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大地奇观,都是谁的杰作
巴西洞穴岩图之谜
巴西洞穴岩图上的人为何有6个脚趾,4根手指?难道这些人像真的是外星人的自画像?
拉瓜桑塔自治区地处巴西中部的戈亚斯州,距离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大约80千米,这个自治区里约有400多个天然洞穴,其中大部分至今未被发掘。1971年开始,一些外国学者与巴西学者组成联合考察队,对其中的十多个洞穴进行了发掘和研究,发现了许多令人惊异的奇迹。
在佩德罗·莱奥波尔多的西坡,有一座100多平方米的石山,陡峭的悬崖上布满了各式各样的壁画。画面上除了有一系列的神秘的题词外,还有4个指头的手掌、6个脚趾的脚板、形似牛头的图案、类似猫和猩猩的动物,等等。这些图案构图精巧,绘制得十分生动。
在塞特拉瓜斯、马托西尼奥斯等地的一些天然洞穴里的石壁上也有类似神秘莫测的雕刻绘画、象形符号和考古学家根本不认识的古怪题词,雕刻技艺娴熟精湛。
在巴西亚马孙河上游的文化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碎片,有些陶片上刻有拟日纹饰和几何图形纹饰,还有一件上刻有鹿头装饰。这些石刻大多以太阳形象为主,这说明当时人们很信奉太阳,这里可能是古人祭拜太阳神的场所。
从这些洞穴里残存的灰烬来看,在这里生活的古人距我们至少有9万年至1.3万年之久,那时这里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文明。这些壁画、题词只有运用极锋利的金属工具才能雕成,可是1万多年前还没有金属工具,使用石刀、石凿之类的原始工具是不可能完成这些壁画的。那么这些壁画、题词是怎样刻上去的?考古学家对此表示费解。
石壁上的题词很有规律地排列着,有些人认为这些题词有特殊的含义。但有些学者认为,这些题词只是古人帮助记忆的一些表意符号。其中有些符号与欧洲斯堪的纳维亚的远古字母相似,也许早在几千年到1万多年前美洲就与欧洲有联系。当然,这也只是猜测,具体细节还有待进一步考察研究。
神的驿站——巴别塔之谜
传说古巴比伦的国王为天上众神修筑了巴别塔,作为他们落脚休息的地方。巴别塔到底修在哪里?又有多少天神在上面居住过呢?
5000多年前,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城以南约100千米的幼发拉底河沿岸,曾矗立着一座无比壮丽的巴比伦塔。它堪与埃及著名的金字塔媲美,形状也有几分相似。据说,它是天上诸神前往凡间的中转站,称得上是天路的“驿站”或“旅店”。
巴别塔,也译作巴贝尔塔、巴比伦塔,或意译为通天塔。巴别塔源于犹太教《塔纳赫·创世纪篇》(该书又被称作《希伯来圣经》或者《旧约全书》)中的一个故事,故事讲述的是人类使用不同语言的原因:一群只说一种语言的人在“大洪水”之后从东方来到了示拿地区,并决定在这里修建一座“能够通天”的高塔;上帝见此情形就把他们的语言打乱,让他们再也不能明白对方的意思,并把他们分散到了世界各地。
根据一些现代学者的看法,巴别塔和一些已知的建筑物之间存在联系,其中一个十分著名的就是“埃特曼安吉神庙”,这是一座由巴比伦尼亚国王那波帕拉萨尔修建的、献给美索不达米亚的神马尔杜克的塔庙(大约建于公元前610年)。这座神庙高91米,也被称为“巴比伦大金字塔”。亚历山大大帝在公元前331年左右下令拆毁这座神庙,在原址上建造他的陵墓。
通过有关的零星记载、只言片语以及神话传说可知,昔日的巴别塔,可与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齐名,它们被视为5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城鼎盛的标志。但是,同空中花园现已荡然无存的厄运一样,巴别塔经过历次的洗劫,也只留下一片废墟。那巨大的方形地基上长满野草,巴比伦昔日的灿烂文明已“难认前朝”了。
巴别塔既是世界上著名的古代奇迹,也是一个长期未解的谜团。几千年来人们一直都没有发现巴比伦通天塔的遗迹,有人认为它不过是个神话。1899年3月,一批德国考古学家在今天巴格达以南90千米的幼发拉底河畔进行了持续10多年的大规模考古发掘工作,终于找到了已经失踪2000多年、由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公元前605年改建的巴比伦古城遗址。
后来考古学家在古巴比伦遗址上发现了一个由石块、泥砖砌成的拱形建筑废墟,废墟中间有口正方形的大井。开始考古学家以为这是空中花园的遗址,直到后来在附近出土了一块记载巴别塔的方位和式样的石碑,才知道这就是巴别塔的塔基。公元前1234年,巴别塔被攻占巴比伦的亚述人摧毁。后来新巴比伦王国的尼布甲尼撒二世曾重建该塔,但他去世后,巴比伦又渐渐衰落。公元前484年,巴别塔再次毁于战火。虽然人们如今已基本复原了它的外观,但是整体的设计和结构仍与原样相去甚远。
巴别塔和其他美索不达米亚的庙塔一样,都是用砖构筑的,原因是当地缺乏良好的岩石。为使庙塔的巨墙外观不至于显得单调,聪明的工匠们建造了高大的斜桥和斜形阶梯,再用支墩作装饰,把巨大平面的墙巧妙地分成了有变化的几段。从现代建筑技术的角度来看,这种巨大立面的处理手法是十分高明的,很合乎建筑艺术的法度。
人们普遍认为,巴别塔是一座宗教建筑。在巴比伦人看来,巴比伦王的王位是马尔杜克授予的,僧侣是马尔杜克的仆人,人民需要得到他的庇护。为了取悦他,换取他的恩典,维护国家的稳定,巴比伦人将巴别塔作为礼物献给了他。在巴别塔里,每年都要举行大规模的典礼活动,成群结队的信徒从全国各地赶来朝拜。
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巴别塔除了奉祀圣灵外还有两个用途。一是尼布甲尼撒二世借神的形象显示个人的荣耀和威严,以求永垂不朽。二是讨好僧侣集团,换取他们的支持以便稳固江山。美索不达米亚是一个宗教盛行的地方,神庙林立,僧侣众多。僧侣不仅在意识形态上影响着人民,而且掌握着大量土地和财富,如果不在政治上得到他们的支持,恐怕很难坐稳王位。
随着巴比伦的覆灭,伟大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也很快就结束了。
埃及金字塔之谜
金字塔的秘密就像埃及沙漠中的沙子一样数不胜数,一座座金字塔不仅是人间奇迹,更是一个个让人琢磨不透的千古之谜。
埃及金字塔的神奇远远超出了人类的想象,它是地球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如此宏伟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的?人们对于这一问题众说纷纭,却始终没有确切的答案。
在大约110座大小金字塔中,最著名的是吉萨高地的三大金字塔,其中胡夫金字塔是埃及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高146.59米,底边长230.37米,约用230万块巨石建成,平均每块巨石重2.5吨,金字塔总重约575万吨。
