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慧:第八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思想集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中国实践:减贫脱贫的中国实践

围绕中心,彰显慈善价值和力量

民政部部长 李纪恒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慈善组织、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为代表的慈善力量,围绕服务脱贫攻坚这一战略大局,在生活救助、教育扶贫、医疗扶贫、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慈善活动,成为我国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广大慈善组织、爱心企业、爱心人士,主动投身波澜壮阔的抗疫斗争。全国通过各级慈善组织和红十字会,累计捐赠抗疫资金396.27亿元,累计捐赠抗疫急需物资10.9亿件。广大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不顾艰险、冲锋在前,在全国开展了57万个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项目,1000多万名注册志愿者提供了超过2.4万小时的服务,为抗疫斗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疫新冠肺炎表彰大会上,专门表扬了国有企业的勇挑重担和各类民营企业、慈善机构的积极出力,赞扬了千千万万志愿者和普通人的无私奉献。

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倒计时冲刺阶段,在此与大家分享几点思考和体会:

第一,坚持围绕中心,为决战脱贫攻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更大贡献。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慈善工作才能得到更好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要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力发挥慈善事业机制灵活、贴近基层、针对性强的优势,彰显慈善价值和力量,慎终如始、再接再厉,突出脱贫地区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需要,为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提供多元化、个性化、专业化的慈善服务。要建立慈善力量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战略有机衔接,要继续支持常态化疫情防控,并为因疫情影响而导致的收入减少、就业困难的贫困人口,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扶贫资源和项目。要全面总结慈善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探索慈善事业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方法和途径,为国际减贫事业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第二,勠力改革创新,着力发挥慈善的第三次分配作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为我国慈善事业提供了新定位、新要求。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完善制度,努力做大慈善蛋糕,分好慈善蛋糕,更好地发挥慈善的第三次分配作用。

做好“互联网+慈善”,加大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创新慈善形式,加强慈善监督,强化信息公开,使人民群众参与慈善更加便利、慈善组织运行更加规范、慈善行业更加透明诚信。要完善突发事件、慈善应急机制,让慈善力量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自然灾害时,更加有序、有效发挥作用。

第三,弘扬慈善文化,努力汇聚磅礴慈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中国具有持久的慈善力量,中国人强调守望相助、风雨同舟。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中华慈善奖、中华慈善日、中国慈展会、中华慈善博物馆等重大活动、重要节日、特色平台的作用,大力宣传慈善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的先进典型,鼓励慈善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慈善宣传活动,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社会慈善意识,让慈善源泉充分涌流、让慈善行为引领时代风尚。要进一步完善慈善激励和支持政策,鼓励利用新技术探索慈善捐赠行为记录,开展志愿服务时间银行试点,对捐赠人做到参与一生、记录一生、回馈一生。要大力发展基层慈善,探索推进涉及公益慈善资源、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区工作者,社区社会组织的联动,形成整体合力,更好地服务于困难群众和民生需求。

从党中央做出“打赢脱贫攻坚战”重要部署开始,历届慈展会都将脱贫攻坚作为展示交流的重要内容。自2018年起,慈展会连续三年聚焦脱贫攻坚主题,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推动中国慈善事业蓬勃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民营企业在脱贫攻坚中做贡献,在疫情防控中勇担当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 谢经荣

春风化雨,春华秋实,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民营经济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国内走向国际,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家作为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作为先富起来的社会群体,始终牢记“先富帮后富”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扬中华民族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光彩事业、扶贫开发事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号召,广泛开展慈善事业,丰富了中国特色的扶贫实践。

第一,民营企业在脱贫攻坚战中做贡献。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关心下、在多位中央领导的直接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民营企业参与的“万企帮万村行动”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八次做出重要指示、批示或回信,对参与的企业家给予极大的鼓舞。截至2020年6月,进入“万企帮万村行动”精准扶贫台账管理的民营企业10.95万家,精准帮扶12.71万个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村6.89万个,产业投入915.92亿元,公益投入152亿多元,安置就业79.9万人,技能培训116万人,共带动和惠及1564.52万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占贫困人口总数的22%。

民营企业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产业、就业等多种形式对贫困户进行帮扶,形成长效脱贫机制。“万企帮万村行动”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帮扶了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更在于丰富了帮扶途径,创新了扶贫的组织形式,深化了扶贫的合作机制,促进了社会群体间的交融。民营企业在精准扶贫的创新实践,是中国减贫经验的写照和缩影,是中国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

第二,民营企业在疫情防控当中勇担当。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广大民营企业在关键时刻勇于担当、积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疫情防控工作,充分展现了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就有11万家民营企业捐款172亿元,捐物119亿元,设立基金62亿元,总金额达到了353亿元。

民营企业参与疫情防控有几大特点:一是捐赠速度快。疫情公布当日即有7笔捐款产生。到第十天,日捐款达到5790笔。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日捐款保持在1000笔以上。二是捐赠数额大。捐赠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55家,捐赠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693家。56家企业设立抗击疫情专项基金,总金额高达61.8亿元,重点关注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为疫情保驾护航。三是捐赠目标精准。湖北疫情严重地区成为捐赠的重点,从捐赠的领域看,15%的捐赠指向了与群众接触最直接、最广泛的基层、社区、村庄和医疗系统。从捐赠的物品看,40%的捐赠企业捐赠了口罩、护目镜和防护服等急缺的防护用品。四是发挥海外联系紧密的优势,快速开展大规模的医疗物资采购。如复星集团紧急启动全球医疗物资的调配行动,仅半个多月时间就覆盖了全球的20多个国家,在海外各地采购紧缺的口罩、防护服、呼吸机等医疗物资296.3万件,捐赠给疫情防控的重点地区。卓尔控股集团的阎志在1月24日紧急启动企业国际供应链条,“疯狂采购”全球的医疗物资,前后11天,11架飞机源源不断将40余万只N75型口罩、30万余套防护服、300多万只口罩、近4万副护目镜、200余台呼吸机和制氧机相继运送至武汉。从紧急采购到第一架飞机抵达,仅仅用了48个小时就走完了正常情况下一个月的国际采购环节,刷新了湖北国际物资采购调运的极限速度。

