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21)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在城市更新中发展壮大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受到很大冲击。疫情防控期间,北京一方面出台政策措施支持文化创意企业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继续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以文化的繁荣兴盛引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持续增长。同时,以城市规划为蓝图,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涵养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城市文化气息,赋予城市生机活力。

一、2020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一)多措并举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应对疫情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部署,按照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打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若干措施》和《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响促进中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要求,进一步减轻疫情对首都文化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北京市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月印发了《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文化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采取提前启动财政资金项目的申报工作以确保资金到位、增加文化相关产业补贴、对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给予房租补贴或减免等措施支持文化企业应对疫情,同时鼓励文化内容数字化、公益化和精品化,培育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随后北京市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从加大信贷融资对文化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大风险投资对文化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文化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金融工具、加大财政资金对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建设、夯实文化金融基础工作共六个方面给出具体措施,再次接力支援文化产业复苏。

3月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印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通过补助、融资担保、旅游保险等措施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效能,通过加强对相关企业、从业人员的服务提升产业竞争力,同时鼓励景区积极推进数字化升级,进一步减轻疫情对旅游企业经营的影响,帮助旅游企业共渡难关和稳定发展。

(二)持续推进文化中心建设

4月正式印发的《关于新时代繁荣兴盛首都文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以姊妹篇的方式,对中央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十二届市委对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总体谋划、实践成果、规律性认识予以系统表述,是未来一个时期中首都文化的顶层设计。《意见》按照“四个文化”(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基本格局来展开,提出新时代繁荣兴盛“四个文化”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规划》按照“一核一城三带两区”(一核是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一城是指北京老城,三带是指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两区是指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总体框架谋篇布局,细化了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安排部署了一批重大项目和重要文化民生工程,比如,北京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大运河游船通航工程,三山五园地区重点文物腾退保护修缮工程,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保护工程,南海子文化遗产保护提升工程,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及环球影城主题公园建设等。

《意见》中涉及产业的要求是要汇聚文化创新的强大力量,实施“文化+”融合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体育、金融等深度融合发展,发挥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以及各类文化产业园区作用,健全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首都文化金融生态圈,同时,要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北京在设计、版权、影视、演艺、音乐、网络游戏、网络视听、图书、旅游、会展、艺术品交易等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文化产业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促进文化消费,整体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坚持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运营方式,促进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入国际市场,推进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等建设,支持版权交易平台和版权代理机构发展。

首个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五年规划是2016年发布的《“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发展目标定位在2020年。随着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部署、人民对文化建设的需求、文化建设自身的形势和任务发生变化,首都文化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此次发布的《规划》是“四个中心”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要求落实新版城市总规要求,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注重做好与政治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相关规划的衔接。此前,《北京市长城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2018—2035年)》《北京市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2018—2035年)》《北京市大运河文化带保护传承实施规划》《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2035年)》和《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2035年)》已印发实施,形成了同步推进、一体谋划的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体系。

(三)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长

北京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营业收入合计14209.3亿元,同比增长0.9%。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文化投资运营是仅有的三个实现正增长的子行业,同时从业人员整体负增长3.0%,子行业中仅有内容创作生产和文化投资运营实现了从业人员的正增长;文化装备生产是负增长最明显的子行业,达到-20.5%,也是唯一出现两位数负增长的子行业。2020年第一季度文化企业营业收入2609.8亿元,同比下降8.0%;上半年结束时降幅收窄至5.0%,营业收入5851.4亿元;到第三季度末实现0.7%的增长,达到9593.1亿元;全年较上年增长0.9%,达到14209.3亿元,行业形势持续好转。

其中,文化核心领域第一季度营业收入2384.1亿元,同比下降4.2%,上半年5353.5亿元,同比下降1.2%,到第三季度末转正,达到8792.8亿元,同比增长4.2%,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2986.2亿元,同比增长3.6%。文化相关领域受疫情影响较大,第一季度营业收入225.7亿元,同比下降34.9%,上半年结束时497.9亿元,降幅收窄32.6%,到第三季度末达到800.2亿元,降幅进一步收窄26.5%,全年录得1223.1亿元及20.9%的下降。

