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宏观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适应性预期与总供给曲线

适应性预期、货币幻觉与总供给曲线

简单起见,假设经济只使用劳动(用N表示)一种生产要素进行生产,总产出(用y表示)与劳动使用量(即就业)的关系表示为一个“总生产函数”:

y=FN

劳动的边际产出决定了厂商愿意支付给劳动的真实工资率:

wD=F′N)=fN

假设:

f′=dfN/dN<0

即随着就业量的增加,厂商愿意支付给劳动的真实工资率下降。

假设劳动者愿意供给的劳动量也是随真实工资率的增加而增加,即

wS=gN),g′=dgN/dN>0

劳动力市场均衡条件可以表示为真实工资形式:

gN)(=wD=wS)=fN

也可以表示为货币工资形式——如果经济中只存在唯一的能够被所有主体认识到的总体价格水平P

P·gN)=P·fN

但是,经济中并非所有主体都能够准确和及时地认识到总体价格水平。简单起见,我们一般假设生产者能够(更加)准确地认识到总体价格水平P,而劳动者对于P的认识,用Pe表示,具有(更多的)滞后性和不完全性:

Pe=PeP),0<dPe/dP<1

也就是,劳动者具有“货币幻觉”。在考虑劳动者货币幻觉的情况下,表示为货币工资形式的劳动力市场均衡条件就是:

Pe·gN)=P·fN

也可以表示为真实工资形式:

这时,经济的总供给方面可以由劳动力市场均衡条件、价格水平预期形成方程(或者“货币幻觉”方程)和总生产函数完全刻画:

注意这一系统中的内生变量是NPey。对上述总供给系统全微分,得到:

对上述全微分形式的总供给系统进行整理,我们可以得到总价格水平变化dP与总供给变化dy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经济中总体价格水平P的上涨(通过劳动者货币幻觉)将会引起产出总供给y的增长。基于这一机制导出总供给曲线的过程,也可以用图3-1表示。

图3-1 适应性预期与总供给曲线

关于适应性预期

依照上述思路得到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关键在于“预期调整相对于实际变量的变化而言,总是不完全的”:

Pe=PeP),0<dPe/dP<1

也即是,如果实际价格水平上升(下降),那么预期价格水平也会上升(下降),但上升(下降)的幅度小于实际价格水平上升(下降)的幅度:

一个更简单的形式可以表示为:

EtPt+1=Et-1Ptλ·(Pt-Et-1Pt)=(1-λ)·Et-1Ptλ·Pt

其中,λ∈(0,1)。

最后一个表达式更加直接地表示了这一预期形成机制的实质:人们对于一个经济变量在一定时期实际水平的预期,是基于形成预期时该变量的实际水平和人们在过去对于该变量的预期水平共同决定的——一个最简单的形式就是该变量的“过去预期水平”和“现今实际水平”的线性组合。

在宏观经济学领域,一般将这种利用过去预期与过去实际值间的差距来矫正对未来预期的方法,称为“适应性预期”(Adaptive Expectation)。那么,适应性预期是否是对人们预期形成机制的一个贴切刻画?

一方面,适应性预期有其显然的合理性。适应性预期反映了人们对于他们过去预期的反应和调整能力。但是,这一机制显然也有其不足。例如价格水平遵循如表3-1第1行的变化,那么按照适应性预期形成机制,人们在各期形成的对于下一期价格水平的预期就如表3-1第2行所示(假设λ=0.5)。

表3-1 适应性预期

依照适应性预期形成机制,当总价格水平在100和200之间交替变化许多期(图3-2),人们也依然无法真正意识到这一规律——这一预期的形成和调整机制是合理的吗?换言之,如果经济理论的研究者知道真实变量与预期变量之间的不一致,那么生活在真实经济中的人们真的会不知道这种不一致吗?

图3-2 实际价格和期望价格

一个与适应性预期相对的概念是“理性预期”(Rational Expectation),理性预期是指人们预先充分掌握了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做出的预期。这种预期之所以称为“理性的”,因为它是人们参照过去历史提供的所有知识,对这种知识加以最有效利用,并经过周密的思考之后,才做出的一种预期。正因为如此,这种预期能与有关的经济理论的预期相一致。

理性预期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成就,也是新古典经济学在现代重新占据主流地位的关键。对于理性预期的更详细介绍,留待本书的后续章节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