第三,民营企业是值得信赖的自己人。通过上述民营企业的表现,反映出广大民营企业是听党话、跟党走的,是关键时刻拎得起、靠得住的,是有极强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的,是值得我们信赖的自己人。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着的绝对贫穷将在我们这一代拼搏当中历史性地得到解决。站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让我们聚众智、聚合力,同心同向、攻坚克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汇聚慈善社会力量,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

国家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原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 洪天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打响了中国减贫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到2019年底,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了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到0.6%,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就。

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抗疫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与此同时,脱贫攻坚努力克服疫情灾情影响,紧紧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一鼓作气,尽锐出战。“三保障”和饮用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基本完成,挂牌督战组的工作强力推进,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运行良好,贫困劳动力、就业稳岗成效显著,消费扶贫行稳向前,脱贫攻坚成绩显著、胜利在望。

在各主办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慈展会已经成功举办了7届,历届慈展会将脱贫攻坚作为主要的主题谋划设计。三大主题馆当中就有脱贫攻坚成果馆和消费扶贫产品馆。这两个展馆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全面展示解贫、脱贫的历史实践和突出成果,尤其突出了社会组织、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优秀成果。慈展会成功打造多元集成型的资源对接平台,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引导和汇聚慈善社会力量,引导社会扶贫资源向需要的地方持续发力,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

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最后关键时刻,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持续参与。在此,我提三点建议:

第一,突出优势、壮大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我国社会不缺少扶危济困的爱心和力量,缺的是有效可信的平台和参与渠道。”慈展会已经成功打造了有效可信的平台,希望能够矢志不渝地延续下去。各类社会力量要继续发挥自身专长和优势,做到“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补齐政府在扶贫工作中的短板。通过持续壮大和充分利用慈展会打造的平台渠道,建立和培育政府与社会组织、商会协会、企业间互帮互助的伙伴关系,在扶贫济困上不断形成更多务实的合作成果。

第二,凝心聚力,合力收官。社会力量要继续聚焦深度贫困,凝聚多方合力,积极主动作为,切实助力稳定脱贫成果。积极参与贫困劳动力稳岗就业的保障和服务;职业中介等企业和相关的社会组织,要助力劳务精准匹配对接;培训类的社会组织要根据贫困劳动力培训需求,开展扶贫技能的提升培训;行业协会、商会组织要开发自身以及会员单位的就业岗位,积极参与消费扶贫行动,也希望广大社会组织、民营企业、爱心人士积极参与到消费扶贫行动中,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组织优势,帮助贫困地区打造消费扶贫的知名品牌,建立储运、销售、运输渠道,采购扶贫产品和服务;积极参与社会力量助力挂牌的行动,国家对没有摘帽的52个贫困县和未出列的1113个贫困村进行挂牌督战,动员了社会组织和民营企业对1113个村进行助力帮扶。截至2020年9月,东中部11省市共组织动员了2008家社会组织和民营企业参与到了帮扶工作中,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也希望更多的社会组织和民营企业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凝心聚力,攻克艰中之艰。

第三,着眼长远、共谋振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020年后,我国减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将从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做好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参会的各位都是长期关心和参与扶贫事业的爱心人士,我们都是扶贫人,希望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中,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积极探索贡献社会力量、社会方案和社会智慧。

我们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始终不会改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的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一定会实现,不会改变。我们的爱心组织、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向善向上、扶危济困的方向和理念不会改变,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得到实现,是我们每个人的缘分,也是机遇。我们相信2020年后,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道路上,全社会的力量将不负使命、不负时代、不负重托。

为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更大力量

国务院国资委副秘书长 庄树新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打好疫情防控的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战略成果。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国务院国资委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加强组织推动,强化考核监督,压实央企扶贫责任。

中央企业切实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全力以赴脱贫攻坚,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30亿元。目前,中央企业定点帮扶246个国家级贫困县,对口支援西藏21个县、青海藏区16个县,承担了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安排的上万个各类结队帮扶任务。在扶贫工作当中,央企发挥优势,在产业开发、吸纳就业、劳务输出、教育医疗、购买帮助销售农产品、人才技术培训、社会公共产品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最大的努力,贡献了最大的力量。

面对疫情考验,国务院国资委组织开展了抗疫扶贫专项行动,尽最大努力帮助贫困群众克服疫情造成的不利影响。

一是推动中央企业克服自身困难,加大投入帮扶力度,并尽快拨付资金到位。截至2020年8月底,中央企业在定点扶贫县总投入和引进无偿帮扶资金42.28亿元,比2019年全年完成数增长了5%。

二是组织开展定点贫困县贫困农民工专项招聘活动,动员中央企业主动对接贫困县农民工就业需求,加大吸纳就业力度,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4.7万个。

三是开展消费扶贫专项行动,大力采购帮销农产品,在线上我们整合了央企电商资源,组建了央企消费扶贫的电商平台,为贫困县农产品提供稳定持续辐射面广的销售渠道。自2020年5月12日平台上线以来,累计交易额已达到1.04亿元。在线下,中央企业主动与定点贫困县对接,加大帮扶采购力度,截至2020年8月底,帮助采购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39.21亿元。

在本届慈展会中,中国石化、南方电网、中广核、华侨城等17家中央企业积极参与,相信通过此次慈展会,可以更好地促进资源共享、交流互通、凝聚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央企业也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为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贡献更大的力量。

携手并肩,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凝聚慈善力量

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 孙硕鹏

风雨过后是彩虹,40多年改革征程,我们不仅见证了深圳的活力与速度,更感受到深圳的爱意与温度,感受到中国公益慈善以人民为中心,与新时代同行的使命与追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自2018年以来,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中国慈展会连续三年聚焦脱贫攻坚主题,频道不换、靶心不散、精准定位,全面带动社会资金、专业人才、先进技术、项目服务,与贫困地区对接合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了积极的力量。

中国红十字会作为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将国际红十字组织韧性社区的理念和模式引入中国,募集投入9亿元资金,在28个省3000多个贫困村实施“博爱家园”项目。通过小额信贷、直接到人、滚动运作、劳动致富的模式,带动基金循环滚动,帮助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围绕健康扶贫,实施红十字天使计划,募集资金16亿元,救助白血病等大病患儿5万多名。“光明行”“心拯救”“母婴平安”等健康扶贫项目先后荣获“中华慈善奖”,受益贫困群众达271万人。我们持续关注基层基础设施健康,通过援建博爱卫生院站、培训乡村医生、实施西部儿科医师培训计划,帮助提升贫困地区公共卫生水平。我们持续开展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活动,向困难家庭发放价值12亿元慰问款物,投入近2亿元对口支援西部地区提升人道救助能力,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及社会爱心送到困难群众身边。