内容创作生产一路领跑,凸显疫情期间优质文化内容需求旺盛,营业收入在第一季度为461.5亿元,同比增长16.5%,上半年结束时达到1100.2亿元,同比增长27.9%,到第三季度末达到1938.6亿元,同比增长39.4%,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898.8亿元,同比增长26.0%,是全年收入增长最大的子行业,同时录得全部子行业中最大的从业人员增长率,为2.7%。

疫情同样使得新闻信息服务需求增加,新闻信息服务第一季度、上半年、第三季度末营业收入分别为761.0亿元、1758.5亿元和2829.6亿元,同比增长从第一季度的5.6%、上半年的5.9%,一路攀升至第三季度末的10.0%,全年营业收入达到4149.5亿元,较上年增加12.9%。

另一个实现正增长的子行业是文化投资运营,其营业收入第一季度4.9亿元,同比下降10.3%,上半年11.2亿元,同比下降7.4%,此后逐渐回暖,到第三季度末其营业收入达到17.0亿元,同比增长1.4%,全年录得24.1亿元的营业收入及0.2%的增长。文化投资运营从业人员实现正增长(1.5%),是除内容创作生产以外另一个实现正增长的子行业。

受疫情冲击最大、下降最显著的子行业是文化娱乐休闲服务,其第一季度、上半年、第三季度末及全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9.8亿元、39.3亿元、58.5亿元及79.9亿元,同比分别下降32.7%、36.4%、36.4%及31.8%。文化传播渠道也受到较大影响,其第一季度、上半年、第三季度末及全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46.5亿元、981.8亿元、1617.7亿元及2459.0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9.1%、25.3%、19.4%及18.8%。创意设计服务表现较为稳定,虽然没有实现增长,但下降较少,其第一季度、上半年、第三季度末及全年营业收入分别是690.3亿元、1462.5亿元、2331.4亿元及3374.9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4%、3.1%、1.1%及0.6%,可见,即使受疫情冲击,市场对创意设计的需求依然坚挺。

文化相关领域受疫情影响较大,三个子行业均表现为两位数负增长。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第一季度、上半年、第三季度末及全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24.4亿元、263.5亿元、408.9亿元及624.2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9.8%、35.2%、29.3%及24.0%。文化装备生产第一季度、上半年、第三季度末及全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4.4亿元、37.9亿元、62.4亿元及108.2亿元,同比分别下降54.1%、40.7%、34.0%及23.0%。文化消费终端生产第一季度、上半年、第三季度末及全年营业收入分别为86.9亿元、196.6亿元、328.9亿元及490.7亿元,同比分别下降37.1%、26.6%、20.9%及16.2%。

北京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显示,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1.84亿人次,比上年下降42.9%;实现旅游总收入2914亿元,下降53.2%。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84亿人次,下降42.3%;国内旅游总收入2880.9亿元,下降50.9%。接待入境游客34.1万人次,下降91.0%;国际旅游收入4.8亿美元,下降90.7%。全年经旅行社组织的出境游人数47.2万人次,下降90.3%。

2020年末北京共有公共图书馆24个,总藏量7208万册;档案馆18个,馆藏案卷977.3万卷件;博物馆197个,其中免费开放90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20个。北京地区登记在册的报刊总量3512种;出版社544家;出版物发行单位9744家;全年引进出版物版权8212件,版权(著作权)登记100.3万件。年末有线电视实际用户为605万户,其中高清实际用户395.3万户,超高清(4K)实际用户166.3万户。全年制作电视剧43部1802集,电视动画片26部5548分钟,网络剧82部,网络动画片15部,网络电影215部。全年生产电影185部,北京地区29条院线266家影院,共放映电影146万场,观众2117.1万人次,票房收入10.3亿元。

二、北京文化与城市更新

(一)北京城市更新概况

北京人口和城市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大城市病”已经凸显。中央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疏解非首都功能,减量提质。党中央、国务院相继批复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2035年)》《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2035年)》,构建起首都规划的“四梁八柱”,为首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治理提供了规划引领,也确立了北京“控增量、促减量、优存量”的城市更新思路。北京的城市更新行动,是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市委全会部署的重要任务,也是“十四五”时期拉动投资、促进消费、改善民生、优化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举措。

