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理论篇
第1章 格式塔心理咨询概述
什么是格式塔
格式塔一词在德语中为“Gestalt”,它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词,在英语中甚至没有等义词,很难用单个英语词完整诠释其意义。中文将它音译为“格式塔”,意为“完全形态”或“完形”,这就造成了国内对这一流派的翻译上既有“格式塔疗法”,也有“完形疗法”,但它们在本质上并没有任何区别。根据塞尔吉奥·西奈(Sergio Sinay)的说法,这个词第一次出现于1523年的《圣经》中,意思是“暴露的”,随后它不断演变,如今许多词都与其密切相关,包括现代汉语中的“形式”“结构”“形状”这些概念,但又都无法恰如其分地完整诠释它的本意。
在格式塔心理学和格式塔心理咨询中,格式塔被用来指“经验到的整体”,任何一个以整体的方式被经验的事物都可以称为一个“格式塔”,即一个“完形”。对此,弗里茨·皮尔斯(Fritz Perls)表示:“格式塔是一种不可简化的现象,它是一种本质。如果整体被分解成部分,它就消失了。”申荷永认为,“格式塔”一词的内涵包括整体的构造与整体的特征,所有不同的部分都存在于一个基本的整体结构中,并且共同组成新的整体特征。这如同格式塔心理学中那句著名的格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所以,对“格式塔”的理解,就是从整体的角度看待事物,一个格式塔即为一个整体,包含这个整体的事物及其与情境之间的动态关系。
我们以一棵树为例。树根、树干、树枝和树叶(有的树可能会开花、结果),这些是树的组成部分。把这些部分相加,显然还不足以构成一棵我们看到的树。我们看到的树,不是孤立的,没有空间背景,没有承载树的土地,没有人对树的命名,没有人看到树存在于这个时空,树就不会成为一个显性的概念,就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树。
格式塔心理咨询的实践应用也是如此。例如,心理咨询师看到来访者的时候,可能看到他的某种临床症状,或者主诉的某个问题,或者固着于过去的某个场景。如果心理咨询师单一地看待这些症状或问题,就只能看到那一棵孤立的树,而失去对这种症状、这个问题与整体的联结。就像树一样,如果没有周围的背景衬托,没有厚重的大地承载,它可能就不是树了。所以,格式塔取向的心理咨询师需要用整体的观点看待来访者身上呈现出来的症状或其主诉的问题,不仅要看到来访者身上呈现出来的这些表象,更要看到造成这些表象的情境,也就是背景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整体,也就是一个格式塔。
格式塔的意译——“完形”,或者更具体一点说“人格的整合”。格式塔心理咨询的最终目标便是“人格的整合”。格式塔心理咨询将人本身看成一个整体,重视来访者的认知、情绪情感、觉察力、意志力、行为和身体状态等,并认为各部分并非独立运作,而是互相影响,同时与其所处环境互为依存的。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秉持整体论的视角,心理咨询师也成为来访者所属的整体环境的一部分并发挥作用,最终促成来访者完整的自我觉察,从而达到创造性的调整,使其人格的整合自然发生。因此,整体的意义,对格式塔心理咨询来说,如同其命名所蕴含的深意,是极为重要的。
尽管皮尔斯在创立格式塔心理咨询学派之初便已经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却并未给格式塔心理咨询下过精准的文字定义。也许是他不想用文字束缚格式塔心理咨询继续完善和成长的空间,也许是不想让格式塔取向的心理咨询师和实务工作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感到被限制。皮尔斯身体力行的开放与包容精神创造了格式塔心理咨询在心理咨询史上的多元性,使格式塔取向的心理咨询师都各自具有自己的咨询风格,这也让格式塔心理咨询在传承和发扬的过程中,甚至在定义格式塔心理咨询时,让后来者拥有了更多维、更个性化的视角。
皮尔斯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被问道:“什么是格式塔心理咨询?”皮尔斯觉得说话、讨论和解释都不能够真实诠释,所以他当场让主持人做来访者,而且特别强调要在此时此刻做真正的来访者。经过体验后,主持人虽然依旧无法定义格式塔心理咨询的概念,但他在体验中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格式塔心理咨询。由此可见,在格式塔心理咨询的理论框架中,身体的体验要比头脑中的概念更加重要。
这种不断进行的重新审视、重新解读和打破主流话语权的行动,恰好证明了格式塔心理咨询中的“实验”精神。正如实验所诠释的意义,即格式塔心理咨询中“是什么”的问题。从更广泛的领域和视角来解释,格式塔心理咨询是对于它所处时代的人性和人生议题的一种领悟、一种理解、一种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