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子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子抄系列

对魏晋子书的抄纂,较早的是东晋孟仪。孟仪曾任临贺太守,《隋志》子部杂家类著录其有《子林》二十卷,是子书抄纂的先声。随着书写条件的进一步便利,南朝愈益盛行抄录图书。《梁书》卷三十三《王筠传》载,筠自谓“余少好书,老而弥笃,虽偶见瞥观,皆即疏记,后重省览,欢兴弥深,习与性成,不觉笔倦”。《梁书》卷三十《裴子野传》载,萧衍称帝,尤重文教,曾遣到洽抄经部书,张率抄史部及子部书。继承东晋孟仪子书抄纂传统的有梁庾仲容和沈约,据《隋志》著录,庾仲容撰《子钞》三十卷,沈约撰《子钞》二十卷(或云三十卷)。孟仪《子林》、沈约《子钞》涉及之具体书目不详。庾仲容《子钞》三十卷所涉及之书目,则因被唐人马总《意林》所载而流传于今。注181

庾仲容《子钞》,《隋志》《两唐志》《宋志》及王尧臣等《崇文总目》、尤袤《遂初堂书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郑樵《通志·艺文略》等皆有著录,但在宋时已多佚失,流传的则为残本。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子部杂家类“《子钞》三十卷”条云:

梁尚书左丞颍川庾仲容子仲撰。所取诸子之书百有五家,其间颇有与今世见行书不同者,而亡者亦多矣。注182

直接继承庾仲容《子钞》传统的是唐马总(?—823)的《意林》。马总《意林》在庾仲容《子钞》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成,庾氏《子钞》所引录子书书目,为马总《意林》所继承,因而流传下来。关于唐马总《意林》和梁庾仲容《子钞》的密切关系,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十二子部杂家类“《意林》三卷”条云:“唐马总会元撰。初,梁颍川庾仲容取诸家书、术数杂说凡一百七家,钞其要语,为三十卷,总以其繁略失中,增损成三轴。前有戴叔伦、杨伯存两序。” 注183

马总《意林》六卷依据庾仲容《子钞》三十卷书目而予以摘录,计有魏晋子书49种。兹按照原书次序,载其所收魏晋子书及条目于下:

卷四(按前三卷为先秦两汉子书):

阮武《阮子》四卷,录文5条;

姚信《士纬》十卷,录文7条;

殷基《通语》八卷,录文4条;

葛洪《抱朴子》四十卷,录文109条。


卷五:

周生烈《周生烈子》五卷,录文10条;

荀悦《申鉴》五卷,录文8条;

仲长统《昌言》十卷,录文21条;

曹丕《典论》五卷,录文14条;

刘劭《人物论》三卷,录文1条;

任奕(当为任嘏)注184《任子》十卷,录文17条;

杜恕《笃论》四卷,录文6条;

杜恕《体论》四卷,录文6条;

傅玄《傅子》一百二十卷,录文81条;

杨泉《物理论》十六卷,录文16条;

杨泉《太元经》十四卷,录文6条;

蔡洪《化清经》十卷,录文3条;

《邹子》注185一卷,录文2条;

孙毓《成败志》三卷,录文2条;

王婴《古今通论》三卷,录文2条;

徐幹《中论》六卷,录文17条;

唐滂《唐子》十卷,录文19条;

秦菁《秦子》二卷,录文5条;

梅陶《梅子》一卷,录文1条。


卷六:

蒋济《万机论》八卷,录文1条;

谯周《法训》八卷,录文5条;

谯周《五教》五卷,录文缺;

顾谭《新言》,录文1条;

钟会《钟子刍荛》五卷,录文1条;

陆景《典语》十卷,录文2条;

张俨《默记》三卷,录文1条;

裴玄《新言》五卷,录文2条;

袁准《正书》二十五卷,录文2条;

袁准《正论》十九卷,录文1条;

苏彦《苏子》十八卷,录文2条;

桓范《世要》十卷,录文4条;

陆云《陆子》十卷,录文1条;

夏侯湛《新论》十卷,录文2条;

张显《析言》十卷,录文1条;

杜夷《幽求子》二十卷,录文5条;

干宝《干子》十卷,录文2条;

华谭《新论》十卷,录文1条;

虞喜《志林》二十四卷,录文1条;

孙绰《孙子》十二卷,录文3条;

顾夷《义记》十卷,录文5条;

诸葛恪《诸葛子》一卷,录文1条;

陈融《要言》十四卷,录文1条;

苻朗《苻子》二十卷,录文1条;

张华《博物志》十一卷,录文缺。

以上魏晋子书凡49种。

宋高似孙《子略》卷一《子略目》“《子钞》”条云:

《子钞》百十有七家,仲容所取,或数句,或一二百言,是有以契其意,入其用,而他人不可共享者也。马总《意林》一遵庾目,多者十余句,少者一二言,比《子钞》更为取之严、录之精且约也。戴叔伦序其书曰:“上以防守教之失,中以补比事之缺,下以佐属文之绪,有疏通广博洁净符信之要,无僻放拘刻譤蔽邪荡之患。”亦足以发其机、写其志矣。孔子曰:“虽小道,亦有可观。”是于诸子未尝废也。圣人既远,承学易殊,义向之少纯,言议之多诡,则百氏之为家,不能尽叶乎一,亦理之所必然也。当篇籍散缺,人所未见之时,而乃先识其名,又得其语,斯足以广闻见、助发挥,何止尝鼎脔、啖鸡蹠也。陆机氏曰:“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是庶几焉。注186

