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焦虑不抑郁手册:执业心理医生告诉你的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不敢跟人说话的男生(社交恐惧症诊断)

上午10点钟左右,精神科住院部已经变得人声鼎沸、熙熙攘攘,护士们正在忙着接待从门诊接进来住院的病人。

“姜医生,有一个新病人,门诊诊断为社交恐惧症,你现在要看一下吗?”护士问道。

从查房抽身而出的我,急忙去看这个新病人——20多岁的男生,愁容满面,一副欲言又止的表情。

于是,我将病人和病人的外婆一同带到了问诊室,问道:“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可以跟我讲一下吗?”

“啊……就是说不出话,不知道怎么说。”

“具体是怎么样的,可以详细说一下吗?”

“就是一跟人讲话就会心慌,害怕自己讲不出话,每次需要与人讲话之前,就特别焦虑。”

“嗯,那你还记得这种情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第一次出现时又是什么情况呢?”

“就是2008年我在上初中时,当时爸妈都外出打工了,我就与外婆两个人一起生活,啊……嗯……”病人有些哽咽,眉头紧锁。

“嗯,当时发生了什么呢?”

“医生,就是现在这种感觉,不想讲话。”

我用手轻触他的脉搏,脉搏超过100次/分,呼吸也变得急促,很快我意识到他可能是急性焦虑发作(惊恐发作)。

“好,让我们先放松下来再谈好吗?听我的指令,先慢慢地闭上眼睛,用鼻子做一个深呼吸,你现在在一个非常安全的地方,你可以舒服地坐在椅子上……(在急性焦虑发作时,使用放松疗法是非常有效的。)

“现在,集中注意力在你的呼吸上,使用鼻子吸气、嘴巴呼气,这个呼吸过程持续的时间越长越好。吸气,感受你吸进肺部的干净纯洁的空气,这些充满能量的气体令你感受到舒适,再慢慢呼出身体里污浊的空气。随着气体呼出,你会感觉到身体非常放松,你会在呼吸间感受到周围的环境很安全。你做得非常好,让自己慢慢适应这种呼吸的方式,如果你觉得你自己可以继续跟我聊天了,就慢慢地睁开眼睛。”

大概3分钟之后,病人睁开眼睛说道:“医生,我好多了,我们继续吧。”

“那我们接着从你第一次出现害怕讲话的情形说起,怎么样?”

“好,当时我跟外婆一起生活,父母不在身边,自己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感觉记忆力也不好,所以不愿意去读书,害怕被人嘲笑,慢慢地害怕一个人出门,当时无论见到熟人还是陌生人,我都不愿意跟他们接触。”

“为什么不愿意跟他们接触呢?”

“我也不知道,如果在马路上看到一个人朝自己走来,自己就会主动回避,一旦躲不开,就会感到心慌、呼吸加快,害怕别人会跟自己打招呼,害怕自己不得已跟他们说话时会结巴。”

“嗯,当时出现这种情况对你有什么影响吗?”

“后来,我害怕见到学校里的熟人就转学了。可是去了新的学校,还是整天担心,完全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感觉自己的思维都变慢了,后来初二没读完就辍学了。”

我在内心有一丝惋惜,问道:“当时你跟父母讲过你的害怕吗,他们带你去看过病吗?”

“我爸爸从来没有管过我,每天就在村子里喝酒打牌,而且我这辈子也不需要他管。我妈妈是聋哑人,从很小的时候我就照顾我妈,可以说我是外婆一手带大的。”男生用有些颤抖的声音说道。

“其实,我没指望我爸。”男生补充道。

“那后来呢,一直没有想过解决自己的问题吗?”

“之后我就去广州打工了,感觉那种害怕减轻了一些,我想可能是自己长大了吧。一直到去年,我换了新工作,需要跟很多陌生人讲话,一下子我又开始害怕了,而且有时会双手颤抖。心想自己不会得了什么病吧,于是就去了广州的一家医院,当时做了身体检查,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就算了。”

“那你当时是怎么处理的呢?”

“后来我谈了一个女朋友,但是感觉自己那方面不行,就担心是不是身体出问题了。”

“那方面具体指什么呢?”尽管我能猜到是什么,但病史的可靠性仍需患者本人确认。

“就是性功能不行,就去医院做了包皮环切术,然后还用了雄性激素治疗。吃了一个月药感觉没什么效果就停药了,之后就分手了,也不考虑了。”

“嗯,我能理解这件事可能对你打击很大。”

“当然,然后我就更害怕跟陌生人讲话了,甚至经常睡不着,感觉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差,心慌,有时胸闷得喘不上气,也没法上班了。”

“那你觉得你来住院,主要问题是什么呢?”

“心理上过不了自己那关,不敢跟人讲话。”

“这些事对你的心情有什么影响呢?”

“一想到自己无法与人讲话,情绪就不好,反复想到自己会不会心慌,而且痛苦到极点的时候,甚至不想活了。”

“那么,你有采取什么不想活的具体计划吗?自杀过吗?”我问道。

“没有计划,也没自杀过。”男生回答道。

“那是什么力量支持你活下去呢?”

“我还想照顾我妈、我外婆,尤其是我要报答外婆。”

“嗯,大概的情况我了解了,作为你的主治医生,接下来的一段日子,我会陪你一起来面对你的问题,好吗?”

“好的。”

这个20多岁男生的故事,读起来令人感伤,而我作为一名心理医生需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了解自己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如何才能走出困境。

根据ICD-10的诊断标准,社交恐惧症常始于少年期,患者害怕在人群中被人审视,从而导致对社交情景的回避,多表现为害怕在公共场合进食、公开讲话或遇到异性等,经常伴有脸红、手抖、恶心或尿急等躯体症状。症状的特点为在心理、行为或自主神经症状方面多为焦虑表现;焦虑产生于特定的社交情景;对特定情景有所回避。

为什么害怕与人讲话竟会是一种心理疾病?社交恐惧症(SAD)的发病率居高不下,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SAD的终生患病率为13.3%,年发病率为7.9%,月发病率为4.5%。

人类自始至终是社会性动物。在原始社会,当一个人被部落或社群拒绝,就意味着他失去了获取食物、受到保护和求偶交配的权利,从而无法生存。被放逐的原始人,相当于被判处了死刑。被排斥在外的后果如此严重,以至于人类的大脑发展出一种早期预警系统,当存在“被踢出群体”的风险时,该系统就会有所警报,告诉自己被社会群体排斥了。

这也是患者在住院期间向我透露的,他在生活中非常想跟人聊天,想融入群体,想克服自己脸红、心慌的问题,可以与人谈笑风生。其实他在担心自己会被社会排斥,这是大脑给他的预警。

那么,为什么社交恐惧症会更多出现在少年或青年中呢?

这可能与我们在不同年龄阶段所需要完成的心理任务不同有关。

表1 不同年龄段面临的主要心理任务及心理问题

当我们开始从学校的象牙塔里走出来,向社会的大熔炉走去时,我们都在努力完成自己的心理任务,从而实现自我的成长与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