北京是千年古都,其城市更新在应对目前城市发展需求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2019年3月,《北京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与更新设计导则》出台,从技术上规范了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保护与更新,使街区在具体规划、设计及建设时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北京的城市更新既有整体的旧城改造,也有精细的街区更新,力求提升人居环境和城市品质,实现老城复兴、文化传承发展,彰显文化自信。在此过程中,责任规划师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责任规划师通过经常性互动了解居民诉求,对规划成果进行长期维护,对街道公共空间建设项目提供技术支持。责任规划师的设立参考了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的社区规划师,其核心职责是从社区利益出发,组织协调社区更新。2019年5月,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布《北京市责任规划师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在全市街道、乡镇推行责任规划师制度,北京成为全国首个将责任规划师制度写入城乡规划条例的城市。截至目前,北京的责任规划师制度渐成体系,超过300个责任规划师团队活跃在街道、乡镇和片区,以专业力量助力基层开展城市更新工作。

2021年5月,《北京市城市更新实施意见》正式印发,明确了北京的城市更新是“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的更新”,应坚持“规划引领,民生优先”“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公众参与,共建共享”“试点先行,有序推进”的原则。

(二)北京城市更新中涉及文化的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文化建设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就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现实高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

2020年正式印发的《关于新时代繁荣兴盛首都文化的意见》提出,新时代传承发展古都文化,要坚持城市保护和有机更新相衔接、内涵挖掘和活化利用相统一、保护传统和融入时代相协调,不断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同时,《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大力推动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强化独特壮美的空间秩序,打造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标杆,并依托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构建历史文脉和生态环境交融的整体空间结构。

目前,围绕“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相关专项规划和行动计划已经基本编制完成。《规划》提出建立文化融入机制,强化文化在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中的作用,加强重要功能区、重要城市空间、街区空间改造中的文化设计,逐步提升公共基础设施、城市环境的艺术品位,切实提高城市文化品质。在全市推进的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试点项目中,文化品质是一项重要标准,是城市更新中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

1. 老城更新传承城市历史文脉

老城更新是古都北京城市更新中的重要议题。“新生于旧”“有机更新、整体保护”代替“老城拆改”,成为老城发展的方向。推进老城保护与有机更新,留住美丽的古都历史风貌,同时激发城市活力,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互交融、历史文脉与时代新风交相辉映。近年来,北京通过保护性修缮、恢复性修建、申请式退租等举措,创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老城不能再拆”,生活也在改善。《关于新时代繁荣兴盛首都文化的意见》中指出,新时代传承发展古都文化,要坚持城市保护和有机更新相衔接、内涵挖掘和活化利用相统一、保护传统和融入时代相协调,要处理好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2020年,东城区各街道选取试点平房区院落进行“微整治”,按照一院一策、分步推进的原则,保护与更新并重,打造了一批风貌古朴、环境宜居的“美丽院落”。草厂头条3号院便是其中之一。草厂头条3号院采用的是传统建筑门廊结构,入口走廊处使用了完整的“堆灰掸浆”老工艺,具有保护价值。在对草厂头条3号院进行改造时,“堆灰掸浆”老工艺得到保留和沿袭,同时院内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改造,使居住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2. 存量空间改造激发文化创新

近年来,城市更新的目标被置于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整体目标之中,以产业升级转型为目的在存量空间改造中引入文化元素也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2018年,为了支持工业用地转型升级,北京市出台了《关于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的指导意见》,提出保护利用好老旧厂房,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和再生价值,兴办公共文化设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工业遗产保护和城市功能转型方面发挥了重要导向作用。通过引入公共文化设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新型城市文化空间,老旧工业建筑纷纷实现了“华丽转身”。2019年底北京正式出台《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明确符合条件的国有建设用地上的老旧厂房转型为文化产业园区或兴办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非营利性公共文化设施,可按照一整套流程规范办理改造建设及登记注册等相关手续,在破解老旧厂房转型改造“审批难”问题上率先给出系统解决方案,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各项政策的实施和落地,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稳健发展提供了助力与保障。

