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的声音:古人的生活日常与文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开头的话

考古发掘获得的古代遗物,按规矩会送到由国家管理的各级博物馆中,它们中的精品,会被陈列在展柜内,供广大民众观赏。人们在观赏这些凝聚着中国古代文明的科学信息的考古标本时,在寂静的展厅中,是否能够聆听到它们在向你吟唱关于它本身的故事?是的,考古标本是会吟唱的,特别是随情抒发它们自身的故事。只要你能够掌握正确的方法,寂静的展厅立时就会热闹起来。那些考古标本会争先恐后地吟唱它们的故事,每件标本都有自己的个性,它们的吟唱曲调各异,有的音调高昂,长篇叙事;有的词语清晰,简洁明快;有的浅吟低唱,委婉动人;有的雄浑长啸,撼人心脾;组合成一曲称颂中国古代文明的华彩乐章。考古标本尽情吟唱,你闭目聆听,直到曲终,重归寂静,正如白乐天在《琵琶行》所咏“此时无声胜有声”,你会继续长久地神游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但是如何才能尽情聆听考古标本的吟唱呢?这就要由考古人来为你帮忙了。当你从事考古工作的时间越长,接触考古标本越多,你对它们的了解越深,就会感悟到标本内在的积淀着历史文化的魅力,让冷冰冰的标本活起来,聆听到它们吟唱自身的故事,得到它们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回溯到1953年,那一年我开始成为考古学的学徒,日积月累,到现今已有64年,由于考古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所以至今我还没能结束学徒生涯,但是已初步掌握聆听考古标本吟唱的本领,可以将它们吟唱的内容,转释给无法听到的读者,大家共享。

考古学还可以说是一门“遗憾”的学科,也就是说古人并不是把什么都遗留在地下,而且对于遗留在地下的古代遗迹和遗物,今天也并非都已被发掘出土,这里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何况古人又没有把什么都写在书中,而古书并不是都能留存至今,所以许多考古遗存或遗物出土后,缺乏文献的对应证实。还要注意到遗留在地下的古代遗存,大致可概括为古人生活的城址和居住址,以及古人死后被埋入的墓葬两大类。城址本应保留有关古时人们社会生活最重要的科学信息,但是,非常遗憾,古代城址都是在经历战乱遭到彻底破坏后被废弃的遗存,基本上除了一些惨遭损毁的建筑基址以外,很少能有古代遗物保留下来。考察建筑基址和道路遗迹,对了解当时城市平面布局等方面的探研十分重要,但是有关古人日常生活的遗物和信息很少。所以目前在田野考古工作中能够出土大量保存完好的古代遗物的考古收获,主要是在发掘古代墓葬中取得的。只要下葬后没有遭到当时或后代的破坏和盗掘,一般在发掘古代墓葬时都能有随葬的遗物出土,目前在博物馆中展出的考古遗物,绝大部分是古墓发掘中所获得的。不过,不同历史时期的墓葬,又受到当时礼俗和丧仪制度等各方面的局限,从其中所获得的考古标本,有的是与当时社会实际生活有关的遗物,有的是大量专为丧葬而制作的物品(包括碑、志、明器及与迷信有关的物品),因此必须加以分析辨识,理出与古人实际生活有关的遗物,如礼乐器、兵器、家具、灯具、服饰等(包括明器中的仿真模型),再通过它们蕴含的信息,结合有关文献,尽可能地复原古人的生活场景以及礼俗文化。特别是家具、灯具等遗物,因与人们的生活起居紧密关联,更是了解古人日常生活的重要考古标本。这也是这本小书关注的主题。

让我们走进博物馆的展厅,去倾听那些与古代家具等考古标本相关的故事,转译成篇篇短文,一起去了解古人生活的真实情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