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的STEM教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核心素养导向的STEM教育

1.2.2 学科核心素养含义与结构系统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颁布,预示着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进入新的阶段,但是“核心素养”在正规教育中的最终落地还是需要依靠现行学科课程体系教学来实现,也就是说,核心素养的内容和学科课程必须建立起对应和关联关系,才能有助于核心素养的实现。

学科本身来源于社会分工,是体现自身逻辑的“知识形态、活动形态与组织形态的统一体”。(24)学科教育,是学校对学科本质的安排和规训。我国基础阶段长久以来的学科教育仅仅是“学科”与“基础教育”的融合,与社会现实脱节,各阶段的学习往往也未能有效衔接。从核心素养观视角对学科本质进行的思考,需要打破彼此孤立的思维方式,将学科基础教育拉进现实,指向未来,一端连接个体的发展诉求,另一端连接社会的发展愿景,并强调“基础性”和“发展性”兼具,体现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和社会诉求。

1.学科核心素养的含义

有学者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称法进行了批判,认为应为“学科素养”(25)(26),本书中在这个问题上不做讨论,对两个称法视为同一概念。邵朝友等将核心素养定义为“通过学习某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而习得的重要观念、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属于智力因素,“必备品格”主要属于非智力因素,“正确价值观念”属于价值取向。例如: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将高中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定义为: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具体表现为学生高中毕业后即使没有从事和数学有关的工作,但依然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所谓数学的眼光,本质就是抽象,抽象使得数学具有一般性;所谓数学的思维,本质就是推理,推理使得数学具有严谨性;所谓数学的语言,主要是数学模型,模型使得数学的应用具有广泛性。(27)郑长龙老师以化学学科为例(28),确定三者的关系如图1-12所示。(29)曹培英认为“所谓学科核心素养,粗略地说指凸显学科本质,具有独特的重要育人价值的素养。”(30)可以说,学科核心素养是基于学科知识、生动反映学科内在本质和思想,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图1-12 学科核心素养关键要素之关系

学科核心素养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学科课程设计指向于核心素养,核心素养需要融入学科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中。学科核心素养具备以下几点特征:

第一,独特性,即体现学科自身的本质特征,也就是学科的固有性。

第二,层级化,即学科教学目标按其权重形成如下序列:兴趣、动机、态度;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观察技能、实验技能等;知识及其背后的价值观。这种序列表明,学科教学的根本诉求是学科的素养或能力,而不是单纯知识点的堆积。

第三,学科群,即语文、外语学科或文史哲学科,数学与理化生等学科,音体美或艺术、戏剧类学科,它们之间承担着相同或相似的学力诉求,如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自然体验与科学体验,动作的、图像的、语言的表达能力等,这些相近特征使这些学科可以进一步构成各自的学科群。钟启泉教授提出了“语言学科群:语言能力与意义创造”“数理学科群:认知方略与问题解决力”“艺体学科群:艺术表现力与鉴赏力”“STEM学科群:跨学科能力四类学科群”。其中提出“对STEM跨学科课程的设计可以彰显新时代学校改革的方向,为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教学发展提供广阔的视野与潜在的效能”。(31)

2.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系

有学者认为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是上位与下位、整体与部分、抽象与具体的关系。(32)(钟启泉,2016)也有学者认为“一般核心素养是由学科核心素养推演而来。”(33)(李艺,2015)

我们认为,学科核心素养是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指导,基于学科特质与学科任务,为培育全面发展、社会需要的人而提出的关键素养。因此,学科核心素养是具有学科特色的素养。各学科核心素养,应该既体现本学科能够落实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部分或全部),也应该包括本学科独有的一些核心素养要求。从核心素养培育的整合思维来说,不同学科之间,不同学段之间的学科核心素养有“同”的一面,即都是实现学生整体性培养的具体要求和内容。从核心素养培育的呈现维度来说,不同学科之间,不同学段之间的学科核心素养有“异”的一面,表现出其对于学生素养培育的“独特价值”,学科差异、学科价值的体现。

3.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系统

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应考虑体现学科特点的知识、能力、情感、价值等要素,体现学科赋予个体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李艺、钟柏昌提出核心素养的三层模型:最底层的“双基指向”;中间层的“问题解决指向”,最上层的“科学(广义)思维指向”,(34)如图1-13所示。

图1-13 核心素养三层架构图

底层以“双基”为核心,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处于最基础的层次,例如基础性的解题训练;中间层为问题解决层,以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基本方法为核心,例如问题解决式学习活动、发现式学习活动、反思性实践活动等体验性学习活动;最上层的“学科思维层”,指在系统的学科学习中通过体验、认识及内化等过程,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实质上是初步得到学科特定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必须是经过系统的和较长时间的体验式学习活动而潜移默化到思想深处的、稳定的、可迁移的思维方式或思维模式,且形成习惯,表现为探寻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评价问题的有效方法的思维方式或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