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学理论与应用(八)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 余论

从维特根斯坦到奥斯汀和塞尔,再到格赖斯,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学术见解,提出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著名理论,为推动哲学和语言学的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这在哲学和语言学发展史上是有目共睹的,毋须多言。通过以上的追溯和分析可以看出,几位哲学家的研究兴趣和思考问题的角度虽不尽相同,但有两点却是惊人的一致。其一,重视语言使用者对解释语言意义的理性推理及能动意识,强调语词及其使用者所在的内外部环境对意义的影响;其二,他们的研究目标是哲学的,而不是语言的,即研究对象是语言,但最终要解决的却是哲学问题,更确切地说,是“通过研究语言来研究‘存在’,研究思想与世界。人的思维是一种内在的交谈,哲学研究就是通过语词意义的分析将‘内在交谈’外化出来;用利科的话来说,就是‘把对语言的理解当成解决基本哲学问题的必要准备’。也就是说,对词语意义的研究,是为了从词语的意义中反推出人的理性和哲思”。(钱冠连,2002∶23-24)尽管以上哲学家们的本意并非要为语用学提供理论基础,但他们的理论却无一例外成了语用学诞生的基石或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这就注定了语用学以及相依而生的词汇语用学有着与生俱来、抹不掉的哲学意蕴。语词是语言哲学研究中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而实际上无论是研究语言意义,还是话语意义,终究都是要落实到词语意义,从研究词语意义出发,最终再回归到词语意义。追溯词汇语用学的哲学源头,不仅能帮助我们认识到词汇语用学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学科价值,更重要的是能让词汇语用学不偏离其应当遵循的轨道,向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发展和壮大。

附注

[1] 海德格尔本人并没有明确表达出他的哲学的某种“语言转向”,但若深入其整个哲学思想,却不难发现一条“语言转向”的线索。参看杨佑文《海德格尔的“语言转向”》,《语言研究中的哲学问题》(陶秀璈,姚小平主编)第187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

[2] 自然语言就是日常语言,只是与二者相对的概念有些不同,自然语言是针对人工语言、理想语言而言,而日常语言主要是与科学语言、诗性语言等这些非常用语言相对。

[3] 维特根斯坦著,涂纪亮译《哲学研究》第3、4、6、7、2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4] 《家族相似性、语言游戏说与语言学》,载《语言研究中的哲学问题》(陶秀璈,姚小平主编)第141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

[5] 格赖斯的主要学术观点可参见其专著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言辞用法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该书初版时间1989年,哈佛大学出版社,书中收入了格赖斯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所做三次讲座的部分内容及其后发表的相关论文。

参考文献

陈新仁 2005 《国外词汇语用学研究述评》,《外语研究》第5期。

崔凤娟、苗兴伟 2007 《语用学的哲学维度》,《外语学刊》第4期。

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 2010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商务印书馆。

何自然、冉永平 2002 《语用学概论》(修订本),湖南教育出版社。

黄希敏著,刘波、黄珮娟译 2011 《英语词汇语用策略》,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江 怡 2011 《语境与意义》,《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第2期。

李宗宏、李发睿 2014 《词汇语用学与语言的语用意义之研究》,《外语教学》第3期。

刘艳茹 2007 《索绪尔与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外语学刊》第4期。

钱冠连 1999 《语用学的哲学渊源》,《外语与外语教学》第6期。

钱冠连 2002 《汉语文化语用学》(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冉永平 2005a 《词汇语用学及语用充实》,《外语教学与研究》第5期。

冉永平 2005b 《当代语用学的发展趋势》,《现代外语》第4期。

冉永平 2008 《论词汇信息的松散性及其语用充实》,《外语研究》第1期。

冉永平 2012 《词汇语用探新》,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陶秀璈、姚小平主编 2010 《语言研究中的哲学问题》,中央编译出版社。

维特根斯坦著,涂纪亮译 2012 《哲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叶慧君 2013 《汉语词义在线理解的词汇语用学研究》,河北大学博士论文。

曾衍桃 2005 《词汇语用学概观》,《山东外语教学》第4期。

曾衍桃 2006 《词汇语用学引论》,《外语学刊》第5期。

曾衍桃、何晓勤、陈开举 2009 《国内词汇语用现象研究十五年之述评》,《江西财经大学学报》第6期。

詹全旺 2009 《词汇语用过程新解》,安徽大学出版社。

Austin, J. L. 1962/2002 How to Things with Words.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Blutner, R. 1998 Lexical pragmatics. Journal of Semantics,(15).

Blutner, R. 2002 Lexical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Linguistische Berichte,(10).

Blutner, R. 2004 Pragmatics and the lexicon. In: L. Horn & G. Ward (eds.) Handbook of Pragmatics. Oxford:Blackwell.

Carston, R. 2002 Metaphor, ad hoc concepts and word meaning-more questions than answers. UCL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14).

Carston, R. 2010 Lexical pragmatics, ad hoc concepts and metaphor: A Relevance Theory perspective. Itali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22,(1).

Grice, P. 1989/2002 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Levinson, S. C. 1983/2001 Pragmatics.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Searle, J. R. 1969/2001 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Wilson, D. 2004a Relevance, word mea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lexical pragmatics. Modern Foreign Languages,(1).

Wilson, D. 2004b Relevance and lexical pragmatics. UCL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16).

Wilson, D. & R. Carston. 2007 A Unitary Approach to Lexical Pragmatics: Relevance, Inference and Ad Hoc Concepts. In N. Burton-Roberts (ed.) Pragmatics. Basingstoke and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