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文献综述
1.5.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Rachel Carson发表了环境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引发广泛关注,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由此孕育[11]。1972年,Meadows等发表《增长的极限》,得出人类无法根本解决发展无限性和地球有限性的矛盾的结论[12],同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发表《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指导世界人民保护人类环境[13]。1980年发表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14]。1981年发表的《保护地球》认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在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内,提高人类生活质量[15]。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该报告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16]。这一概念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成为共识,大会通过《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首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推向行动,在世界范围内掀起可持续发展热潮[17~18]。1994年,我国制定并出台《中国21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进程[19]。
1.5.2 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
(1)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定义。
水产养殖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食品生产部门[20],通过提供更高质量的鱼、贝类等蛋白质,为世界人口改善饮食[21],同时,对于减轻野生鱼类资源压力[22]、改善水体环境[23]、增加就业机会和繁荣经济也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意义重大[24]。然而,不恰当的水产养殖存在经济效率低下、市场失灵和环境恶化等负外部性,这些负外部性威胁着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25],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实现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急需解决。可持续水产养殖概念最早是从农业中引申出来的,1972年,William McLarney和Bardach等共同著作的《水产养殖安全守则》中首次提及类似可持续水产养殖的概念[26]。至今已有很多学者致力于理解和定义可持续水产养殖,达成的共识可以从四个角度理解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经济和社会学方面[27~29]。环境和资源问题涉及土地、水和能源的使用效率、水质和废水排放量等,经济问题主要是盈利能力、市场需求,社会利益集中在就业、所有权和资金补贴等方面[30]。随着世界范围内水产养殖经验的增长,可持续水产养殖的概念越来越被认为包括环境、资源、经济和社会在内的空间和时间维度,即可持续养殖业不仅必须使利益最大化,也必须使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化[31]。
(2)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随着水产养殖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可持续水产养殖的概念越来越受到关注,问题已不再集中于如何界定什么是可持续水产养殖,而是如何衡量水产养殖是否可持续[32],因此涵盖上述环境、资源、经济、社会等方面用于评估水产养殖可持续性的各种指标应运而生,最重要的是,定量指标为评估水产养殖可持续性提供了新工具[33~34]。
拿部分研究举例来说,在资源和环境方面,水产养殖业因资源浪费和环境负面影响而受到环境学家的广泛批评[35~36],其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在大多数水产养殖“实践守则”和BMP汇编中,显而易见的是,缺乏对有用的环境绩效指标的关注。指标往往是“不痛不痒”和定性的,导致在实践应用时很难衡量生产效率是否提高、负面影响是否减少的问题。因此,需要关于衡量资源利用效率和水产养殖产生的废物数量的定量指标。为此,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如Boyd C.E.等(2007)[37]建立了饲料、蛋白质、鱼粉、营养物质、石灰材料、水、土地和能量在水产养殖中的效率指标,旨在揭示每单位生产所使用的资源量或排放量,此外,提出了评价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其他污染物的方法。Martins等(2010)[38]也从环境可持续视角研究了欧洲循环水产养殖系统的新发展。对于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来说,除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外,还应该对经济和社会的公平性增加关注度[39~41]。
比如Najma等(1998)[42]认为水产养殖为农村失业人口提供了工作机会,他们对西开普省的一个水产养殖项目创造持续农村生计的能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该项目具有创造可持续生计的潜力,同时提出社会政治应和生物技术、经济可行性等问题同等考虑。Lai等(2004)[43]提出了若干鱼类养殖的宏微观经济指标,这些指标符合衡量可持续发展这一以人为中心和以发展为导向概念的基本标准。这些指标作为全要素生产率(TFP)和相对劳动生产率(RLP)方法的补充,可从宏观、部门和企业角度评价水产养殖的经济可持续性。Giap等(2009)[44]研究了泰国对虾养殖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情况,旨在促进泰国对虾养殖政策和技术的融合。Delgado等(2011)[45]从空间可用性、环境保护情况、水质和不同产业间的冲突等方面,对墨西哥沿海水产养殖的发展潜力进行了评估。Carrie J.等(2015)[46]认为可持续资源管理需要提高对复杂生态过程的理解以及形成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社会经济驱动力。为了更好地理解生态和经济系统之间的复杂相互关系,他们将沿海海洋生态系统模型与相关沿海经济模型结合。通过对不同生态和社会经济情景的模拟,用于预测牡蛎养殖生态和经济价值,为可持续海洋资源开发提供支持。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水产养殖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其成就举世瞩目[47],但由于早期发展理念问题,水产养殖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资源[48~49]、环境[50~51]、社会[52]、经济[53]等问题。针对水产养殖的一系列问题,必须从过去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转变为以健康养殖模式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水产养殖的发展前途所在[54~56]。为此,首先要明确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才能更专业地评估一个产业是否可持续,只有条件适合并且能够长期良好保持下去的时候,才能够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条件一般包含资源、环境、生态、社会和经济等方面[57~59]。
目前国内也有部分从资源、环境、生态、社会和经济等方面对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的相关文献,如宋春晓等(2012)[60]、田传远等(2015)[61]通过对以往国内外文献的回顾,建立了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在内的水产养殖业综合评价体系。蒋涛等(2016)[62]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选择了18个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指标,建立了水产养殖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黄康康等(2016)[63]利用熵值法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对湖北浠水水产养殖进行了评价。此外,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水产养殖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某一或两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情况。如车斌等(2007)[64]主要基于经济角度,利用TOPSIS模型构建指标体系,对区域水产养殖业的竞争力进行评价。罗国芝等(2008)[65]通过筛选影响因素,建立了水产养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层次模型。陈昕(2008)[66]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水产养殖区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实际应用于某地胭脂鱼养殖区。黄世英等(2009)[67]建立了海水养殖企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某公司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刘超等(2010)[68]选取7类19项指标构建了台风灾害对水产养殖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马从国等(2011)[69]以池塘养殖水质为研究对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设计了池塘养殖水质模糊综合评价系统。李京梅等(2012)[70]构建了海水养殖生态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实际观测数据进行模拟分析。蒲新明等(2012)[71]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海水养殖生态系统评价模式。郑伟等(2012)[72]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框架,建立了海水养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为海水养殖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王晓蓉等(2013)[73]基于Delphi-AHP方法、ArcGIS和IDRISI软件,通过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为武清区淡水养殖发展的区域发展布局提供依据。陈丹琴等(2015)[74]以宁波网箱养殖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海水网箱养殖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研究对象进行评价。
上述研究为水产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然而这些研究中或缺乏实证分析,或只关注了经济、环境、资源、社会中的部分方面,或无关于扇贝养殖。事实上,目前国内关于扇贝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研究凤毛麟角,少数研究也都集中在养殖适宜性[75]、重金属污染[76]、水体质量[77~78]、表层沉积物[79]和经济效益[80]等方面的评价。若把研究内容进一步细化到海湾扇贝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方面,则尚无相关文献可参考。基于此,本研究深入探析河北海湾扇贝养殖产业现状,从可持续发展内涵出发,尝试从经济、资源、环境、社会和发展潜力等方面构建较为全面的海湾扇贝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期推动河北乃至全国海湾扇贝养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