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循马总《意林》之例,高氏胪列庾仲容《子钞》所涉书目107种。中唐至南宋,随着岁月的流逝,社会的变故,庾仲容《子钞》所涉书籍不断有所亡佚,而《子钞》本身或有不同的文本流传,故高书和马书所列《子钞》书目在卷数上不免有所差异。如马书列葛洪《抱朴子》四十卷,高书则列为五十卷;马书列王逸《正部论》十卷,高书则列为六卷;马书列仲长统《昌言》十卷,高书则列为十二卷;马书列徐幹《中论》六卷,高书则列为四卷;马书列蔡洪《化清经》十卷,高书则列为一卷;马书列张华《博物志》十一卷,高书则列为十卷;马书列孙绰《孙子》十二卷,高书则未著录此书。

属于子抄系列的著述还有初唐魏徵等编的《群书治要》和盛唐赵蕤编撰的《长短经》。

《群书治要》,历代书目多将其列于子部儒家类;《长短经》,历代书目将其列于子部杂家类。魏徵等编《群书治要》,采撷摘抄前代经、史、子各类典籍中关乎政略治术的内容,其中子类典籍除先秦诸子外,还涉及西汉陆贾《新语》、贾谊《新书》、刘安《淮南子》、桓宽《盐铁论》、刘向《新序》《说苑》等六部子书,涉及东汉桓谭《新论》、王符《潜夫论》、崔寔《政论》等三部子书。而其采撷所涉及魏晋时期的子书著述则多至十二部,这十二部子书包括仲长统《昌言》、荀悦《申鉴》、徐幹《中论》、曹丕《典论》、刘廙《政论》、蒋济《万机论》、桓范《政要论》、杜笃《体论》、陆景《典语》、傅玄《傅子》、袁准《正书》、葛洪《抱朴子》,为西汉的两倍,东汉的四倍,比两汉加起来的总数还多出三部。这十二部子书除葛洪《抱朴子》外,其他十一种全部撰作于汉末建安及三国时期,由此可见当时子书作者对政略治术问题的关注程度。这些书在宋代多散佚,幸赖《群书治要》存其梗概,文献价值颇高。其具体引录情况如下:

《群书治要》卷四十五引录仲长统《昌言》九节;卷四十六引录荀悦《申鉴》二十节,徐幹《中论》十二节,曹丕《典论》二节;卷四十七引录刘廙《政论》之《备政》《正名》《慎爱》《审爱》《欲失》《疑贤》《任臣》《下视》等八篇,蒋济《万机论》之《政略》《刑论》《用奇》《汉元帝为太子时》等四篇,桓范《政要论》之《为君难》《臣不易》《治本》《政务》《节欲》《详刑》《兵要》《辨能》《尊嫡》《谏争》《决壅》《赞象》《铭诔》《序作》等十四篇;卷四十八引录杜恕《体论》六节,陆景《典语》七节;卷四十九引录傅玄《傅子》二十七节;卷五十引录袁准《袁子正书》之《礼政》《经国》《设官》《政略》《论兵》《王子主失》《厚德》《用贤》《悦近》《贵公》《治乱》《损益》《世治》《刑法》《人主》《致贤》《明赏罚》等十七篇,葛洪《抱朴子》之《酒诫》《疾谬》《刺骄》《博喻》《广譬》等五篇。

盛唐时赵蕤编撰《长短经》,博引前代典籍之关乎政略治术的内容,所引用的魏晋时期子书亦颇盛,计有荀悦《申鉴》、仲长统《昌言》、刘劭《人物志》及刘昞注、杜恕《体论》、桓范《世要论》、徐幹《中论》、刘廙《政论》、张俨《默记》、蒋济《万机论》、姚信《士纬》、陆景《典语》、傅玄《傅子》、袁准《正书》、葛洪《抱朴子》等,凡十四种。相比《群书治要》,增加了张俨《默记》、姚信《士纬》、刘劭《人物志》,减少了曹丕《典论》。其中引录条目数量,依次为《人物志》二十六节,《人物志》刘昞注二十节,《傅子》十九节,《世要论》九节,《体论》八节,《中论》和《士纬》各三节,《申鉴》《昌言》《政论》《典语》《袁子正书》各二节,《万机论》《默记》《抱朴子》各一节。

唐代以后,抄录魏晋子书者较为罕见。值得提及的为明归有光搜辑、文震孟参订的《诸子汇函》二十六卷注187,抄录历代子家及文章家之文,其中包括一些魏晋子书,间有宋明时期文人评语及眉批,内含一些有价值的体会,此其优长,值得参考,但疏误也不少,具体评说见本章第五节《魏晋子书研究概述》。其中抄录仲长统《昌言》之《理乱》《损益》;徐幹《中论》之《治学》《法象》《修本》《虚道》《核辩》《考伪》;荀悦《申鉴》之《政体》四节、《俗嫌》二节、《杂言》二节;葛洪《抱朴子外篇》之《勖学》《崇教》《擢才》《臣节》《良规》《刺骄》诸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