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教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这才是家教——你的样子,就是孩子的样子

※孩子长大后的样子,都可以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

※你所有的缺点,都会在孩子身上暴露无遗;

※那么在培养孩子之前,请务必先培养你自己。

家庭,孩子启蒙的第一站

培养孩子,家庭环境的影响是第一因素。一个生活在经常吵架、火气四溢家庭中的孩子,会受到巨大的心理伤害和情感伤害,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父母暴躁的脾气、吵吵闹闹,长大后绝不能沉稳处事。

有一个很聪明的孩子,想象力十分丰富,文字表达能力很强。但是,他的作文总给人一种满篇牢骚、怒火中烧的感觉。写作的题材基本上都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样的孩子将来能沉稳地处事吗?”孩子的班主任想。

这个孩子对班主任是十分尊敬的,当班主任提及他的心中怒火时,这个孩子发怒了:“你问这个干什么?”说完扭头就走,喊都喊不回来。

一个星期天,他妈妈来找班主任。班主任给她讲了实话。没想到这位母亲竟和她的儿子说出同样的话:“你问这个干什么?”并流露出一种强烈的愤怒。

这位班主任慢慢地给她讲了一些培养孩子心理智慧和情感智慧的知识,讲了一些全面塑造孩子心灵的道理,这位母亲才平息了心中的愤怒。这位母亲是一个直性子人,愤怒平息后,她的态度很快就变得友好起来,并毫不隐瞒地讲了实话。

原来,在家里,孩子的父母几乎没有一天不吵架。他们之间没有情感的隔阂,但是,性格却都十分火暴,几乎连一句平和的话都很少说,一开口就带有火药味。孩子小的时候,他们一吵架,孩子吓得瞪着大眼睛发呆。孩子大点的时候,他们一吵架,孩子就咬着嘴唇愤怒地盯着他们,不说一句话。再大一点的时候,就干脆跑出屋子,几个小时不回家。

这位班主任语重心长地告诉她:“为了孩子,要熄灭家庭战火。”过了几天,这个孩子的母亲带着父亲来了,非要班主任把给她讲过的话再讲给她的丈夫听。经过几次接触,这位孩子的父母性格有了很大的变化,孩子也似乎像变了一个人。

家庭,是孩子接受启蒙教育的第一站。家庭对于孩子而言,其重要性不止体现在“现在”,而且关系到“未来”。孩子小时候的家庭生活,对他的将来影响非常大,或者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未来。所以说,要想培养人才出众的孩子,父母首先就要为孩子营造一种平静的心理和情感环境。

家庭环境,注定成长方向

孩子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孩子健康心灵的形成,往往取决于孩子是否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取决于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否合理。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京城举行大考,一位秀才带着他近期将临盆的妻子前往京城应考,这样既不耽误考试,还可以照顾妻子。

谁知一路的奔波动了胎气,妻子在路上阵痛起来。秀才只好带妻子住进了一家酒馆,更巧的是,酒馆老板的妻子也正要生产。秀才看到这种情景心底踏实了许多,现成的接生婆正好顺便帮妻子接生,免去了许多麻烦。

当天晚上,秀才的妻子和酒馆老板的老婆先后产下两个儿子,母子皆平安。两个男婴算来竟是同年同月同日同一时辰生下的。两家人都非常高兴,这也算得上有缘了。秀才在考完回程时,又在酒馆住了3年多,每日教两个孩子习字、作画,两个孩子都很聪明,这让秀才越看越爱。后来由于家乡有事,秀才才告别酒馆老板和妻儿一起回乡。

一转眼,16年过去了,秀才和酒馆老板的儿子都长大了,秀才的儿子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考上了状元。老秀才高兴之余,想起酒馆老板的儿子与自己儿子的生辰八字相同,想来也有个锦绣前程吧。

回想当年酒馆老板收容妻子临盆之恩,秀才便准备了礼物,专程去拜访酒馆老板。等到了酒馆老板家,只见老板正坐在门口吸着旱烟,秀才将礼物呈上,并问起了他的儿子。酒馆老板指了指门内,说道:“喏,在干活呢!”

