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唐朝的官话与方言
大唐全盛时期的疆域辽阔,民族众多,若是每个地区的语言都不统一,想必将会产生一系列问题。举个例子,武则天是山西人,杨贵妃来自四川,贺知章在江南长大。别说古代了,就是在现代,东西南北彼此的口音都有着非常大的差异。为了实现全国各地更好地交流,现代人发展了普通话,就是现代标准汉语,它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而设定的。那么,唐朝呢?在没有现代通信技术手段的唐朝,天南海北的人凑到一起,很可能会因为口音问题而闹出不少笑话。所以作为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各地人想要相互沟通交流,学习“普通话”是必不可少的。
唐朝的“普通话”是什么样的呢?很多人觉得既然现代普通话是以首都的北京话为基础发展出来的,那么唐朝普通话,大概也就跟首都长安的本地方言差不太多吧?其实大错特错。当时标准的唐朝长安语音叫作“关中秦音”,这种关中秦音虽然和现代普通话比较接近,但是在唐朝就算是“首都本地土话”,普通劳动人民日常交流就使用这种“秦音”。然而到了正式场合,例如官场上通行的“普通话”就完全不是这回事了,确切点说叫“官话”,也叫“正音”。假如操着一口乡土气息的方言和一群官员在朝廷讨论政务会有以下的效果:
官员甲:“最近由于天气灾害饥民增多,我建议鼓励街坊邻居拿出自己的余粮,救济饥民。”
官员乙:“这是可以采纳的好办法,以民为本,这是顺应天子的号召。”
官员丙:“我认为从今年的收入数据来看,务农人口有所增加,赋税是否可以适当减轻,减少徭役,有助于稳定社会发展。”
官员丁:“对头,我们那旮旯今年人儿都可使劲儿地干活,村儿里发展良好哩!”
全员参会官员:“……”
皇帝:“乖臣子,你可弄啥呢?”
当然如果经过学习,熟练地掌握了“关中秦音”,那么混在东西市买买东西,了解一下乡亲们的日常生活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既然如此,唐朝的“官话”到底是以什么地方的语音为准呢?严格地说,它跟当时任何一个地方的方言都不大一样。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以隋代陆法言编写的南朝江左吴音之中的金陵音《切韵》音系归并方式为科举考试之分韵标准,以唐代关中秦音之长安音的《韵英》《韵诠》《考声切韵》音系为实际语音交流标准。”也就是说唐朝的普通话不是首都长安的本地语言,而是由陆法言等学者参考南北语言,确定的一套“复古风汉晋洛阳音”,并记录在《切韵》这本书里。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的敦煌唐《切韵》残本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佐证,值得注意的是,“平”“上”“去”“入”是中国古代的四声,跟现代汉语的四声并不完全相对应。
唐朝李涪也说过:“凡中华音切,莫过东都,盖居天地之中,禀气特正。”可见当时唐朝人对中原及洛阳的认可程度。得到现在大多数学者公认的是:《切韵》就是理想中的汉晋洛阳语发音。但事实上,当时没有录音、录像设备记录唐朝人的语言,跟历史上真实的汉晋洛阳语到底在多大程度上相符,那真是谁也说不准。更何况,从古到今的语言系统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洛阳语经过300多年的发展,也会是另一番面貌了。随着《切韵》成书后,很快便得到天下文人士子的普遍认同,以及官方机构的承认。最晚到唐贞观年间,官府的教育机构已经拿着《切韵》作为科举考试用书,要求全国各地学生写文作诗的时候都以《切韵》为准。
再往后,《切韵》音系也随着时间流逝而不断地发展变化,历朝都有增补修删。然而宋、元、明、清各朝官方都承认这一系的语音才是读书作诗的“正韵”,所以它也深刻地影响着百姓生活以及中华文化的传承。直到近代白话文兴起,文言文读书音才日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
大唐的方言又都有哪些呢?唐朝初期,民众才开始普遍区分南北方言的概念。经过南北朝、隋、唐的长期发展,北方汉语进一步融合,北方话作为大方言区才开始逐步形成;同时,以吴音为代表的南方话也逐渐形成。唐宋时期,以洛阳音为标准的北音被视为正音,吴音仍受到北方文人的轻视。《老学庵笔记》卷六:“中原惟洛阳得天地之中,语音最正。”在这个时期,人们感到南北方言有很大差异。
那么为什么南北方语言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异呢?首先,由于疆域的日益扩大、人口的日益增加、经常有封建割据等原因,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这样,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状态中的语言,也就各自相对独立地演变着,不易获得变化的一致性。时间长了,就使得各个地区的语言产生了差异,形成具有区域特点的方言。尤其像唐朝这样疆域广阔的朝代,是一定会出现多种方言的。其次,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社会动荡和战乱所迫,发生过多次的人口大迁移,也是方言形成的一个原因。最后,还有一个语言学方面的因素,那就是文白异读。文白异读是汉语方言中一种特有的现象,一些汉字在方言中有两种读音,一种是读书识字所使用的语音,称为文读;另一种是平时说话时所使用的语音,称为白读。在中国地区,吴语、闽语的文白异读现象是最为纷繁复杂的。
因此在唐朝,从北到南,语言一定是完全不一样的。从融合了北方胡音的洛阳音到江南保留了上古音的吴语,每个地方的方言都伴随当地生活的习惯,所以推广普通话是十分重要的,当然方言也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我们中华文明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