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诈世代:古人的权谋斗争,现代职场的缩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锋芒过露者前途无亮─“李广难封”的真实原因

汉代飞将军李广,是令匈奴兵闻风丧胆的大将,但终以自刎结束了人生,仔细想一想,这与李广平日处事作风有很大关系。他与将士同甘共苦,对他的军士如子弟,真正做到了“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得到众勇士的拥戴,而且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可他却不知韬光养晦,让汉家军几乎成了李家军,不仅遭到皇帝的猜忌,而且性格自负,经常得罪同僚,因此也没有人帮他说好话。

李广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很高的,唐朝诗人王昌龄曾赞美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但是李广纵然战功赫赫,但其至死也没有封侯,唐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为李广惋惜“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但李广难封是真的因为不走运吗?历史评价一个人常带有情感色彩,对李广的同情多于理性分析。其实李广难封侯的原因,除了其不走运外,锋芒过露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李广身材高大,手臂修长,擅长骑射,行军作战的风格飘忽不定,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在做上谷太守时,他每天都跟匈奴人打仗,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战斗非常勇猛,以善力战为名。有人对皇帝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皇帝爱其才,也担心其死于战场,于是将他调到上郡做太守。

老子曰:“揣而锐之,不可长葆。”兵器太锋利了就容易折断,虽然李广每次打仗都是身先士卒,作战勇敢,但除了力战外,他并不懂战略部署,从战术上胜敌人,只是以勇猛胜人。

李广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李广被捉。此点说明李广在谋略方面的确不是太擅长,除了单对单、多对多、多打少外,只要敌人兵一多,李广便无可奈何,要嘛兵败,要嘛被捉。

李广设计逃走,可是由于兵败,按律当斩,赎为庶人,也就是掏钱为自己赎命。一次,成为庶人的李广回城太晚,城门已关。当时,有一亭尉趁著一股酒劲,喝斥李广:“今将军不得夜行,何况你是前将军!”李广由此心生杀机。事实上,虽然这个亭尉当时酒喝多了,但他也算得上是秉公办事。等李广又一次被皇上用为右北平太守时,李广心想:“上次被那个亭尉拒之城外,竟然蔑视我飞将军,这次我非杀了他而后快。”于是李广把亭尉召至自己的军中,后杀之。这一点说明李广心胸太狭窄,心中容不得对自己有意见的人。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能跑马。”李广心里竟容不下一个小小的亭尉,可见李广气量狭小,不足以成大事。如果李广不杀这个亭尉的话,亭尉必然会内疚自责,感激李广的不杀之恩,他也必然在杀敌时力战以报答李广,但李广却凭一时之气杀了他。没有恢宏气度的人又怎么能去统领千军万马呢?

而同时代的御史大夫韩安国,他坐牢时,狱吏田甲辱安国。韩安国说:“你就不怕我死灰复燃?”田甲此人很幽默:“你复燃,我当撒尿灭之。”后韩安国被拜为梁内史。田甲知后,逃走。韩安国更幽默说:“不逃走就不杀,如果逃走,就灭其九族。”田甲不敢走,向韩安国认罪。韩安国笑著说:“你给我撒泡尿看看。”韩安国不仅放走了田甲,而且还善待他。这就是韩安国大人不计小人过的气度,但李广却做不到。

李广在随同大将军卫青参加漠北的决战时,卫青让李广从侧路袭击,但李广不懂得收敛锋芒的顽疾又出现,他请战当先锋,但卫青却没有同意李广的请求,李广怒而回部。事实上,卫青之所这么做,是有原因的:一是卫青了解李广,李广自以为是,不听指挥,没有大局意识,跟敌人小打小闹可以,大规模作战难以胜任;二是卫青看到李广年纪也大,体力和精力都不足,而且李广急于封侯,想最后一搏取得战绩,而在他这种急于求胜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失误。因此卫青很理智地拒绝了李广的请战请求。但即便是让李广从侧路进攻,李广也没有顺利完成任务,他带领队伍迷了路,没有及时和卫青主力部队会合,以致让单于逃跑。卫青责怪了李广几句,李广顿时感到一阵悲凉:“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说完这些话,李广就引刀自刎,死得很悲壮,百姓闻之皆哭。最终,李广还是没有封侯。

潜规则解读

古代社会其实与现代颇有相似之处,如果一个人锋芒毕露,大都会前途无“亮”。一个人不能融于群体,到底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人。李广之死,追根究柢,与其锋芒毕露的性格和名声很有关系。李广作为一位具有非凡勇敢和机智,且能与士卒同甘共苦的将领而言,是称职乃至优秀的,可是如果没有得到皇帝的认可、赞同,又被官宦形成的圈子所排斥,这时候获得的民心和名声,对自身是相当不利的。

李广一生与匈奴进行七十多次战争,却未被封侯,就是最好的证明。做官虽然做出政绩,刚正不阿,但亦需要审时度势,把握机会,使自己不至于锋芒毕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