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学理论与应用(八)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引言

本文所说的比喻词指的是通过比喻的方法创造出来的词,不包括含有比喻义的词。

长期以来,比喻词在学术界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这大概基于以下两点原因:一是比喻词涉及修辞学。比喻研究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提出的对比论和替代论一直影响着修辞学领域的隐喻研究,但其仅将比喻看作是词语层次的一种修辞方式,将比喻的功能看作是一种附加的、可有可无的“装饰”,缺乏对比喻本质的认识和阐述。受此影响,人们一直对比喻词有种“装饰有余,实用不足”的印象,谈到这一类词,往往附以“形象、生动”等修饰语,对于其命名功能则极少论述。这些看法成为比喻词进一步研究的桎梏。二是从发生学角度看,比喻词的产生借助比喻,通过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建立映射关系而产生。这种造词方式过多地涉及意义,这使比喻造词很难从形式上与其他造词法截然分开。所以,比喻造词法是否具有独立的语言学价值颇让人怀疑。这种存疑的后果,是比喻词虽然很早作为一个术语被提出来,但是一直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相关研究也流于浅层和表面。

我们认为,意义对于词语的孳生,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比喻可以造词。但不断徘徊在比喻能否造词这一问题上并无益处,对比喻词深入细致地研究才能真正促使人们认识这一类词。20世纪30年代以来,认知语言学兴起。20世纪80年代,Lakoff & Johnson从认知角度提出概念隐喻理论,逐步确立了隐喻在思维及语言中的中心地位。国内语言学家对于隐喻的研究也给予了极大的热情。人们发现比喻词不仅仅具有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的作用,它还具有更为实用的功能。这些都为我们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文主要研究比喻词的认知与理解。促使我们对这两个方面研究的原因,是人们对于比喻词称谓的变化。认知隐喻理论兴起以前,人们常称这类词为“比喻词”,有时还细分为“明喻型词语”、“暗喻型词语”,现在人们几乎都笼统称为“隐喻词”。我们以为这不仅仅是表面称呼的变化,而是反映了人们对该类词语的认识。研究比喻词的认知机制对于理清基本概念有重要作用。同时,比喻词的认知理解研究对于跨文化交际和汉外教学也有助益。

如何判断比喻词,已另文说明(肖模艳,2009),本文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