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演化
今天的货币形式与100年前的有着很大的不同,100年前的货币形式又与500年前的有着很大的不同,货币形式随着人类技术进步而不断变化。
实物货币
人类最早的货币是实物货币。任何一种货币,若它作为商品的价值和作为交换媒介的价值完全相等,那它就是实物货币。
在历史上,很多商品,如布、贝壳、龟壳、蚌珠、皮革等都曾充当过货币。据资料记载,货币始于公元前2000年至前1000年的中国贝币。贝币计量单位是“朋”,将五个贝币穿一串,两串就是“一朋”。西周帝王常将贝壳赏赐给功臣,称为“赐朋”。作为贝币单位的“朋”,恰与“朋友”的“朋”相通,是否正应了那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呢?
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中,讲到了南太平洋雅普岛的货币居然是石头。早在1 500年至2 000年前,安因曼从邻近的帕卢岛上的石灰岩洞带回一块石头后,那里的人就一直用石头充当货币。受到圆月的启示,他们把石头磨成圆的石轮。大多数石轮,直径达75~150厘米,非常沉重。如何在交易中转移如此笨重的石轮呢?他们就在石轮中间开了个洞,真是“石洞大开”,用槟榔树穿过洞将石轮“滚”走。这样的石轮货币“印刷”起来要费很大工夫,所以,那里的货币供应十分稳定,全岛只有6 600个石轮货币,根本不用担心通胀。
《荷马史诗》中写道,迪奥米德的铠甲仅值9头牛,格劳克斯的铠甲值100头牛,牲口也充当过实物货币。要以“牛”作为货币,那真的是要骑牛赶集了。但要以牛作为交换媒介,却有诸多不便,因为牛的价值较大,要用它来交换一只鸡或鸭,就很麻烦了。若“牛”只作为纯粹肉类消费品,那还好办,宰了它,像庖丁那样可将其不断分割,但这时,“牛”就不能被称为“牛”了,而是变成了餐桌上的“牛肉”。“牛”之所以为“牛”,是因为它可作为畜力,充当活的“资本”,为人类服务。
这种在物理上分割后使用价值会发生根本变化的实物,就非常不宜充当货币。实物货币,要么体积笨重,要么不易分割,或携带不便,或易腐烂磨损,最终都被金属货币取代了。历史上,铜、白银和黄金等都具有价值相对稳定、轻便、易分割等特征,它们都曾充当交换媒介。我们形容一个人节俭,“将一个铜板掰成两半花”,这个铜板,就是中国古时候用铜铸成的货币。中国人也常常把钱称作“银子”,就是因为,中国曾将白银铸成货币,乃至现在的商场结账场所被叫作“收银台”。不过,印加人认为,黄金是“太阳的汗水”,白银是“月亮的眼泪”,不能作为货币。
代用货币
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易量越来越大,金属货币已很难满足交换的需要了,于是,金属货币就过渡到了代用货币。代用货币是政府或特定机构发行的有金属作为支撑的纸币,以代替金属来充当交易媒介。19世纪,英国贵族巴伦·奥费斯迪宣称,纸币之所以成为货币,是因为它们代表贵金属货币,否则,就是诈骗。
想象一下,在远距离的贸易中,要用沉重的金属货币(比如铜币、铁币)直接作为交易的媒介,一路会是多么沉重的包袱。代用货币自身的价值远低于其所代表的金属的价值,但持有者可随时按一定比率,将其兑换成它所代表的贵金属。例如,我们会看到,金币本位制下,纸币持有者就可将纸币按约定的比率换成黄金,纸币实际上就是代用货币。
宋朝的交子,实际上就是代用货币。宋朝商业已比较发达,要求使用大量轻便的货币,但四川使用铁钱,笨重不便。大铁钱每枚重25斤,价值又极低。商旅买卖,得用车载铁钱。这种笨重的铁币,对商品交易反而构成了新的大障碍。于是,成都16家商号制作了一种纸券,即“交子”,以代替铁钱流通。交子券面上印有相应的图案,发行商号签了押,制作暗记(加密技术),临时填写金额,领用者交来多少现钱,就给开出多少数目的交子,持有人可随时用它向发行商号兑换成铁钱,因此,交子实际上就是铁钱的兑换券,它是代替铁钱流通的代用货币。
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代用货币的进一步发展,它不再代表任何贵金属,其本身的价值低于其所代表的价值。广义来说,若货币作为商品的价值,低于它作为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那么,这种货币就是信用货币。当今无论是人民币,还是美元、欧元、英镑,都是信用货币,它们的价值完全取决于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信心。
由此可见,信用货币只是一种符号或标志,它赋予持有者支取不特定商品、享有服务或支配其他资产的权利。作为信用货币,只要有国家强制力来维护它,并且人们普遍接受它就可以了,至于它自身有多少价值,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并不重要。实际上,作为符号的货币本身,并不能直接给人们带来什么效用或享受,就像你不能吞下钱来充饥,也不能将一张钞票顶在头上来遮风蔽日。我们之所以愿意持有它,是因为饥饿时可用它买吃的,天变冷时,可用它买穿的。
