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姬(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读

蔡文姬就是蔡琰,“文姬”是她的字。也有人说她字“昭姬”,因避司马昭的讳而改称“文姬”。

蔡文姬是东汉时期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人,她的父亲蔡邕是东汉末年名满天下的大儒,集文学、音乐、书法、史学之长于一身,有“旷世逸才”之誉。蔡邕将一生所学尽传于蔡文姬。范晔在《后汉书》中说蔡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对她的评价是“端操有踪,幽闲有容。区明风烈,昭我管彤”。

蔡文姬生卒年不详,一生中相对确切的时间只有两个,一个是在汉献帝兴平年间(195)被胡骑掳入匈奴,另一个是在建安十二年(207)被曹操以金璧赎归。“文姬归汉”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故事。

蔡文姬是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与“三曹”“七子”一起被认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隋书·经籍志》著录有《蔡文姬集》一卷,可惜今已失传,只有《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传世。

明朝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这样评价《胡笳十八拍》:“东京风格颓下,蔡文姬才气英英。读胡笳吟,可令惊蓬坐振,沙砾自飞,真是激烈人怀抱。”清代诗论家张玉谷则对《悲愤诗》情有独钟,他作诗曰:“文姬才欲压文君,《悲愤》长篇洵大文。老杜固宗曹七步,瓣香可也及钗裙。”

唐代张彦远在《法书要录》中说:“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由此可见蔡文姬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今存蔡文姬《我生帖》虽然只有“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两句,却可以看出其字体的端方典雅。

蔡文姬一生有过三次婚姻。初嫁卫仲道,夫死无子;董卓之乱后被掳入匈奴,再嫁左贤王并育有二子;归汉后,嫁屯田都尉董祀。蔡文姬晚年与董祀归隐长安蓝田,今陕西蓝田县有蔡文姬墓,并建有蔡文姬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