实施“互联网+公益”,我们连续组织红十字会系统开展众筹扶贫大赛,倡导“消费即公益”“购买即扶贫”的理念。通过电商平台众筹,助推贫困地区销售农产品。在2019年的慈展会上,众筹扶贫大赛进行模式升级,推进了“公益厨房”项目融入电商直播模式,开启地方特色、专场式助农扶贫带货通道,打造公益助农活动,提升购买转化率,打通产销对接“最后一公里”。

作为国际红十字会运动的成员,中国红十字会始终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国家红十字会合作,分享中国的减贫经验,促进民心相通。我们派出红十字会援外医疗队,在阿富汗、蒙古国等国家实现大病患儿人道救助行动,向45个国家红十字会提供了紧急援助,向21个国家红十字会提供了非紧急人道援助。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按照国家部署,我们向伊朗、伊拉克、意大利派出抗疫专家组,向43个国家提供了抗疫物资的援助,有力支持了当地的疫情防控,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红十字会的良好形象。

脱贫攻坚最后一站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中华民族将彻底摆脱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千年梦想。曙光在前、使命在肩,我们唯有保持坚如磐石的初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忍不拔的毅力,才能取得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中国红十字会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发挥人道主义的作用,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我们将继续加大“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行动力量,聚焦52个挂牌督战县,继续组织开展“凉山行”“怒江行”“西藏行”等的人道救助行动。

我们将有力克服疫情影响,助力可持续脱贫,在举国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的日子里,中国红十字会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广泛动员各方力量支援抗疫斗争。全国红十字会系统共募集款物265亿元,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推进抗疫国际合作贡献了应有的力量,我们将持续投入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积极帮扶受疫情影响的困难群众,协助党和政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持续为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助力赋能。

“同在同改变,你能我能大家能。”让我们携手并肩,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凝聚起蓬勃的公益慈善力量,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为决战脱贫攻坚贡献广东智慧

广东省副省长 李红军

守望相助、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新时代慈善事业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慈善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重要作用,提出要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制度,创新我国慈善事业制度、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事业。

近年来,广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要求,全力脱贫攻坚,大力开展“万企帮万村行动”,慈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20年9月,广东共有慈善组织1283家,公募慈善组织148家,注册志愿者1419万人,各项指标、数据均位居全国前列。广东省累计减贫250多万人,48个贫困村脱贫出列,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效突出,协助4省份349.2万人脱贫。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过程当中,广东精心打造了“6·30广东扶贫济困日”“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等一批慈善精品项目,有些项目已成为广东乃至全国慈善事业的亮丽名片,特别是“6·30广东扶贫济困日”已连续举办11年,认捐金额累计达331.36亿元,对接帮扶40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可以说广东慈善事业的创新实践是中国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精彩缩影,为全国决战脱贫攻坚贡献了广东智慧、广东力量。

2020年,是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作为国内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国际化的慈善盛会,中国慈展会的每一届研讨会都备受瞩目,已经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公益慈善先进理念、前沿理论、创新模式的交汇点和融合点。本次研讨会以“大国攻坚、决战2020”为主题,非常切合中国的形势和世界的期待,必将对凝聚全社会共识、促进国际慈善合作,推动国际公益事业和减贫事业起到重要作用。

广东将以此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举全省之力、举社会之才、举全民之智,大力推进扶贫减贫和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汇聚和引导社会力量,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等方面,做出新的贡献。

以先行示范的标准,为决战脱贫攻坚做出贡献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深圳市原市长 陈如桂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到2020年底,我国无论是在高山之巅还是在边陲小镇,所有贫困人口都将全面脱贫、齐奔小康,这将是创造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作为中国人,都应该感到无比自豪、无比振奋、无比兴奋。我们要感恩习近平总书记、感恩伟大的党、感恩伟大的祖国,也要感恩慈善大爱。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共建深圳,今天的深圳生机勃勃、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我们始终秉承着感恩改革开放、回报全国人民的情怀,把脱贫攻坚作为慈善事业的首要任务,扎扎实实做好中央和广东省交办的对口协作和帮扶任务。近年来,我们与9个省54个县市区开展对口协作,累计投入财政资金约420亿元,社会帮扶资金超过760亿元,帮扶地区194万人实现脱贫。认真落实《慈善法》,组织开展“6·30广东扶贫济困日”“深圳慈善月”“鹏城慈善奖”等公益活动。3年来,全市募集社会资金超过200亿元,救助各类困难群体近千万人次,在中国城市慈善指数中,深圳综合指数位居全国前列,被称为“全国最有爱心和最慷慨的城市”。更让我们感动的是,在这一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斗中,深圳的慈善组织、专业社工、志愿者队伍等慈善力量主动响应、快速行动,踊跃捐款捐物,汇聚起一股股爱心暖流、慈善力量,谱写着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动人篇章。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也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的“双区”建设重大机遇,在民政部等中央单位和各省市的支持下,充分发挥中国慈展会这一国家级重要平台作用,推动深圳慈善事业再上新的台阶。以先行示范的标准,坚决完成好对口帮扶任务,努力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以优异的成绩庆祝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

明确慈善事业发展的新方位,探寻公益实践前进的新动向

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慈善总会会长、民政部原副部长 宫蒲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将脱贫攻坚作为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重要落脚点,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做出了一系列的重大战略部署,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前所未有,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的新篇章。特别是面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挑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举国上下众志成城、团结一致,取得了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成果。

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即将顺利完成,我国的减贫方案和减贫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我国脱贫攻坚是亿万人民参与的伟大实践,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心血,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

