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官场
旧时京城官场纷繁复杂,活跃着各色人等,且旧制与新制大有不同。清末旧制省城五大座,称为“抚藩臬运道”,跟官称作“吃长安路”,新制称各省省长、各局局长。如“烟酒公卖局”“教养局”“商埠局”“税捐局”等。“六扇门儿”,指官府衙门。官府多是三座门,一正两侧,两扇对开,一共六扇,因此俗称六扇门儿。《小额》:“哥哥今儿个不是拍你,别瞧你也在六扇门儿里头待过。”“捻子”,即在上司面前说人坏话,以败坏其名声、使其遭贬黜。《小额》:“借着一件公事,使了个捻子,把冯先生就给革啦。”
“拉官纤”,指为买卖官爵者拉纤说合,从中收取佣金。《小额》:“前门外施家胡同的赵华臣……专拉官纤。”“卖缺”,即卖官鬻爵,“缺”指待补的官位。《小额》:“新帘子胡同的阿三老爷,从先是本旗的印务,现任左翼某旗副都统,专能卖缺。”还有一类人专门“拉官司纤”,为打官司的人托关系、找门路,从中收取佣金。《小额》:“酒醋局希四爷……素来以拉官司纤为生。”这些人对待当事人多以恐吓使其多出钱,而对官府尽可能少花钱,从中赚取差价,因此也称为“两头儿麻”。《小额》:“这档子官司……一说儿就出来,可真不容易(这叫两头儿麻)。”
负责文书记录及发放俸禄的下级官吏,称为“拨什户”,也写作百什户、拨什库,汉语名“领催”。如《小额》:“我是不等啦,晚上到拨什户家里关去得啦。”清代旗人享有特别的待遇,每月发一次银子,三个月发一次米,称为“钱粮”,也称“钱粮包儿”,因为在发钱粮时,银子包成包,上面写着名字。“就说在衙门当差,旗下有甚么高超的公事,来行文无事片打到书稿,验缺下仓放钱粮,压个兵缺,吃两包儿空头饷。”(《曹二更》)发钱粮的日子,称为“钱粮头儿上”。如《小额》中:“每月钱粮头儿上,喝,手下的碎催可忙啦。”旗人用其钱粮为抵押借钱称为“放旗账”。“单说他所放的账目,都是加一八分。要是一分马甲钱粮,在他手里借十五两银子,里折外扣,就能这辈子逃不出来。”(《小额》)与旗账有关的还有“箥箩扣儿”一说。“扣”,即克扣之义。损公在书中有所解释:“彼时放旗账,讲究箥箩扣儿,什么叫箥箩扣儿呢?比方说旗下当承办领催的(就是掌事百什户),或是护军营甲喇档子,以及各等处办饷的人们,他们放账,专放给一般兵丁。到了月头关钱粮,坐地他就给扣下啦,这叫做箥箩扣儿。飞不了迸不了,决没有秃尾巴鹰的毛病。”(《苦哥哥》)
“催把儿”,指替人跑腿的人。如:“所以方才那一群催把儿,同着小额的儿子,到伊府上赔不是来,都是胎里坏的主意。”(《小额》)“碎催”,指干勤杂活儿的用人,含贬义。如《小额》:“每月钱粮头儿上,喝,手下的碎催可忙啦。”“力把儿”,指外行。《永庆升平前传》写作“力奔”,“我瞧兄弟你是个力奔,还是很难为你。”《北京歇后语研究》写作“力笨儿”,“力笨儿头赶车——翻了”,“力笨儿摔跤——给什么吃什么”。“跟人”,是主人外出时随侍左右的奴仆。如《小额》:“劳大爷的驾,把我跟人提溜的那个匣子,您给拿进来。”“官人”,并非当官之人,而是指衙门差役。如《小额》:“我刚才瞧见官人一锁他,不用提我心里头够多们痛快啦。”
当兵的人称为“丘八太爷”,“丘八”合起来为“兵”字,是以拆字来暗指“兵”,具有讽刺的意味。如《刘军门》:“跟随军门的丘八太爷们,大炸之下,说:‘奶奶的!军门到了,还不与我滚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