三、城市更新中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践探索

(一)城市更新为创意产业提供了更充裕的发展空间

北京拥有丰富的老旧厂房资源,自798艺术园区从2001年起自我更新转变成创意产业集聚区后,城市更新中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合力推动老旧厂房资源进一步腾退释放,一方面城市文化的重要记忆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也获得更丰富的空间资源。

据有关统计,全市利用老旧厂房改造产业园区达百余个。众多此类实践中,以嘉诚胡同创意工场及77文创园为例。

1. 嘉诚胡同创意工场

嘉诚胡同创意工场起步于2007年,东城区将第一批闲置的胡同工厂空间转型为“胡同创意工场”。嘉诚在发展过程中建立了一套独特的文创园区运营模式,对散落在老城胡同里的空间进行有效的整合,盘活嘉诚印象创意园、嘉诚有树新媒体文化产业园等十余个主题不同且各具特色的胡同创意空间,连点成网,发展成包括5大板块(青龙板块、南锣板块、安定门板块、中演板块和龙潭板块)的开放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2020年入选北京市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2. 77文创园

77文创园于2014年正式开园,是以影视和戏剧为核心内容的主题性文化产业园区。其前身是有着63年历史的北京胶印厂,一街之隔有中国美术馆、三联书店,往西有北大红楼旧址,往南有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往北有中央戏剧学院,周边戏剧资源丰富。北京胶印厂厂区被改造为77文创园后,老厂房被改造成排练厅,成为质优价廉的排练场地,使得观众能以更低廉的价格欣赏戏剧艺术;同时,厂区内的老烟囱、烫金模切机等工业遗迹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成就了工业文化与戏剧文化交相辉映的文创园区,2020年成为北京市市级文化产业园区之一。

(二)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城市经济活力

北京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古都,拥有800余年建都史,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有关数据显示,北京市有不可移动文物3840处,可移动文物501万件(套)。其中包括世界文化遗产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16处;地下文物埋藏区68处,历史文化保护区43处,中国历史文化街区3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5处。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文化消费者,同时也为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历久弥新的文化滋养。

1. 中轴线申遗带动老城更新

2012年,“北京中轴线”被成功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后,《北京中轴线保护规划》《北京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规划实施计划》《北京中轴线风貌管控城市设计导则》陆续出台,2017年底,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批准成立了中轴线申遗保护专项工作组,由市文物局和市规划国土委牵头,全面启动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后续实施推进中轴线文物保护修缮计划,取得了腾退与修缮景山寿皇殿建筑群等重要成果,同时逐步改善中轴线遗产风貌,恢复中轴线南段御道景观,扩大公共文化场所,提升人居环境,使老城更具活力与魅力。

北京中轴线,是指北京自元大都、明清以来北京城东西对称布局建筑物的对称轴,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直线距离长约7.8公里。20世纪90年代,北京为连接城市中心和亚运村,在二环路钟鼓楼桥引出鼓楼外大街,向北至三环后为北辰路,这条路成为北京中轴线的延伸,中华民族园和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分列两侧。北京申奥成功后,中轴线再次向北延长,作为奥林匹克公园的轴线,国家体育场(鸟巢)和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一东一西,向北穿过奥林匹克公园到达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后,仰山、奥海均在中轴线上。2018年北京中轴线申遗已确定天安门等14处遗产点。

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抓手,东城区和西城区大力推进老城整体保护和复兴。为探索创新老城保护更新工作模式,2019年东城区在北京市率先出台《东城区老城房屋修缮中老材料、老构件收集及使用管理暂行办法》,首次提出,柁、檩、柱、椽、板、枋、连檐、瓦口、瓦条、老城砖及具有艺术价值的石雕(刻)、砖雕、木雕等有价值、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各类建筑构件,都要通过认定登记、保护性拆除、保存建档等程序予以收集和再利用,实现修旧如旧,探索恢复性修建实施路径。东城区还制定了《东城区街区更新实施意见》,积极探索街区更新工作路径。街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所包围的、具备相对完整城市功能的区域,是城市结构的基本组成单位,也是城市更新精细化实施的基本单元。街区更新工作将注重保护传统风貌,保护胡同、四合院的肌理,改善居住条件,改善市政基础设施和便民设施。如位于东城区建国门街道北极阁的陆宗舆故居,变身“缘庆书苑”向市民免费开放,可开展读书会、传统京味曲艺鉴赏、戏剧普及传承、社区公共文化等系列活动。《东城区2020年街区更新工作方案》明确以中轴线沿线、故宫周边、崇雍大街沿线为重点区域,在8个重点街区和15个试点街区,全面推动街区更新工作进入实施阶段。