据专家们估计,在修建胡夫金字塔时,埃及约有5000万居民。建造金字塔的劳工、进行管理监督的军队、不事生产的僧侣、借机谋利的官员……仅靠尼罗河三角洲的农业收成能养活这些人吗?马和马车直到1600年左右才被引进埃及,在没有任何起重工具的年代,工人如何快速地搬运、堆砌石块?金字塔的外壁石块排列得十分紧密,就像用激光切割过一样,最锐利的刀也插不进去,即使用现代最先进的土木技术也很难完成。
有很多科学家认为,建造金字塔的巨石不是天然的,而是人工浇筑的。科学家们从金字塔上取下小石块,并将其逐个进行化验,结果表明,这些石块的确是由人工浇筑而成的。由此推测,奴隶建造埃及金字塔很可能是采用“化整为零”的办法,先将搅拌好的混凝土装进筐子,再抬上正在建造中的金字塔。这样,只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就能浇筑成一块块巨石。有趣的是,科学家还在石块中发现了一缕一英寸的头发。而这缕头发可能就是古埃及人辛勤劳动和灿烂智慧的见证。
当然,建造金字塔的石块可能是用木制的滚轴来运送的,可是尼罗河流域生长最多的是棕榈树,而它既是埃及人不可缺少的食物,也是炎热沙漠中唯一的遮蔽物,古埃及人不可能大肆砍伐这种树木。而且棕榈树的材质比较柔软,难以充当滚木。如果滚轴的确是木制的,那么,埃及人很可能利用船队从国外进口木材,然而考古学家至今尚未找到运输木材的船只遗骸。古埃及人用石块砌成陵墓,陵墓内部的通道和陵室的布局宛如迷宫。石壁是那么光滑,古埃及人是用什么方法设计、挖掘、雕刻的?要知道,4500年前的人类尚未掌握铁器,如此精湛的工艺出自4500年前古埃及的工匠和奴隶之手,的确令人难以置信。
胡夫金字塔的内部结构极为复杂,墓室和甬道内部还饰有雕刻、绘画等艺术作品。由于墓室和甬道里十分黑暗,这些精致的艺术作品只有利用火炬照明或在油灯下才能完成。如果当时真的使用过火炬或油灯,必然会留下一些“用火”的痕迹。现代科学家对墓室和甬道里积存了5000多年的灰尘进行了全面、仔细的科学化验和分析,结果证明:灰尘里没有任何黑烟和烟油的微粒,没有一丝一毫使用过火炬或油灯的痕迹。由此可见,艺术家在胡夫金字塔的地下墓室和甬道里雕刻、绘制壁画时,根本没有使用火炬或油灯来照明,而很可能使用了某种特殊的蓄电池或其他能够发光亮的电气装置。难道距今5000多年前的古埃及人已经掌握了现代照明技术吗?
20世纪30年代,一群科学家到埃及游览金字塔群时,发现在塔高五分之一的地方有一只垃圾桶,桶内有死猫死狗之类的小动物尸体,还有一些水果。令科学家们感到惊奇的是:尽管桶内湿度相当大,这些尸体却没有腐烂变质,反而脱水变成了“木乃伊”。回国后,有人按照金字塔的比例造了一座小金字塔,并把一只死猫放在位于塔高三分之一处的平台上。结果,死猫不久也变成了“木乃伊”。接着,很多科学家都做了同类的试验,证明这样的金字塔结构不仅能保存动物的尸体,而且能使食物保持新鲜。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为“金字塔能”效应。原来,金字塔式结构建筑的内温分布、空气流通方式等,与冰箱、烘干机的原理相似。
总之,埃及金字塔让人们见证了太多奇迹的同时,也留下了太多疑问,有些疑问也许我们永远都无法解答。
英国巨石阵之谜
作为欧洲著名的史前时代文化神庙遗址,巨石阵可能是最不可思议的奇迹之一,这些巨石已经默默地在风雨中矗立了几千年。可是令人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原始人类是如何建起如此雄伟的巨石阵的?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索尔兹伯里平原位于英格兰的威尔特郡,因史前遗迹巨石阵而闻名世界。这些巨石默默地在风雨中经过了几千年,注视着人间的沧桑变化。
这个巨大的石建筑群位于一片空旷的原野上,占地面积约为11平方千米,由许多整块的蓝砂岩组成,每块约重50吨。巨石阵的主体是由几十根巨大的石柱组成的同心圆。巨石阵的外围是直径约90米的环形土沟与土岗,内侧是56个圆形坑,坑用灰土填满,灰土里还夹杂着人类的骨灰。令人称奇的是,石阵中心的巨石最高的约8米,平均重量约30吨,更有不少7吨重的巨石横架在石柱上。巨石的主轴线通往石柱的古道,和夏至日早晨初升的太阳在同一条线上;另外,还有两块石头的连线指向冬至日落的方向。
几个世纪以来,这些巨石块一直与一些神秘、离奇的传说联系在一起。令人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原始人类是如何建立如此雄伟的巨石阵的?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关于巨石阵的推测有很多,有些非常复杂,甚至堪称荒诞。有人说这是个祭扫天神的场所,有人说这里是古代墓地,还有人说这个石阵是座巨大的太阳钟……种种说法莫衷一是,至今仍没有定论。
后来又有人提出一种假设,巨石群可能是一种季节钟:用石柱来测量太阳的移动位置,从而判断四季的变化。在一年中,日出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当时人们发现了这个现象,就在视线开阔平原上观测日出并竖起石柱,通过日出方位和石柱之间的位置移动来观测季节的变化。这种说法正确与否,有待科学论证。
有学者猜测,巨石阵的建造方法是:在起点和目的地之间挖一条小水沟,把它注满水。冬天水沟结冰,巨石就可以沿着这条冰沟被拉到目的地。将20吨重的石块拉上8米高的石柱的方法是:在石柱四周填满规则石块,形成A形石斜坡,在A形石斜坡上涂上猪油润滑,用建金字塔的方法在塔对面把20吨重的石块拉上去。
那么,生产技术低下的古代人,为什么要辛辛苦苦垒起这样一座“石头城”?不仅考古学家们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每年数以万计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们也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几百年来,神秘的巨石阵遗址一直困扰着人们。英国史学家杰弗里于1126年编写的《中世纪编年史》中最早记录了有关巨石阵的信息,它记载了阿瑟王的谋臣默林用魔法把巨石阵从爱尔兰运到英格兰的功绩。此外,还有人认为巨石阵是入侵英国的古罗马祭司朱伊特建造的祭坛。直到现在,每年夏至的时候,还有许多人身着朱伊特的白袍聚集在巨石阵周围,他们吹响号角,迎接夏季的到来。
巨石阵究竟是天文观测器,还是举行祭祀活动的宗教场所,或是其他什么场所,这至今仍是个谜。不管怎样,能够建造出如此雄伟壮丽的巨石建筑,古人的智慧和力量着实令人佩服。
空中花园只是一个传说
一提到巴比伦文明,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空中花园。空中花园是一个奇迹,令无数人神往,可它究竟在哪里呢?