秀才顺着酒馆老板的指引,看到屋内有一个年轻人正站在柜台内给客人打酒呢!“是他,这可奇怪了。你儿子和我儿子生辰时刻相同,八字也一样,理应此时也该求取个功名才是,怎么会……”秀才满脸诧异。

酒馆老板大笑:“什么功名,这小子从小跟着我卖酒、招呼客人,大字不识几个,拿什么去考功名啊!”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两个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孩子,在聪明程度上也不分上下,可是秀才的儿子考上了状元,酒馆老板的儿子却站在柜台前卖酒。因此教育学家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孩子的命运、成长方向往往取决于他的家庭环境。

事实上,好的家庭环境也并非指富有的父母,而是指父母关爱孩子,正直有品位,与孩子有良好的互动,这才是最适合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

1.夫妻相敬相爱

夫妻应该相敬互爱,而且要公开地让孩子们看到这种深厚感情。比如,父亲在生活中多照顾妻子,逢年过节向他们的母亲赠送礼物,出门时给她写信等。如果一个孩子了解他的父母是相亲相爱的话,父母就无须更多地向他解释什么是友爱和亲善了。父母的真实情感流入了孩子的心田,从而有益于他在将来的各种关系中发现真挚的感情。

2.夫妇共同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是父母共同的责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在操持家务和养育孩子方面妻子要比丈夫付出得多,这样做是不好的。一个良好的家庭里,丈夫应该自觉地帮助妻子,这样不但会赢得孩子的尊敬,而且会使夫妻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抚养教育孩子,因为帮助妻子就是对孩子的爱。

3.身教重于言传

父母需要主动地将基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示范给孩子,以便于孩子在社会上成长。当然,身教胜于言传。当我们把垃圾放入垃圾箱里,孩子也会这样做;而如果我们随处乱丢的话,孩子也会乱丢杂物。如果我们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助人为乐、处世豁达,我们的孩子也就有可能成为这样的人。孩子在潜移默化地模仿着我们,因此我们需要使自己成为好的榜样。

孩子从他的家庭环境中可以学到许多东西,家庭就是孩子的整个世界,因此,父母们要注意身教重于言传,给孩子创造好的家庭环境,这样孩子的心灵才能健全。

孩子的人格都是父母给的

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把这种观点应用到儿童教育中就是,要想塑造孩子的人格,父母就先要严谨自律,通过自己的良言善行熏陶孩子,这样父母根本不必向孩子说教,孩子自然就品行优良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父亲年纪大了,身体极其虚弱,生活难以自理。于是,就搬去与儿子、儿媳及5岁的小孙子同住。由于中风留下的后遗症,老人的手经常不由自主地颤抖,步履蹒跚。

刚开始,全家人坐在同一张桌子上用餐。可是很快地,儿子儿媳就发现上了年纪的老父亲摇晃着的手使他无法顺利进餐。比方说,米饭会经常从父亲拿着的汤匙上抖落下来;当他握着杯子时,牛奶会泼到桌布上。儿子儿媳终于忍不住了,开始对老人白眼相加,有一天,儿子甚至因为老人弄翻饭碗而呵斥老人。

没过多久,夫妇俩就在墙角设置了一张小饭桌。在那个角落,父亲一人孤独地吃着饭,家中其他成员则在另一边享受着美食。再后来,当父亲打破了两个碟子后,他的食物就被盛在一个木碗里面——饭和菜被拌在一起。有时,当家人偶尔朝那边瞥一眼时,他们会发现,老人的眼里含着泪。他显得那么孤独和无奈。然而,这对夫妇所能够给予老人的唯一话语仍旧是,警告他不要弄翻食物。