脱贫攻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得益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建立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五级书记齐上阵,各级党委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政治保障;得益于精准方略,在扶贫对象、资金安排、扶贫措施等方面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极大地提高了脱贫时效;得益于坚持社会动员,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的作用,构建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凝聚了各方力量;得益于坚持群众主体,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组织引导支持贫困群众用自己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激发内生动力;得益于真抓实干,以钉钉子精神,从严从实要求贯穿脱贫工作全流程和各个环节,使脱贫攻坚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在这场人类反贫困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脱贫攻坚战中,全国各级慈善组织积极响应中央号召,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凝聚社会力量,汇集社会资源,踊跃投身脱贫攻坚伟大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全国慈善行业的排头兵,中华慈善总会坚决落实中央决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各地慈善会一道,瞄准深度贫困地区,构筑合作平台,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合作机制、加大善款善物投入和慈善项目支持力度,聚焦精准扶贫、助力脱贫攻坚。近年来,中华慈善总会在“三区三州”和11个连片深度贫困地区共投入款物价值75亿元,开展了涵盖扶贫、医疗、儿童、教育、助残等多个领域的30多个慈善公益项目,仅2019年就向深度贫困地区定向定点投入善款、善物超过16亿元。

多年来,我们在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等多个领域,实施了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脱贫攻坚项目。

2017年,通过药品援助、医疗救助等方式,在贫困地区向低保和低收入家庭数万名癌症和重症患者发放价值47亿元的援助药品和1369万元援助资金;万达集团通过总会捐资10多亿元,启动了贵州的丹寨万达小镇精准扶贫项目,截至2019年10月,共带动丹寨全县旅游综合收入55.2亿元,使3.38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在深度贫困地区投入资金2272亿元,开展“微笑列车”项目,为上万名唇腭裂、脊柱侧弯患者进行手术。组织爱心医院赴西藏、新疆、青海、甘肃等贫困地区开展疾病救助行动,仅2019年免费筛查近20万人,为219名先心病儿童和107名包虫病患者免费实施了手术治疗。与太原慈善职业技术学院合作,举办了慈善扶贫西藏、江西培训班,对两地特殊困难家庭子女进行技能培训;依托“为了明天”关爱儿童项目,为6000多名留守儿童提供了关爱保护,向贫困地区捐赠中华爱心图书室593个,中小学课外读物219万余册,总价值超过4000万元。

通过多年的扶贫实践,我们深切体会到,慈善事业是联系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等社会帮扶资源与农村贫困人口的重要纽带,是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平台,是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重要力量。在脱贫攻坚伟大进程中,各级慈善组织不仅在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方面主动作为,还积极开展各类扶贫项目,提供智力支持,协助科学决策,推广扶贫志愿服务,推动了政府、市场和社会参与扶贫攻坚的良性互动,有力拓展了社会各界参与扶贫的深度和广度。慈善事业已经成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社会力量,必将在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着的绝对贫困将成为历史。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在迈入全面小康的后扶贫时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解决相对贫困和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依然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大力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为助力后扶贫时代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兜底保障,继续献计出力、锐意进取,为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不懈奋斗。

践行使命,汇聚社会扶贫合力

中国扶贫基金会理事长、原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 郑文凯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极为重要的历史节点。又遇到了疫情突发、汛情叠加、世情多变的严峻考验,也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脱贫攻坚迎难而上,目标任务均达到或超过了预期。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胜利在望,我们将彻底消除绝对贫困,提前10年率先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减贫等核心指标,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重要的具有示范意义的中国样本。

在举全国之力推进脱贫攻坚大背景下,中国扶贫基金会作为扶贫领域规模最大的社会组织,我们坚守初心,践行使命,针对健康扶贫、教育扶贫、救灾扶贫、产业扶贫和国际扶贫等重点方面,围绕总目标,聚焦主战场,拓展大扶贫,注重专业化,瞄准新形势下贫困地区发展需求,针对贫困人口脱贫的突出问题,专门设立和实施了系列项目。

在健康扶贫领域,我们为960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主要劳动力提供健康保险服务,为贫困群众增添一份保障。

在教育扶贫领域,针对学前、小学、中学和大学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需求,设立了“新长城助学”“爱心包裹”“同伴妈妈”“加油计划”等多个项目,通过教育支持,探索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新途径。

在救灾扶贫领域,针对各类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给贫困群众带来的影响,开展了防灾减灾、紧急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等项目,致力于缓解贫困人口因灾致贫、因灾返贫问题。

产业扶贫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之策,在产业扶贫领域,我们深入发掘贫困地区“藏在深山人未识”的独特资源,动员引导群众组织起来,使当地的绿色产业、特色产品、红色基因、古色文化、秀色风光等资源要素得以深度开发和优化配置。

我们先后推出一系列项目,坚持以市场为主导、以贫困群众为主题、以专业合作社为主力,打造产品品牌、培育市场机制、社会机制和群众互动机制相融合、互补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着力构建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有效平台,拓展政府、市场、社会互动以及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联动的项目创新模式。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通过项目创新实践,汇聚社会扶贫合力,激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活力,提高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基金会一共募集资金近50亿元,还在缅甸、尼泊尔、埃塞俄比亚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室,在“一带一路”沿线10个国家开展了“国际爱心包裹”等项目,传播中国经验、讲述中国脱贫故事。

一年一度的慈展会是慈善公益领域共襄盛举、创新示范的重要平台,我们期待这次会议进一步推动社会各界更加关注扶贫和“三农”问题,凝聚力量持续投入脱贫攻坚、实施国家新减贫战略等伟大事业中,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三农”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城乡一体化:乡村振兴一二三

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华民慈善基金会理事长、深圳市中国慈展会发展中心理事长 卢德之

先讲一个故事,我和日本著名企业家、学者——福武总一郎先生的故事。我在6年前跟福武总一郎先生在夏威夷轮流担任东西方慈善论坛的轮值主席,这次疫情来了之后,从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刘福清那里得知武汉的殡仪馆管理(问题),因为医院都有人管,但是殡仪馆管理的人员不多,当时甚至没有。我跟福武总一郎先生商量,一起组织国际力量,共同组织物资来支持武汉的抗疫,这得到了湖北省民政厅的表扬。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多次进行交流,正好疫情期间在家隔离,我们就共同写了一本书《公益资本论》。为什么写这本书呢?是因为在6年来的多少次交流当中,我写了《资本精神》《共享文明》《走向共享》三本书,他写了《公益资本主义》这本书。我发现有很多观点特别一致,特别是福武总一郎先生以30年的时间,让日本的一座荒岛成为旅游胜地,把这么一座荒弃的岛打造成艺术摇篮的模式被称为“直岛模式”。