通过对巴比伦城遗址的发掘,人们相信远古时代的巴比伦王国确实存在着一座美丽的空中花园。可是,这个美丽传说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又一个的未解之谜。
相传在公元前6世纪,尼布甲尼撒二世娶安美伊迪丝为妻,这位王妃生于米底(今伊朗高原西部),那里重峦叠嶂,与巴比伦尼亚的一马平川迥然不同。这位来自异国他乡的公主每每想起故国的山川美景,总是忍不住低头垂泪,蛾眉紧锁。国王不忍心看着心爱的王妃郁郁寡欢,于是下令仿照王妃故乡的模样,在巴比伦王宫的西北角建了一座阶梯花园。这就是他们的爱情堡垒,流传至今的空中花园。
这座林木茂密、花卉盛开的高台悬在空中,故以空中花园为名。它与金字塔齐名,同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令人遗憾的是,空中花园和巴比伦文明的其他建筑一样,早已湮没在滚滚黄沙之中。我们只能通过历史记载和近代的考古发掘来了解空中花园。
围绕空中花园的学术争论很多,大多数学者认为空中花园确实存在,因为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许多历史著述中都有关于它的记载。比如,公元前1世纪中期,西西里岛的历史学家狄奥多鲁斯和奥古斯都时期的罗马学者斯特拉波,都描写过空中花园的情形。今天,伊拉克的首都巴格达就有一座根据传说复原的空中花园。
然而,不少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及空中花园的古人并没有目睹过实物,而仅仅是道听途说。事实上,流传至今的有关空中花园的记载,几乎都出自古希腊、古罗马的作家、历史学家之手。更让人不解的是,建立了丰功伟绩、名扬四邻的尼布甲尼撒二世流传下来的诏令无数,但世人从中找不到任何有关空中花园的记载。于是有人认为,空中花园是古代的诗人和历史学家通过想象力创造出来的。
空中花园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它究竟在哪里?
1899年,德国人罗伯特·科尔德维发现了巴比伦城的遗址。他们在发掘南宫苑时,在东北角挖掘出一个不寻常的、半地下的、近似长方形的建筑物。该建筑物面积约为1260平方米,由两排小屋组成,每个小屋的面积平均只有6.6平方米。两排小屋被一条走廊分开,呈对称布局,小屋周围被高而宽厚的围墙所环绕。西边一间小屋中有一口开了三个水槽的水井,一个是正方形的,两个是椭圆形的。根据考古学家的分析,这些小屋可能是原来的水房,那些水槽是用来安装压水机的。考古学家认为这里很可能是传说中的空中花园的遗址。而且,考古学家的确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种植花木的痕迹。然而,到目前为止,在已发现的刻有巴比伦楔形文字的泥版中,还没有找到关于空中花园的确切的文献记载。
2010年,一批冷战早期的美国日冕卫星照片解密,学者发现伊拉克的卫星照片上有一条97千米的古运河遗迹,部分地段的深度甚至超过了苏伊士运河。该运河遗址位于古亚述境内,它曾是一个国家文明与实力的象征,但现在已经因为人为破坏与农业革命而变得面目全非、难以辨认。因此有人提出一个新理论,即巴比伦空中花园实际上位于巴比伦以北300英里[1]之外的亚述首都尼尼微。尼尼微的建造者是亚述王西拿基立,而不是巴比伦的尼布甲尼撒二世,因此应将巴比伦空中花园更正为亚述空中花园。
也许空中花园只是一个美好的传说,但是有关空中花园的美好画面和无限的想象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脑海中,因为它既是美的象征,也是古人智慧的代表。
太阳神巨像的风采究竟如何
罗德岛的太阳神巨像为无数船只指明了方向,可它的真面目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罗德岛是爱琴海上的一个岛屿,因建有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太阳神巨像而闻名于世。太阳神像建在岛北端的罗德市港口,形象为一个手举火炬、脚踩两岸的巨人。进港的船只都要从他的胯下通过,明亮的火焰昼夜不息地为来往的船只引航。
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对罗德岛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公元前304年,在罗德岛居民的坚决抵抗和埃及军队的大力支援下,罗德岛击退了强大的马其顿的进攻。为纪念这次胜利,罗德岛居民决定用敌人遗弃的青铜兵器修建一座雕像。雕像由建筑师查尔斯设计,形象是太阳神阿波罗。传说阿波罗是罗德岛的保护神,当地居民以此来感谢阿波罗对他们的保佑。这座雕像用了整整12年的时间才修建完成。
建造神像在古希腊并不罕见,但建造如此巨大的神像却是前所未有的。怪不得巨像刚刚建成,就被同时代的罗马哲学家安蒂培特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如此巨大的雕像是如何铸成的?在缺乏起重设备的远古时代,人们又是如何把它竖立起来的?这些难题也是太阳神巨像让人感到惊奇的原因之一。
然而,罗德岛的巨大铜像只矗立了50余年就惨遭不测。在公元前226年的一次大地震中,罗德岛的城墙、船坞、房舍遭到了严重破坏,巨像也倒塌了。它从基座上被抛起,双腿齐膝折断,上半身倒在地上。
巨像的残骸倒在地上近千年之久,653年,阿拉伯人侵入罗德岛,发现了躺在地上的巨像残骸,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残骸运送到叙利亚,并把它卖给了一位商人。据说那个商人用了880头骆驼才把残骸运完,后来巨像就不知所踪了。也有人说,巨像倒塌后不久就被人盗走,但贼船在海上遇风暴沉没,铜像被埋在了深海海底。但铜像真的躺在港口近千年无人过问吗?据说神像倒塌后,埃及国王托勒密三世立即送来了重建铜像的资金,可见当时地中海沿岸各国的君主对此神像相当重视。神像有没有可能被他们运回本国收藏起来了呢?神像究竟去了哪里?
