都必须承认阿纳萨齐人曾在那个落后的社会里创造了一种高度发达的“编筐文化”。

失落的印加帝国

印加帝国信奉太阳神,曾一度有着辉煌灿烂的高度文明,然而,这一切却在西班牙入侵后神秘消失了,是发生了毁灭性的瘟疫还是他们遁入了山林?

美洲一直被认为是一个缺少古文明的大洲,直到1911年,失落了多个世纪的古城马丘比丘在秘鲁被发现,一段古老的文明终于重见天日。

大约在12世纪,秘鲁利马附近的库斯科谷地中的印第安部落逐渐强盛起来,开始向外扩张,兼并周边地区。1438年,他们开始大面积扩张,占据了安第斯山脉的一部分,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印加帝国。16世纪初,印加帝国达到鼎盛时期,控制南美洲广大土地,人口多达600万,建都于库斯科。印加帝国雄霸一方。他们信奉太阳神,建立了完善的农业体系。他们还有进步的政治制度,能够使用完善的法律来治理百姓,绝不以严刑峻法苛难。

以农立国的印加人,早在公元前400年就知道集约栽培法,他们栽培玉米的技术非常高超。此外,印加人在纺织品的生产技术上有很大的突破,各种各样的织法以及各种形态的精致图案都令人赞叹不已。印加人还大量使用青铜器,只是不知道怎样炼铁,不会使用火器。印加人没有文字记录,人们普遍使用结绳记事法,用不同颜色、不同距离、不同大小的绳结来记事、记数。

印加帝国的首都库斯科位于今秘鲁南部。那里有巨大的太阳神庙,神庙的墙壁上贴满了金箔,金箔上绘有代表太阳的圆球,金球旁有几百条金线,代表太阳的光芒。金矿的发掘使印加人使用大量的黄金来装饰宫殿,大部分皇家建筑都镶满了金饰品,显得金碧辉煌。

印加帝国在全盛时期拥有600万国民,掌握当时先进的有色金属冶炼、加工技术,能制造出一流的冷兵器,其境内还有许多险要的城堡。可是数百名西班牙殖民者闯入印加帝国后,印加末代国王图帕克被斩首,帝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消亡了,印加文明从此失落。

1532年,印加帝国的两位继承人瓦斯卡尔和阿塔瓦尔帕因争夺王位而爆发内战,印加人形成了派别,开始了血腥战斗。正值印加人因分裂而国力日衰之际,残暴的西班牙冒险家们乘虚而入,他们攻击印加人,疯狂掠夺黄金。在这个动荡纷乱的帝国中,他们巧妙地攫取了意想不到的利益。一支百余人的队伍轻而易举地战胜了数万人的印加军队,武器的先进固然是一个因素,但事情显然没有这么简单。西班牙人的胜利完全是印加人自己拱手送上的,内乱已经使他们筋疲力尽了。

由于印加人没有发明文字,因此其遗留下来的问题更具神秘性。又有一批学者根据印加人的记录,大胆推测当时印加帝国虽然拥有高度文明,但被突袭而来的恐怖瘟疫横扫全国。就算发生瘟疫,作为侵略者西班牙人为何没有被感染?一场瘟疫怎能使600万人全部消失呢?

也有学者认为,西班牙人入侵印加帝国后,国王瓦斯卡尔率领数以百万的印加人躲入安第斯山中,在山上修建栖息之所以养精蓄锐。然而,大瘟疫再次袭来,残存的印加人无力出战,只得继续留在山中。他们销毁了自己的文明,企图掩饰当年印加帝国的强盛,然后以聚集部落这种最简单的方式为生,成为今日印第安人的祖先。

近年来,许多考古学家陆续在绵延的安第斯山脉中发掘到许多印加帝国的遗迹。这些遗迹证明,印加人确实抛弃了辛苦经营的帝国,而在蛮荒的山地中再建王国。

古老的印加帝国遗留下来的重重疑云,为其忽然灭亡增添了点点神秘色彩。印加帝国消失的真正原因还有待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继续考证。

注释

[1]阿伽门农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