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学理论与应用(八)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什么是词汇生动化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交际不能不注重效果,达到最佳交际效果是言语运用始终不渝的追求。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撰写了《修辞学》(Rhetoric)这样系统的修辞学理论著作来探讨交际效果问题。我国古代学者也提出过不少有关修辞重要性的观点。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就是修饰,就是美化,“行远”就是美化所追求的言语效果。“行远”主要是针对著书立说而言的,对口语交际而言,说话人更关注的是“速效”,即听者产生说话人预期的感应。言辞要“行远”“速效”,关键是要能给听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让信息容易驻留于人的记忆。让信息容易驻留于记忆最重要的手段就是信息形象化。事实表明,记忆力好的人大都是善于利用信息形象化手段的人,那些获得“世界记忆大师”称号的人都是将抽象的数字和字母转化为某种形象的事物来帮助记忆的。这种信息形象化的方法人们也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于言语修辞。陈望道(1984∶70)将修辞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类。“消极的修辞只在使人‘理会’。使人理会只须将意思的轮廓,平实装成语言的定形,便可了事。积极的修辞,却要使人‘感受’。使人感受,却不是这样便可了事,必须使听读者经过了语言文字而有种种的感触。语言文字的固有意义,原是概念的、抽象的,倘若只要传达概念的抽象意义,此外全任情景来补衬,那大抵只要平实地运用它就是……而要使人感受,却必须积极地利用中介上一切所有的感性因素,如语言的声音,语言的形体等等,同时又使语言的意义,带有体验性具体性。每个说及的事物,都像写说者经历过似地,带有写说者的体验性,而能在看读者的心里唤起了一定的具体的影象。”能唤起心理影像就易于给听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这是达到最佳交际效果的先决条件。

能唤起心理影像的语言单位,可以是语段,如论说中讲述的寓言故事;可以是句子,如“拔根汗毛比腰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等;但运用最简便同时也是最广泛的还是词汇的创新。人们在词语使用上有喜新厌旧的特点,因为言语交际中运用新词新语,很容易振人耳膜,抓人眼球,这是词汇总是处在日新月异、生生不息的变动之中的重要动因。词汇的创新中尤以词汇生动化更具吸引力。所谓词汇生动化,是指为了表达的生动将抽象的概念或是既有的抽象词汇改用富于形象色彩或是诙谐色彩的词语来表达。古代学者曾注意到这样一种造词方式。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25:“( 杭人)有讳本语而巧为俏语者,如诟人嘲我曰淄牙,有谋未成曰扫兴,冷淡曰秋意,无言默坐曰出神,言涉败兴曰杀风景,言胡说曰扯淡,或转曰牵冷,则出自宋时梨园市语之遗,未之改也。”所谓“讳本语而巧为俏语”就是将词汇加以生动化。

词汇生动化的方式主要有比拟、移就和谐音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