这尊巨像在当时颇负盛名,以至于只要古代作家谈到雕像,就会以称赞的笔触对它加以描述。但是这些描述没有流传下来,后人只能凭借史书中的简略记载来构思它的规模,凭借自己的想象来还原这尊巨像。
早在11世纪,人们就开始想象传说中的罗德岛神像:巨像右手举着投枪,左手按着长剑,脚踩结实的铜柱,四周环绕着起伏的海浪。但有人认为,太阳神阿波罗像应该头戴太阳光环,驾着马车,马车上载着一轮鲜艳的红日,且巨像的胯下能进出轮船。由于没有确凿的证据,因此谁也无法确定神像的外形。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罗德岛的太阳神巨像又一次激起人们的好奇心。人们仔细研究古代文献后认为,罗德岛的太阳神巨像两脚宽宽地叉开,横跨在罗德港的两岸。阿波罗手持火把,威严地注视着来往的船只。在这里,罗德岛巨像被设想成一座灯塔,保护进出罗德港的船只,并为它们指引方向。然而这个设想在崇尚科学、理性的近代遭到了质疑。
进入20世纪后,关于神像的争论仍在继续。由于缺乏可靠的信息,很多人怀疑罗德岛巨像的传说只是以讹传讹。不同的史书关于巨像外形和位置的记载有很大的出入。毕竟年代太过久远,关于巨像的一切都已成为历史之谜。
可是,考古学家的努力似乎为揭开谜底带来了一线希望。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文物被发掘出来。一枚出自公元前3世纪的钱币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枚钱币上有太阳神赫利俄斯的头像,经专家鉴定,这个头像正是太阳神巨像作者哈列塔斯作品的临摹画。但遗憾的是,铜币上只有赫利俄斯的头像,没有身体,巨像的姿势依然无法推测。
如今,小小的罗德岛上游客众多,罗德岛居民依然享受着太阳神带给他们的恩泽。1984年春天,希腊政府宣布修复巨像,也许这个决定会加快对巨像的揭秘过程。将来,世人也许能重新看到几千年前屹立在这里的太阳神巨像,领略巨像的雄伟风采。
纳斯卡线条究竟是谁的杰作
如果从秘鲁南部的纳斯卡荒原的高空向下俯瞰,你会惊异地发现,荒原上镶刻着一幅幅巨型的奇异图画。这些雕刻精美的史前巨画从何而来?它有什么寓意?
南美大陆存在着一个已有2000年之久的未解之谜——在秘鲁南部安第斯山一带的纳斯卡地区,有一片绵延几千米的线条,它们构成各种生动的图案,镶嵌在大地上,从空中看就好像是用巨大的手指画出来的。这是一处令人难以理解的奇迹,这些线条沉默无言,似乎在耐心地等待后人的破解。
1939年,美国考古学家保罗·柯索飞过安第斯山脉上空,无意间朝地面看了一眼。令他吃惊不已的是,平时看似无奇的地表线条,竟然连成了一幅巨大的图画。后来,一支考察队来到了纳斯卡荒原。他们发现这些巨画的每一根线条都是把荒原表面的细砾石挖开,向下刻凿十几厘米,使之露出黄白色的沙土所形成的沟槽构成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考察队发现这竟然是一幅喙部突出的巨鹰图。之后他们在这片大沙漠上相继发现了各种奇异的线条:有的线条组成了三角形、长方形;有的线条组成了带有装饰风格的动物图形;还有的线条纵横交错,很像我们今天飞机场跑道上的标志性图案,转角和交叉处棱角分明。
这一惊奇的发现震惊了考古学界,考古学家们陆续来到纳斯卡荒原,他们不仅在这里发现了许多的直线、弧线图案,而且还在沙漠和相邻的山坡上发现了许多动物图案,例如飞鸟、猴子、蜘蛛、鲸鱼等。在这些千奇百怪的图案中,有一幅著名的蜘蛛图,它是纳斯卡荒原上最动人的动物寓意图形之一。这只蜘蛛长45米,形象生动,颇具神秘色彩。有人认为这幅蜘蛛图很可能是某个特权阶层的图腾,他们在某个特定节日制作了这个图形,而图形中的蜘蛛很可能与预测未来的占卜仪式有关。也有人认为,这是纳斯卡人崇拜的星座之一。同时,在纳斯卡荒原上还发现了大量的鸟纹图案,出土的部分陶器上也有类似的图案。
纳斯卡地画给世人带来极大震撼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疑问。究竟是谁在这片沙漠上绘制了这些神秘的图形?在根本看不到全貌的情况下,古代的纳斯卡人是怎样设计、制造出这些巨大的直线、弧线及动物图案的?他们又是怎样确定线条方向、制定图形各部分比例的?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也无法在地面上看到纳斯卡巨画的全貌;在遥远的古代,纳斯卡地画的创造者是如何欣赏自己的杰作的?
还有,在纳斯卡荒原所描绘的动物图形中,除秃鹰外,几乎没有一种是产于当地的,例如蜘蛛、鲸和猴子等。在这片荒漠中描绘出如此庞大、精确且不存在于当地的动物,纳斯卡人是怎样做到的?
有人说,纳斯卡荒原的直线可能与某种天文历法有关,因为这些图形中的几条直线极其准确地指向了黄道上的夏至点与秋至点。也有人说,某些动、植物图形是某些星座图的变形,某些长短不一、形状各异的线条则是星辰运行的轨道。
然而,纳斯卡荒原上的土著居民,他们的社会发展程度非常低下,有些领域的发展至今还停留在石器时代。这幅巨画却体现出高超的设计、测量和计算能力,同时也显示出建造者对几何图形极高的认识程度,这些都与纳斯卡荒原现有的社会发展水平形成强烈的反差。因此,土著居民不可能是这些杰作的创造者。秘鲁山区中生活着纳斯卡人的后代——印加人,他们中至今还流传着“会飞的物体”的传说,许多出土的纳斯卡陶器和织物残片上都饰有飞行物体的图案,例如鸟和像鸟一样的飞人。是否曾有来自外星的超智慧生命指点过他们?古纳斯卡人是否能与这些超智慧生命相沟通?
