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印象”
不夸张地说,货币或金钱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因素,但是对于金钱的评价一直莫衷一是。有人把金钱当成权力、幸福和真理的源泉,也有人把金钱视为罪恶之渊薮。梭伦说:“钱财万贯,富贵无边。”正是这样,货币或金钱让人十分向往,马克思甚至说:“货币可以神奇地让桌子跳舞!”
货币不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人与人的关系,也因货币而联系着、改变着。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货币使本来温情的家庭关系,也变成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巴尔扎克在《幻灭》中刻画的老赛夏就对货币做了生动的注脚,他酝酿多年,与儿子大卫做一笔买卖。他总是琢磨,“老子要赚钱,儿子势必要吃亏”,但“做买卖根本谈不上父子”。
唐朝的张说在《钱本草》中对金钱的解读相对中庸,全靠人们如何运用它。译成白话文,大致是,“钱,味甜,性热有毒,却能预防衰老,驻容养颜。可治疗饥饿寒冷,解决困难。可有利于国家和百姓,可污损贤达,害怕清廉。若过度服用,则冷热不均,引发霍乱。这味药,没有固定采摘时节,无量采摘会让人精神损伤。如果只积攒,不发散,会有水火盗贼等灾难;如果只发散,不积攒,会有饥寒困顿等祸患。既积攒,又发散,才是正道。不视其为珍宝,称为德;取予适宜,称为义;使用正当,称为礼;接济大众,称为仁;支出有度,称为信;得不伤己,称为智”。
可见,货币对人们的影响实在太复杂。它与我们无时无刻不发生着联系,你在夏天开着空调、冬天开着暖气睡觉的时候,你在出行或洗去尘杂的时候,货币都在不经意地流动着。就连小孩都明白货币的用处,可用它买个棒棒糖或玩具。不过,在人们通常看来,所谓“货币”,无非就是可以用来购买自己所需物品的人民币、美元或英镑等。这个“货币”,其实是指“钱”,即经过特殊技术处理、印上专有图案、人见人爱的现金。
其实,这样定义货币并不准确。在今天,并不是只有用现金才能买到商品或服务。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即使不带现金和银行卡,也可日行千里、购物或享受其他服务。更尖端前沿的是,网络虚拟币日渐时兴,它们也在互联网的社区流通着,在那个圈子里,不用央行发行的货币,也可进行一些交换。
经济学家将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可充当交换媒介、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的物品,都看成是货币。根据这种定义,货币并不是狭义的现金,凡是具备上述4个职能的物品,都是货币。不过,充当货币的“物品”,既可以是有形的(如金币、银币),也可以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观念上的存在,只要它具有上面4个方面的职能,都叫货币。有些物品,如古董、文物,甚至窖藏的白酒,虽可作为价值的保持物,但不能作为价值尺度,也不能作为普遍的交换媒介,就不在货币之列。
既然经济学是从货币的职能来定义货币的,那我们就先来详细地看看货币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