这一切,5岁的孩子都默默地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天,晚饭前,孩子在地板上用小刀削小木块。父亲看见了,觉得好奇,就走过去,柔声问道:“你在做什么呀?”也许是被父亲特别的语调所感染,孩子回答道:“哦,我在做木碗,等我长大以后好拿来给你们用。”5岁的孩子说完了,仍旧微笑着削他的小木块。

父母一下子呆在了那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眼泪大滴大滴地从面颊上滚落。虽然都没有说什么,他们却知道了该怎么做。那晚,丈夫小心地扶着老父亲的手,将他带到饭桌上。从此以后,无论是丈夫还是妻子,都没有再在意诸如菜掉到桌上、牛奶泼出来或者桌布被玷污了之类的事了。

父母的所作所为在很多方面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价值观念和处世原则往往会通过自己的行为根植于孩子的心中,成为孩子将来人生态度中的一部分。因此家长如果想塑造孩子的人格,就必须先以自己的人格感召孩子,让孩子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获得好的影响。

要熏陶孩子,家长先要严格要求自己。比如,父母要求孩子学习,自己却不看书,说一套做一套;父母教育孩子要爱学习、讲道德、守纪律、求上进,自己却不学无术,成日沉溺于吃喝享乐之中,即使再苦口婆心,孩子也很难接受。

小心点,别把孩子带坏了

如果你希望孩子才能出众,就要以身作则,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示范。事实证明,以身作则比给孩子讲道理要有效得多。因为没有判断力的孩子很难理解你的长篇大论,但却会积极模仿你的行为。

小磊是个8岁的孩子,在家里深得父母的宠爱。不过妈妈虽然宠爱他,却从不娇惯他。有一天,妈妈去接小磊时,听老师说孩子在学校表现得有点自私,总是只顾自己,不管别人,更不喜欢帮助同学。这让妈妈很忧虑,她决心好好教育孩子。

小磊家住在一座家属楼里,同楼层住着好几户人家,他们共用着楼道、厕所和厨房,因此打扫这些地方的卫生成了大家分内的事。从那天起妈妈经常主动地打扫楼道、厨房、厕所的卫生,还特意买了刷子、纸篓等东西,毫无怨言。

有一天,小磊又看见妈妈在打扫那些地方的卫生,就对她说:“妈妈,您真傻。自己掏钱买刷子、纸篓,让大家公用,还经常倒纸篓、扫楼道。这些别人都没干,您为什么那么积极呢?”妈妈趁机教育儿子说:“为大家服务是应该的!”小磊没再说话,可表情还是有些不服气。

有一天晚上,小磊待在家里写作业,写着写着钢笔没有墨水了。他在家里找了一会儿,发现墨水已经用完了。此时天色已晚,商店早就关门了,怎么办呢?作业还没写完呢!小磊焦急地望着妈妈,妈妈也感到无可奈何。正好住在隔壁的许阿姨来串门,知道小磊要用墨水,就立刻说:“墨水用完了吗?哦,不要着急,我家有。”说完,她赶忙走了出去,不一会儿,她拿来了一瓶墨水,笑着对他们说:“这墨水你们先用着,等我们要用的时候再来拿。”于是,她放下那瓶墨水就走了。妈妈和小磊连忙道谢。

妈妈认为这是教育小磊的好机会,于是她故意对小磊说:“这个许阿姨真是太傻了,将墨水送给了别人,她能够得到什么好处呢?”听了妈妈的话,小磊愣住了,似乎一下子明白了一个道理,忙说:“妈妈,阿姨是好人,这叫互相帮助。”

妈妈见小磊渐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非常高兴,又乘机说:“小磊,你说得对,许阿姨身体不是很好,而且工作忙,每天早出晚归,非常辛苦;李阿姨家有个3岁的孩子,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赵奶奶年纪大了,儿女都在外边,没人照顾。远亲不如近邻,谁家有难处,我们就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尽量帮助他,而不能在一些小事上计较太多。”

听了妈妈的话,小磊惭愧地低下了头,红着脸说:“妈妈,我错了,以前太自私了,请您原谅。我以后一定要多帮助同学,决不让您失望。”