古纳斯卡人与玛雅人一样,其智慧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凭借当时人类的技术水平,是不可能制作出这些神秘图案的。这些图案显示出一种“超智慧”的存在,显示出一种人类地球文明之外的“超文明”的存在。
太阳门——上帝的杰作
太阳门是蒂亚瓦纳科文化最杰出的象征,古代的印加人是怎样只靠人力和简单的原始工具建造出规模如此宏大的建筑群的?
在距的的喀喀湖东南部21千米的安第斯高原上,有一座前印加时期的文化遗址,它就是南美洲著名的蒂亚瓦纳科遗址,以大量精美的巨石建筑闻名于世。“蒂亚瓦纳科”在古印第安语中的意思是“创世中心”。
蒂亚瓦纳科遗址的建筑至今仍完好无损,遗址四周有坚固的石墙,里面有梯级通向地下内院,西北角坐落着美洲最卓越、最著名的古迹之一——太阳门。它被视为蒂亚瓦纳科文化最杰出的象征,是南美大陆最负盛名的古代文明奇迹。
凡是见过太阳门的人,无不为它的宏伟壮观惊叹不已。太阳门是用一整块巨大的岩石雕刻而成的,高3.05米,宽3.96米,重约12吨,上面雕刻着极其精美的图案。巨石中央凿有一个门洞,门楣上有许多精美的浮雕。其中有一个神秘的人形浅浮雕,他双手各执一根权杖,头部放射出许多道光线,其间还夹杂有蛇像。在大人像两旁平列着3排、48个生动逼真的小人像,其中上下两排是面对神像的、带有翅膀的勇士,中间一排是人形的飞禽,浮雕展现了一个深奥而复杂的神话世界。每年的9月21日,黎明的第一束阳光都会从这扇石门的中间射向大地,这就是太阳门这一名字的来历。
面对太阳门,我们在惊叹之余不禁产生种种疑问。首先,古代的印加人为何不惜耗费巨大的劳动力来建造这巨大的石门?或者说,太阳门的作用究竟是什么?
从秋分时节的第一道阳光会射入太阳门这点来看,有人认为,太阳门上刻的是历法知识。如果真是这样,这无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历法。然而这些图案与符号是如何表达历法的?古印加人又是如何测算出秋分时节的太阳直射光线与太阳门位置的关系的?
另外,的的喀喀湖湖面海拔3812米,建造太阳门的安山岩产于的的喀喀湖上一个名叫珂帕卡班纳的半岛,这些石块重达数吨、数十吨,有的石块甚至重达200吨。据考证,古印加人不会冶炼铁,他们没有钢铁工具,没有炸药,更不可能有任何机械、轮子和绞车。在高寒、低压、缺氧甚至连呼吸都极为困难的恶劣环境中,在没有轮制运输工具的情况下,当时的人们是用什么方法从高山上挖取这样巨大的石块并把它们搬运到蒂亚瓦纳科来的?要建造如此庞大、沉重的石门,必须要用大型的起重机,而当时的印加人连车辆都没有,他们是怎样把这巨大的石门建立起来的?只靠人力、只用极简单的原始工具就能建造出规模如此宏大、雄伟的建筑物群吗?据估计,星散在的的喀喀湖畔的巨石建筑物群,它们的总工程量比修筑金字塔还要庞大。究竟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创造出石像湖畔的奇迹的?
通过放射性碳14鉴定,专家认为,蒂亚瓦纳科建筑群应该始建于公元前300年,建成于8世纪以前,一般认为在5世纪到6世纪。安第斯山区是古代美洲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大约在公元前8500年至公元前10000年左右,这里就已经有人类居住了。在印加国家形成之前,安第斯山区已出现过一系列发展水平较高的古代文明。印加人在继承和发扬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南美洲光辉灿烂的印加文化。
但许多人认为,以捕鱼和狩猎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古代印加人,根本不可能在的的喀喀湖一带创造出如此辉煌的蒂亚瓦纳科文化。更有人认为,蒂亚瓦纳科是外星人在某个时期建造在地球上的一座城市,湖畔太阳门上的图案描绘了“外星人”的形象并精确地记载了27000年前的星空,太阳门是太空之门。
各界学者各执一词,莫衷一是。相信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发掘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太阳门的秘密总有一天会被揭开。
吴哥古城——你的面纱由谁解开
吴哥古城是柬埔寨的象征,也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它与埃及金字塔、中国长城、印度尼西亚的波罗浮屠并称“东方四大奇观”。它在密林中隐藏了400多年才被人发现。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刻也没有停息,光阴的流逝带走了不少珍奇异宝,也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庞贝古城、玛雅文化遗址已经让人们感慨不已,吴哥古城则是在丛林之中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1861年,法国博物学家亨利·穆奥来到柬埔寨进行考古工作。在进入森林的第5天,他和随从人员突然发现前面不远的森林中显露出5座高大的石塔,这些石塔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清晰、美丽。尤其是中间那座最高塔,它的塔尖在夕阳的照耀下金光闪闪。这就是传说中的吴哥古城。从此,这个被茫茫林海掩埋、在历史长河中沉睡400年之久的古都终于重现于世,并焕发出独特的青春与活力。
吴哥古城是9世纪至15世纪高棉王国的都城,主要由9世纪至13世纪建造的石结构建筑群和精美的石刻浮雕组成。古城占地面积约为3000平方千米,四周环以高墙,内有多处宫殿、庙宇、宝塔,是柬埔寨古代建筑艺术的代表。其建筑之精细、浮雕之生动、设计之巧妙均堪称绝品。吴哥古迹现存大小各式建筑物600余座,散布在约45平方千米的森林里。
据史料记载,吴哥窟(也称小吴哥)始建于12世纪前半叶吴哥王朝的全盛时期。当时在位的高棉国王苏利耶跋摩二世信奉婆罗门教,为了祭祀保护神、炫耀自己的功绩,并为自己死后修建陵墓,他专门建造了这座神庙。
