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个商学院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4.战略是一种心态

那是一种心态上的准备。是在日常环境下,甚至在整个世界好像都沉浸在消沉或陶醉中的时候,仍在企盼命运召唤,随时一跃而起去干一番大事业的心理状态。

有一个现象。那就是生意容易做的时候,好像大家都在埋头做生意,没有人顾得上什么战略不战略、计谋不计谋;到了生意困难的时候,尤其当危机到来,没有人能做得好生意,却好像人人都在讲策略。

本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破裂以后,英国《经济学家》曾发表文章,说多亏危机再度降临,使企业家、经理人有机会再次拿起了尘封多年的《孙子兵法》、《战争论》等经典著作,去重新琢磨战略这个看似“玄而又玄”却永远也绕不开的课题。那么到底什么是战略?《经济学家》文章把它定义为一种“准备状态”或“临战状态”(preparedness),也就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随时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去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以及去排除影响这一目标实现的一切干扰。

管理学家惯于从企业能力(capabilities)的角度来探讨企业战略。那些把战略定义为“准备状态”的人,也认为只有追求随时可应对不测的能力,企业才可能真正建成学习型组织。

在这种“准备状态”里,到底要准备什么?应该不是做书法时要备齐文房四宝,见顾客时要穿上西装革履那种形式上、表面上的准备。那是一种心态上的准备。是在日常环境下,甚至在整个世界好像都沉浸在消沉或陶醉中的时候,仍在企盼命运召唤,随时一跃而起去干一番大事业的心理状态——那是李白“壮士怀远略,志存解世纷”的心态,是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心态,是辛弃疾“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的心态,以及陆游“起倾斗酒歌出塞,弹压胸中十万兵”的心态。(1)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者,本来是有能力的人,可为什么执掌大权后不大功夫就能把一个本来看起来好端端的企业(或事业)输掉?

这也往往跟他们的优柔寡断、一味守成的心态有关。这样的领导人,无论什么锦囊妙计都没有兴趣听,听了也没有意志去实行;他们关心的,只是不出差错,可各种差错偏偏最容易从这样的领导力下滋生。

于是,与其跟人们(或你自己)一上来就讨论兵法、计算得失,倒不如先矫正一下心态。这就如同跟一向怕狗的小孩子解释小狗是人类多好多好的伙伴一样,不如先调整一下他的心态,比如带他慢慢接近邻家的小狗,先跟它招招手,然后一边走过去一边说:“你看小狗是不是很好看呀?你看它是不是很乖呀?你也养一只这样的小狗好不好呀?……”

或者再冷峻一点,像某些教练那样,直到在训练场上把体育队员折磨到半死——等到他们一个个都瘫倒在地板上的时候,再向他们冷冷地说:“还有想当冠军的人吗?如果有的话,那就站起来给我看。”

“功名机会,要须闲暇先备(2)。”跟怕狗的小孩子讨论人与动物的友谊,与丧失意志的运动员讨论竞赛策略,是白费口舌。同样道理,与那些没有意愿去改变平庸、颠覆市场的企业领导人去讨论战略又会有什么成果?假设你的职业是战略咨询,当你从面前客户的言谈举止中看不出他们有任何带领团队、营造成功的精神,那么对那种“望之不似人君”的人又有什么战略咨询服务可提供的?

为了回答人们对他纸上谈兵的批评,哈佛大学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也说:“概念的本质是一样的——战略和操作问题都只在行动的层次上才能被理解得最好。”德鲁克更反复强调:长期计划是建立在短期计划基础上,短期计划又是建立在当下行动的基础上的。话都说到了这个地步,还有什么不清楚的?连动都不动,甚至连动的冲动都没有,你还浪费什么时间讨论什么战略?

振作精神,鼓起勇气,先动起来,换个活法——这是企业家、经理人让自己同时也让自己的团队进入“战略状态”的第一步。至于这一步如何迈出,是采用诱导法还是激将法,相信具有一定管理经验的人自己就能把握。其实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在企业里,尤其在中层经理人中间,竞争心态,天然存在。有时哪怕是与他们交谈几句,企业领导人都应感到满心激动。

在祖国处处红歌嘹亮的今天,不知有多少人还记得,很多年前的一首儿童歌曲,唱的是:“准备好了吗?时刻准备着!”当小孩子“时刻准备着”的时候,难道成年人还能有理由吊儿郎当、得过且过吗?然而一个冷酷无情的现实,却是很多成年人以及成年人的组织,都是在按照得过且过(或了无新意的生存)的逻辑在生活、在工作的——人们顾不得思辨,拉不下脸皮批判,没有毅力坚持,也没有耐心等待,从来也想不到,或懒得想未来的变化。

战略是一件不用心就做不成的事。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的企业、很多的组织,可能制订过很多的战略,却自始至终并没有真正实行过什么战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