从那以后,小磊真的变了,经常帮大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小磊的妈妈教育孩子就很有一套,当她意识到孩子的行为偏差后,并没有严词责怪,也没有简单地教训孩子,而是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这样既简单又有效地纠正了孩子的错误。

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个样子。”这完全可以用来比喻父母对孩子的身教。在这个世界上,孩子通过模仿而学习,他们的第一个模仿对象正是父母。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每位父母都可以从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因此,家长要求孩子相信的,自己必须相信;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身体力行;要求孩子全面发展,自己先要活到老、学到老;要求孩子少年早立志,自己的人生不能没有奋斗目标。我们很难想象,一位终日喝酒、打牌的父亲,或一位每天把大量时间花在穿戴打扮、逛商场上的母亲能给孩子做出勤奋学习的榜样;我们也很难想象,一对连自己父母都不愿赡养的爹妈能教会孩子关心和爱;我们同样很难想象,整天琢磨怎样占人便宜的父母能培养出孩子健全的社会属性……为了孩子检点自己的言行,为了孩子提高自身的修养,为了孩子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为了孩子努力去拓展自己有价值的人生,让孩子在自己身边学会做人,父母必须先修正自身,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榜样。

做个好样子给孩子看

在一个家庭之中,如果说男孩的成长是从模仿父亲开始的话,那么,女孩最容易模仿的对象就是母亲。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待人接物的方式,举止风度,都将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当他们成年以后,父母的影响就会在他们身上开花结果。

赵小兰随同家人来到美国一年后,入乡随俗,也想举办一次自己的生日派对。她跟妈妈讲了这个愿望。妈妈表示完全赞成,并亲手做了奶油蛋糕,准备了生日蜡烛和晚会帽子,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同美国孩子一样,热热闹闹地做一次接受别人祝贺的小女主人公。

许多请柬发出去了,赵小兰期盼着客人们的到来。不料,生日派对那天晚上,只有两个同学来了,赵小兰的心情跌到了谷底,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妈妈的心灵感应到了女儿的心灵,却不动声色,照样举办生日派对,照样切蛋糕,照样唱生日快乐歌。母爱并不是一个模式的,赵小兰的母亲爱女儿,用自己的言行,向思想没有成熟的孩子灌输了处变不惊、不卑不亢、自尊自重的生活方式。母亲让孩子爱惜自己、尊重自己,保持尊严,让孩子保持自己的价值观,知道要为更美好的事物奋斗。因此,面对其他人时,孩子不会示弱,言行得体,不做让自己感到难堪的事情。好的父母会让孩子清楚地懂得,我们来自一个有教养的家庭,要仪态端庄、举止正确。

孩子是否以自己的父母为荣,父母身上是否有足够的精神营养供孩子汲取,这些都是重要问题。那些以父母为荣的孩子,更容易建立起较高水平的自尊,并对自己产生较高的自我预期。

对于家长来说,教养儿女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孩子模仿父母,我们不能禁止孩子们模仿,相反,我们应该让自己值得模仿,哪怕是我们行为中最微不足道的细节。

吴莉莉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女性,在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工作,她有一个5岁的小女儿,一家三口,生活得很幸福。大学时代的自由生活,使她养成了不拘小节的习惯,说话直接尖刻,从不顾及别人的面子,在日常生活中,不按时吃饭、通宵熬夜的事儿也时常发生。先生提醒过她多次,可吴莉莉当时答应得挺好,一转身就又忘记了,继续我行我素。

在女儿上幼儿园大班时发生的一件小事,使吴莉莉彻底改变了自己。

在一次家长会上,老师告诉吴莉莉:“你的女儿很可爱,非常聪明,老师教什么东西她差不多都是第一个学会。但是她和小朋友们相处时表现不太好,昨天一个小朋友要和她一起玩拼图,她竟然说‘这不是笨人玩的游戏,你醒醒吧’。”吴莉莉惊出了一身冷汗,天啊,这不是自己的口头禅吗?先生提醒过多次,可就是改不了。女儿这么小就目中无人,长大后不在社会上碰壁才怪,等她性格定型之后,再矫正肯定是事倍功半,看来从现在开始,就应该注意要在对女儿的教育上下功夫了。