吴哥窟的整个结构呈正方形:最外层是壕沟,中间是围墙,里面是3道回廊,层层相套,浑然一体。中心建筑是大神殿,分为3层台基。最上层是中央佛塔,离地面高度约为65米,其余4座较小的佛塔位于第2层的四角。神殿各层皆环以圆柱回廊,墙壁上布满精美的浮雕和壁画。整个建筑象征着佛教传说中的宇宙中心须弥山。由于都是用巨石垒砌而成,因而显得格外整齐肃穆、和谐庄严。此外,寺内还有一座图书馆和一处提供饮水的蓄水池。
与之相对应,吴哥城(也称大吴哥)位于吴哥窟的北部,是耶跋摩七世于统治时期建造的新都。吴哥城规模宏伟,占地面积约为9平方千米,城墙长12千米、高7米、厚6米,周围环以相当宽阔的护城河,可谓固若金汤。吴哥城南门外的护城河上架有石桥,桥的两侧栏杆上各有54个半身像石雕,一边代表神灵,另一边代表恶魔。在吴哥城中央是依照佛教须弥圣山概念建造的拜云寺,环绕中央尖塔的是49座四面都雕有巨大佛面的佛面塔,这些佛像面带微笑,表情各异,慈悲中带有几分神秘。
重现于世的吴哥古迹具有独特的魅力,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为之倾倒。从建筑上看,吴哥古城无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它的每一块石头都经过了精雕细琢,遍布浮雕壁画,技巧之娴熟、精湛,想象力之丰富,令人难以置信,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认为吴哥古迹是天神的创造,不可能出自凡人之手。垒砌这些建筑没有使用任何黏合剂之类的材料,完全靠石块本身的重量和形状紧密相连,丝丝入扣。时至今日,吴哥古迹的大部分建筑虽历经沧桑,仍岿然不动。
吴哥古迹充分显示了柬埔寨人的艺术才能和古老的智慧。15世纪上半叶,吴哥城突然人去城空,曾经繁华昌盛的吴哥城杂草丛生,逐渐被茂密的热带森林所湮没,这使吴哥古城变得更加神奇。有关柬埔寨中古时代的史料极其匮乏,在19世纪穆奥发现这个遗迹以前,就连柬埔寨当地的居民都对此一无所知。
一般来说,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应该有它的延续性,更何况像高棉这样一个繁荣了600多年的王朝。但它的文化就这样忽然中断,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有人认为这是外敌入侵造成的,但外敌入侵可能导致王朝改朝换代,却无法使一个民族突然消失。据考察,吴哥地区曾有100多万人居住,这些人到底去了哪里?这始终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
谁建造了大津巴布韦遗址
在广阔的非洲大陆,有一座久负盛名的古文明遗址,每年来这里参观的人不计其数,它就是著名的大津巴布韦遗址。
大津巴布韦遗址地处津巴布韦的首都哈拉雷以南约300千米处,是非洲著名的古代文化遗址,也是撒哈拉沙漠以南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石构造建筑群体,它可以证明,非洲南部确实存在过一段辉煌、灿烂的文明。
早在欧洲殖民主义者入侵前,非洲人就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国家。19世纪后期,这里沦为英国殖民地,英国殖民者将这里命名为南罗得西亚。1980年,津巴布韦独立后,这里的人们以勤劳的祖先创造的灿烂的石头城来命名自己的祖国——津巴布韦共和国。
卡尔·毛奇听说非洲南部曾存在过高级文明,便于1871年来这里寻找,并发现了大津巴布韦遗址。由于种族主义偏见,他认定非洲人无法建造这样宏伟的建筑。卡尔·毛奇认为大津巴布韦是示巴女王的城市,并称之为“黄金之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学者都否认非洲人是大津巴布韦的建造者,他们认为非洲人不可能创造出如此灿烂的文化。
大津巴布韦遗址由内城、卫城、谷地残垣三部分组成,所有建筑物均用长30厘米、厚10厘米的花岗石砌成,石块连接处没有发现任何黏合物,建筑至今仍坚固挺拔、宏伟壮观。遗址面积约为7.2平方千米,其中内城最为雄伟壮观,保存得也最为完整。
卫城建在离内城不远的小石山山顶上,全长244米。它是顺着山势的自然走向建造的,其中还有一段城墙建在山嘴上,煞是壮观,令人赞叹不已。卫城内有一个祭祀场所,一些科学工作者在那里找到了不少文物:中东的陶瓷、阿拉伯的玻璃、中国的青瓷残片,还有一块圆形白瓷片上用青釉刻了“大明成化年制”6个字,这很可能是明朝郑和下西洋时带去非洲的。
据记载,大津巴布韦卫城上有7座实心塔,现今只剩下4座。人们至今也没有弄明白这4座塔的真正用途。更令人费解的是神庙里的圆锥塔,此塔高20多米,没有任何文字标记。多年来,一批又一批的考古学家试图在塔内搜寻黄金、宝藏及古物,他们千方百计地想钻进去探查,却无法找到入口。有人认为它是瞭望台,有人认为它是某种宗教象征,有人认为它是粮仓的模型,还有人认为它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但种种说法都缺少足够的依据,人们至今也不明白它真正的用途。
谷地残垣在内城和卫城之间,上面星散着一些矮小的石屋,从规模、技术及出土的文物判断,这里很可能曾是平民百姓的居住区。
有的考古学家认为,这里在13世纪至15世纪曾相当繁荣,鼎盛时期的居民人数在万人以上。这个建筑群是古代非洲文明的杰出代表,是津巴布韦人的伟大创造。用于装饰大围圈顶部的津巴布韦鸟是大津巴布韦遗址中最珍贵的文物。鸟用淡绿色的皂石雕刻而成,鸟身如鹰,头似鸽子,脖子高仰,翅膀紧贴身子,长约50厘米,雄踞在1米高的石柱顶端。这种石雕鸟是津巴布韦部族世代崇拜的图腾信物,它们大多工艺精细、造型雄健、价值连城。据说,在大津巴布韦遗址中先后发现了8只这样的津巴布韦鸟。现在它是津巴布韦共和国的象征,作为一种图腾被印在国旗和硬币上。
但也有人认为,该遗址是由公元前来自地中海的腓尼基人建造的,也有可能是当地非洲人在中世纪外来民族的影响下建造的。历史记载,最后一个在津巴布韦城居住的民族,已于1830年的祖鲁战争期间被全部驱逐。现在生活在这里的是马绍纳族人的一个分支——卡兰加人,但他们至今仍居住在低矮简陋的窝棚中,他们的生活似乎和这些建筑毫无关系。这一古迹的真正建造者似乎已随着历史的烟云远去,无从寻觅。
印加奇观——萨克萨瓦曼古堡
萨克萨瓦曼古堡是一座设备齐全、攻防兼备的军事要塞,置身于这座雄伟的堡垒中,人们不禁对印第安人的智慧和能力赞叹不已。那么,这座古堡到底是什么时候建成的?又是怎样建成的?
