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丛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考点8:教育目的

内容提要: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包括不同的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关于教育目的的理论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制定教育目的有不同的依据。我国的教育目的也随着社会发展在不断发生变化。

考纲再现

了解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考点详解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机构、学生的家长和亲友、学校的教师等,都对下一代寄予这样那样的期望,这些期望都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教育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知识拓展

准确把握教育目的的概念,必须明确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之间的关系。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教育方针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教育的性质和方向,主要指教育为谁服务和教育自身的发展方向;二是教育目的,即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要求;三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和根本原则,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可见,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目的的确立及内容必须符合教育方针的规定。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发挥以下作用实现的: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以及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及教师的教学目标。

(一)国家的教育目的

国家的教育目的是由国家提出来的,其决策要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一般体现在国家的教育文本和教育法令中。国家的教育目的是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制定其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

(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某一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级别的学校、不同专业方向的具体化。

(三)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个单元、一节课或一个学期)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教育目的是最高层次的概念,它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总的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都要依据教育目的制定。培养目标是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人的具体的要求。教学目标是三者中最低层次的概念,它更为具体,微观到每堂课甚至是每个知识内容,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四、有关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

(一)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是两种对立的观点,其代表人物及基本观点见下表。

(二)生活本位论

生活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斯宾塞、杜威等人。他们强调必须把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种观点或认为教育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或认为教育就是生活本身。他们把使教育者学会怎样生活看得尤为重要。

(三)文化本位论

文化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等人。他们强调文化的作用,要用文化统筹教育、社会与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还认为,教育活动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教育目的的制定应该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

五、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第一,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其随时代的变迁及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教育目的的制定,都受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第三,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世代沿袭下来的文化性格或文化模式。文化对教育具有重要影响,它会关系到人们对教育内容的选择。

(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即希望其身心等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教育的对象指向不同的个人,他们都有着自己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特殊才能,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只考虑社会的统一要求,还要考虑不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著名教育家孔子重视“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根据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和教育,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最大的发展。所以,在制定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时,要根据不同受教育者的特点和需要,确定不同的培养方向。

(三)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这一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1.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考察人的发展问题,指出:“这不决定于意识,而决定于存在;不决定于思维,而决定于生活;这决定于个人生活的经验发展和表现,这两者又决定于社会关系。”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考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后指出,出现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城市和农村的分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旧的社会生产分工和不合理的生产关系是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与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道路。首先,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出现,使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从而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了社会的客观需要。其次,机器大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因为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缩短了劳动时间,创造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使劳动者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去学技术、学文化,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以适应大工业生产的需要。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机器大工业生产所提供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在资本主义社会并不能充分地实现,而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这是因为,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性质决定了每个人都必须参加生产劳动,而生产劳动又为每个人提供了全面发展的机会,同时,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为全体劳动者发展提供了物质和精神条件,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被视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马克思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六、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一)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经过多次变动:

1957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78年,在五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中,对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为:“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教育目的的表述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的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人们经常把这一表述简称为“四有、两爱、两精神”。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了我国义务教育的目的:“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199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设》提出了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其中对教育目的的规定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努力使教育质量在90年代上一个新台阶。”

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上述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提出与确立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集中反映了政治经济变化的状况,体现了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对人才规格要求的变化;同时,不同时期的教育目的,又存在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所有这一切都体现着我国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精神。这种基本精神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培养劳动者和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二)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表述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七、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一)德育

1.德育的含义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我国的德育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对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起着定向作用。

2.德育的基本任务

德育的基本任务主要包括:在思想政治方面,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无产阶级世界观;在道德行为方面,培养学生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在个性品质和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具有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智育

1.智育的含义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如兴趣、情感、意志等)的教育。

2.智育的基本任务

智育的任务主要是用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学生,教给他们基本技能、技巧,使他们具有运用知识的本领,发展他们的智力。对学生的智力、能力的开发和培育,在个体的全面发展中处于中心地位。在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中,智育可以为其他各育提供科学文化知识基础和智力、能力基础,可以有效地促进其他各育的发展。因此,实施智育是学校的重中之重。

(三)体育

1.体育的含义

体育是授予学生关于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2.体育的任务

体育的任务是指导学生锻炼身体,使学生逐步掌握关于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技能以及卫生保健知识。体力和体质的发展是个体全面发展的生理基础,人们从事生产劳动、社会活动都需要健康的体魄。因此,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美育

1.美育的含义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也不仅仅是“美学”的学习,它的内容要比艺术教育和“美学”学习宽得多。

2.美育的任务

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发展学生艺术创作的兴趣和爱好。美育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五)劳动技术教育

1.劳动技术教育的含义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念和习惯的教育。

2.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是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学生的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关于一般生产劳动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提高动脑和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和习惯。

总之,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关系密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缺一不可。因此,为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个方面和谐发展;要求所培养的学生能适应时代要求。

例题精讲

1.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分别是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  )。

A.教师的教学目标

B.课程目标

C.培养目标

D.课程计划

【专家详解】A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2.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主张教育是为了使人增长智慧、发展才干、生活更加充实幸福的观点属于(  )。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知识本位论

D.能力本位论

【专家详解】A 个人本位论盛行于18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的需要来确定,代表人物有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等。

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是(  )。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专家详解】A 题干所述的是德育的含义。

良师点拨

这个知识点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生需要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