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学理论与应用(八)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词汇语用学背景及研究现状简述

德国学者布拉特纳(1998)首先使用“词汇语用学”这一术语并将其界定为“试图系统解释关涉词项未完全表述意义之语用现象的一个研究领域”。自2000年的第七届国际语用学大会后,词汇语用学被明确称为“一门新的语言学科”。英国学者威尔逊(2004)也指出“词汇语用学是语言学领域中一个迅速发展的分支”,其目的在于“探究词的字面意义在使用中的调整过程”。在随后的十几年中,词汇语用学在国际语言学界迅速发展起来。作为语用学的一个分支,词汇语用学试图解决词汇语义学难以解决的一系列问题。词汇语用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形容词的语用属性;语用畸形;词汇阻遏现象;词义调整;词缀的语用特性;标记语的语用功能;语用与词汇内部意义之间的关系,等等(陈新仁,2005)。

目前这一领域的代表性学者有布拉特纳(2002,2004)、威尔逊(2004a,2004b,2007)、卡斯顿(2002,2007,2010)、冉永平(2005a,2005b,2008,2012)和曾衍桃(2005,2006,2009)等人。威尔逊、卡斯顿认为词汇理解通常涉及特指概念建构过程,该过程是词汇编码意义的收缩或者是扩大。其中,词义的收缩是指交际中某一词语所编码的意义在特定语境中的特定所指,即词汇编码意义因具体语境的作用在所指范围或含意上缩小了;词义的扩大是一个建构在字面义和隐喻义之间的连续统,话语理解中的词语意义除了有可能和字面义重叠以外,还有近似、类别延伸、夸张或者是离字面义最远的隐喻义等各种可能性。关于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建构或语用充实,学者们的观点基本趋于一致,都认为主要有语用收缩和语用扩大两种基本类型(Wilson,2004;Carston,2010;冉永平,2005,2012)。詹全旺(2009)在此基础上又补充了零调整、语用叠加和语用转移。叶慧君(2013)则以汉语话语理解中的词语为研究主体,在横向与纵向两个标准下对词义的语用化类型进行了重新分类,并提出在不同的视角下,词义的语境语用变化可以分为义项间、义项内和义项外三种情况。李宗宏等(2014)对词汇语用学与语用意义研究之间的互补性、语义语用凸显倾向及话语词项共现的词汇语用理据关联进行了探讨。此外,威尔逊也曾在期刊文章或大会主旨发言中多次提到过应从广义的角度去关注词汇语用学,使其关注的焦点延伸到词义习得、词义的语用化处理及词汇语用能力的发展等方面。曾衍桃(2005,2006)也认为词汇语用学成果可广泛地应用于指导语言教学实践和词汇习得研究等领域。但目前将词汇语用学应用到外语教学特别是词汇教学中的研究还不多见。黄希敏(2011)的专著《英语词汇语用策略》应该说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