“鼓楼西大街整理与复兴计划”是《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2035年)》批复后,西城区首个重点推进完成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项目。该项目于2017年6月正式启动,包括违建拆除、建筑立面提升、公共空间整治、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建设、夜景照明、交通停车综合治理、多杆合一等举措,以恢复老城风貌,形成了“探访一处元代码头、漫步两段古迹高墙、体验四个口袋公园、了解多个历史典故”的景观结构。其中两段古迹高墙,包括“墉墙疏影”和“红墙映翠”。“墉墙疏影”指醇亲王府北墙外长约320米的人行空间,青砖灰瓦,“红墙映翠”指广化寺外长约150米的人行道,红墙灰瓦,均极具传统古建筑风貌。围绕鼓楼西大街沿线挖掘出的德胜祈雪、糖花糖市、元代码头、醇亲王府、关岳庙、广化寺、胡同水井、明清马圈、明代铸钟、谯楼更鼓等多个文化景点,也将被打造成为文化景区,助力中轴线申遗保护。

2020年8月,《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由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正式印发,从价值阐释、保护管理、环境整治、公众参与、保障机制五大方面进行部署,力争通过三年时间,提升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管理状况与环境风貌品质,助推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

2. 工业遗产融入城市新貌

工业遗产是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历史记忆,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工业厂区中,工业建筑、设备等具有鲜明的工业特色,是城市发展的见证。工业遗产的更新应结合历史,对工业建筑、设备、空间格局、色彩与风貌等进行整体保护,使之成为城市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

西什库31号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前身是1956年建立的北京低压电器厂,随着时代的发展,园区按照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和西城区发展规划建设高端文创园。园区既拥有独具一格的哥特式建筑、花窗玻璃白瓦灰墙,也拥有极具工业风格的半米宽铁皮通风管道,改造后工业气息、古典元素与文化创意完美结合,成为首都核心区域难得的花园式文创产业园。

2019年,京张铁路遗址公园改造工程启动,规划连通原9公里铁路沿线的“边角地”“畸零地”,把分割城市生活的“城市灰色地带”打造为服务周边居民的“绿色公共空间”。由于京张高速铁路的建设,京张铁路北京市区段从起点北京北站出站后,由地上钻入地下,地面上的京张铁路旧线从学院南路到北五环段停用。将原先被铁路所割裂的两侧城市空间借助遗址公园重新“缝合”,不仅有跑步道和步行道贯通的城市慢行廊道,还设自行车专用道,保留下来的原铁轨和沿线文物古迹将继续讲述京张铁路的故事,将中国人自主勘测、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的历史与城市新发展融为一体。

(三)文化体育活动为城市带来更新效益

2015年中国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北京市政府确定2022京张冬奥办公园区落户于首钢旧址,这座因为奥运搬迁的厂区将借助冬奥会重现活力,两次奥运会将首钢园从大规模旧工业厂区变成带动北京城市西部发展的城市复兴新地标,是北京城市更新进程中极具特色的部分。

2001年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而彼时的首钢承载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多项奥运工程建设任务:将45吨重的火炬塔吊装安装到50多米高的“鸟巢”顶部,为新建体育场馆提供1.58万吨优质钢材,为国家体育馆工程完成总建筑面积80976平方米、安装量达3347吨的主体钢结构制作等。除了工程任务,首钢还于2005年启动整体大搬迁,以配合改善北京大气状况工作的推进。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申办并非首钢搬迁的唯一原因,另一个原因是为了适应中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首都战略布局的新要求。搬迁后留下的8.63平方公里首钢园是当时北京市最大规模的旧工业厂区。