库斯科城是灿烂的古印加文化的摇篮。大约1000年前,秘鲁南部的高原上有一个说奇楚阿语的印第安人小部落,他们自称“印加”,意为“太阳的子孙”。1200年前后,印加部落在其首领——太阳神之子曼科·卡帕克的率领下来到这里,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他们遵照太阳神的吩咐,修筑库斯科城作为首都,并以这里为中心,建立了庞大的印加帝国。他们创造的印加文化是南美洲印第安文明的巅峰。
由于印加帝国是通过征服周围的部落来不断扩大版图的,因此帝国内部矛盾较多。为了防止被征服的部落进行报复,印加帝国的统治者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道路和固若金汤的城池,并在中心城市四周修筑堡垒。为了保护首都,库斯科城外的堡垒建得极其坚固,其中萨克萨瓦曼古堡最为有名。
“萨克萨瓦曼”在奇楚阿语中是“山鹰”的意思。这座无比雄伟的古堡像一只矫健的巨鹰立在库斯科城以北海拔约3700米的高山之巅,远远望去非常壮观。萨克萨瓦曼古堡占地面积约为4平方千米,主体由里外三层围墙组成,城墙高18米,长540米,均用巨石垒砌而成。古堡高处有3座塔,上塔呈圆柱状,塔内有温泉。古堡下层台阶用石板铺成,长800米。古堡地下有石砌的网状地道,和3座塔楼相通。古堡最高处是一个由3座塔楼围起来的非常整齐的三角形,圆柱体主塔基层呈放射状。其他两座塔呈正方形,是驻军之处。总之,萨克萨瓦曼古堡是一座设备齐全、攻防兼备的军事要塞。
萨克萨瓦曼古堡的建筑工程异常浩大,建筑技艺也十分精湛。古堡共有30多万块石料,每块都是重以吨计的巨石。最大的一块石头长8米,宽4.2米,厚3.6米,重量超过200吨。石块不仅重,而且加工相当精细。垒成石墙的石块之间未用灰浆黏合,但是缝隙细如发丝,根本摸不出来。萨克萨瓦曼古堡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以独特的雄姿傲然屹立在安第斯高山上。1950年,库斯科发生强烈地震,许多西班牙时期的建筑都遭到破坏,印加时期建成的萨克萨瓦曼古堡却安然无恙,这座古堡的坚固程度可见一斑。
这一宏伟壮观的建筑群彰显了印加帝国的强大。从建筑艺术角度来看,古堡的结构新颖复杂,建筑整体庞大而坚固,不愧为美洲印第安人最伟大的古建筑之一。
置身于这座雄伟的堡垒中,人们不禁对印第安人的智慧和能力赞叹不已。那么,这座古堡到底是何时建成的?它又是怎么建成的?
即使在印加帝国的鼎盛时期,印第安人仍处于青铜文化时期,这意味着他们既没有铁器、车马,也没有大型工具。他们是用什么办法建成工程如此浩大、技巧如此精湛的萨克萨瓦曼古堡的?即使在建筑、运输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要从几公里之外把几十吨乃至上百吨的巨石运上陡峭的山地,再垒砌成密不透风的石墙,也是极为困难的。
专家指出,建筑古堡所用的巨石全是靠滚木、滑板这类最原始的工具运上山坡的,用更坚硬的石块来开采、打制石坯,再用沙子将石坯磨平、抛光,它不仅需要数十万人的投入,而且需要通力合作,这种加工、搬运、垒砌石块的方法令人惊叹。
也有的专家根据古堡的建筑风格和技巧进行推断,认为它应当是由印加人来到此地之前某个生活在这里的、不知名的民族修建的。更有甚者认为,以印第安人的技术和力量无法兴建如此巨大而复杂的工程,这座古堡很可能是外星人修建的。但是这种说法显然缺乏说服力,只是人们的臆想。
由于印加帝国没有文字,且考古发现的证据不足,因此萨克萨瓦曼古堡到底是怎样建成的,这一问题至今还没有明确的答案。
泰姬陵——爱与美的结晶
在许多人看来,泰姬陵见证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建造者——莫卧儿帝国第五代皇帝沙贾汗有多么残忍。
泰姬陵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迹之一,在今印度距新德里200公里外的北方邦的阿格拉城内。泰姬陵是莫卧儿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贾汗为爱妻慕泰姫·玛哈尔修建的陵墓。它始建于1631年,动用2万名工匠,历时22年才修建完成。
凡是见过泰姬陵的人,都会为它洁白晶莹、玲珑剔透的身影所倾倒。在世人眼中,泰姬陵就是印度的代名词。泰姬陵作为陵墓建筑中的典范,一直被人们瞻仰和称颂;这座建筑背后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更是为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人们的心里,泰姬陵是爱与美的结晶,歌颂着一段伟大的爱情故事。然而,泰姬陵的修建过程中还隐藏着一个血腥的秘密。
1631年,莫卧儿帝国第五代皇帝沙·贾汗的妻子死于难产。沙·贾汗伤心欲绝,穿了两年丧服(另一记载称,他的头发因悲伤而全变白了)。他发誓要建造一座世界上最美丽的陵墓,以纪念这永恒的爱情。为避免日后有其他陵墓胜过泰姬陵,沙贾汗竟残忍地在陵墓完工后砍掉设计师的头,又砍掉众工匠的手,其血腥程度可谓世间少有。
举世闻名的泰姬陵建筑群包括大门、玛哈墓、两座清真寺、四座尖塔和一些附属建筑物,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设计互相配合,浑然一体。陵墓高耸于河边,气势雄伟。陵园占地17万平方米,布局精巧,中间有一个十字形水池,中心为喷泉。从陵园大门到陵墓,有一条用红石铺成的直长甬道,甬道尽头就是用白色大理石砌成的陵墓。陵墓建筑在一座7米高、95米长的正方形大理石基座上,寝宫居中,四周各有一座40米高的圆塔。寝宫高74米,上部为一高耸的穹顶,下部为八角形陵壁。宫内墙上有用珠宝镶成的繁花佳卉。寝宫分5间宫室,中央宫室里置放着泰姬和沙·贾汗的大理石石棺。陵墓的东西两侧分别屹立着两座构造相同的清真寺翼殿,均用红砂石筑成。
沙·贾汗在大理石棺上镶嵌了无数宝石,此工程选用了本国的大理石,中国的宝石、水晶和翠玉,巴格达和也门的玛瑙,斯里兰卡的宝石,阿拉伯的珊瑚,等等,仅原材料就多达几十种。墓室内到处可见纯银烛台、纯金灯座和华丽的波斯地毯,雕花大理石棺四周甚至围了一道纯金的栏杆。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泰姬陵列为世界遗产,称其为“印度穆斯林艺术的瑰宝奇葩”“世界遗产中令人赞叹的经典杰作之一”。
无法解释的珊瑚石城堡
失恋的李特斯奈克沉默了20年,最后,他用一座奇特而又壮观的珊瑚石城堡为自己的爱情和人生画上了句号。难道只要心中有爱,就能仅凭一人之力建造起一座城堡?
