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宏观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货币政策初步

名义货币供给的变化

如果中央银行改变名义货币供应量M——例如从M1增加到M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引起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如下变化。

但是,如图2-20所描绘的过程只是货币政策造成的“初步”影响,因为我们在这一过程中暂未考虑收入变化对于货币需求函数的影响(注意图2-19的东北象限)。货币政策造成这一初步影响,将会引起利率下降(从r1下降到r2),从而刺激私人部门投资需求(从i1上升到i2)和总需求增长(从y1上升到y2)(图2-21)。这一过程表现为空间内LM曲线向右移动Δy=y2-y1

图2-20 货币供给对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初步影响

图2-21 货币政策导致利率下降和总需求上升

伴随收入的增长,人们对于货币的交易性和预防性需求增长,表现为货币需求函数Lry)向东北方向移动。

货币政策于是造成“进一步的”影响:由于人们对于货币的交易性和预防性需求更高,更高的真实货币余额供给不能使得利率足够地降低,因而不能使投资需求足够地上升。这一基于人们货币需求变化的对于货币政策初始作用的抑制,类似于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但不叫挤出效应)。

中央银行名义货币供应量从M1增加到M2对于经济总需求方面产生的最终影响,如图2-22所示。

图2-22 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长期影响

用代数式表示,同样由总需求方程的微分形式:

这里我们只考虑名义货币供给M的变化对于总需求的影响,故令:

dg=dt=dnx=dP=0

于是前式简化为:

货币供给与利率

关于货币供给的一个重要问题,实际上是中央银行是应该以货币供给还是利率作为政策目标。换言之,中央银行其实并不能直接掌握货币供给或者利率,而只能“盯住”现实经济中的货币供给或者利率,依据其是否达到某种合意水平而决定应该执行扩张或者收缩性的货币政策。

那么,中央银行到底应该“盯住”货币供给还是利率呢?

以货币供给作为“盯住”目标的问题在于:货币供给分为许多层次,难以衡量;货币流通速度也时常处于变化之中。

以利率作为“盯住”目标的问题在于:IS-LM模型意义上的利率,本身就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涉及从短期货币市场直至房地产市场的众多资产市场的回报率;货币政策对于利率的作用需要经过私人部门的资产组合调整机制,其中充满了复杂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