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夏商西周史丛考全本质检
二、“天台”
《大荒南经》载“天台高山”,袁珂先生《山海经校注》作“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天台高山,海水入焉”,王念孙据《太平御览·地部》十五所引无“高山”二字,说“高山”二字衍。袁珂先生从之231。愚以为,此说虽然有《御览》引文为证,不为无据。但并不能证明原文必错。“入焉”者,表示进入此处。《大荒南经》谓“有山名曰融天,海水南入焉”,郝懿行说:“盖海所泻处必有归虚,尾闾为之孔穴,地脉潜通,故曰入也。”232袁珂引专家说以“海侵”现象的变化为释233,但“海侵”变化当第四纪冰期结束时,恐与《山海经》传说时代距离过远,郝懿行以“地脉潜通”而海水进入为释,比较可信。袁珂曾斥之谓“海水入山,盖古人臆想”234。愚以为《大荒南经》所载应或当读为:“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天台,高山、海水入焉。”意指“天台”之上亦有高山海水。《大荒北经》“有山名曰融父山,顺水入焉”,“有顺山焉,顺水出焉”,可见,“顺水”当在两山之上。在古人想象中,广袤无际的天台上有高山,或者说高山耸入云天,犹在天台之上,都是可能的。屈原讲他自己遨游于天,“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不周以左转”,在天上路过了昆仑和不周山。《楚辞·惜誓》“登苍天而高举兮,历众山而日远”235,可见战国秦汉时出现了天上有众山的概念。而这样的观念,在商和西周时期人们思想素朴、尚不十分浪漫的时期应当是不会出现的。综上所述,《大荒南经》所载之语,当读作“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天台,高山、海水入焉”,庶几近乎原意。
(原载《历史教学》2015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