吴莉莉知道女儿的一些小毛病,都是从自己身上学来的,要教导女儿,首先自己要改过。否则,不仅影响自己的个人形象,还将影响到女儿的一生。

从此以后,只要女儿在身边,吴莉莉就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说话轻声细语,对先生和女儿坚持“多称赞,不挖苦”,每天吃过晚饭后,一家人在小区周围散会儿步,回家看看电视,看看书,安排女儿睡觉后,自己也按时休息。一开始时,吴莉莉总是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但时间长了,自然形成新的习惯,不仅仅是做给女儿看了。单位里新来的大学生,还总是赞叹“吴姐做人宽容体贴”呢!更重要的是,女儿在上小学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已经变成一个文静可爱、乐于助人的小姑娘,有规律的作息生活,更给了她一个健康的身体。

孩子模仿父母,最初并不会鉴别分辨。父母希望孩子学的,他会模仿;担心他学的,他照样会模仿。这时候,父母仅仅是在口头上禁止是没有效果的,自己都做不到的事,如何还能要求孩子做到?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朱庆澜先生曾经明确指出:“无论是什么教育,教育人要将自身做个样子给孩子看,不能以为只凭一张口,随便说个道理,孩子就会相信。”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学兼优,首先,爸爸妈妈要做出表率来。

有孩子在,就不要吵吵嚷嚷

在孩子心理发育的过程中,如果夫妻关系不好,父母不良的情绪就会投射到孩子身上,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在日后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孩子就会无法面对某些情绪,出现紧张、害怕,孩子也因此会变得喜怒无常。

调查显示,一个家庭如果父母经常吵架,那么这个家庭中孩子的心理问题往往比离异家庭中的孩子还要多。专家告诫,让孩子生活得有安全感是为人父母最起码的责任。大人不要认为感情是两个人的事,便相互攻击、谩骂,这对孩子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将终生难以弥补。

君君的父母关系非常不好,经常在饭桌上当着君君的面吵得面红耳赤,吓得君君吃不下饭。有时候睡到半夜就听到隔壁妈妈在骂爸爸:“我瞎了眼,当初怎么就看上你,要不是为了君君,早就跟你离婚了!”随即就听到砸东西的声音。每当这个时候,君君总是把头蒙在被子里,枕头都不知道被君君的泪水打湿了多少次。

就这样,君君吃不好,睡不好,白天总是无精打采的,上课犯困,放学吓得不敢回家,他非常不想听到爸爸妈妈吵架的声音。终于有一天,君君实在受不了了,只好离家出走。

父母关系不和谐,实际是家长对孩子实施的第一种精神虐待。由于孩子年龄小,不了解导致父母吵架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而只能从自我的角度认为自己是引起父母吵架的根源,从而形成一种深重的罪孽感和内疚感。同时,他们又担心父母大吵大闹的结果是抛弃自己,因而产生强烈的、难以名状的恐惧感。这种负面情感,对孩子会造成很深的精神创伤,严重的还会造成心理障碍。

据《工人日报》报道,在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中,孩子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1.68%,离婚家庭为30.30%,和睦家庭为18.88%。“有些家长口口声声说为了孩子才不离婚,却终日‘硝烟’不断,殊不知这种行为带给孩子的伤害更难消除。”主持此项调查的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授王丽敏说,经常面对家庭“战火”的孩子,容易陷入人际交往障碍,焦虑、多疑,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尤其易对婚姻产生恐惧感。