我也一直参与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特别是过去10多年,一直参与中国的慈善事业,这就与福武总一郎先生有很多的共同点。后来在他们的一再要求下,我们用了3个月的时间,共同写了《公益资本论》这本书。应该说我们有这么几点共识:在我们看来,资本作为推动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力量,它不应该只为少数人所享用,不应该只用于城市的发展,而应该为更多的人所用;我们认为乡村必须振兴,特别是日本经验告诉我们,人口越来越少,生育率越来越低,使一些传统文化慢慢失传;现代城市化在我们看来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是只有在乡村才能找到文化的根。我们认为乡村如果不发展,那么人口、文化传承这些基本问题就没有办法解决。

这样一个经验对中国很有启示,今天的日本就是明天的中国。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怎么关注这些问题,或者说解决这些问题?《公益资本论》这本书可能对中国有所启发。

从历史角度来看,农业与人类相伴而生,而且永不消失。即使社会再发达,农业也不会消失。从人类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农村经济发展、工业经济发展到最后是农工融合发展。从西方国家情况来看,20世纪完成了工业化,城市发展很快,农村相对落后,于是又不得不回过头来搞乡村振兴。中国历史上长期处于农耕文明时代,近40年来城市发展很快,农村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但必须避免走西方包括日本在内的国家的老路。日本的朋友都看到了这一点,我们也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从现实角度来看,我们现在处在互联网时代,非单一性城市、非单一性农村,而是城中有村,村中有城,这应该成为这个时代城乡格局的基本形态。滕文生同志认为,农村作为农业文明、农村经济的载体,是与世永存而不可能消亡的。我认为,农村与城市将会成为一个整体,谁也离不开谁,如果说谁离开谁都能生存下来,那一定是农村,而不是城市。这样的一定是落后与现代不相干的农村。城乡一体化既是历史的记忆,更是现实的趋势和要求。

我提三点建议:

首先,要追求一个目标。按照共享化的理念内涵,要实现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城乡之间、工农之间都应走向共享,实现城乡之间的经济、信息、社会、文化生态协同发展。

其次,城市要反哺农村。过去40年,农村支持了城市的发展,并做出了很大的牺牲,现在城市发展已经明显超越了农村,城市有能力也有责任、有义务来反哺农村。我们这些人都是从农村出来的,这些年更多是为城市做贡献,所以确实到了反哺农村、反哺家乡的时候了,城市反哺农村、人才下乡、科技下乡、资本下乡,更重要的是发展下乡,产业下乡也可以有。

中国扶贫基金会郑会长给我们介绍了一些做法,确确实实常有所闻,他们把新理念、新产业注入扶贫当中,确实感人。我跟刘文奎先生说:“你们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这样的事业,真是令人感动。”我们还做别的事,他们可能一辈子就做这一件事情,这是可歌可泣的。一个产业项目就可能带动一个地方的发展,这样的案例到处都是。

最后,城乡一体化必须重视农村文化。与西方国家不同,农村是中国基本的文化符号,中国城乡一体化不能走西方国家城市中心主义的道路,要重视农村文化的传承。“礼、义、廉、耻、忠、孝”的传统文化元素,表现了地方文化的动力性和特点,现代城市文化不能取代地方文化的特色和民族文化的多元性。

在这样的过程当中,社会组织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应该发挥重要作用,因为社会组织具有高度聚合的特点,既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挖掘、整理、发展地方文化的内涵,使经济和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慈善事业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我认为既要有城市文化下乡,也要有农村文化进城,要推动城乡文化融合发展。

我的基本结论是:城乡一体化必须以人为中心,经济是发展的基础,文化是发展的灵魂。有了经济文化的融合发展,才有现代城乡人健康幸福的社会。在城乡一体化的构架下,我们都是城市人,也都是村里人。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就是人的现代化的过程,我们期待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推动共享文明建设。

让慈善成为反贫困的长久社会机制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 郑功成

脱贫攻坚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标志性指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导下,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大规模的脱贫攻坚工程特别是针对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程的实施,使贫困地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贫困人口的生活得到了全面改观。因此,脱贫攻坚不仅是中国在全面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促使全体人民步入全面小康社会并实现民生发展质的飞跃的宏伟工程,也是人类发展史上最宏伟的反贫困工程,已经取得的卓越成就举世瞩目,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

在这场大规模的反贫困战役中,慈善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慈善组织用于扶贫济困的慈善支出在2016年达300亿元,2019年增长到近500亿元;许多慈善组织参与对口支援,通过各种扶贫项目促进了社会资源的有效对接,许多慈善项目为款物扶贫、消费扶贫、信息扶贫、服务扶贫等做出了有益贡献。中国的慈善组织能够在脱贫攻坚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氛围,慈善组织坚持扶贫、济困、助弱的公益宗旨,并主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结果,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生动且具体的体现。

尽管脱贫攻坚的任务已经接近尾声,绝对贫困与区域性贫困问题即将被送进历史,但贫困问题仍将是我国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只不过反贫困的对象主要不是绝对贫困问题,而是相对贫困问题。因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个人禀赋、能力、机会及努力程度的差异,决定了总会有一部分人处于收入低、生活质量低的境地,因此,继续发挥好慈善组织在新时代反贫困中的作用仍将是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现实任务与长远任务。因此,慈善事业应当成为我国反贫困特别是新时代应对相对贫困问题的长久社会机制。为此,建议:

一是更加重视慈善事业并促使其能够得到大发展。2020年是《慈善法》实施四周年,我国的慈善事业在过去4年中获得了发展,但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与需要的局面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否真正高度重视、实质促进是关键问题。因此,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还需要充分认识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作用,真正将其融入促进完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与民生保障制度、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建设中加以考量,并采取更多实质性的政策支持。唯有如此,才能使慈善事业在未来发挥出更好的反贫困作用,并成为真正有影响的社会事业。

二是植根国情进一步调适慈善事业的发展方向。一方面,慈善无国界,慈善事业有国界,这是一个常识问题,因为个人可以凭自己的价值取向与意愿行善,但慈善事业不可能脱离各国的现实制度安排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如我国走的是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慈善事业只有真正融入这条道路与中国制度中,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包括财政税收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治理制度等无一例外地均会对慈善事业的发展产生直接且重要的影响,我们需要不断完善这些制度以便让慈善事业的发展具有更加广阔的空间,也需要慈善界与参与慈善者适应这些制度更好地发展自己。同时,中华传统文化具有自己显著的特色,不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依照欧美国家政策方法来推动慈善事业发展就可能难以引起社会共鸣、形成社会共识,最终不利于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从目前的实践来看,社区慈善、网络慈善、家族慈善等更加符合中华文化,值得高度重视并促使其得到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在应对相对贫困问题时,慈善事业不仅需要有筹募款物的强大功能,更需要具备提供各种社会公共服务的功能,这样才能更好地弥补政府功能的不足,才能更加广泛地调动社会力量特别是丰富的人力资源,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慈善事业发展的需要。