信用货币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满足了大规模交换的需要。无论是实物货币、金属货币还是代用货币,它都受到自然资源的约束。雅普岛上的石轮货币之所以有限,是因为那里的石头有限;若一国黄金储量丰富,那该国货币供应就会很丰富,否则货币就会不足。由于信用货币完全是一种符号,政府可不受自然资源的约束而扩大或减少货币供应。当然,无节制地扩张货币会产生恶性通货膨胀,公众就会对其丧失信心。亚当·斯密就曾生动地说:“以纸币代金银,比喻得过火一点,简直有些像驾空为轨,使昔日的大多数通衢大道,化为良好的牧场和稻田……但……和足踏金银铺成的实地相比,这样由纸币的飞翼飘然吊在半空,是危险得多的。”
电子货币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货币已是现代货币的普遍表现形式。人们通常是利用储值卡进行支付和转账。如今,电子支付方式非常普遍,小到在路边买瓶饮料,大到宾馆住宿、购买机票等,都可以使用电子支付方式完成交易。这些支付方式都是电子货币发展的结果,它们只是记录人们存款账户的具体数字而已。
严格来讲,电子货币还是信用货币,只不过它已没有任何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纯粹是观念上的符号。但不管怎样,电子货币还得依赖于持卡人的账户余额,它随人们银行账户上的余额增减而变化。若账户已没有了“余额”,无论你持有多少张银行卡,也无论绑定了多少个账户,交易时都会提醒你:“余额不足!”
因此,电子货币只是取代了流通中那张薄薄的、魅力无穷的现钞,并没有取代银行存款,仍是以信用形式存在的。这是基于双重的信任:首先是基于对政府的信任,它不会让你的货币价值化为泡影;其次是基于对银行的信任,银行不会监守自盗,让你的存款不翼而飞。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货币正在向加密数字货币迈进。加密数字货币是将现代密码学和计算机程序有机地融合起来,在互联网上发行并存储的一种观念上的货币。
一提起加密数字货币,人们都会想到比特币。一个名叫中本聪的神秘人物开发、设计了比特币,它依据特定而复杂的算法产生,通过互联网中不计其数的节点构成的分布式数据库来确认并记录所有交易。比特币的数量被限定在2 100万枚,且比特币在交易过程中具有隐匿性,其他人无法辨认用户身份。它产生后,便迅速受到了全球投资者的追捧,一枚比特币的价格在2021年年初一度超过6万美元。比特币价格高歌猛进的财富效应,催生了其他一些数字加密货币,比如狗狗币、以太币等,不一而足。
不过,诸如比特币之类的数字加密货币,虽然被戴上了“币”的高帽,但至少到目前为止,极少有国家承认它可作为商品和服务的价值尺度,也不能作为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支付工具,与其说它是货币,不如说它是资产的一种记录形式。
就在比特币被人们作为疯狂的投资(机)对象时,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准备掀起一场数字货币革命。
2019年,脸书发布加密数字货币白皮书,引起了全球轰动。它雄心勃勃地要推出一种全新的加密数字货币,叫Libra(天秤币)。
在扎克伯格看来,世界需要一种全球性的数字原生货币,它集世界上最佳货币的特征于一体:稳定性、低通胀率、全球普遍接受和可互换性。天秤币的目标就是成为一种稳定的加密数字货币,将全部使用真实资产储备(称为“天秤储备”)担保。为此,对于每个新创建的天秤加密货币,在天秤储备中都有相对应的一篮子存款和政府债券,以此建立人们对其内在价值的信任,维持天秤币的价值稳定,确保其不会剧烈波动。
不过,天秤币仍然在“难产”之中。
纵观全球,央行对数字货币情有独钟的,非中国人民银行莫属。
由央行来发行加密数字货币,中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国央行拟推出数字货币DCEP。根据设计原理,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DCEP与人民币可以1:1自由兑换,支持连接央行。
•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即央行先把DCEP兑换给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再由后者兑换给公众。
•DCEP是由央行发行的主权货币,是纸质人民币的替代,具有无限法偿性,人们在用它来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商家不能拒绝。
•DCEP可以基于特殊设计,可不依赖于网络进行点对点的交易,因此,它的功能和属性跟纸钞完全一样,只不过它的形态是数字化的。
这样看来,数字货币是具有价值特征的数字支付工具,不需要账户就能够实现价值转移。这与人们习惯的纸币非常相似。在日常生活中,你拿着纸币去买东西时,并不需要账户,DCEP也是这样。想象一下,只要智能手机上装有DCEP的数字钱包,只要手机有电,即便没有网络,手机碰一碰,张三就能把手机数字钱包里的货币转给李四。因此,数字货币是纸币的数字化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