2015年,首钢园区借助冬奥会再次加入城市更新当中,利用冬奥组委入驻带来的后续效应,建设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区,推动国家级体育资源向园区集聚,集工业遗存地与奥运遗产地于一身,探索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方向。首钢园的改造既区别于国外常见的工业遗址公园式的静态保护,也不同于北京既有的798艺术园区、751时尚设计秀场等单一功能园区,将成为传承北京工业发展集体记忆、带动北京城市西部发展的复合型区域。

首钢园区北区改造已全速推进。2016年5月,首批冬奥组委工作人员入驻由西十筒仓改造的北京冬奥组委办公楼。2017年2月,国家体育总局与首钢总公司签署《关于备战2022年冬季奥运会和建设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区合作框架协议》,精煤车间及周边地区用于改造和新建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的训练馆,四个场馆被称为“首钢四块冰”,分别承接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冰壶和冰球项目的训练和比赛。2022年冬奥会北京城区内唯一的雪上比赛场地单板大跳台则是利用首钢原有的四座冷却塔和制氧厂等工业遗存升级改造而成。北京冬奥会后,首钢滑雪大跳台成为世界首例永久性保留和使用的滑雪大跳台场地,继续用于单板、双板大跳台的比赛和训练,也将成为向公众开放的北京冬奥会标志性景观地点和休闲健身活动场地。

2017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录,首钢园区作为国内目前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钢铁工业生产厂区入围。在弘扬工业文化方面,园区内建设了工业遗址公园、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园内的三高炉是冶炼体系中最典型的一条生产线,是首钢第一座炉容超过2500立方米的现代化大型高炉,被改造为一座浸入式体验博物馆,高炉本身作为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将向人们展现其工艺价值及社会价值。此外,冬奥会的举办带动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项目入驻首钢园,进一步推动了科技文化的融合发展。

四、城市更新中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经验与思考

(一)规划先行

和世界上很多城市不一样,北京的老城从一开始就是规划建造起来的,这成为北京城市更新坚实的理论基础。老城珍藏历史,城市文化则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创新发展。《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按照“一核一城三带两区”(一核是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一城是指北京老城;三带是指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两区是指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总体框架进行布局及工作部署,其中对文化产业的要求是加快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创意城市。《规划》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中得到空间和资源的支撑,以规划指导发展,创意产业的发展将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进而促进城市获得更新与发展。

(二)加强保护

文化创意产业的源泉是文化资源,城市更新的起点是城市的历史资源,因此,加强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将有助于文化创意产业对其的开发、利用与发展。《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要注重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并加快推进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于2021年3月1日起施行,将为加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历史文脉、改善人居环境、统筹协调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与城乡建设发展提供保障。世界遗产,文物,历史建筑和革命史迹,历史文化街区、特色地区和地下文物埋藏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历史河湖水系和水文化遗产,山水格局和城址遗存,传统胡同、历史街巷和传统地名,风景名胜、历史名园和古树名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保护对象等都在保护之列。其中历史建筑包括优秀近现代建筑、工业遗产、挂牌保护院落、名人旧(故)居等。

(三)创新路径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更新的范式也在发生变化,创意产业也成为推动因素之一。以北京市东城区雨儿胡同和西城区菜市口西片区为代表的“共生院”模式已经纳入了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是推动多元化城市更新的实施样板。菜市口西片区是保留着明清时期胡同院落肌理的“胡同—四合院”平房区,属于“宣西—法源寺文化精华区”,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13片文化精华区之一。2019年,北京市西城区启动菜市口西片区平房院落申请式退租工作,在“共生院”模式基础上,引入企业共同参与老城保护与更新,创新性地授予企业“管理权和经营权”,着力培育城市更新服务运营商,实现了“企业有收益,社区有改善”。2021年6月印发的《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鼓励和引导市场主体参与城市更新,形成多元化更新模式,同时要充分调动公众和社会组织参与城市更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平等协商机制,共同推进城市更新,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成果共享。

(许玥姮,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洋,北京文投华彩文化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