三是要让慈善事业运行在法治与自治相结合的轨道上。我国已经走上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途,全面依法治国是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因此,全面贯彻落实《慈善法》并确保法律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根本宗旨转化为具体行动十分必要。在这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慈善法制建设,特别是要通过制定专门的行政法规、规章和适时修订《慈善法》来使慈善事业有良法可依,并通过更有力度的政策支持,激励人人行善、终生行善。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到慈善事业是建立在自愿捐献基础之上的社会公益事业,必须尊重捐赠者的意愿和维护慈善组织的自主权,法治与自治相结合应当成为促进我国慈善事业大发展的基本取向。只有法治化才能确保慈善事业的正确发展方向;只有尊重自治,慈善组织才能具有活力并在实践中不断成长起来。因此,我国的慈善事业发展需要平衡好法治与自治的关系。

不能轻言胜利,扶贫是一个永恒的事业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 郑永年

中国的扶贫、慈善实践很丰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带领8亿多人口脱贫,这在世界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中国对当今世界扶贫做了最大的贡献。

我认为,我们的伟大实践,这样的会议远远不够,有关扶贫的会议不够、研究不够、讨论不够。大家知道今年的扶贫诺贝尔经济学奖被印度籍学者拿走了,我跟中国的经济学家说,这是说不过去的。当然,我们也是开玩笑,这是学术界。印度人经济搞不好,因为他们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太多了,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的教科书,经济肯定搞不好,中国经济实践偏离了西方国家的教科书,是基于自己的文化、国情,扶贫上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学者不能找借口,而是要把扶贫的故事讲好、把扶贫经验总结好,这不仅仅是对中国自己的交代,也是对世界的贡献。

直到21世纪,贫困仍然困扰人类社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历了一波超级全球化,这一波超级全球化创造了巨量的财富,但是也带来了所有国家收入和财富差异的扩大,以及贫困阶层的增加,发达国家也是如此。为什么美国和西方民粹主义崛起?就是因为社会变得越来越不公平,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这一波欧美民粹主义的直接结果,就是贸易保护主义、经济民主主义,尤其是美国特朗普政府,把美国国内原因全球化认为是全球化的结果,所以要在墨西哥边境建墙,跟中国贸易冲突,把美国国内的问题责任推给中国。

是不是开放就造成了贫困呢?我想不是的。从中国的经验来说恰恰相反,因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8亿多人口脱离贫穷。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加入全球化浪潮,用今天的话来说,加入了外循环、国际大循环,这个国际大循环对于中国的扶贫、脱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珠江三角洲地区每年吸收农民工3000万人,我想,在珠江三角洲打工的3000万农民工都是脱离了绝对贫困状态。为什么西方产生这样的情况,而中国的情况又刚好相反呢?全球化带来的贫困效应应该通过政府的作为来改变,但受资本主导一切的思维影响,欧美国家的政府没有在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所以,全球化所创造的巨大财富就集中在极少数人手里。90年代,我在美国留学,那时候他们很骄傲,美国是庞大的中产阶层社会,但是现在美国人讲自己的社会是富豪社会。从中产阶级社会到富豪社会的转型,是西方国家现在面临的问题。

举个例子,二战之后,美国经过凯恩斯主义,因为凯恩斯主义积极倡导政府在经济发展当中的作用。西方国家总体上,包括美国二战之后的中产阶级占比达到70%,现在中产阶级占比不到50%。我国的中产阶级占比是30%,但是我国的中产阶级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从贫困到富裕稍微慢一点没有问题,但是美国从富裕到贫穷,中产阶级从70%下降到50%,这是说不过去的。奥巴马总统执政8年,美国中产阶层以每年1%还多的速度下降。所以,奥巴马执政也是为特朗普民粹主义崛起打下了社会基础。

中国的经验非常宝贵,全球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冲击也十分巨大,收入和财富也同样面临着社会不公平等问题。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起主导型的作用,政府起更好的作用,从扶贫经验来看,确实做到了这两点,以市场起主导型作用,但是政府在扶贫工作当中起更好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每一个阶段政府都推出有效的扶贫计划,尤其是近几年的精准扶贫非常重要。我到云南和很多地方看,尽管扶贫的方法是否更有效,这可以讨论,也许有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更有效,但是精准扶贫本身就是必需的,这是保障一个社会的基本公平和基本运作。上次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我们实现了“两个可持续发展”:一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可持续的社会稳定。

这两个“可持续”是不容易的,很多国家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出现了社会不稳定,甚至是动荡。有些国家虽然社会是稳定的,但是经济并不发展。中国实现这两个“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虽然2020年我国扶贫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个人觉得不能轻言扶贫的胜利,因为扶贫是一个永恒的事业,孔子时代一直在提倡社会公平,几千年了,从世界历史来看,扶贫不会有终结的一天。

下一阶段在精准扶贫的基础上,要花大力气来控制返贫,要控制相对的贫困人口,相对的贫困人口现在还是巨大。我们的中产阶级还很少,有4亿人口,大概占我国总人口的30%。在下一个阶段,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从社会改革入手,包括确认慈善制度、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公共住房,要为中产阶级提供一个制度保障。美国今天出现的问题为什么比欧洲严重?因为欧洲是福利国家,中产阶级有制度保障,美国的中产阶级没有制度保障,所以很快就掉下去了。上次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的时候我建议,一定要避免这种情况,避免中产阶级下滑,一方面是扶贫,另一方面要为中产阶级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过去40年中国是8亿人口脱贫,创造了世界奇迹,下一个世界奇迹是什么呢?每年中产阶级数量上涨,现在是4亿人口,到2035年,如果中产阶级人口达到7亿,中国就可以出现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庞大的中产阶层。庞大的中产阶层意味着什么呢?古人说“有恒产者有恒心”,中产阶级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人类通往自由平等的基础。所以,我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把中产阶级做大做强,到2035年再创一个世界经济奇迹。

互联网公益,赋能脱贫攻坚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 马 利

如何利用互联网为减贫脱贫赋能?

