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新朋心语话新书
焦波
(纪录电影《俺爹俺娘》《乡村里的中国》《出山记》导演)
刚认识了一个朋友,是他通过互联网联系到了我。他是一个互联网软件工程师,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个并不是拿笔杆子的人却写出了一部书《互联网人》。
互加微信后,我问他:“你是工程师,为啥要写这本书呢?”他说:“2016年,我看完您的纪录电影《乡村里的中国》后,被生活的真实和人的真实深深地打动了。它让我想到了自己所属的互联网人群体。我跟您一样,就是想为自己的行业、同行做点什么。真心希望基层互联网人能拥有姓名。”
没有多问,不用多说,我就认定他是我的知音。在遥不可知的网络世界里,我俩做事的相似、作文的相似、做人的相似,是一种神的契合、力的契合,当然就有了很有意思的缘的契合:
我是一个“农夫导演”,30年时间用一部影像作品《俺爹俺娘》送走了亲生爹娘,继而开始拍摄爹娘的爹娘——中国乡村。相继拍摄了《乡村里的中国》《出山记》《进城记》等一系列乡村纪录电影。目的很简单:为乡村写史,为农民立传写史记。
他是一名互联网软件设计师,就想写一本书,向自己从事的事业、向互联网人致敬。
我们的纪录精神也竟然那么合拍:
我拍一部乡村纪录片都是扎根乡野,躬耕土地。农民在土地里种植庄稼,我们“在泥土里种植故事”。每部纪录片拍摄期都涵盖了春夏秋冬,以时间的重量加强作品的重量。
他也是采取深入生活的方式,行遍东西南北中,历时537天,旅居8个城市,深度跟踪采访了20位互联网人,他和每个人的相处访谈都在几周以上。他也像一个农人,用鼠标作为锄头犁耙,耕耘自己的那方土地,观察、体验、记录一个个互联网人酸甜苦辣的多彩生活和人生,以他们的故事为蓝本,绘制了互联网人版的“清明上河图”。纵观全书,每个主人公身上都有淳厚的土地味儿,每个人的生活都有浓烈的烟火气。透过这种淳厚和浓烈,看出作者对“自家人”的那份自恋、自珍和自爱。
他叫沙梓社。他的这本书是部大书。
说它大,是作者大手笔下的20个普通人代表着互联网人这个庞大群体。人世间,能说“代表”的,不是所谓的上层社会、大佬大亨,而是再普通不过的芸芸众生。就像代表春天的,是花红柳绿中的一簇簇嫩蕊;代表秋天的,是漫山红遍中的一片片霜叶。
卖啥的吆喝啥。在我看来,沙梓社的这部书怎么也像一部生动的纪录片,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平凡生活所爆发出来的强烈冲击力。书里的人物有产品经理、人力资源经理,也有手游从业者、视障软件合伙人,等等。主人公都是寻常人,他们虽平凡,精神却不平凡,从他们身上展示出来的生活是真生活、美生活,细腻而生动。
书中的细节也很有味道,比如:
“我妈说:‘我看到这个机器人,就想到了我孙子在地上爬来爬去的样子。’”
“她走之后,我连水都买不起了,坐在亮马河边啃馒头还噎着了。”
…………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构成了书的可看性与可读性。
这些年,互联网走进我们的生活,或者是我们走进互联网,两者的关系已经如鱼水交融般亲密无间。平民百姓在生活里就像每天需要吃饭喝水一样,也离不开网络了。但我们对互联网人却知之甚少,甚至感到神秘。我们吃着农民种的粮食,就想走近种出粮食的农民;我们享受着网络,也很想了解“种出”网络的互联网人。作者沙梓社及时给我们奉献了这部大书。它告诉我们,互联网人就是辛勤耕耘的网络农民,用农民的坚韧和执着耕来艳阳高照、风调雨顺、禾谷满仓。
读完这部书,你会觉得神秘的互联网人不再那么神秘。正是这些平平凡凡的互联网人用青春、用活力、用创造,撑起了互联网这座神秘的圣殿!
我和沙梓社的认识就这么简单,应他之邀写下了这点东西。也许有人会说,人家出新书,你却在里面做自己的广告,这个山东人怎么这么不厚道?
写到这儿,我噗嗤一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