另外,父母关系不和谐,还会造成孩子厌恶自己的家,觉得家庭并不是他们避风的港湾,所以也不愿意回家。严重一些的会有早恋的不良现象发生,因为他们在家找不到安全感和爱,所以他们就到其他人身上去找,一旦遇到一个关心他们的人,他们就会很快坠入情网,就算他们不懂得爱情,但是他们喜欢接近对他们好的人,而不是整天不顾他们的感受吵吵嚷嚷的人。

很多家长可能都没有意识到,孩子不仅仅需要父母的爱,也需要父母相爱以及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因此,父母保持家庭稳定,减少冲突,不要大吵大闹,是保证孩子心理健康所必须做到的,也是培养孩子的情感专注力所必不可少的。

1.夫妻双方都要懂得忍让

夫妻间如果有矛盾需要解决,应该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尽量控制情绪,不要随意发泄。退一步讲,如果非吵不可,也应避开孩子换个环境,或让孩子暂时离开。

2.心平气和地讨论双方之间的矛盾

父母可以让孩子知道你们之间的矛盾,甚至还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讨论,听听他是怎么说的,不管孩子说得对与错,都不要争得面红耳赤。

3.不要拿孩子说事

有的父母喜欢在争吵时说:“要不是为了孩子,早就跟你离婚了。”这话如果让孩子听到了,他就会误认为父母的争吵是因为自己引起的,会因此产生内疚。父母一定要就事论事,不要把孩子扯进来。

※智杰点津:家庭教育必须保持同步

《红楼梦》“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回中,贾政为了教育宝玉,决定对其实施“笞挞”,听到消息的王夫人急忙赶来阻拦,威胁道:“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勒死我,再勒死他。”这样的情景即使在今天也不少见,中国的父母在教育方式上自古便存在分歧,常是一个要管,另一个则要护,而这种教养方式埋下的隐患也随之诞生。

有个孩子今年9岁,由于平时父母工作繁忙,无暇照顾他,就将孩子送到了省城最好的封闭学校小学部上学。这个孩子着实不让父母省心,根本在学校里就待不住,常常偷偷爬出校门给爸妈打电话,今天说脑袋疼,明天又是肚子疼,偏偏孩子的妈妈特别宠着他,只要孩子一说不舒服就不顾一切地从几十里外的县城赶过来,结果来了之后才发现孩子根本什么事也没有。父亲因此生了不少气,可每次想教训一下孩子时,做母亲的就不顾一切地上前阻拦,于是每次的教育都不了了之。这孩子也算把母亲看透了,于是不管白天还是晚上,一次次地往家打电话。一天,这对夫妇刚刚看完新闻联播,又接到了儿子的电话,说他胃疼,做母亲的又急了,就要披星戴月地赶去省城,硬生生地被孩子父亲给拦了下来,孩子母亲便开始痛哭流涕。后来,还是托省城的朋友把孩子接了过去,孩子妈妈才安静下来。

还有一位家长,他的孩子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管不了了。这个小男孩长得好看,又聪明伶俐,可就是不爱写作业。每次爸爸刚说孩子两句,妈妈就已经泪儿腮边挂,气得爸爸直摇头叹息。也是因为不能完成作业,老师将孩子的妈妈叫到了学校,刚刚在她面前批评孩子两句,这位妈妈又抽泣起来,这样几次之后,吓得老师再也不敢叫家长了。所以孩子的坏毛病越演越烈。现在,这个孩子在家里已经无法无天了,天老大,接下来就是他了。某天,这位家长自嘲地拿来孩子的家庭作业给朋友展示,皱皱巴巴的本子上寥寥写了几道题,高兴就戳上几个字,不高兴的地方就空着,然后在每篇作业的下端,是他妈妈潇洒地检查作业之后的签名,老师对此也无可奈何。一个原本聪明可爱的孩子,就这样成为让人头疼的问题生。

人从小就具有自我保护的本能,懂得“趋利避害”。当孩子犯了错,父母中一方责罚他们时,孩子会本能地寻找庇护。此时如果另一方站出来跟爱人“唱对台戏”,恰恰中了孩子的下怀。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惯性思维——总会有人来帮我,即便我做错了。父母对待孩子的立场分歧,容易让他们变得遇事就依赖别人,喜欢逃避,甚至养成回避性人格。