第一,网络公益是减贫脱贫的新动能。

减贫脱贫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作为民间组织,积极组织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2016年,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与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京东、阿里巴巴、中国电信、腾讯等网信企业,建立了“网络公益扶贫联盟”,组织100多家网信企业,共同参与网络扶贫行动。2018年,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设立了“网络扶贫专项基金”。2020年,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开展了“镜头中的脱贫故事”网络直播、“我家的故事”脱贫攻坚奔小康短视频征集活动,充分发挥网络传播优势,展现脱贫攻坚成果和经验,营造“人人参与扶贫,人人支持扶贫”的良好氛围,让扶贫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第二,坚持问题导向,服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

为维护边疆稳定、助力贫困地区提升信息化水平,弥补数字鸿沟、解决信息高速“最后一公里”等问题,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于2018年发起了“网络扶贫手机捐赠公益项目”,分两批共投入4700万元定制35134部预装汉藏双语操作系统和双语App的国产智能手机,捐赠至西藏自治区及四川、甘肃涉藏州县的藏族建档立卡贫困户,起到了利民、便民、惠民的效果。2020年,为推进城乡学龄儿童对科学的关注及认知,通过互联网助力乡村教育扶贫,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在广东紫金县开展了“村暖花开·互联网扶贫行动”,以主题情景直播课的形式,邀请航天专家,为当地的乡村学生献上一堂别开生面的科技素养体验课程。通过网络直播,把精品课程输送给更多贫困地区的孩子。

第三,发挥互联网的平台优势,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机制。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先后主协办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共享红利:互联网精准扶贫”论坛、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网络公益与扶贫”论坛、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公益慈善”论坛,宣传了“互联网+扶贫”理念,倡导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网络扶贫工作,凝心聚力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还先后4次组织网信企业与深度贫困地区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一方面激发互联网释放更多的扶贫“新动能”,进一步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另一方面建立了授人以渔的“输血模式”,有效激发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我们希望全国贫困地区的群众能够通过互联网增长见识,用信息扶贫,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增加扶贫的新动能,增强脱贫的内生动力。

天下众生相依而存,就像李纪恒部长所说的:“让慈善引领社会的时尚。”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我们基金会愿与互联网捐赠平台、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共同努力,不断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把互联网的发展成果惠及14亿中国人民,在共同致富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脱贫攻坚,民营企业的使命与担当

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宁夏宝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宁夏燕宝慈善基金会理事长 党彦宝

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消除贫困,是全人类共同的梦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到2020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整体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经多年的不懈奋斗,我国的脱贫攻坚创造了世界反贫史上的奇迹,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小康梦”就要实现,作为中华儿女,我们都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积极参与消除贫困,是每一个社会主体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尤其是民营企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面对脱贫攻坚重大历史任务,必须要勇担当、有作为。宝丰集团是宁夏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多年来,我们在深耕实体经济、创新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每年拿出企业10%的利润,以燕宝慈善基金会为平台,大力实施移民扶贫、教育扶贫,并在医疗、养老等领域开展公益实践,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的精准扶贫和公益慈善之路。

首先,积极参与移民扶贫。宁夏是西部欠发达省份,特别是宁夏的中南部地区,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被联合国认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也是国家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之一,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生态移民重大战略,将其中35万名贫困群众,从生存条件极端恶劣的大山中搬出来,为他们建设了新家园。

我们积极响应自治区生态移民号召,在5000人以上的移民扶贫安置区,捐建了9所学校和17所卫生院,有效解决了上万名孩子就近上学和移民群众就近就医的问题,为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环境,能够安居乐业,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创造了有利条件。

其次,大力开展教育扶贫。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先扶智,扶贫必扶志”,西部地区要彻底拔掉穷根,就必须把教育作为长远的事业抓好。为此,我们将教育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点,对宁夏14个县区、8个乡镇,考上大学的孩子全部进行资助,每人每年资助4000元,连续4年,直至完成学业。同时,还对全自治区范围内,其他县区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城市贫困学生进行资助。希望通过教育这一最根本、最有效的“造血式”扶贫,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依靠知识改变命运,进而改变家庭乃至整个家族的命运,彻底挖断“穷根”。

教育扶贫是我们这些年来投入最大、最为核心的精准扶贫项目。目前,我们已累计捐资22.83亿元,资助了22.29万名宁夏籍学生,遍布全国600多所高等院校,已有20多万个家庭从中受益。我们每年捐资约3亿元,每年资助约10万人,每年为10万余个家庭减轻经济负担;每年有3万人毕业,为3万个家庭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现在已有12万多名受助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带领家人走上了致富小康路,真正实现“一人成才,全家脱贫”。我们的项目也成为全国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持续时间最长、受益群众最多的教育扶贫项目。

在最初的教育扶贫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发现有许多孩子不愿拿助学金,本以为是家庭条件比较好,但调研后发现,这些孩子实际上家里都非常贫困。由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自尊心很强,贫困家庭的孩子自尊心更强,他们都不愿因受到资助,而被扣上“贫困生”的帽子,感到低人一等。为此,我们决定实施“经济、精神双扶持”,一方面,对重点贫困县区、乡镇考上大学的孩子,不分贫富,进行“全覆盖、无差别化”资助;另一方面,将“助学金”改为“奖学金”,虽然一字之差,但是把资助变成了鼓励和鞭策。这样不仅有效解决了贫困孩子“上学难”问题,还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在平等环境中学习成长,努力实现人生理想。此外,我们还为受助学生特制了国内首张“奖学金银行卡”,每年定期将奖学金直接汇入卡内,实现点对点发放,让他们能够安心上学。

“燕宝奖学金”为贫困家庭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持的同时,也帮助青年学子树立了自立自强的信心,激发了求学上进的动力,从而实现了自力更生,并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和新生力量。更为重要的是,也让所有受到资助的孩子从小就懂得了感恩,成为爱的传递者。许多学生自发成立“燕宝爱心社”,以志愿者、义工等方式广泛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还有的毕业后,直接选择了公益慈善组织工作,用实际行动传递社会正能量。

