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经济支持政策展望
1.4.1 面临的机遇
1.4.1.1 新时期中央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持续高度重视
在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中央已将西藏在党和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会上明确提出西藏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重要的‘西电东送’接续基地及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在新时期,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对西藏的特殊优惠政策,继续执行“收入全留、补助递增、专项扶持” 的财税优惠政策,不断增加中央投资,强化对西藏的金融支持,进一步加大对口援藏力度,为西藏产业结构深层次优化和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4.1.2 “一带一路”倡议提高西藏开放程度
西藏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可谓是我国通向中亚、南亚等地区的“十字路口”,是“一带一路”倡议总体布局中重要的一环。党和国家已经明确提出要将西藏建设成为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使其成为对南亚开放的前沿,通过西藏的区位优势实现连接我国内地和南亚的目标,这为加快西藏的对内对外开放提供了广阔空间。一方面,西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西藏地方企业向内地发展,扩展市场;通过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合作,学习先进企业管理经验和技术,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大与周边省市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力度,有助于西藏融入川渝经济圈等区域性经济发展战略中,扩大产业发展的合作空间。另一方面,西藏作为对南亚开放的“桥头堡”,应充分运用其区位优势,改善口岸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从而不断加强与印度、尼泊尔等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逐步融入国际市场。
1.4.1.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西藏产业结构调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作出的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决策,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也是制度创新的重要动力。(26)西藏当前已形成“三二一”的产业格局,总体上看已实现跨越式发展,但仍存在诸如生产成本较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西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着眼于“降成本、补短板”,通过改革创新,激发市场要素和市场主体的活力,提高内生增长能力,培育新的发展极。西藏自治区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要时刻关注党和国家的整体部署,立足西藏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利用西藏的资源优势,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1.4.2 经济支持面临的挑战
1.4.2.1 投资拉动型经济效益递减,内生增长动力不足
虽然西藏的地区生产总值在过去25年里一直维持两位数增长,但总量基数小,长期处于全国最后一位,甚至与前一位的青海省仍有1倍以上的差距。西藏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主要是依靠中央政策扶持和国家投资拉动。“十二五”期间,中央投资占西藏总投资的36.6%,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高达129%,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但投资的边际效益逐步递减;投资率不断提高,从2010年的91%增加到2015年的131%,再到2017年的157%。(27)“十三五”期间,由于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处于调整期,国家投资增速相应放缓;对口援藏省份相继进入结构调整时期,投资有限;社会投资严重不足,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直接制约了区内经济增长。
1.4.2.2 产业总体层次低,支撑能力弱
截至2017年,西藏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一半,从数据上看西藏已经进入了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但我们必须看到,西藏第一产业虽然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9.4%,但吸纳了37.6%的就业人口,第二产业仅吸纳了17.6%的就业人口,西藏实际上刚进入工业化起步阶段。受自然环境、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影响,西藏的原材料、劳动力成本较高,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导致西藏的工业企业规模小、效益低、管理粗放、创新不足。中央及各援藏省份支持的建设项目对工业制成品、建材的需求量很大,但区内市场供给始终难以满足需求。总体上,工业没有发挥出扩大就业、促进社会稳定、实现农业现代化等重要作用。
西藏交通路网密度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道路等级低且主要为单向运输,运输成本过高;物流基础设施不足;信息化发展水平较低。这些都严重制约了西藏内部物资运输以及与内地市场和南亚市场的贸易往来。
1.4.2.3 正确处理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颇。一方面,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才能实现稳定,才能长治久安,全区各族人民才能过上幸福安康的好日子;另一方面,稳定要依靠发展,只有社会稳定了,人民群众感到安全,才会全力发展经济。过去,西藏曾经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当达赖分裂集团在境内外实行各种分裂活动、西藏社会安全稳定形势特别严峻时,有的干部群众就在工作中产生忽视发展的想法,将安全稳定作为唯一工作任务和目标;当社会局势比较稳定时,有些干部群众在工作中则忽视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只是一味地强调发展,淡忘了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28)这两种做法都忽视了发展和稳定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未来的工作中必须予以纠正。
1.4.2.4 环保标准日趋严格,绿色发展成为重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着重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政策文件。由于西藏应对气候变化、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为加强环境保护,西藏自治区先后出台了一批地方性法规,规范了全区自然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更加严厉地处罚环境违法行为。西藏特殊的自然条件,要求产业发展不能再走传统工业化的老路,而是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采取新技术、新工艺提升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能力和水平,走绿色发展之路。
1.4.3 相关建议
1.4.3.1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新时期,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涉及投融资活动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强调扩大民间投资的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国家预算内投资是拉动西藏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这种“以国家投入为主,通过政府投资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模式面临现实困难。与此同时,西藏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非公经济主体占西藏的95%以上,提供了西藏一半以上的非农就业岗位,上缴税收占西藏的90%以上,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提供了基础和条件。(29)“十三五”时期,应该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大力激发市场活力,加快非公经济发展,引导更多民间投资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1.4.3.2 加大开放力度,融入国家对外开放总体战略
改革开放包括改革和开放两个方面,开放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西藏处于祖国的西南边陲,与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毗邻,陆地边界线比较长,目前拥有4个国家一类口岸、1个二类口岸,是南亚陆路贸易的重要通道。改革开放40多年来,西藏没有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区域合作水平低,对外贸易规模小,限制性条件较多,区位优势尚未发挥,不能适应国家新一轮开放战略的需要。当前,西藏应当抓住国家构建“三圈三带”沿边开发开放空间格局的战略机遇,加快建设环喜马拉雅国际经济合作带,成为国家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同时,西藏应当提高与内地的经贸联系,不仅与周边省(区、市),更要与中东部地区进行人员和物资往来,加大对内开放力度。
1.4.3.3 产业发展朝提质增效转变
当前,西藏产业呈现出“多而不强、散而不大、同质低效”的特点。新常态下,国家重点提倡绿色发展和消费拉动,推动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多样化发展,这给西藏带来了新的机遇。针对这些情况,西藏自治区围绕特色优势资源,有序发展特色产业,重点开发旅游、清洁能源、饮用水、矿产等产业。例如,西藏水能资源丰富,可开发装机容量居全国首位,是国家“西电东送”接续能源基地;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资源丰富;以中华民族特色文化和高原生态景观为核心的旅游资源十分独特;无污染的天然饮用水资源优势明显。
未来,我们应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比较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广阔的重点产业上,响应国家号召,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真正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1.4.3.4 积极利用中央优惠政策与全国援藏有利条件
虽然西藏特殊的区情,使其与全国其他省(市、区)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有所不同,特别是与东南沿海地区差异显著。但总体而言,相比其他中西部地区,西藏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有党中央的关心以及国家给予的金融、财政、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支持,有各援藏省份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持。在未来发展上,西藏一方面应结合本区实际,充分利用中央的经济金融等支持政策,进行全方位、创新性的改革开放;另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全国对口援藏的有利条件,引进人才、技术、资金,积极借鉴其他省市发展的先进经验,全面提升西藏自治区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