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传统牧区产业结构演进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本书试图从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作为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定位出发,基于主体功能区的视角,将生态保护、牧民增收和牧业旗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统一于产业结构演进之中。本书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探寻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的变迁规律,分析产业结构演进的动力因素,评价演进的效果,审视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未来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的演进方向,进而实现生态保护、牧民增收和牧业旗市经济发展“三赢”。

1.3.1 研究思路

研究遵从否定、批判与重构的思路,从对草原生态系统的价值以及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作为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定位出发,梳理主体功能区和产业结构的文献,利用统计年鉴和相关历史资料,收集整理有关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的数据。首先介绍了作为生态功能区的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显著特征。其次梳理了自1947年以来近70年33个牧业旗市产业发展历史、产业结构变迁轨迹和阶段划分,剖析了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的现状,并对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和33个牧业旗市所处的工业阶段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判断。再次从自然、投资、制度、政策及国际贸易等方面,对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演进的动力因素展开分析。最后,按主体功能区的要求,运用产业结构相关指标和方法,从经济和生态两个角度对产业结构演进效果展开评价。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导致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环境规制不理想的深层次原因。根据生态主体功能区的定位,指出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演进方向与政策建议。

1.3.2 内容框架

本书的内容框架如图1-1所示。

图1-1 本书框架

根据本书的写作思路,将其内容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1章导论和第2章理论基础(生态经济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以及主体功能区理论)。

第二部分是本书的第3章。首先介绍了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的特征,旨在说明这33个牧业旗市区别于其他区域的典型特征,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其产业结构调整与其他地域的与众不同。其次梳理了近70年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产业发展的历史、产业结构变迁轨迹、产业结构现状。细致分析了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并对其所处的工业化阶段进行了判断,为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三部分是本书的第4章,即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演进动力因素分析。首先从理论层面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然后从自然、投资、制度、政策、国际贸易等方面,对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演进的动力因素展开实证分析。

第四部分是本书的第5章,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演进效果评价。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定位要求,首先从经济角度,运用多种产业结构分析指标和方法,对33个牧业旗市的产业结构熵、产业结构相似度、产业结构效益、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牧民收入以及就业结构进行度量和实证分析,进行经济效果评价。其次从生态角度,通过“三废”污染、能源消耗对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再利用区位熵方法对33个牧业旗市的主导产业进行判定,进而对主体功能区与33个牧业旗市主导产业是否吻合进行评价。针对生态和经济两方面的评价结果,对导致环境规则效果不合理的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和反思。

第五部分主要为本书的第6章和第7章。第6章依据本研究的理论和实证结论,提出内蒙古33个牧业旗市产业结构的演进方向和政策建议。第7章结论与展望。总结全书观点,得出结论,并提出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