最后,深入实践公益医疗养老。随着社会的发展,养老、医疗问题成为社会的焦点。宁夏及西部地区医疗养老公共设施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服务水平相对滞后。为缓解地区“养老难、养老贵,看病难、看病贵”等社会问题,我们本着公益理念,投入100亿元,全国首创打造了“医、养、教”相融合的公益医疗养老项目。这个项目包括8500套活力康养公寓;2100张床位的大型三甲综合医院,并在医院内单独设立了1962张床位的医护照料中心;同时,还有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一站式”的优质教育资源,项目配套设施齐全高端,提供全方位、高品质的服务,但收费标准低于同行,真正让老百姓能“进得来、住得起”。我们希望通过这一全新模式,破解当前“老无所医、老无所养、老无所乐、老无所为”等老龄化社会问题,为助力“健康中国”探索出一条新路。目前,我们的养老社区已建成,开始发挥社会效益;医院项目将于明年投用,届时将形成服务宁夏、辐射西部,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公益康养示范基地。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又遇突发疫情,给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非常时期,就要有非常之举。我们在疫情发生的第一时间想方设法调集物资,先后捐款捐物20余次,累计捐资5300多万元,积极驰援一线抗疫。同时,企业还紧急启动转产,生产医疗防护物资原料,并投产了医用口罩、防护服生产线,全力为抗击疫情提供保障。

虽然我国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画上句号,但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问题仍将长期存在。“消除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将任重而道远。未来,我们将不断探索慈善创新发展之路,为巩固扶贫成果、预防脱贫返贫,继续秉承慈善理念、发扬慈善精神,持之以恒将教育助学做下去。我相信,在社会各界仁人志士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早日实现!

如何让脱贫变得可持续

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阿里巴巴脱贫基金执行秘书长 孙利军

在实践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思考脱贫的可持续?过去几年,阿里一直在脱贫实践过程当中思考自己的脱贫战略,如何真正把这个战略做到可持续性,我将过去两年犯的错、过去两年的经验和思考与大家进行分享。

2017年,阿里成立脱贫基金,并且脱贫已经成为阿里的第四大战略。为什么是战略?因为脱贫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团队去实践的,而是以阿里整个经济体的合力去思考的。所以,2017年成立整体的脱贫基金时,就在战略上思考如何可持续,首先要从长远的角度思考脱贫的问题,因此我们的脱贫有了五大方向。

从围绕人的未来、围绕人的保障、围绕人的发展,我们在思考的脱贫分为健康脱贫、教育脱贫、女性脱贫;同时,结合可持续性、业务发展性又有了电商脱贫和环境脱贫。一个是结合淘宝,一个是结合支付宝。

我们认为脱贫不仅仅是眼前的问题,更是要思考长远的问题。教育脱贫成为我们第一大脱贫方向。我们认为,如何帮助贫困地区未来的年轻人走出来、让未来的年轻人拥有更多的现代化思想和更多的理念发展,拥有更多的创新,尤为重要。所以,在教育上分别由两任集团主席负责。

马云老师在义务教育领域开展了5年工作,我们不仅仅是围绕学生的资助,还招募大量乡村老师、校长、乡村师范生回到贫困地区,围绕技术学校进行工作。更是以县为单位从整体来思考,不仅要把校园硬件做好,还要解决校园的软件系统、普惠系统,保障未来能让这些贫困地区的孩子,有更多人从大山走出来。同样,我们帮助贫困地区培养当地的人才。蔡总(蔡崇信)负责的是职业教育,每个贫困县都有职业教育,2年多的时间里,对30多个县职业教育的课程、老师、内容、帮扶落地,实现脱贫要思考如何在贫困地区“长”出脱贫的人才和能力。

我们更要思考,国家“自上而下”这么大的力度、这么多年的持续脱贫的作战中,如何保持胜利的果实?3年前扶贫办的数据显示,如今在中国因病返贫的比例达到44.3%。那时候开始,我们就联合当地和扶贫基金会,用阿里技术和区块链技术实现对建档立卡做保障计划。过去3年时间,阿里完成了86个县的建档立卡,能做到全覆盖、全透明、全跟踪。这些贫困县一旦上线,其所有的建档立卡,不分病种,不分医院,治疗费用的50%就能报销。我们用的是完整的区块链整体跟踪技术,我们确信3年后会突破1千万健康脱贫。

以前做农村项目的时候我就在思考,如何帮助当地的女性走出来,如何帮助当地的女性就业、做好保障,如何培育自己的下一代?接着阿里就有了女性创业、女性保障和女性整体的脱贫计划,覆盖的女性达到80多万人。这对于阿里来说,是思考如何以人为根本、持续性地帮助这些地区,更好地建立以当地为中心的人才计划和孵化计划。持续思考的是如何结合自己的业务做到脱贫的可持续性。扶贫是给予、脱贫是更多的给予,并带去自我的造血能力。

结合今天的电商平台淘宝,电商脱贫不是简单的卖货,而是思考“天、地、人”。

“天”是意志,今天要改变的不是简单的卖货,而是从贫困地区的“一把手”开始。每到一个县,都跟县委书记、县长,形成整体的战略方向,彼此要形成共识,明白在电商脱贫上做什么、完善什么,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达成高度的共识,你的想法、策略,才能更好地落地。很高兴阿里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培训了处级以上干部近2000人,到今天为止,已经有300位县长走进直播室,为此我感到非常高兴。在过去的2019年中,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在电商扶贫下,年增长达到58%。对于我们来说,不是简单地思考卖货物,而是通过电商帮助当地培养人才。

“地”是围绕着产业,人是真正的输送人才和帮助当地培训人才。从前年开始,阿里已经把非常核心的一批管理干部落地到了11个县,这些干部都是阿里平均工龄12年当中最优秀的一批干部,他们过去都是做着书记助理、县长助理和副县长的工作,远赴国家级贫困县后他们能够很好地把我们的理念、方向与脱贫更好、更友善地结合。

在环境脱贫上,蚂蚁森林是种树,如今不仅是种树,而且结合当地的方式种经济林。老百姓的苗种下去就有了收获的希望,更重要的是包销,在天猫上卖,卖掉的钱就继续种树,如此循环。如今计划已在7个县的荒漠地带落地,把经济林种可持续发展。

对于阿里来说,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脱贫变得可持续、如何让脱贫真正地给当地带来自我造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