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谎言的每日相遇:测谎师办案的52堂实务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证实性偏误:反面证据的忽视

我们先来看一道心理学教科书中的经典题目。

现在,有这样四张卡片:

第一张卡片上,正面画了一只兔子;

第二张卡片上,正面画了一朵花;

第三张卡片上,正面写了一个数字7;

第四张卡片上,正面写了一个数字4。

请注意,这四张卡片都有正反两面,其中一面是图案,另一面是数字。而我们只能看到卡片的正面,看不到卡片的反面。

接下来,我们要来检验这样一个规则:

如果卡片上的图案有一面是动物,那么它的另一面就一定是偶数。

为了检验这个规则是否正确,我们应当翻看哪几张卡片来进行验证呢?

很多读者可能会认为,需要翻看的卡片应当是“兔子”卡片和“数字4”卡片。具体的思路为:翻看“兔子”卡片,如果背面是偶数,那么这一规则就是正确的;翻看“数字4”卡片,如果背面是动物图案,那么这一规则就是正确的。

但这并不是正确的答案。

事实上,我们真正需要翻看的卡片,应当是“兔子”卡片和“数字7”卡片。

而我们之所以会做出错误的选择,正是由于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的“证实性偏误”

所谓“证实性偏误”,是指人们总是偏好去寻找信息来“证实”自己的假设,而不是去寻找信息来“证伪”自己的假设。

换句话说,人们喜欢关注那些与自己假设一致的信息,而忽视那些与自己假设矛盾的信息。

具体到这个例子中,很多读者之所以会选择翻看“数字4”卡片,其实就是想要去“证实”这一规则是正确的。

但事实上,无论“数字4”卡片背面是不是动物图案,都不足以“证实”这一规则是正确的。

真正的关键,在于“数字7”卡片背面的图案究竟是什么。

如果“数字7”卡片的背面是动物图案,那么将直接“证伪”这一规则。

简言之,在这个例子中,我们更倾向于通过翻看“数字4”卡片来证实自己的假设,而不愿意通过翻看“数字7”卡片来证伪自己的假设。

关于“证实性偏误”,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疑邻盗斧”。

从前有一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自己的斧子是被邻居的儿子偷走了,于是开始注意观察邻居儿子的一举一动。

他看着邻居儿子走路的样子,感觉他很像偷斧子的人;他观察邻居儿子的神态表情,感觉他确实很像偷斧子的人;他听着邻居儿子跟别人的谈话,更加确信他就是偷斧子的人。

终于,他认定自己的斧子就是被邻居儿子偷走的。

之后的某一天,他在上山时意外发现了遗失的斧子,这才想起来,自己之前上山时,把斧子遗忘在了山上。

在“疑邻盗斧”这个例子中,丢斧子的人在发现斧子丢失后,内心形成了假设,认为斧子是被邻居儿子偷走的。在形成了内心假设后,他开始主动寻找与自己假设一致的信息来证实自己的假设。而对于那些与自己假设不一致的信息,他选择了忽略。最终,通过有选择地收集和使用信息,他得出了错误的结论:邻居儿子就是偷自己斧子的贼。

在生活中,这种“证实性偏误”的例子其实也非常常见。

比如,当你认为一座城市很差劲时,你会寻找各种证据来证实你的判断:你注意到路上有一名行人随地吐了一口痰,会认为这证明了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这座城市的市民素质低下;你注意到路边的几幢居民楼破败不堪,会认为这也证明了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这座城市市容不佳;你注意到一个烟囱正在冒着滚滚浓烟,会认为这更加证明了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这座城市污染严重。

但事实上,这座城市还有很多优点。

比如,繁华的购物中心人来人往,成片的绿化带赏心悦目,城市的居民待人热情,社会秩序非常良好。

这些你也都看到过,但你选择性地对它们进行了忽视,因为这些与你最初的假设和判断相矛盾。

鉴于此,你很可能会因为“证实性偏误”而对这座城市产生错误的评价。

在测谎实践中,“证实性偏误”是一种需要引起测谎师高度关注的认知偏误。

比如,一名测谎师在准备测谎的过程中,详细地查阅了所有在案材料,并对案件事实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内心假设。

如果测谎师受到“证实性偏误”的不当影响,那么在进行测谎的过程中,将有可能更加关注那些能够“证实”自己假设的细节,而忽略那些与自己假设不一致的细节。

这无疑会给测谎带来不利影响。

对于办案人员来说,“证实性偏误”同样影响巨大。

比如,当办案人员已经形成了嫌疑人有罪的内心假设,那么当能够证明嫌疑人无罪的证据出现时,如果办案人员没有足够重视,将可能在“证实性偏误”的不当影响下,对这些证明嫌疑人无罪的证据予以忽视。

事实上,司法心理学家所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研究已经发现:

实验中的一些侦查人员认为,那些能够证明他们判断的证人证言,是更加可信的。

需要解释的一点是,“证实性偏误”是我们每个人都存在的一种认知偏误。我们要做的,是在充分认识到这种认知偏误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我们的“证伪”意识,从而使我们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同时关注到与自己内心假设一致和不一致的证据,更好地确保结论的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