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自秦以来,中原南下岭南有5条古道:越城岭道、萌渚岭道、都庞岭道、骑田岭道、大庾岭道。此外还有一条零陵桂阳峤道,横跨萌渚岭、都庞岭、骑田岭。同时,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诸多支流也形成了民族迁徙与融合的诸多东西向通道。湘南永州在这几条通道中独占四条,实际处于南岭走廊的核心位置,处于海陆丝绸之路转换之要冲,是沟通中原文明与岭南文明、海外文明的重要文化通道,也是汉、瑶、壮等民族的生存与迁移通道,各民族在南岭地区迁徙流动,民族文化不断碰撞、交流、融合,南岭走廊事实上成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最佳样板,具有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蕴含着丰富多彩、特色彰显的民族文化。
“潇湘”一词据传始于尧时,载籍则出现于《山海经·中次十二经》言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最具体的是特指今湖南省永州市,潇水和湘江的融汇处在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萍洲,永州因此雅称“潇湘”。宋代诗人陆游用“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的诗句来称赞永州人杰地灵如诗如画的美景。自潇水源头顺流而下,分别蕴含有舜文化(宁远、蓝山)、瑶文化(江华、蓝山、江永)、女书文化(江永)、濂溪文化(道县)、古稻作文化(道县)、古制陶文化(道县)、书法文化(零陵)、柳文化(零陵)、摩崖文化(祁阳)。这里山水灵秀、人文荟萃,自然风景与人文胜景相融为一,亦被誉为“锦绣潇湘”。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求是》2020年第23期)指出:“我国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永州有十万年的智人史(道县福岩洞智人)、一万年的文化史(道县玉蟾岩最早栽培稻和最早制陶工艺),五千年文明史(舜歌南风),更有千年理学史(周敦颐),百年党史(李达),其厚重人文足令我们自信、自豪!
湖南科技学院地处潇湘交汇之零陵古城,为永州唯一本科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蔚然成风,学人接忒而起,学术佳作迭见,尤以舜文化、理学文化、柳文化、摩崖文化、瑶文化为显。湖南舜文化研究基地、湖南濂溪学研究基地、湖南李达研究基地、湖南南岭走廊与潇湘文化研究基地先后落户学校。因思谋出版“南岭走廊与潇湘文化研究丛书”,以存其盛,播其声,扬其名。每年出版3-5部,希假以时日而成大观。
凡我校学人,在自愿前提下:与南岭走廊、永州、潇湘相关的文学文化研究专著皆可入选,以切地域文化主题;凡出自我校学人的人文与社会科学专著亦可酌情入选,以彰地灵人杰。是所望焉。
是为序。
湖南科技学院校长