事实上,不少父母都在这个节骨眼上犯了错误。譬如,妈妈在教育或责备时,爸爸站出来替孩子说话;或者是在爸爸责备孩子时,妈妈站出来替儿子鸣不平。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譬如:

孩子吃了晚饭坐在电视机前不肯起身,妈妈便催促孩子去做功课:“不要再看电视了,该去做功课了。做完了好睡觉。”孩子不起身:“我看完再去!”妈妈坚持说:“看完这个节目,就很晚了,还能做什么功课!快去,听话!”儿子正在犹豫,这时,爸爸却在一旁调和:“让他看完算了!”儿子当然也就不起身了。结果功课也就不要做了。

在花钱上也常出现这种不一致的现象。孩子跟妈妈要钱买新运动鞋,妈妈认为旧的没有破,可以穿,不必买,因而不给钱。孩子又去找爸爸,爸爸经不起他的纠缠便给了。

这是两个常见的例子,夫妻虽然没有争吵,但是给孩子的不良影响却是一样的。这使爸爸(或妈妈)在孩子的心目中没有了威信,孩子有了依仗,可以不听爸爸(或妈妈)的话,助长了孩子的任性和娇气。而且,这样会使得孩子无所适从,更重要的是助长了孩子不听话的表现。因为既然爸爸认为妈妈的责备不对,或者反过来,妈妈认为爸爸的责备是不对的,那么孩子当然可以不必听了,因而孩子的错误或不良习惯也就得不到纠正,而且会对父母的意见和责备都置若罔闻。

有时,孩子还会利用父母的意见分歧来操纵父母,他们甚至可能用挑拨离间来脱身。比方说,爸爸对儿子的功课要求非常严格,但妈妈觉得丈夫给了孩子太多压力。想象一下这个场景:

做功课时,孩子说他“英语很烂”,并抱怨老师教得不好。这时爸爸批评他,要求他端正态度,认真学习,提高英语成绩。孩子没有理会而是去找妈妈帮忙。这时妈妈跳了出来,说:“你还想他怎样,他已经做得不错了!”爸爸反驳:“如果他做得好,他就不该抱怨老师,他应该有更好的成绩。”现在矛盾转移了——爸爸妈妈开始针锋相对。妈妈立马回应:“是你对他的要求太高了,所以他才会这样,你过分严厉了,对他太苛刻了!”而这个时候,孩子却躲一边看电视或上网打游戏去了,而不是在做他应该做的功课。这种情况就是焦点摆错了地方。孩子惹出争论以后,他开始逃避应守的纪律,而且没有被追究责任。此外,夫妻针锋相对造成的紧张气氛,往往导致孩子更加冲动。如果父母更专注互相争斗而忽略了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那么他们是不会进步的。

所以在教育孩子时,爸爸一定要与妈妈达成一致,任何一方在教育孩子时,另一方都不应该出面袒护,即使爸爸或妈妈责备得不对,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纠正,甚至是争吵。这样既会损害对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使对方日后无法再对孩子进行教育,也会伤害母子或父子感情。

那么在具体问题上出现不同的看法,爸爸妈妈应该怎样处理呢?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一方责备孩子之后,当孩子不在面前的时候,另一方再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对方讨论,以取得一致的看法,避免日后重蹈覆辙。

在适当的情况下,做父母的也可以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在批评过后,其中一个假装出面为孩子求情,给孩子一个台阶,既让孩子知道父母的严厉,也让他知道父母对他的宽容,这样,孩子才不会在犯了错误之后,因为父母一方的偏袒而对自己的缺点死不悔改。

当然,孩子毕竟是孩子,总是在不断犯错、不断改正中慢慢懂事、慢慢长大,所以做父母的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和宽容,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在曲折的旅途中,在父母严中有慈的爱的陪伴下,走向他人生中的一个个成功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