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婚姻是怎样的
这是一位网友的问题:“我妈很久以前就开始和我说,她并不是特别喜欢我爸,嫁给他主要是因为感激。他们三观不是很合,我妈经常会数落我爸。爸爸比较老实,也不和她争,一年中可能会有一两次大吵,但家庭还算比较和谐。后来我了解到很多家庭也是平平淡淡,有时候会吵架,婚姻维持下去的原因是已经过了这么久,又有孩子,没什么大问题,平时也还算和谐,没必要再折腾了,凑合过就行。有没有特别幸福的婚姻呢?如果有,会是什么样的呢?”
判断婚姻幸福与否的一个标准是积极体验(如喜欢、欣赏、爱慕、吸引、亲密、热情、放松)与消极体验(如争吵、冷战、隔阂、冷淡)之间的比例。如果积极体验远多于消极体验,那么婚姻便是幸福的;如果消极体验远多于积极体验,那么婚姻便是不幸福的。所以营造婚姻幸福有两条途径,一是创造积极体验,二是处理好消极体验。
要有积极体验,伴侣双方最好是基于彼此的吸引、欣赏、爱慕、亲密在一起的。在斯腾伯格的“爱情三元论”中,美好的爱情需要建立在激情、亲密、承诺的基础上,前两者都是积极的体验。很难想象一段缺少激情与亲密的婚姻关系会是幸福的,但现实的情况是,很多人结婚不是出于想和对方在一起,而是出于避免一些消极因素,比如怕父母不高兴,怕对方难过,怕周围人的眼光,或者是怕单身的孤独。
不是建立在积极体验上的婚姻关系是不稳固的,伴侣的一方或双方会把那些无法从对方身上满足的亲密、被爱、安全、归属需要投注在其他人身上,可能是情人,也可能是自己的孩子,当然也会有其他对象(比如事业、宠物)。所以,当一段看上去不光彩的婚外情发生之后,我们先不要急着进行道德判断,而是要看一看双方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当父母的一方把情感投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而不是伴侣身上时,便会形成诸多不良的家庭关系。比较常见的是母亲与孩子形成同盟,把丈夫或爷爷奶奶排除在外,让孩子过早地卷入家庭斗争中。
从某种意义上说,父母能够带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不是金钱、教育或机会,而是幸福的婚姻关系。夫妻双方的幸福成了家庭安全和温暖的基石,为孩子的积极探索和创造性发展营造了安全的氛围。良好的父母关系也是孩子将来幸福婚姻的模板,而婚姻是多数人大半生的人生历程。同样地,父母带给孩子最大的伤害,可能并不是贫穷、缺少教育或机会等,而是夫妻关系的不幸以及由此造成的把孩子作为情绪发泄或情感控制的对象。成长于不幸福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容易敏感、脆弱、多疑、害羞、自卑、强迫。
爱情是单纯的,而婚姻是复杂的。当爱情转化为婚姻之后,那种单纯的两人关系不得不演变为复杂的多元关系(如夫妻关系、与公婆的关系、与孩子的关系、与其他亲戚的关系)。在多元关系中,矛盾产生的可能性与丰富性都增加了。如何处理婚姻中的矛盾,以及如何面对与消化婚姻中的负性体验,是每一位已婚者要面对的课题。
为了拥有幸福的婚姻,伴侣双方都需要经历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即充分地消除幼稚心态,拥有更多的成熟心态。具体来说包括:充分完成分离个体化[2],成为一个心理独立的个体;修通过分强烈的自恋需要,充分认识到对方的独立性,发展出平等尊重的心态;修通俄狄浦斯冲突[3],解除性的压抑,更善于处理多元关系。当一个人修补好成长过程中的缺陷,那么自私、依赖、控制、剥削、被动等幼稚心态就会越来越少,而尊重、自主、理解、关心、包容、主动等成熟的心理品质会越来越多,恋爱关系便有了不断维系下去的人格基础。
婚姻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婚姻中的痛苦是难免的,关键在于,这些婚姻之痛是可以谈论的、理解的、包容的,此时,痛苦便能转化为人格的成长。如果这些痛苦无法被理解,难以被包容,那么它们便很难转化为对人格有益的养分,同样的痛苦会不断在婚姻关系中重演出来。在婚姻治疗中有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处理负性体验的练习:彼此用15分钟的时间,以不带评价或指责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对方只是倾听,不进行辩解或反击。这个练习有助于把对伴侣的不满、怨恨,以及自己的委屈、伤心等情感表达出来让对方听到,这是处理负性体验的一个有效方法。很多的伴侣矛盾是在没有了解对方的想法和感受的情况下主观臆测产生的。而听到彼此内心真实的声音,有助于伴侣双方深层的沟通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