美国佛罗里达州有一座奇特而壮观的珊瑚石城堡。在这座迷宫般的珊瑚石城堡中游览,你会发现,厅堂、喷泉、石雕精巧玲珑,怪石林立、千姿百态,仿佛置身于扑朔迷离的仙境。最让人惊奇的是,城堡内有一扇重达9吨的石门,但是这扇巧夺天工的巨大石门,哪怕是小孩轻轻一推,也会缓缓开启。前去参观的物理学家、建筑学家至今也没能解开这其中的奥秘。
城堡的主人李特斯奈克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于1887年出生于拉脱维亚(又说俄罗斯),在一次失恋后远走美国,定居佛罗里达。他虽身在异国,但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自己已经失去的恋人,因此决心利用他住所附近的珊瑚石建造一座城堡,献给那位他苦苦痴恋着的、无情的爱人。
20世纪20年代,他开始在自己住所附近的岩床上凿下一块块巨大的珊瑚石,进行城堡的修建工作。他在城堡外用珊瑚石砌起了一道8米高的围墙,严严实实地构筑了一道外人根本无法窥视的屏障,因此没人知道这一城堡的修建过程具体是怎样的。40年代末,这座珊瑚石城堡终于屹立起来了,然而李特斯奈克却由于过度劳累和营养不良,于1951年在迈阿密医院里溘然长逝。
很多人在参观了这座壮观的城堡之后都会产生这样的疑惑:这座神奇的城堡真的是李特斯奈克仅凭一己之力修建的吗?李特斯奈克个子矮小,体重只有45公斤左右,只身一人进行如此浩大的建筑工程,实在是难以想象。没有先进的现代化起重设备,他如何徒手搬起一块9吨重的巨石?更令人生疑的是,从没有人亲眼见过李特斯奈克工作,据说他只在太阳落山后才开始他的建造工程,且拒绝任何人进入他的园子来看他如何工作。
城堡内有一座石碑,石碑上刻着火星、土星,一张硕大的石桌被凿成佛罗里达州的图形。城堡内有两件用珊瑚石制成的天象仪,其中日晷仪可随时显示时间,误差不会超过5分钟。还有一座用两块珊瑚石制成的北极星望远镜,第一块上面被钻了一个直径为25毫米的小孔,其高度与人立地观测的高度齐平;旁边是一根拔地而起的7.5米高的石柱,石柱顶端被钻了一个小孔,在晴朗的夜空,通过小孔可以观测到石柱上空的北极星。有人猜测这个奇迹并不是李特斯奈克的作品,而极有可能是天外来客所为,或是李特斯奈克得到了外星人的帮助。
也有人以为,古人尚能完成许多不可思议的奇迹,那么李特斯奈克仅凭一己之力建成珊瑚石城堡也不是没有可能。可能他掌握了一些早已湮灭的远古的建筑技艺,因此能独立完成这座城堡的修建工作。因为今人已无法知晓这些技术的具体操作过程,所以才产生了种种推测和猜想。
李特斯奈克传奇的一生和谜一般的城堡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不少人想揭开神秘的城堡内幕,但都无功而返。
丛林大石球——巨人的玩具
在拉丁美洲人迹罕至的丛林中,竟然藏着许多几十吨重的石球,有人戏称它为巨人玩的石球,究竟是谁雕琢了它们?
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人乔治·奇坦在哥斯达黎加人迹罕至的三角洲热带丛林中发现了约200个疑似人工雕刻而成的石球。这些石球大小不等,最大的直径为几十米,最小的直径也在2米以上,它们制作技艺精湛,堪称一绝。加拉卡地区有三处石球群,其中一处数量多达45枚,另外两处的数量分别为15枚和17枚。石球的排列没有一定的规则,有的成直线,有的成弧线。据专家米切尔·舒马克研究,有些石球显然是从山上滚落下来,碰巧排成直线的。
这些分布在不同地区、大小不一的石球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科学家们对这些石球进行了详细认真的测量,发现石球表面各点的曲率几乎完全一致,这是一些规格非常理想的圆球。但这些石球有什么用,没有人能够给出合理的解释。
据考查,这些谜一样的石球基本上都是用坚固且美观的花岗岩制作而成的。令科学家和考古工作者迷惑不解的是,这些石球附近并没有花岗岩石料,在其他地方也找不到任何原始制作者留下的踪迹。面对这样奇特的现象,人们提出了一连串问题: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制作了这些了不起的石球?体积巨大的石料是如何被运送到这里的?用什么工具加工制作?哥斯达黎加的史册中并无相关记载。16世纪西班牙人曾入侵此地,但西班牙人并不知道这里有如此巨大的石球。
从大石球精确的曲率可以判断,制作这些石球的人员必须掌握丰富的几何学知识和高超的加工技术,还要有坚硬无比的加工工具和精密的测量装置。也许在远古时期,生活在这里的印第安人都是雕琢石头的巧匠能手。然而,雕琢如此巨大的石球无疑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从采石、切割到打磨,每一道工序都要求不断地转动石块。要知道这些石球重达几十吨,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难道这些直径长达几十米的石球是他们的祖先在缺乏测量仪器的情况下,运用最原始的工具一刀一刀雕琢而成的吗?这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
在哥斯达黎加的印第安人中长期流传着许多古老的神奇传说,其中就有外星人乘坐球形宇宙飞船降落到这里的故事。因此,不少人猜想这些大石球与天外来客有直接联系。依照他们的看法,这些天外来客降临到这里后,在较短的时间内制作了这些大石球,并将它们按一定的位置和距离来排列,布置成某种程度上的宇宙模型。但是,今天有谁能理解这个“星球模型”的真正含义呢?在这些大石球中,哪一个能代表这些天外来客的故乡呢?
有的考古学家推测,这些大石球是远古时代当地人信奉的太阳神、月亮神等神灵的雕像;有的考古学家认为,它们是古人墓葬的标志,因为有人曾在古代墓穴中发现过小石球。但这些说法都缺乏充足的证据,大石球逐渐成了考古学中的一个谜团。
注释
[1]1英里=1.609344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