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文本生产:宋代家礼书写概况
宋代,在“礼之兴废,学士大夫之责”的呼吁下[1],私家注礼,以礼训家、以礼诫家,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儒家价值成为士大夫行之有效的表达方式[2]。就研究者而言,从文献记载中获得一份宋代家礼文本的准确目录,以“清单”的方式呈现士大夫注礼的概况,这一基础性的工作是十分必要的。虽然依据某种原则选择历史材料所构成的“准确目录”永远不会令人满意,但它至少可以帮助人们去确定家礼文本的范畴和类型;清单名录虽不会自动提供一份对过去精妙的阐释,却是人们探究过去必不可少的证据。家礼文本不是孤立的历史事件,当士大夫以注礼来表达价值时,书写家礼究竟与哪些知识体系、社会事实和历史经验有关?书写者如何处理过去的书写原则与当下诉求之间的关系?显然,在翔实的家礼文本清单之外,构成这一份清单的历史语境同样值得观察。
必须指出的是,我们在此使用“文本”这一词汇来指称宋人所书写的家礼,并非只是不假思索地习用。就如对“家礼”这一名词的观感一样,“文本”也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它意味着将语言编织进入各种各样的作品之中,亦可以表达为由书写所固定下来的任何话语,从这一视角来看,家礼文本可以是成书的,亦可以是不成书的。此外,亦不能将家礼文本视作是一种静态的作品,尽管某一文本的作者可能是固定的,但文本经常会被改写、注释、阐释以及再解释,文本处于不断的生产过程(或文本化)之中。这一明显的事实也说明了新的书写者所面临的问题要比预想的更为复杂。
如果说“文本”代表着具象作品的话,这个熟悉的词汇在宋代家礼中又被赋予了我们所陌生的意义。因为,在朱熹那本争议迭起、却又影响广大的《家礼》一书中,他将“礼”区分为“文”与“本”,如此一来,“文”“本”两字又有了各自所代表类属的抽象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