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招聘到离职:HR必备的十大法律思维及劳动仲裁案例实操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著名法学学者朱苏力先生有一篇经典文章,题目叫《什么是你的贡献》。作为一名劳动争议仲裁员,自己在工作中也经常有这样的想法:什么是你能做的?这想法一方面来源于法律人的使命情怀,法律具有社会性,加上长期受公平正义、惩恶扬善这样的观念熏陶,故法律人对于很多社会问题及其解决方案都有与生俱来的使命感;另一方面来源于现实需要,近年来,随着劳动法律法规的日益完善,维权渠道日益便捷畅通,劳动争议呈井喷式增长,而这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企业败诉,动辄几万元、十几万元的损失,劳动者也并没有占到“便宜”,付出了大量时间、精力和心血,国家、社会更是不堪重负(多地仲裁出现案多人少的矛盾)。面对这样的现状,作为一名仲裁员,能做点什么呢?

笔者认为,要解决好日益增多的劳动争议,用人单位无疑是“牛鼻子”,只有从用人单位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实践来看,劳动争议有不同于其他争议的显著特点:

一是发生率高。从全国来看,近年来劳动争议数量持续高位运行。2018年,全国各地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共处理争议182.6万件,涉及劳动者217.8万人,涉案金额402.6亿元。[1]以笔者所在的区为例,近五年来劳动争议案件数量一直在每年1000起左右,考虑区域面积和企业数量,这个发生概率是相当高的。这其中还不包括没有进入仲裁程序通过自行协商或者各类调解组织调解解决的,也不包括一部分因法律意识淡薄而没有意识到用人单位已经侵犯了其权利或者虽意识到权利被侵害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积极采取措施的潜在争议。

二是用人单位败诉率高。笔者曾经看过一个统计,2014年全国劳动仲裁案件中,用人单位胜诉率为13%,而当年广东省用人单位的胜诉率为11.55%。笔者的劳动仲裁实践也基本印证了这一数据,在笔者处理的千余起案件中,用人单位完全胜诉的不到10%。换句话说,约9成的案件是用人单位败诉的。

三是不确定性大。劳动争议虽然标的不大,但是往往事实复杂,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繁杂,再加上仲裁、法院口径把握不同,故在面对一个劳动争议案件时,有经验的律师往往也很难准确预测结果。比如,你可以从网上看到“末位淘汰解除劳动合同违法”“真的不能用末位淘汰吗”等内容截然相反的文章,让人无所适从。

针对这些特点,要化解劳动争议风险,建立和谐稳定的员工关系,笔者有两个“锦囊”送给饱受劳动争议之苦的用人单位:

一是要更新思维理念。为什么现在企业劳动争议这么多?一般归结为企业不懂法,其实不然。在笔者看来,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企业管理者或HR的理念不适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所以,欲做好员工关系管理,企业首先要做的是思维理念更新。所谓思维理念更新,主要是指企业管理者要抛弃把劳动者作为对手和利益相对方的理念,真正关心、关爱员工,将其作为利益共同体;抛弃蛮荒式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建立精细化、法治化管理模式;抛弃等争议发生之后再处置的理念,树立从源头上预防、防控风险的意识;等等。

二是要提升实操技术。除了思维理念更新外,掌握具体的法律知识和操作技巧也很重要。要知道,很多争议的发生或者激化,往往是从一份不合适的文书、一句冷漠的话语、一个不恰当的举动引发的。所谓提升实操技术,就是企业HR在处理员工关系的时候要再专业一些,像训练有素的律师那样开展工作;再柔和一些,尽量让劳动者感觉到被尊重;再严谨一些,不要在语言、文书上出现漏洞和破绽。

学者夏承焘曾说过:“著书有三种:最上,令读者得益;其次,令此学本身有发现;其三,但令读者佩服作者之博学精心。”作为一本实践经验的总结而非学术著作,笔者自然不能“令此学本身有发现”,更不敢奢望“令读者佩服作者之博学精心”,故“令读者得益”是笔者最大的追求。“令读者得益”体现的是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对于劳动领域的普法应该怎么做,笔者也在经常思考:能不能转换一下思路,将以普法者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真正以“读者”(企业HR)为中心,发掘和解决HR的痛点,通过一种轻松、愉快而又不失专业的方式去普法。考虑现实中很多HR是非法律专业毕业的,系统学习掌握那些枯燥、繁杂的法律规定实在是强人所难,笔者希望通过本书做个尝试:利用鲜活的案例(大多数取材于自己处理过的案件)、灵活的方式(案例、新闻报道,甚至一段庭审笔录)、真实的素材(许多文书是原汁原味呈现的),不仅告诉HR法律规定,更重要的是告诉HR如何具体操作。为此,在写作过程中,笔者时刻提醒自己:这本书不是写给专业人士看的,要接地气,最大限度地让HR喜欢看、能看懂。在书中,笔者没有执着于那些枯燥的理论和法律规定,也没有像一般的案例书那样,简单地告诉你判决结果是什么、理由是什么,而是将“知识”转化为实用的“技术”,让HR像使用手册一样能照着操作。笔者也试图将身边发生的、活生生的案例以及原汁原味的文书、话语端给大家,在一个个真实的情境和故事中告诉HR话该怎么说、事该怎么做、文书该怎么写、困局该怎么破。笔者希望这本书做到了这些。当然,如果本书对于专业仲裁员、法官、律师、专家学者们开展工作或进行研究有所帮助,那就属于意外之喜了。

从事仲裁工作十余年来,那些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学识渊博、思维缜密、经验丰富的前辈、同事们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这也直接促成了本书的完成,在此一并致以深深的谢意!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书的案例、故事部分取材于真实的仲裁实践,但大都进行了改编,请勿对号入座。


[1] 数据来源:《2018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