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个人很喜欢格式塔心理咨询,这要追溯到我在敖德萨留学的时候,当时敖德萨国立大学的心理系以其传统经典的实证主义心理学研究而闻名世界。开学伊始,几乎每位心理学老师都会给我们讲解大学心理学系的历史发展。例如,大学心理学系创始人谢切诺夫在1863年出版了《脑的反射》一书,标志着俄国生理心理学的诞生,现在莫斯科国立医科大学仍是以谢切诺夫来命名的;1903年,敖德萨国立大学建立了苏联第一个科学心理学的实验室,其创建者是心理学之父冯特的第一位俄国学生兰格;还有大家了解的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鲁宾斯坦和艾里金等人,他们都在这里工作过,这些名人奠定了苏联心理学在世界上的地位,也孕育了敖德萨学派,而我对这些基础与实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毫无兴趣。直到大二,我到大学的一个继续教育学院给一位临床心理学老师送资料,学院门口的牌子上写着 “临床心理学研究所”。他把我带进一间教室,教室里大概有三十多人围坐一圈,正中间放置着一块白板,上面用黑色的碳素笔写着“GESTALT THERAPY”(格式塔疗法),看起来,大家正在开一个研讨会。我第一次见到这样的上课形式,所以非常好奇。他向大家介绍了我,我问他什么是格式塔。也许是我太年轻,也许因为我是外国人,也许我提的问题太幼稚,大家都笑了起来,大家的笑并没有让我感到不好意思,更多感到的是温暖、抱持。过了一会儿,他示意我坐在圈外观察,整个过程虽然只有短短的2小时,但我依然被深深地吸引了。作为一位观察者,我看到每位参与者真实地表达自己,接触、觉察、阻抗,创造性地调整,我第一次听那些晦涩的概念,虽然还难以理解,但这种体验式的学习让我对心理学产生了深深的向往。现在想来,那天我初识格式塔,这种美好的体验,奠定了我与格式塔的缘分。
后来我才知道,这位老师就是莫斯科格式塔心理治疗研究院的首席督导师亚历山大·马柯霍维可夫博士,被誉为苏联的皮尔斯(格式塔疗法的创始人),在欧洲很多国家传播格式塔疗法。当我了解了这些之后,我就非常希望能够成为他的学生。在去找他之前,我做了一些功课——查阅了大量格式塔治疗的文献;阅读了大量的案例读本;了解了格式塔疗法的理论。总之,我下定决心要成为他的学生。接下来的故事还是印证了贝瑟的话,当你想成为某人时,你成为不了某人,当你成为某人时,你就成了某人。我见到马柯霍维可夫时,因为过于紧张,本想给他泡一杯热茶,不料弄巧成拙,把热茶洒在了他的西装上。我看得出,他有些生气:“你在走廊里等一会儿吧!”我无奈地推门出来,站在走廊里,我脑子里冒出了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即“出丑效应”——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偶然犯一点小错误,当众出丑会更吸引人。我心里这样想着,就看见他从办公室里走了出来,我赶忙上前跟他搭话:“对刚才的事情,我非常抱歉,我非常想成为您的学生,所以刚刚主动为您泡茶,但是好心办了坏事,这就是我的瑕疵,正像心理学上的出丑效应,我越出丑,说明我越真实,您也会越喜欢我吧!”话音刚落,他摸了摸我的头,笑着说:“你忘了,出丑效应成立的前提是,那个人是有能力的人……”很荣幸,最终我成了亚历山大·马柯霍维可夫博士的学生,感恩他把我领进了格式塔的大门。我曾经答应邀请他来中国传播格式塔疗法,但这个承诺却成了师徒之间永远的未完成之事。写到这里,我已泪目,老师的音容笑貌又一次浮现在我的眼前。
生活之余,我总会问自己,什么是格式塔?在传播格式塔疗法的道路上,我也经常被问及这个问题。自我在不断地变化,我们对格式塔的理解也在不断地变化,因为每个人都经历着从是谁到成为谁的过程。正像埃文·波斯特在国际格式塔大会上所说;“我现在告诉你的格式塔疗法是我现在理解的格式塔,过一会儿你再问我,我也许会忘了现在的答案,给出不一样的回答。”也许这就是格式塔的魅力。格式塔疗法注重治疗与咨询的科学性、过程性、创造性、艺术性,以现象学为基础,以觉察为目标,在我-你关系中展开对话,强调接触、体验,是一种整合性的个人心理与精神的成长之道,所以,它深深地吸引着我。这种成长之道也浸入了我的骨血,带给我无穷的力量。前不久,一位国际格式塔治疗大师参加了我的工作坊,他开玩笑地说,你就是中国的皮尔斯。回国10年以来,我在全国各地积极推广格式塔疗法,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全国40多个城市建立了格式塔疗法培训基地,培训格式塔取向的心理学从业者近3 000人;先后协助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辽宁省心理咨询行业协会和湖南省社会心理学会组织成立了格式塔疗法专业委员会;与中南大学、南京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青岛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学术交流合作关系。最令人兴奋的是,2019年1月14日在北京召开了首届华人格式塔心理治疗大会,国际格式塔治疗促进协会主席塔利娅博士、欧洲躯体治疗协会主席卡曼博士首次访华,近500位中国的格式塔取向的心理学从业者参加了大会,盛况空前,此次大会印证了我国格式塔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得到了国际的认可。
本书的内容试图回归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是我个人实践与成长中的拙见,期待各位心理学界的同仁不吝赐教。
本书得以最终出版,我要感谢很多人,特别是我的家人,感谢我的太太对我工作的支持与理解;感谢国际格式塔治疗促进协会主席塔利娅博士、欧洲格式塔治疗协会前任主席贾尼·弗兰西斯迪博士和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申荷永教授为本书作序;感谢我的学生谢汤文、柳慧萍、徐慧、晋雪莹和于悦帮助我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感谢丁文彬、张文杰、郝晓丽、罗王标、杨京达、陆海英、高明娟、黄爱英、原永敏和郭丽丽等老师对本书的校对;感谢人民邮电出版社普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贾福新总经理、柳小红编辑对本书的大力支持;感谢梁清波女士对本书的支持。
如今,我们迎来了中国心理学大发展的春天,希望本书可以为中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